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 MB
  • 2021-06-07 发布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堂演练: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 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 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 高准则。 美字体 人 虽 欲 自 绝 其 何 伤 于 日 赏美文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 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 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 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 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 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 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 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 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 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 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 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 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 装出发,约上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 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 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 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 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 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 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 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 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 兴的。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课内素材 亲其师,信其道 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 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 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 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 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 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 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 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但在当今时代, 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 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 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 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 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 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 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 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 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 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 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 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 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 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 并给予赞扬、鼓励。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 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 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何如:怎么样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果 C.愿为.小相焉 为:做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解析:B 项,如:或者。 答案:B 2.下列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仁,不让于师 B.约我以礼 C.仲尼岂贤于子乎 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解析:例句与 A、B、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判断句。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颜渊喟然..叹曰 B.夫子莞尔..而笑 C.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D.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解析:“小人”,古义: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答案:D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博.我以文 C.如会同,端.章甫 D.风.乎舞雩 解析:B 项,“博”为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都是名词活用 为动词。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 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 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 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 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 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 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 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 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 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 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 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 绳索捆绑。④粥:通“鬻”,卖。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解析:可据文段中动词的含义进行断句。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B.“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 掌保管、出纳。 C.“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 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 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D.《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 解析:《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大夫孟釐子 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 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 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 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 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 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解析:原文中孔子得到了善待。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重点是文言句式和实词。“孔丘,圣 人之后”是判断句,“虽”,第(1)句中是“虽然”,第(2)句中应为“即 使”;“达”,显达;“王”,称王;“霸”,称霸。 答案:(1)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 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2)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 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 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 “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 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 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 的官吏,管理账目,清楚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 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 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 子。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 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 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 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 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 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 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 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 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 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 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 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 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脸上露 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 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 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 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在路上出行的 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各地的旅客来到 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 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乙丑日。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 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三、语言运用 9.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中,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 像说明理由。要求 70 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 鲜明的能力。本题为开放型题目,三个图任选其一,说出理由即可。 第一幅图是一位女子做捂住鼻子的手势,旁边的三个字为“我介意”, 意思是我介意别人在我面前抽烟,你抽烟已经影响到了我,意即请勿 抽烟;第二幅图是一位女子手掌向前做制止的手势,旁边三个字为“不 可以”,意思表达得更加直白有力,警示吸烟者,在我面前吸烟不可以, 我不能接受;第三幅图是一位女子做停止手势,旁边三个字是“请停 止”,意思是明确告诉吸烟者,请停止吸烟的行为,表达坚定。 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三幅最好。第一幅表现出厌恶,让吸烟者心 理上难以接受;第二幅态度不严肃,不易引起足够注意;第三幅表情 严肃有礼,手势态度坚决,效果最好。(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