• 364.37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责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載体,“孝共同体”是中国人的家,以孝为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从家始,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家风与家教构成的道德共同体,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训的形式有训诚、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有祈年成、庆丰收及祭莫先人等类型,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诚今人饮水思源、感思敬畏,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虽孩子然当时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查年时期往往记忆力较强,这时,督促孩子多背诵一些蒙查类经典,虽然孩子当时对经典中的道理不全懂,这并没有关系,等到成人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东西就会被潋发与唤醒,为孩子一生成长提供无尽的资源。         教育要寓于礼仪之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撑,国学教育重视“习礼育人”,无“仪”不成“礼”,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化力量,礼仪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志学礼”“成人礼”等都是中国古代礼仅教育的主要形式,“成童礼”教育成童者“怀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人礼”则感父母的养育之恩,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业礼”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礼仪教育是一种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与认同教育,它使人逐渐萌发敬畏感与责任感。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人教育应以家为载体,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道德、健全人格。‎ B.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风、家书、家训等殊途同归,构成道德共同体。‎ C.祭祀活动与礼仪教育均是具有唤醒作用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D.中国传统节日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呈现形式,激发了人们的认同感。‎ ‎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从作用、类型两个方面,论证了祭祀之礼与古代孝道教育的关系。‎ B.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礼仪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本质、主要形式及重要意义。‎ C.文章在论证中国古代教育方式时运用了例证法及引证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从孝道教育、经典诵读和礼仪教育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对论点加以论证。‎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中国家教不同,西方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可见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不强 B.祭祀先人、缅怀先烈,会更好地激发和唤醒人性之善,是很好的感恩教育。‎ C.读国学经典要从童年抓起,因此,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 D.只有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才能够激发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的认同。‎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产业模式更新滞后的阶段,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供给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市场提供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状况的解决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产能,注重需求方的需求,提升合理的供给能力。         共享经济的出现带动了资源的再分配,使得部分资源得以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其参与成本也低,平台参与度广,发展迅速,对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以滴滴快车与出租车相比为例,滴滴快车的司机税收政策不明确,收费低,接单多。而传统的出租车因为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打车费用高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力。这自然会引起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不满,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司机的情况屡见不鲜。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我国还未对共享经济颁布明确的责任追究、税收监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资质认证门槛较低,交易平台很难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现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厘清真正的责任人。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材料二: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                 (摘编自《2018~2019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初衷。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比如,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了类似的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         (摘编自刘天亮《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材料四: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距离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已过去了4年,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外媒注意到,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         “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         中国服装和自行车会员制服务随着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增长。《日本经济新闻》9月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中国共享经济正从音乐、主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         (摘编自《共享经济告别“野蛮生长”》)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而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共享经济虽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影响,但目前都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认证,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C.从材料二可看到,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行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D.当下,我国共享经济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B.从2018~2019年我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来看,交通方面的共享形式多样,其中单车的共享比例相对较高。‎ C.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中国热潮”。‎ D.我国的共享经济模式涉及范围广,普及快,这和我国快递网络覆盖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 ‎ ‎(3)材料四中,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 ‎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间音乐         莫言         四个月前,镇中心茉莉花酒店的店东兼厨师兼招待花茉莉收留了流落到马桑镇的小瞎子。自从马桑镇的人听了小瞎子吹箫,茉莉花酒店生意空前兴隆。小瞎子也施展开了他的十八般武艺,将他的洞箫、横笛、琵琶、二胡、唢呐通通从布袋里拿出来,轮番演奏,每夜都要闹腾到十二点才睡。几十个有一点音乐细胞的小伙子,就连中午休息那一点时间也要跑到茉莉花酒店来,听小瞎子讲几段乐理,讲几个譬如《阳春白雪》之类的古曲。         镇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也不想吃过晚饭倒头就睡,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享受,他们需要音乐。虽然小瞎子能够演奏的乐曲他们都已听过,但这些曲子他们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使他们感叹、唏嘘不止。对此,小瞎子开始良心不安起来,演奏前,他总是满面羞愧地说:“这怎么好意思,老是这几个曲子……我的脑子空空了,我需要补充,我要去搜集新的东西……”然而,那些他的崇拜者却安慰道:“兄弟,你会的这些曲子就尽够俺们享用了,好东西百听不厌。就像花大姐卖的烧酒,俺们天天喝,从来没烦过,每一次喝都那么上劲,一口下去,浑身舒坦。你这些曲子呀,嗨嗨,就跟花大姐的烧酒一样……”当听到酒徒们把自己的音乐与花大姐的烧酒相提并论时,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入口一样难以入耳。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        九月初头,榨糖厂,帆布厂厂房建成,花茉莉准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托人去上海给瞎子买花呢西服黑皮鞋﹣﹣这是为小瞎子晚上演奏准备的礼服。最后,她请镇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写了一块“茉莉花音乐酒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了瓦檐之下。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计划说给小瞎子听。小瞎子对花茉莉的计划感到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而听到自己将在这个安乐窝里永远充当乐师时,他的脸上出现了踌躇不快的神情。         马桑镇的光辉前景,自然也在花茉莉的邻居﹣﹣开茶馆兼卖酒菜的瘸腿方六、饭铺“掌柜”黄眼、小卖部“经理”麻子杜双三人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自信本事都不在花茉莉之下,而花茉莉能够如此猖獗,挤得他们生意萧条,实在是借助了小瞎子的力量。         这天下午,三人商议停当,便跨过麻石街,走进了“茉莉花音乐酒家”。正是农忙季节,店里没有顾客。花茉莉正在灶上忙着,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一看到方、黄、杜到,她连忙停下活儿相迎。她一边敬烟一边问:“三位掌柜屈驾光临,小店增辉哪!不知三位老哥哥有啥吩咐!”         “花大姐,”方六捻着老鼠胡子说,“你这四个月,可是大发了!”         “那也比不上您呐,方掌柜!”         “嘻嘻,花大姐挤兑人喽,俺这三家捆在一起也没有您粗呐!”         “花大姐,”黄眼道,“您这全沾了小瞎子的光哟!”         “此话不假。”花茉莉撇撇嘴,挑战似的说。         “花大姐,您看是不是这样,让小瞎子在咱们四家轮流坐庄,要不,您这边丝竹一响,俺那边空了店堂。”方六说。         “什么?哈哈哈……真是好主意,亏你们想得出,想把人从我这挖走?明告你们吧,没门!”         “花大姐,说实话难听﹣﹣这小瞎子可是咱四个人一块发现的,你不能独占花魁哪!”         “放屁!”花茉莉柳眉倒竖,骂了一声,“想起那天晚上,你们三个人支支吾吾,一个个滑得赛过泥鳅,生怕他腌臜了你们那臭店,连个宿都不留。是我把他领回家中,热酒热饭招待。这会儿看他有用处了,又想来争,怎么好意思张你们那张臭嘴!呸!”         “花大姐,说话别那么难听。俗话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好说好商量,撕破了脸子你也不好看。”         “你能怎么着我姑奶奶?”         “花大姐,你与小瞎子非亲非故,留他长住家中,有伤风化。再说,现如今是社会主义,不兴剥削劳动力,你让小瞎子为你赚钱,却分文不给他,这明明就是剥削,法律不允许……”         “你怎么知道我跟他非亲非故?”         “难道你真想嫁给他不成?”         “我就是要嫁给他!我马上就去跟他登记结婚。他是我的男人,我们两口子开个夫妻店,不算剥削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屁放?”         “我每月出一百元雇他!”         “我出二百!”         “滚你们的蛋吧,一千我也不卖!”         花茉莉干净利索地骂走了方、黄、杜,独自一人站在店堂里生气。她顾不得干活了,一把撕下围裙,推开了虚掩着的后门。         她愣住了。         小瞎子直挺挺地站在门外,像哲学家一样苦思冥想,明净光洁的额头上竟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皱纹。         他那两只耳朵、两只洞察秋毫之末的耳朵,在可怕地扭动着。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收留”到“就要嫁给”小瞎子,花茉莉渐渐被音乐感染,被小瞎子吸引,体现了音乐的巨大影响力。‎ B.小说讲述了音乐给马桑镇带来变化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进一步的需求。‎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两次写到小瞎子耳朵“扭动”这一细节,既强调他的愤怒,也反映了音乐在他心中的地位。‎ D.方、黄、杜三人为抢小瞎子与花茉莉激烈争吵,这一情节体现出人面对利益诱惑时的自私庸俗。‎ ‎ ‎ ‎(2)请结合本文,说说莫言小说的特点?‎ ‎ ‎ ‎(3)小说以“民间音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吕希纯字子进,登第,为太常博士。元祐祀明堂,将用皇祐故事,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希纯言:“皇祐之礼,事不经见,嘉祐既已厘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从之。历宗正、太常、秘书丞。哲宗议纳后希纯请考三代昏礼,参祖宗之制,博访令族,参求德配。凡世俗所谓勘婚之书,浅陋不经,且一切屏绝,以防附会。迁著作郎,以父讳不拜。擢起居舍人,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崩,希纯虑奸人乘间进说摇主听,即上疏曰:“自元祐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臣以为先帝之功烈,万世莫掩。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真宗、仁宗之政,亦岂尽用太祖,太宗之法乎?小人既误先帝,复欲误陛下,不可不察。”未几,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内侍梁从政、刘惟简除内省押班,希纯以亲政之始,首录二人,无以示天下,持不行。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章惇既相,出为宝文阁待制、知亳州。谏官张商英憾希纯,攻之力。又以外亲嫌,连徙睦州、归州。自京东而之浙西,自浙西而上三峡,名为易地,实困之也。公著追贬,希纯亦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俄改颍州,入崇宁党籍。卒,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吕希纯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徵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B.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以边/遽趣遣之/‎ C.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D.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 ‎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即“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B.英宗,古代皇帝年号,此指宋英宗,“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 C.讳,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 D.党,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希纯改进礼法,建议中肯。元佑年间祭祀明堂时,他建议沿用元丰年间的礼制哲宗皇帝迎娶皇后时,他建议依三代婚礼,参祖宗之制,选望族中有德之女。‎ B.吕希纯忧心国事,上疏言政。太皇太后驾崩后,他担忧有人向皇帝进言变革,实行神宗皇帝的法度,故向皇帝上疏阐明变易之理,不可让小人既误先帝又误陛下。‎ C.吕希纯坚持原则,得罪宦官。皇帝亲政之始,授任宦官梁从政、刘惟简内省押班,他以为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宦官们很恨他。‎ D.吕希纯遭人忌恨,仕途不顺。他遭到忌恨他的谏官张商英的猛烈攻击,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为更换地点,实被变相折磨。‎ ‎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 ②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答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急烹:《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 ‎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 ‎ ‎ (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 ‎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 ‎(3)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与时俱进司空见惯方兴未艾未雨绸缪 B.突飞猛进司空见惯如日中天防患未然 C.与时俱进屡见不鲜如日中天防患未然 D.突飞猛进屡见不鲜方兴未艾未雨绸缪 ‎ ‎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即使,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 下面文段有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找出并说明原因。 清明节至,春风吐绿,人们纷纷回乡扫墓祭祖,但一些地方攀比浪费、低俗演出、乱埋乱葬等不文明祭扫的现象有所反弹,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清明祭扫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哀思。但不文明祭扫是积弊陋习,必须摒弃。摒弃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们选择更加绿色、环保、文明的方式,如鲜花祭扫、植树祭扫、撰文祭奠等,这些都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正确打开方式。 ‎ ‎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人类如果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①________。知识必须转化为思想才有意义。即如培根,他的代表性著作《新工具论》所给予我们的,②________,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新方法,新工具;我们凭借这工具,可以更便捷地打开思想之门。思想产生于知识是一个事实,可是,③________。用赫尔岑的说法,那些拥有知识却不带思想的学者,其实处于反刍动物的第二胃的地位,他们咀嚼着被反复咀嚼过的食物,惟是爱好咀嚼而已。 ‎ 四、写作(60分)‎ ‎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年,电影《一代宗师》展现了中国功夫片浓浓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电视剧《延禧攻略》凸显宁静的“延禧莫兰迪”之美,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红遍大江南北。 ②2015年戛纳电影节,某女星身着东北红绿大花裙,给人强烈的眼球冲撞,惹得国人纷纷吐槽;金鸡百花奖作为中国大陆最权威的电影奖项,却每年用着毫无设计感的海报,给人廉价和粗糙的感觉。 ③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エ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谈我的审美观”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你的审美观。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身份,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答案】‎ D D ‎(1)D(2)D(3)B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 D.“中国传统节日”范围扩大;“鲜活的呈现形式”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可见主语应当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没有提到“鲜活的呈现形式”。故选D。‎ D.“层层深入”错,孝道教育、经典诵读和礼仪教育三个层面是并列关系。故选D。‎ A.“可见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不强”推断失当,原文第二段“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可见只是客观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教育依托点的不同。C.从倒数第二段“‘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查年时期往往记忆力较强,这时,督促孩子多背诵一些蒙查类经典,虽然孩子当时对经典中的道理不全懂,这并没有关系,等到成人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东西就会被潋发与唤醒,为孩子一生成长提供无尽的资源”看,幼教阶段重要是因为“蒙以养正”,从童年开始要施以正确的教育。选项强加因果。D.以偏概全,“只……才”,过于绝对,由文章最后一段“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 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可知,“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只是条件之一。 答案:(1)D(2)D(3)B ‎2.‎ ‎【答案】‎ D C ‎(1)D(2)C(3)①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报道。②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考点】‎ 新闻阅读 社会科学类 成语的使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 A.“而其他的经济形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文无据。 B.“目前都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认证”表述绝对。原文是“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原材料是说“大都”,选项说成“都”。 C.“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判断错误。材料二中的柱状图显示,2013是5240亿元,增长率是85.2%.而2014年是11450亿万,增长率是118.5%,这明显是呈现上升趋势。 故选D。‎ C.“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强加因果,文中不能看出两者的因果关系。材料四只是说西班牙媒体、西班牙《发展报》、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日本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但是材料四没有说“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是因为这些国家媒体的报道。 故选C。‎ 这道题是两个小问题,第一问是要回答出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第二个小问题要回答出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阅读材料四,找到世界各国媒体对我国的共享经济的报道,然后分析他们报道的不同的角度,最后分析各国媒体报道的视角的目的。“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可见,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此外,“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报道”。可见,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这就表明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答案:(1)D(2)C(3)①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报道。②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3.‎ ‎【答案】‎ A ‎①运用方言俗语,如“腌臜”“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词句,平实朴素,通俗形象。②取材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本文取材马桑镇,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进一步的需求。③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两次写到小瞎子耳朵“扭动”这一细节。‎ ‎①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民间音乐”展开,讲述了马桑镇的人和事。②交代了写作对象,小说人物来自民间。瞎眼、流浪、无名无姓的小瞎子,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艺人形象;洞箫、琵琶等民族乐器和《阳春白雪》等民乐,都体现了“民间音乐”元素。③暗示了主题,小说揭示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对人的影响。‎ ‎【考点】‎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成语的使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人物、情节、艺术手法、情感主旨等。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整体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和概括;同时,根据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主旨、把握小说思想感情。 (2)此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包括小说的选材、谋篇布局(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小说选材方面常见的有以小见大、题材新颖、视角独特等特点。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的特点常见的有倒叙、插叙、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工笔、白描、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语言特点常见的有华丽、朴实、婉约、豪放、反讽、辛辣、幽默、明快等。分析小说艺术特色无需面面俱到,关键是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去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解答】‎ A.“体现了音乐的巨大影响力”错误,追求利益是重要原因。‎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小说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方言俗语。如“腌臜”“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词句,显得平实朴素,通俗形象。从选材角度看,本文取材乡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写了马桑镇,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进一步的需求。从描写手法角度看,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他那两只耳朵、两只洞察秋毫之末的耳朵,在可怕地扭动着。”两次写了小瞎子耳朵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从构思角度看,“民间音乐”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民间音乐”展开,讲述了马桑镇小瞎子流落、被收留、表演赚钱、争夺小瞎子的音乐故事。从内容角度看,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小瞎子及其音乐表演,小说人物小瞎子无名无姓,瞎眼,流浪,被收留,以表演为生,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艺人形象;另外,小说中的事物,如洞箫、琵琶等民族乐器和《阳春白雪》等民乐,都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特点。从小说主旨角度看,“民间音乐”有暗示主题的作用。小说揭示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对人的影响,小瞎子的音乐演奏技艺并非多么高超,但是吸引了小镇上的居民纷纷前来欣赏,并引发了几家店铺对小瞎子的争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答案】‎ A B D ‎①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形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②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参考译文:吕希纯字子进,考中进士,任太常博士。元佑年间祭祀明堂,将沿用皇佑旧例,一并祭祀天地百神,都用祖宗配享。吕希纯说:“皇佑年间的礼制,在经书上并未讲到,嘉佑年间已经加以改正。到元丰年间,仅以英宗配享上帝,把跟着一起祭享的群神都取消,得严父之理,请求沿用这礼法。”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他历任宗正、太常、秘书丞。朝廷讨论哲宗迎娶皇后,吕希纯请求考查三代的婚礼,参考祖宗的制度,广泛地察考有名望的家族,以求有道德足以为皇帝配偶的女子。凡是世俗所谓合婚的书,都浅陋而荒唐,应一切屏弃,以防出差错。后升局著作郎,因“著”字犯了父亲名讳不受这一官职。升任起居舍人,代理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去世,吕希纯考虑到奸恶的人会乘机向皇帝进谗言动摇视听,就上疏说:“自从元佑初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所用的人都是老成而有名望的,所做的事都是人们所愿意实行的。惟有那些因过失和罪恶而得罪的人,每天窥伺变故,使用手腕以求私利,现在一定会以更改神宗的法度作为口实。我认为先帝的功绩,万世都无法掩盖。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而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变真宗、仁宗的政令,难道完全用太祖、太宗的法令吗?小人既然迷误先帝,又想迷误陛下,不可不明察。”不久,任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宦官梁从政、刘惟简被任内省押班,吕希纯以为皇帝亲政之始,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章惇既任宰相,吕希纯出京任宝文阁待制、亳州知州。谏官张商英恨昌希纯,攻击他很激烈。又因为外亲的嫌疑,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义上是更换地点,实际是折磨他。吕公著被追贬,吕希纯也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住在金州。又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回朝担任待制、瀛州知州。徽宗听到他的名声,多次称赞他。曾布猜忌吕希纯,吕希纯求见皇帝,未及见到,赶快叫他去边境做官,很快催他走。不久改为颍州知州,被编入崇宁党籍。去世,享年六十岁。‎ ‎【考点】‎ 内容概括与分析 小说阅读 成语的使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根据句意断句。“数”是“多次”的意思,修饰“称”,“数称”不能拆开,排除B.“曾布”是“忌希纯”的主语,若在“曾布”后断开,“忌希纯”的主语就成了“徽宗”,不合情理,排除C.“曾布”“忌”的宾语是“希纯”,而非“数称之”这件事,“请觐”的是“希纯”而非“曾布”,故应在“希纯”后断开,排除D.故选A.译文:又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回朝担任待制、瀛州知州。徽宗听到他的名声,多次称赞他。曾布猜忌吕希纯,吕希纯求见皇帝,未及见到,赶快叫他去边境做官,很快催他走。‎ B.英宗是庙号而非年号。‎ D.“他遭到忌恨他的谏官张商英的猛烈攻击,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分析有误,据原文“又以外亲嫌,连徙睦州、归州”可知,他“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原因,不仅是谏官张商英攻击的原因,还因外亲的嫌疑。‎ ‎①“间”,偶然;“为……所”表被动,被;“损益”,得失,改变;“亏”,损害。译文: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形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 ②“由是”,因此;“侧目”,记恨;“或”,有人;“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判断句。译文: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 答案:(1)A(2)B(3)D(4)①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形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②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 参考译文: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吕希纯字子进,考中进士,任太常博士。元佑年间祭祀明堂,将沿用皇佑旧例,一并祭祀天地百神,都用祖宗配享。吕希纯说:“皇佑年间的礼制,在经书上并未讲到,嘉佑年间已经加以改正。到元丰年间,仅以英宗配享上帝,把跟着一起祭享的群神都取消,得严父之理,请求沿用这礼法。”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他历任宗正、太常、秘书丞。朝廷讨论哲宗迎娶皇后,吕希纯请求考查三代的婚礼,参考祖宗的制度,广泛地察考有名望的家族,以求有道德足以为皇帝配偶的女子。凡是世俗所谓合婚的书,都浅陋而荒唐,应一切屏弃,以防出差错。后升局著作郎,因“著”字犯了父亲名讳不受这一官职。升任起居舍人,代理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去世,吕希纯考虑到奸恶的人会乘机向皇帝进谗言动摇视听,就上疏说:“自从元佑初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所用的人都是老成而有名望的,所做的事都是人们所愿意实行的。惟有那些因过失和罪恶而得罪的人,每天窥伺变故,使用手腕以求私利,现在一定会以更改神宗的法度作为口实。我认为先帝的功绩,万世都无法掩盖。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而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变真宗、仁宗的政令,难道完全用太祖、太宗的法令吗?小人既然迷误先帝,又想迷误陛下,不可不明察。”不久,任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宦官梁从政、刘惟简被任内省押班,吕希纯以为皇帝亲政之始,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章惇既任宰相,吕希纯出京任宝文阁待制、亳州知州。谏官张商英恨昌希纯,攻击他很激烈。又因为外亲的嫌疑,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义上是更换地点,实际是折磨他。吕公著被追贬,吕希纯也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住在金州。又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回朝担任待制、瀛州知州。徽宗听到他的名声,多次称赞他。曾布猜忌吕希纯,吕希纯求见皇帝,未及见到,赶快叫他去边境做官,很快催他走。不久改为颍州知州,被编入崇宁党籍。去世,享年六十岁。‎ ‎【答案】‎ B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译文:挂上向吴地进发的帆船,也不知道此去有几多路程。一次次系上缆绳抛锚,一次次解开缆绳启程,走走又停停。天气寒冷,虽然有太阳,天上的云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江水辽阔,虽然没有风,却也波浪起伏。家乡的山早已看不见了,却仿佛还在眼前。一声大雁的鸣叫,顿时引发了思乡之情。船工忽然捕到一条鲤鱼,它应该是从南方游来的吧,恐怕它的腹中有兄弟寄给我的书信吧,赶紧把它烹饪了吧。赏析: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其中,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全诗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以“行舟”为线索,实忆兄弟思乡的情愫才是贯穿的主线。‎ ‎【考点】‎ 把握主旨情感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 B.“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错误。从诗中来看,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题干明确范围,即“尾联”,且明确了尾联的情感,即“思乡之情”。需要结合尾联的意思来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意思是“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尾联前一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诗人巧借得“鱼”说“南来”,表达思乡之情;后一句结合注释③可以看出,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中“鱼雁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社会科学类 名著阅读 ‎【解析】‎ 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外“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指高中生应该掌握识记的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解答】‎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重点字:羡)‎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重点字:竞)‎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重点字: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 D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B答案:(1)D(1)A(2)B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解答】‎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根据语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指技术发展迅速,应选“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根据语境“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应选“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根据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的当下”指还正在发展阶段,应选“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根据语境“必须、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应指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应选“未雨绸缪”。故选D。‎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排除C;“加大……处罚措施”“加大……处罚”搭配不当,应: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排除AD.故选B。 答案:(1)D(1)A(2)B ‎【答案】‎ ‎①低俗演出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强拉因果。②乱埋乱葬不属于祭扫范围,概念并列不当。③非必不可少,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表达哀思,说法绝对。④加大宣传力度不是唯一途径,说法绝对。‎ ‎【考点】‎ 小说阅读 表达准确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逻辑知识,正确使用逻辑知识,并注意语言表达运用中不符合逻辑思维的现象,做题时应结合语段前后内容,仔细辨别,从而写出符合逻辑思维的语句。‎ ‎【解答】‎ 通读语段,“但一些地方攀比浪费、低俗演出、乱埋乱葬等不文明祭扫的现象有所反弹,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低俗演出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强拉因果,且“乱埋乱葬”不属于祭扫范围。 “清明祭扫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哀思”方式多种,非必不可少。 “摒弃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中说法绝对,加大宣传力度不是唯一途径。‎ ‎【答案】‎ 还必须有思想,就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思想 ‎【考点】‎ 语境填句 社会科学类 小说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 语段阐明了知识与思想的相互关系。第一空,第一句是总括性语句,根据“人类如果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思想才有意义”的内容推知第一空应填“还必须有思想”。第二空,根据后面的“而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新方法,新工具”,推出“就不是单纯的知识”。第三空,根据“思想产生于知识是一个事实,可是”可知,“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思想”。‎ 四、写作(60分)‎ ‎【答案】‎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奥黛丽•赫本普说过,想让你的眼睛美丽,请看到别人的光芒;想让你的嘴唇迷人,就赞美别人的优点……奥黛丽•赫本不就像那颗钻石一样,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故成就了自身的熠熠生辉。故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还记得,那个从清风明月中走出的旷世奇才﹣﹣纳兰性德,他谈笑之鸿儒皆为汉人学士,对酒言诗,高谈阔论,正是因为纳兰看到了汉人文化的光芒,并虔诚以待,才有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的千古绝响;当孝文帝驰马奔腾,于中原大地上挥斥方遒,他意识到鲜卑文化的落后。于是一股“封建化”的柔风袭遍神州大地。……花柳繁华的阶前,余烟袅袅,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正是由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感受到“千年才情”的光芒,潜移默化中也就将自身得到了升华,自己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说,美人之美,故能就自身之美。但是,美人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纳兰、孝文帝,甚至那颗钻石一样,让他人的光芒照亮了自己,在于眼见其美。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眼灭。”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却因为嫉妒孔明的才能落得个可笑的结局。周瑜他看到了孔明的光芒,但是少了一份宽广的胸怀。都说眼是心灵的窗户,当面对他人的美,光要有发现的眼睛还不够,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而狭隘的内心,只是不自信的表现,最终成为自己的毒药。莫言,就是一个有包容之心的人,他将生活所见融入写作之中,创作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美人之美,在于心系其美。 美人之美,本身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学习美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少不了一份平和谦逊的态度。假使一个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光芒,那么他的世界只会越来越黯淡无光。人无完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美,既展现了一份求上进的认真美,也在无形之中受到他人美的熏陶。有这样一句话“你其实就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在此同样能对其诠释。美人之美,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上穷碧落下黄泉”,世间的美弥散在空气里,透露在诗句里。用一双敏税的眼,挟一颗包容心,不断完善自身,你会领略到山间之明月,夕照之余辉,人生会因此别样精彩,至善至美。‎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的作文题目,三则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审美。第①则材料的事例是正面的,电影《一代宗师》和电视剧《延禧攻略》的成功,充分说明我们应积极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并创造我们中国特有的“美”;审美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割断历史;展现有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发挥民族特色的审美,不仅在中国有市场,而且可以征服全世界。第②则材料是反面材料,反映了审美中低俗、博眼球、粗糙等问题,说明我国审美现状不能尽如人意,需要正确的引导。第③则材料,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审美的理论导向。 学生只要能从材料出发,明确写作对象,提出自己对于审美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主题可以涵盖审美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写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 参考立意: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1)传统文化是审美的宝藏。 (2)审美不能过于滥俗。 (3)应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人审美。 (4)要认识到他人之美。 (5)审美应开放、创新,有阳春白雪木,也有下里巴人。‎ ‎【解答】‎ 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奥黛丽•赫本普说过,想让你的眼睛美丽,请看到别人的光芒;想让你的嘴唇迷人,就赞美别人的优点……奥黛丽•赫本不就像那颗钻石一样,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故成就了自身的熠熠生辉。故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 还记得,那个从清风明月中走出的旷世奇才﹣﹣纳兰性德,他谈笑之鸿儒皆为汉人学士,对酒言诗,高谈阔论,正是因为纳兰看到了汉人文化的光芒,并虔诚以待,才有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的千古绝响;当孝文帝驰马奔腾,于中原大地上挥斥方遒,他意识到鲜卑文化的落后。于是一股“封建化”的柔风袭遍神州大地。……花柳繁华的阶前,余烟袅袅,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正是由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感受到“千年才情”的光芒,潜移默化中也就将自身得到了升华,自己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说,美人之美,故能就自身之美。但是,美人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纳兰、孝文帝,甚至那颗钻石一样,让他人的光芒照亮了自己,在于眼见其美。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眼灭。”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却因为嫉妒孔明的才能落得个可笑的结局。周瑜他看到了孔明的光芒,但是少了一份宽广的胸怀。都说眼是心灵的窗户,当面对他人的美,光要有发现的眼睛还不够,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而狭隘的内心,只是不自信的表现,最终成为自己的毒药。莫言,就是一个有包容之心的人,他将生活所见融入写作之中,创作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美人之美,在于心系其美。 美人之美,本身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学习美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少不了一份平和谦逊的态度。假使一个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光芒,那么他的世界只会越来越黯淡无光。人无完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美,既展现了一份求上进的认真美,也在无形之中受到他人美的熏陶。有这样一句话“你其实就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在此同样能对其诠释。美人之美,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上穷碧落下黄泉”,世间的美弥散在空气里,透露在诗句里。用一双敏税的眼,挟一颗包容心,不断完善自身,你会领略到山间之明月,夕照之余辉,人生会因此别样精彩,至善至美。‎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