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00 KB
  • 2021-06-07 发布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4单元 第1课 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味无味 味:品味 B.高下相盈 盈:充满 C.故有之以为利 利:利用 D.自是者不彰 彰:表彰 ‎【解析】 A味:以……为滋味;C利:便利;D彰:明显。‎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E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E.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解析】 A见—现,B亡—妄,C泮—判,D累—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两个“易”都当“容易”讲。‎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C )‎ A.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B.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C.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D.自是者不彰。‎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1则,一连使用六组对立概念构成一组排比句,说明了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是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的永恒规律。‎ B.选文第2则,总结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车毂、器皿的中空部分、房屋的四壁中间是“无”——无形的东西,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 7 -‎ C.选文第3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正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D.“知足者富”,一般人认为富有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些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很深刻,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解析】 从反面证明。‎ ‎6.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解析】 “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7.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图难于其易 图:反复考虑 B.其脆易泮 泮:通“判”,分离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通“蔂”,盛土的工具 D.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坚强:强固有力 ‎【解析】 坚强:僵硬。‎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 7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微易散 B.其孰能讥之乎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吾其还也 ‎【解析】 A项的“其”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项,代词,指自己。D项,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为之于未有 D.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解析】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10.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 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解析】 无“夸张”手法。‎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颉,字仲举,其先金陵人,徙鼎州桃源。第进士,调江陵推官。岁旱饥,朝廷遣使安抚,颉条献十事,活数万人。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熙宁中,章惇取南江地,建沅、懿等州,克梅山,与杨光僭为敌。颉居忧于鼎,移书朝贵,言南江杀戮过甚,无辜者十八九,浮尸蔽江,民不食鱼者数月。惇疾其说,欲分功啖之。乃言曰:“颉昔令益阳,首建梅山之议,今日成功,权舆于颉。”诏赐绢三百匹。寻擢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改知荆南,复徙广西转运使。时建广源为顺州,将城之,颉谓无益,朝廷从其议。坐捽骂参军沈竦罢归。‎ 未几,以直集贤院知齐、沧二州,进直龙图阁、知桂州。入觐,帝首言:“‎ - 7 -‎ 卿乡者论顺州不可守,信然。”时有献言者谓:“海南黎人陈被盖五洞酋领,异时盛强,且为中国患。今请出兵自效,宜有以抚纳之。”命颉处其事。颉使一介往呼之。出,补以牙校,喜而去。诏问何赏之薄,对曰:“荒徼蛮蜒无他觊,得是足矣。”寻罢兵,海外讫无事。‎ 久之,转运使马默劾其经理宜州蛮事失宜,罢职知均州。哲宗立,还故职,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 颉所历以严致理,而深文狡狯。右司谏苏辙论其九罪,执政以颉虽无德而才可用,不报。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湖北溪徭畔,朝廷以颉素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选自《宋史·张颉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B.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C.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D.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解析】 “颉按禁地约束”是一分句,不可断开;“上其事”与“不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中间应断开;“开封府判官”为官名。原文标点为:“知益阳县,县接梅山溪峒,多蛮獠出没,颉按禁地约束,召徭人耕垦,上其事,不报。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金陵,南京的别称,“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就是现在的紫金山。‎ B.居忧,指居父母之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祖籍守丧。‎ C.熙宁,北宋哲宗年号。一般说来,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有一个年号,也可有多个年号。‎ D.瀛州,古时有两地曾用此名,广东潮汕与河北河间市,从文中来看,此处应为后者。‎ ‎【解析】 应为北宋神宗年号,下文有“哲宗立”之语。‎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张颉心怀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百姓遭遇旱灾饥荒,他积极向朝廷提出建议,使得数万人得以存活;南江百姓因战乱死伤无数,他心痛不已。‎ B.张颉为政用心,屡屡建言献策。梅山之地蛮獠出没,他建议朝廷应合理管理,与章惇不谋而合;对于顺州筑城之事,他持反对态度,得到皇帝认可。‎ - 7 -‎ C.张颉果敢有识,处事不拘常规。陈被盖为五洞首领,一旦强大,可能会成为中原之患,张颉趁他向朝廷示好效忠之机,略施小惠,便长久相安无事。‎ D.张颉以严闻名,倍受朝臣争议。张颉任职各地皆因严格而得到治理,而又苛刻狡诈,令朝中大臣对他褒贬不一,而皇帝对他较为认可,器重有加。‎ ‎【解析】 “与章惇不谋而合”表述有误,张颉的建议与章惇的作法大不相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觐,帝首言:“卿乡者论顺州不可守,信然。”‎ 译文:入朝见皇帝,皇帝首先说:“你以前说顺州不可守,确实是这样啊。”‎ ‎(2)湖北溪徭畔,朝廷以颉素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译文:湖北溪徭叛乱,朝廷认为张颉素有威望,又改任荆南知府,刚到京城城门,突然得病死去。‎ ‎【参考译文】‎ 张颉,字仲举,祖上是金陵人,迁到鼎州桃源。进士及第,调任江陵推官。遭遇旱灾饥荒,朝廷派官安抚,张颉陈奏十件事,救活几万人。任益阳县知县,县境靠着梅山溪峒居地,有不少蛮人和獠人出没,按禁地加以约束,招募徭人耕种开垦,上奏其事,未得批复。多次升迁为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熙宁年间,章惇收取南江之地,设沅、懿等州,攻克梅山,与杨光僭为敌。张颉当时在鼎州守丧,写信给朝中贵臣,说南江杀戮过多,无辜被杀的占十之八九,尸体满江,百姓几个月不能吃鱼。章惇痛恨他的说法,想分些功劳引诱他,于是说:“张颉从前任益阳令,首先提出取梅山的建议,今天成功,始于张颉。”皇帝下诏赏赐他绢三百匹。不久升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改为荆南知府,又调任广西转运使。当时把广源建为顺州,将要建造城池,张颉认为无益,朝廷听从他的建议。因揪参军沈竦头发并骂他而罢官归家。‎ 不久,以直集贤院任齐、沧二州知州,进为直龙图阁、桂州知州。入朝见皇帝,皇帝首先说:“你以前说顺州不可守,确实是这样。”当时有献言者说:“海南的黎人陈被盖是五洞酋长,将来强盛,将成为中原的祸患。现在请求出兵为朝廷效力,应该安抚接纳他。”朝廷命令张颉处理此事。张颉派一人去叫他,他出来,补为军门小校,他很高兴地回去。皇帝下诏问张颉为什么赏得这样薄,张颉回答说:“荒僻边地的蛮蜒人没有其他要求,得到这样的赏赐就够了。”不久罢兵,海南始终平安无事。‎ 很久以后,转运使马默弹劾他办理宜州蛮人的事情不适当,罢职为均州知州。哲宗即位,恢复原职,任凤翔知府、广州知州,召为户部侍郎。‎ 张颉历任各职都以办事严格得到治理,而又苛刻狡诈。右司谏苏辙论列他的九条罪状,执政大臣认为他虽然无德却有才华可用,不予答复。过了一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京任河北都转运使,改任瀛州知州。湖北溪徭叛乱,朝廷认为张颉素有威望,又改任荆南知府,刚到京城城门,突然得病死去。‎ 四、高考热点 - 7 -‎ ‎1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答案】 ①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金融机构;②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③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它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④可以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 ‎1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答案】 关键信息:①7月12日;②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③旨在普及地名文化知识;④《光明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出于对出行安全的考虑,听障儿童走在路上会背上橙色书包。__①__,而是表达出一种关爱。或许,贴“标签”意味着身份被泄露,一些听障儿童并不愿意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在现在慈善条件下,__②__。诚然,“无差别对待”更有利于保护听障儿童的权益,但不谈现实、不谈条件,只谈理想,对捐助者而言有失公允。__③__,但它或许能成为引导社会关注听障儿童权益的重要一步,社会还需要对此多一点等待的耐心和宽容。‎ ‎【答案】 ①这并不是为他们贴“标签”__②隐藏身份与安全出行尚难兼顾__③橙色书包并不完美(橙色书包并非最好的解决方法)‎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疫情来临,白衣天使们不畏艰险,逆风而行;公安交警部门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物业安保人员守土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守护群众安全;媒体记者快速反应,及时报道……各行各业携手同行,一直在行动。‎ - 7 -‎ 但是总有一些人觉得疫情与我无关,不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出门不戴口罩,甚至对上门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辱骂,还有人偷偷将口水抹到电梯按键上……‎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佳作赏读】‎ 用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 犹如当年的非典防治战,这场敌人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所挑战的不只是医疗机构,也是对全民共同体,乃至每个人的考验。‎ 不少时候,碰到灾难等突发状事故,舆论都会习惯表达“我们都是××人”,但就关联度而言,恐怕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人传人”的传染病疫情,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我们都是防疫人”。‎ 钟南山院士就建议,“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此类忠告和防控应对,需要每个人的配合,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不少人一时的便利、打乱原有的春节计划。像一些人原本约好的同学、亲友聚会,可能就得注意场合乃至取消,甚至一些商业行为也难免受影响。‎ 必须承认,不少防控工作,尤其是涉及管控、监测、检查等,都是以削减民众的便利程度、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的。其中一些或可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共担,但有一些可能注定需要个体的承担,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也是非常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 本质上,这次疫情也是对民众科学素养与公民精神的“拉练”。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鞭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蔽;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叉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 当无数的个体能真正依据科学精神、秉持公民素养,合理调整防疫期的个体行为,全社会战胜疫情的砝码就大一些,成本就更低一些,最终带来的公共利益增量,也将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 病毒所挑战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系统。这个应对系统里面,没有人可以例外。目前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机构,在应对上多一些“打提前量”和冗余准备,少一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多一些配合、公开,少一些自行其是,这样人们的从容就多一份,战胜病毒也能愈发可期。说到底,就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越充沛,越能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