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练)(含解析)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 【基础训练】 1、(17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绰字仲裕,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肾院,辞, 改校理,迁太子中允。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 多畜牛,田畴久芜秽。”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还判妃部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 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虎翼卒刘庆告变,下更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斩庆以徇,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 修撰。时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服.除, 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故事,荐新诸 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 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初,谥.诸后,皆系祖宗谥,而真宗五后独曰“庄"。 公绰曰:“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 而后曰 ‘庄’,非礼也 , 愿更为‘章’。”多 施行之。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为公 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 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 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迁右司郎中,未拜,卒。赠左谏议大夫。 公绰通敏有才,父执 政时 , 多涉干请 , 喜名好进者趋之。 尝漏泄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节选自《宋史·吕公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 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B.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 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C.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 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D.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 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寺是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 院并称为“三法司”。 B.服指对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的丧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规定丧服的轻重,“服除” 指守丧期满。 C.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谥号大多是 用来褒奖死者行迹的。 D.经筵是指汉唐以后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才正式制度化,为元、 明、清历代所沿袭。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绰关心百姓,积极向朝廷禀告民生疾苦。他将百姓因担心增加賦税而不养牛致使 田地荒芜之事上奏朝廷,自此耕牛不再计入民产。 B.吕公绰公正严明,严惩谋反作乱之人。他亲自审训查验刘庆案件,得知刘庆为邀功而 诬陷他人,决定惩处刘庆以稳定军心。 C.吕公绰懂得避嫌,不担任史馆修撰。他在父亲总领国史修编任务时,主动辞去史馆修 撰职位,直到父亲死后才担任此职。 D.吕公绰注重礼法,提倡以礼办事。他提议朝廷规范礼制,在谥号认定的问题上认为现 行做法不符合礼制,需按章办事。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B 项,表述错误,由原文“虎翼卒刘庆告变,下更案验,乃庆 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 斩庆以徇”可以推测。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 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而后曰“庄”,非礼也,愿更为“章”。 (2)公绰通敏有才,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喜名好进者趋之。 【答案】 (1)妇人(谥号)(应该)随丈夫的谥号,真宗谥号章圣,但是皇后谥号是“庄”,这不符 合礼制,请求更换成“章”。 (2)吕公绰通达聪慧有才华,在父亲执政时,多次接受别人请托,追求功名、热衷晋升的 人都追随奉承他。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 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 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 查仔细。 参考译文 公绰字仲裕,因父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年间,任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贤院, 推辞,改校理,迁升太子中允。出京知郑州,曾经访求百姓疾苦,父老说;“官府登记百姓 财产,评定赋役重轻,以致不敢多养牛,田亩长久荒芜。”公绰上奏,从此牛不计入官籍。 回朝判吏部南曹,接连为官迁任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举发检察在京刑狱。虎翼卒刘庆告 发谋反,交付官吏查验,却是刘庆首先谋反,众人不从,刘庆反而诬告众人以求赏。于是上 言:“京师禁卫军队百万,不严肃惩处,就会军心动摇。”就斩刘庆示众。迁升尚书工部员 外郎,任史馆修撰。当时他的父亲夷简虽然退职,仍主领修撰国史,公绰辞去修撰。夷简去 世,公绰回朝任兵部员外郎,复任修撰。服满丧期,又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因郊 庙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请求全部重新制造。旧例,用时鲜食品祭献时所用各物,礼 官商量决定后才进献,有的失时而陈旧腐坏。公绰采用《月令》诸书,以四时新鲜的物品以 及所应当进献的祭品,配合成图。又上言:“祖宗配祭,应当端正位置,现在侧向而立,不 是用来显示尊敬威严的做法。”当初,封赠诸后谥号,都与祖宗谥号相关,而真宗五后独称 “庄”。公绰说:“妇人的谥号应该随丈夫的谥号,真宗谥号章圣,但是皇后谥号是‘庄’, 这不符合礼制,请求更换成‘章’。”他所建议之事大多被施行。当初,公绰在开封府,宰 相庞籍的外家亲属道士赵清贶受贿,杖脊死在道上。至此,御史认为是公绰领受庞籍意旨, 杖杀清贶以灭口。杖打清贶时,实际上公绰并不在场。不久,公绰也为自己辩说,复任侍读 学士,徙河阳,留京侍讲经筵。当时很久没有下雨,皇帝询问:“怎样才能下雨?”公绰说: “案件久不判决,就有冤屈,所以多旱。”皇帝亲自讯察犯人案情,不久天下大雨。迁升右 司郎中,未拜授,去世。赠左谦议大夫。吕公绰通达聪慧有才华,在父亲执政时,多次接受 别人请托,追求功名、热衷晋升的人都追随奉承他。曾经泄露除拜情况以取悦别人,当时人 将他比作窦申。 2、(17 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广,字广大,吉水人。父子祺,字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 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 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 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 廷试。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 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 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 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 帝顾劳良苦。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 讲经史。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 见诸祥异。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 言其不可,遂不许.。广性缜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 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 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 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节选自《明史·胡广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祺走谒.帅 谒:阻止 B.后以太子薨,不果. 果:有结果 C.十二年再.北征 再:第二次 D.广言其不可,遂不许. 许:允许 【答案】A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 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 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 “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 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 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答案】C 【解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 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C“会试”错,应是“殿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广多有进谏,深受器重。他与杨荣、金幼孜追随皇帝北征,多次与皇帝商讨议论, 有时他走的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 B.胡广擅长书法,精通经史。每有刻碑的事,皇上都命他书写,皇长孙追随皇帝北征时, 胡广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 C.胡广为人谨慎,做事周密。他在皇上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朝廷事务,出宫后 从不告诉他人,被比作汉代的胡广。 D.胡广关心百姓,坚持原则。做地方官时,断平冤案,修水利;奔完丧后,面对皇帝的 询问,他如实回答地方官的作为。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 (2)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 【答案】 (1)他所到之处平反冤狱,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激他。后来他升任 延平府知府,死于任上。 (2)胡广回答说:“安定,只是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 为百姓的祸害。”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 “平”“德 ”“卒”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2)“但”“穷治”“株”“厉”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亲胡子祺,名寿昌,以字行于世。陈友谅攻陷吉安时,太祖 派兵将其收复,打算杀死追随陈友谅的士兵一千余人。胡子祺前往拜见主帅,极力劝说不能 这样做,这些人得以免死。洪武三年,胡子祺因为辞章修养被选为御史,上书请求定都关中。 皇上赞赏说好,派太子巡视陕西,后因太子去世,此事没有结果。胡子祺出任文本按察佥事, 后改任彭州知州,他所到之处平反冤狱,摧毁歪门邪道的祠庙,修复毁坏的堤坝,百姓很感 激他。后来他长途延平知府,死于任上。胡广是他的次子,建文二年廷试时,当时正讨伐燕 王,胡广在对策中有“亲近这个像陆地上的强梁一样的藩王,会使人心摇动”一语,皇上亲 自提他为第一名,赐名靖,授予他为翰林修撰。成祖即位,胡广偕同解缙去迎接并归附,被 升为侍讲,又改为侍读,恢复原名广,升为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 大学士。皇上北征时,他与杨荣、金幼孜从征。他多次被召到帐殿中回答问题,有时直到深 夜。经过山川险塞时,与皇上立马议论,有时他走得稍后,皇上常遣骑兵四出寻找。有一次 他迷了路,他脱掉衣服骑着没加鞍的马渡过河流,水淹没了马身以及胡广的腰部以上,皇上 十分关切地慰劳他。胡广擅长书法,每有刻碑,皇上都命他书写。永乐十二年,皇上再度北 征,皇长孙也从征,命胡广和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皇长孙讲解经史。永乐十四年,胡广进 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前职。皇上征召乌思藏僧人做法会,为高帝和高后求福,说见他们所 显现的各种福佑和灵异。胡广于是献上《圣孝瑞应颂》。皇上给它谱上佛曲,令宫中歌唱和 编舞。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胡广说不可,皇上便没有批准。胡广性情谨慎周密,他在皇上 面前所说的话以及他所处理的事务,出宫后从不告诉他人。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 不过他颇能坚持原则。奔母回朝后,皇上问他百姓生活是否安定。胡广回答说:“安定,但 郡县衙门追究建文时期的奸党,株连到旁支的亲属,成为百姓的祸害。”皇上采纳了他的意 见。十六年五月胡广去世,终年四十九岁。朝廷赠予他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文臣获得谥号 从胡广开始。遗体运回时,经过南京,太子为他致祭。仁宗即位后,加赠胡广为少师。 3、(17 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 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 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 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 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 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捴,梁之宗子;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 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 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 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 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 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 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 未安。”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 建德二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 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 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 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1)麟趾学:北周学校名。(2)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兄寔先莅.此州 莅:来到 B.皆听.预焉 听:听凭 C.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 D.冢宰无君陵.上 陵:侵犯 【答案】A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往往会 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 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 言功底,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以此来确 定答案。本题将所给四个选项中的句子及加点字的解释放回到原文语境中,就会发现只 有 A 项中对“莅”的解释与上下文意思不衔接,据此可确定答案为 A 项。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B.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C.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D.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答案】D 【解析】由上文来看,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武帝非常器重 于翼,画线句子中“护”指的就是宇文护,“翼”是于翼,“训”是宇文护的儿子宇文 训都是人名;“小司徒”“柱国”“中山公”是官职或封号,根据这些信息可推断出画 线句子的意思是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 加授柱国。虽然表面上职位更高,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 召见于翼,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根据句 意可知断句正确的选项为 D 项。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用,施政宽容简约;率 军伐齐,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 B.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 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 C.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 经他选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评。 D.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拥立武帝;开皇 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后又拜他为太尉。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 (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 【答案】 (1)(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2)元凶(首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至亲),况且说关 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翻译句子的能力, 所给句子取自选文,解答时要把句子放回到语境中, 结合上下文推知句子大意,然后找出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一一落实,最后再将翻 译好的内容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语序,使自己的答案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需要重 点落实的字词有:(1)“父忧”,父亲去世守丧离职;“过”,超过;“为……所”, 固定结构,表被动,被……称赞,受到……称赞;(2)“元恶”,元凶、首恶;“殄”, 消灭;“间”,参与。 参考译文: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登基,外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治理过这个州,很有德 政。于翼又以诚心信义待人,办事怀有宽容简约之心。夷人华夏人感激喜悦,把他们兄弟比 作大小冯君。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攻打围攻,使者前来告急。秦 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听从。下属都为此进言。于翼说:“攻城战术,不是夷人所 擅长的。这次敌寇到来,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而已。怎能在城墙外驻扎军队,长久进攻围困? 抢掠而无所得,势必自行退去。辛劳军队前往(解围),也无法赶上。我揣测他们已经走了, 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几天后,消息传到,果然如于翼所料。 世宗很喜欢文史,建立磷脂学、有才艺学问的在朝官员,不分贵贱,都听凭参加,竟致 于萧撝、王褒等人和低微鄙陋之辈一同成了学士。于翼向皇帝进言说:“萧撝是梁国的皇族 子弟,王褒是梁国的公卿。如今和底下的人混杂在一起,恐怕不是崇尚贤人尊重爵位的道理。”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命于翼确定等级,于是学士有了差别。 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 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治事,武帝认为于翼有鉴别 人才的能力,皇太子和诸王相辅及以下官员,都委托于翼选拔安置。他所提拔的人,都为民 众所赞誉,当时舆论都认为他用人得当。 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加授柱国。虽然 表面上职位更高(尊崇他),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召见于翼, 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于翼说:“冢宰目无君 王,欺凌皇上,自取灭亡。元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况且 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陛下不指派亲王,而指派身为异性的臣子,不仅 会遭到人们的肆意议论,愚臣也心有不安。”皇帝认为他的话对,就派越王宇文盛代替于翼。 四年,武帝将要东征,派纳言卢韫先后多次乘坐驿车前往于翼那里询问计谋。于翼赞同 这件事。等到军队出征,诏命于翼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 的十九座城池。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立即被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 的人如同归家一般。 开皇初年,于翼进入朝廷,皇帝从坐榻上下来和他握手极为欢乐,几天后,于翼被任命 为太尉。 4、(17 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从信,辛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宮事 无大小悉委焉。余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 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罔无九年之蓄月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 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 诣太宗求宽 释。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 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 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 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 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倶 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 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 之,其事果集焉。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 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 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七年, 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九年, 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 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 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 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 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按照礼制,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取字。 B.太宗、太祖属庙号,庙号与谥号不同,专用于对先代帝王的褒扬。 C.漕运,指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水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公仓。 D.罢,指免去、解除官职,同是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废、黜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 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庙号也有褒贬之分。 点睛: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 祖、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 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宋太宗赵光义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宫 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B.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解忧。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间,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 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C.陈从信体察民情,忧民疾苦。京城米价日益上涨,百姓将要饿死之时,他建议放开米 价让百姓自由买卖,问题得以解决。 D.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他虽历经仕途挫折,但仍得起复,历任东上阁门使、枢 密都承旨等,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事发生在赵光义还是晋王时期,让陈从信主管 的只是晋王府事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 (2)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 【答案】 (1)确实是因为船员的口粮,每天由经过的郡县核实供应,因此运输停滞拖拉。(日历,每 天经过,1 分;勘给,核实供应,1 分;句意 3 分。) (2)不如募集坚固的舟船运粮米,其中破旧的舟船负责运送薪炭,那么公私都得益了。(任, 担负、负责,1 分;济,得益,1 分;句意 3 分。) 参考译文: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他生性谦恭谨慎强壮有力,心思计算精到敏捷。太宗在 晋王府时,令他主管财务费用,王宫里事无大小都委任给他。多次升官任右知客押衙。开宝 三年秋,三司奏称:仓库里存粮按月供应只能到第二年的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都率领民 船,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十分恼怒,斥责三司使说:国家没有九年的储蓄就叫不 足,你平时不计算而使仓库的储粮将近用完,才请求分驻各地的军队搜括民船来运粮,这可 以匆忙送来吗?如今设你个三司使有何用?假使粮食有所欠缺,定判你的罪来向大家谢罪。” 三司使楚昭辅害怕,到太宗处请求宽大赦免。太宗已经答应了,召来陈从信询问,从信回答 说我曾游楚州、泗州,知道粮运的弊端。确实是由于船夫的口粮,每天由经过的郡县核实供 应,因此停滯拖拉。如果从开船时计算日程往返一并支付,可以责令他们遵守路程期限。另 外,楚州、泗州用船运米,至京城改用车运粮入仓,应及早准备运送的士兵,让他们按时运 出运入。这样,每次漕运可减少几十日。楚州、泗州到京城有千里,旧例八十天一运,一年 三运。如果除去拖延停留的日子,那么每年可以增多一运。现在三司打算借用民间舟船,如 不准许,就无以斥责他们未能按期完成运粮任务;如尽准许,那么冬天京城所需的薪炭恐怕 就会因缺少舟船而断绝。不如募集坚固的舟船运粮米,其中破旧的舟船负责运载薪炭,那么 公私都得益了。现在市上的粮米昂贵,官价每斗才七十钱,商人失去利润,不敢送米到京城, 即使商栈储存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粮米越来越贵,百姓都将要饿死。如果听任百姓自行贸 易,粮米就会从四面八方奔聚京城,米多了价钱也就自然会降下来。”太宗第二天具体奏报 太祖,太祖认为可以,事情果然办成功了。太宗即位,陈从信升为东上阁门使,充任枢密都 承旨。适逢八作副使綦廷珪因为病假满没有入籍,超过日期不上朝参拜,就进入朝班,宣徽 使潘美、王仁赡一同因此获罪而扣去一季度薪俸,陈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罚授为闲厩使、阁 门祗候,其余的人抵罪不等。太平兴国三年,改任左卫将军,再次担任枢密都承旨。七年, 因为秦王廷美的事情犯罪,以本官罢除职务。第二年,撤销三司改为三部,任命陈从信为度 支使,赏赐宅第在浚仪宝积坊。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尉。 5、(17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 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 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全义入朝,留知行营节度后务,迁长 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诏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俾统 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 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 守梓州。初,辟陷东川,执节度使李康不杀也;至是,归康以丐雪,崇文数康失守罪,斩之。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凡八战皆捷,贼心 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 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执辟子方叔、婿苏强。遂趣成都,余 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 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进检校司空、 西川节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 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俾.统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辟 俾:使、让 B.至是,归康以丐.雪 丐:请求 C.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 诣:到、往 D.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条:条件 【答案】D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 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现为里巷、邻里之意。“阎闾”多 借指里巷。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 记载的政权。 C.卯、辰属于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 为第一,地支中“午”为第一。 D.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答案】C 【解析】C.卯、辰属于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 为第一,地支中“午”为第一。地支中应该是“子”是第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崇文家族和谐,处尊居显。祖先迁至幽州后,家族七代人均群而聚居,他的家族在 开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未雨绸缪,屡立战功。高崇文平日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当刘辟反叛,朝廷遴 选将领时,高崇文赫然在册。 C.高崇文重视民心,赏罚分明。高崇文入成都后,严明纪律,不扰百姓。而对于有二心 的邢泚,毫不手软,斩首军中。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文。而他依仗功劳哦,安于享受,举荐了蜀地的一些能工巧 匠,并把他们都擅自带走了。 【答案】D (4)把阅读材料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 (2)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答案】(1)D(2)C(3)D (4)(1)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 吐蕃大败。(“寇”、“状语后置”、“破”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卒,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定语后置”、 “逆旅”、“徇”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 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一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而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 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马侵犯宁 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败,朝廷封他为渤海郡王。 韩全义入京朝见,高崇文留在当地主持行营节度后务,升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刘辟反叛, 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皇帝下诏授任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让 他统领左右神策、麟游奉天诸屯兵讨伐刘辟。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 等到任命的诏书发下来,都大吃一惊。 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时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个时候,卯时接受 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 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卒,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门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 兵,解了梓潼的围困,贼将邢沘退守梓州。起初,刘辟攻占东川,捉住节度使李康却没有杀 掉。到这时,放回李康以求洗除罪过,高崇文列举了李康失守的罪过,将李康斩杀了。鹿头 山在成都北一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塞,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八处营寨,用来抵 抗东边来的官军。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兵军心开始动摇。大将阿跌光颜和高崇文约定了出 动的日期,而阿跌光颜比约定的日期拖延了,害怕被治罪,因此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 官军驻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饷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其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 仇良辅带领鹿头山两万人马投降,还拘捕了刘辟的儿子刘方叔、女婿苏强。官军随后直赴成 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用囚车押送到京城。高崇文 进入成都,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 邢泚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 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进任他为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封 他为南平郡王,享有实封三百戶,并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绩。 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案牍公文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 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帝下诏任命他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邪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 高崇文仗着有功大肆奢侈,全蜀国库中收藏的各行业能工巧匠的珍奇宝物都随身携带,又不 懂得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之地。高崇在邠三 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提升训练】 1、(17 届四川遂宁高三三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 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焘叹曰:“丰君未易量也。”知封丘县,神 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 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 曲当,而不可用其智。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 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 安矣。”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 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屼谓曰:“闻君言,使屼汗流 浃背。”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 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答 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稷语陈师锡等曰: “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 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 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 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 室,子弟亦不得见。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 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 统: 系统、规律 B.思所以为则.于四海 则: 准则、法则 C.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 并: 并列、相比 D.蔡京得政,修.故怨 修: 整理、归纳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 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 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宗,帝王的庙号。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 宗等。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 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若。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 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 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 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 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 项,曲解原意。原文“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 贵近,不得留”,表明丰稷还没有担任尚书左丞之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 闻者,读毕乃止。 【答案】 (1)丰稷回答说:“大海巨浪连天,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惧怕什 么呢!”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2)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着《唐书• 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 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巨浸”译为巨浪,“固”译为本来,“尚何 畏”译为还惧怕什么呢。(2)“读于帝前”译为到皇上面前阅读(状语后置句),“谕” 译为明白,“为”译为假装。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参考译文: 丰稷,字相之,是明州鄞县人。考中进士后,任谷城县令,以廉洁英明著称。跟随安焘 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纷乱不知怎么办,只有 丰稷神色自如。安焘感叹道:“丰君真是不可估量啊。”任封丘县知县,神宗召见他回答问 题,问他道:“你以前在海上遭遇风浪,为什么不害怕呢?”丰稷回答说:“大海巨浪连天, 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有什么惧怕!”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监察 御史。 入朝任殿中侍御史。他给宋哲宗上疏说:“陛下的英明足以体察万事的统绪(根源、头 绪),却不可使用那英明;陛下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变化并且完 全恰当,却不能使用那智慧; 考校古事择善而行,二帝因此圣明;效法文王修明政治,成王因此贤能。希望陛下以《洪范》 为警诫,以祖训为借鉴,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如何成为四海之内的准则,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那么教化就可以得到施行,习俗就会变得美好,而我国就安定了。”扬、荆二王是天子的叔 父,受尊重宠爱没有人能比(并行,并列),他们秘密下令蜀道为他们制作锦制垫褥。丰稷 在正衙奏论说:“二位先圣以节俭成为天下的表率,而宗王僭越奢侈,官吏们阿谀逢迎,都 应予以纠正。”等他退下后,御史赵屼对他说:“听到你说的一席话,使我汗流浃背。” 皇帝亲理朝政后,丰稷以集贤院学士身份任颍州知府,又出任河南府知府。徽宗即位后, 以左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回朝,中途又授予他御史中丞。丰稷入宫觐见,与蔡京相遇,蔡京 跨越朝班行列对他作揖说:“天子从外官任上召您回朝执法,您今天必有高论。”丰稷严肃 地回答说:“等一会你自然就当知晓。”当天,(丰稷就上奏)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接着 陈瓘、江公望都奏论此事,却不能动摇他。丰稷对陈师锡等人说:“蔡京在 朝廷,我们有什 么脸面在这里?”继续上奏弹劾他不止,蔡京于是离开翰林。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 着《唐书•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 丰稷论事都把话说尽,做事坚守正义,皇帝待他很优厚,将要让他担任尚书左丞一职, 但他因长期违逆权贵之人,不得留,最后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守卫越。蔡京执政,整理旧怨, 丰稷被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台州。除去名籍,流放建州。七十五岁去世。建炎年间, 追复学士,谥号为清敏。 当初,文彦博曾品论丰稷为人好像赵抃,等到赐谥号,都以“清”得名。丰稷三次担任 谏官的职责,每次起草奏疏,一定在密室,家中子弟也不能见。退职后大多把文稿都焚烧了, 从来没有把政事告诉别人。所荐士人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都知名于当世。 2、(17 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 4 月统一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通,并州太原人。弱冠..应募,以勇力闻,补骑军队长。晋开运末,汉祖建义于太原, 置通帐下。寻从汉祖至东京,累迁..为军校。汉祖典卫兵,以通为衙队副指挥使,从讨杜重威, 得银青阶,检校国子..祭酒。汉祖开国,加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迁奉国指挥使。乾祐初, 周祖为枢密使,统兵伐河中。知通谨厚,命之自随,先登,身被六创,以功迁本军都虞候。 周祖镇大名,奏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委以心腹,及入汴,通甚有力焉。授奉国左第六军 都校,领.雷州刺史。周祖亲征兖州,以通为在京右厢都巡检。时河溢,灌河阴城,命通率广 锐卒千二百浚汴口,又部筑河阴城,创营壁。未几,拜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周祖亲郊,正 授节度。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以通为太原北面行营 部署,为地道攻其城。俄班师,移镇曹州,检校太保。世宗即位,以深、冀之间有胡芦河, 东西横亘数百里,堤 f 堨非峻,不能扼契丹奔突。显德二年,命通与王彦超浚治之,功未就, 契丹至,通出兵迎击退之,遂城李晏口为静安军,四旬而完。又城束鹿及鼓城,并葺祁州。 时大兵之后,遗骸布野,通悉收瘗为万人冢。又城博野、安平,往来深、定间,夜宿古寺, 昼披荆棘。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余 骑。又城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皆旬日毕。归朝,会攻秦、凤,以通为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 候,入大散关,围凤州,分兵城固镇,以断蜀饷道。未几,拔凤州,以功授侍卫马步军都虞 候。太祖奉诏北征,至陈桥为诸军推戴。通在殿阁,闻有变,惶遽而归。王彦升策马逐之, 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太祖闻通死,怒彦升专杀,以开国初,隐 忍不及罪。 (节选自《宋史·韩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 余骑/ B.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 余骑/ C.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 余骑/ D.在安平领百余骑督役会/契丹骑数百奄至/通率麾下与战/日暮大风雨/契丹解/去擒十 余骑/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通恭谨忠厚,很受赏识。周祖镇守大名时把他当作心腹委任,世宗即位后也是多有 倚重,甚至太祖对韩通的被杀也深感遗憾。 B.韩通骁勇善战,多次因功提拔。韩通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跟随周 祖征讨河中,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候。 C.韩通擅长修筑营垒,修筑效率高。曾在河阴城建造营垒,在李晏口筑城时四十天就完 工;又在束鹿、鼓城、祁州等地筑城,都是十天完成。 D.韩通为人善良,体恤百姓。大战之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把他们全部收葬成 万人冢;行军期间夜宿古寺,不扰民。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结合文本内容“又城束鹿及鼓城,并葺祁 州”可知,并且修茸祁州。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 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州刘崇南侵,命通副河中王彦超出晋州道击之,败于高平。 (2)王彦升策马逐之,通驰入其第,未及阖门,为彦升所害,妻子皆死。 【答案】 (1)并州刘崇南侵,(周祖)命令韩通作为河中王彦超的副将出兵晋州,在半路上攻打他, 在高平打败了他。(“副”“道”“败于”各 1 分,句意 2 分) (2)王彦升策马追他,韩通纵马奔跑进府第,没来得及关上门,就被王彦升杀害,妻子儿女 都死去。(“第”“阖”“妻子”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韩通,并州太原人。刚成年就响应招募,以勇敢有力而闻名,补为骑军队长。后晋开运 末年,汉祖太太原树起义旗,把韩通安排在帐下,不久跟随汉祖到了东京,屡次升迁为为军 校。汉祖统领卫兵,任命韩通为衙队副指挥使,跟随生计杜重威,授银青官阶,检校国子祭 酒。汉祖建立国家,加官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升奉国指挥使。 乾祐初年,周祖为枢密使,统领军队征讨河中,知道韩通恭谨忠厚,命令他跟从自己。 (交战时)首先登城,身上受了六处伤,因功升为本军都虞侯。周祖镇守大名,上奏(请求) 任(命)韩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把(他)当作心腹委任,到进汴(河)的河口,又统领 (人马)筑建河阴城,建造营垒。不久,被(授予)保义军观察留后(的官职),周祖亲自 举行郊祀,正式授节度使。并州刘崇南侵,(周祖)命令韩通作为河中王彦超的副将出兵晋 州,在半路上攻打他,在高平打败了他。任命韩通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挖地道攻打其城。 不久班师,(调)到曹州镇守,(担任)检校太保。 世宗即位,因为深、冀之间有葫芦河,东西横亘几百里,堤堰并不高,不能扼制契丹骑 兵(的)冲击,显德二年,命令韩通与王彦超疏通治理,工程还未完成,契丹到来,韩通出 兵迎击打退了他们,于是在李晏口筑城成为静安军。四十天就完工,又在束鹿及鼓城筑城, 并且修茸祁州。当时是在大战以后,留下的尸骸遍布郊野,韩通全部收葬成万人冢。又在博 野、安平筑城,在深、定间往来,夜住古寺,白天披荆斩棘。在安平带领一百多骑兵监督工 程时,契丹几百名骑兵忽然到来,韩通率领部下同他们作战。傍晚大风雨,契丹解围离开, 擒获了十多名骑兵。又在百八桥镇及武强县筑城,都是十天完成。回朝,正值攻打秦州、风 州,任命韩通为西南而行营马步军都虞侯,进入大散关,包围凤州,分兵在固镇筑城,用来 切断蜀的粮道。不久,攻下凤州,因功授任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宋太祖奉诏北征,到陈桥被各军推戴为帝,韩通在殿阁,听说有变乱,恐慌地赶回家。 军校王彦升在路上遇见韩通,策马追他,韩通纵马奔跑进府第,没来得及关上门,就被王彦 升杀害,妻子儿女都死去。太祖听说韩通的死讯,对王彦升擅自杀人很生气,因为是开国之 初,隐忍没有加罪。 3、(17 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禼上疏曰: “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 投死中国。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 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又徙逵帅鄜延, 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 者。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朝廷从之,活降 人数万,为东路捍蔽。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 以献。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 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禼以郭 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禼分遣 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 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 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乙埋终不悛。使 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遗之战 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 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 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 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 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 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答案】B 点睛: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以、于、 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 对。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 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春耕为穑,秋收为稼”说法错误,应是“春 耕为稼,秋收为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 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B.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梁乙埋多次侵扰 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C.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在种谔擅自纳降一 事上,他反对诛种谔、返故地归降人,认为双方可交换人员,各守纪律,以保边疆 安宁。 D.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 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2)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 【答案】 (1)如果改变此做法并送还夏国,他们能听从顺服,不再有断绝盟约的想法吗?不如告诉夏 国,他们的部众由于饥饿,走投无路投向我国。(关键词“亡”“谕”“饿莩”) (2)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如果您 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地对待您。(关键词“寇”“第”“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亡”译为断,“谕”译为告诉,“饿莩”译为 饥饿。(2)“寇”译为入侵,“第”译为只管,“善”译为好好地。 参考译文: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他考中进士,担任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在陕西任宣抚使, 朝廷征召赵禼掌机宜文字。种谔擅自收容绥州数万来降者,朝廷认为他惹事生非,商议杀种 谔,将土地和归降的人还给夏国,以解怨仇免去战事。赵禼上疏说:“种谔无缘无故采取这 种做法,死有余辜。如果改变此做法并将众送还夏国,他们能听从顺服,不再有断绝盟约的 想法吗?不如告诉夏国,他们的部众由于饥饿,走投无路投向我国。边疆大臣虽然擅自接纳 了他们,但其实毫无益处,只因以前夏国俘虏了我们的苏立、景询等人。可以遣送景询等人 回来,与归降的人交换,以后各自遵守纪律,边界就安宁了。如果夏国扣留而不遣送,那么 我们留下横山的归附民众,也不算失策。”朝廷又调郭逵为鄜延帅,赵禼为郭逵起草公文给 执政大臣,建议保存绥州,来扩充军队的实力,先规划大理河川,建设堡寨,画出可以耕种 的土地三十里,以安置归降的人。若舍弃绥州不做好防守,就没办法安抚刚刚归附的民众。 他又被引种世衡招募蕃部兵马屯守青阙城的旧例。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使数万名降人存活, 成为东路屏障。夏国多次想来通好,却经常用虚张声势的做法扰动边境人心。皇上诏问对付 夏国的策略,赵禼审时度势,提出了破敌之策进献。派遣偏将曲珍、吕真率领兵士干人分别 进行东西路。夏国刚以四万大军欲从小路攻取绥州,途中与曲珍部队相遇,惊惶失措,仓促 应战,吕真接着率兵赶到,夏国大败而逃。交趾叛乱,赵禼被征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 率领九名大将前往征讨。赵禼认为郭逵熟悉边境事务,愿意担任郭逵的副职,于是朝廷任命 郭逵为宣抚使,赵禼任他的副职。郭逵到任后,总是与赵禼意见不同,赵禼坚持和郭逵争论 不能取得同意。赵禼分遣兵将砍伐树木准备进攻的器具,设埋伏攻打敌军,斩杀几乎敌人, 俘获了敌军首领,于是交敬投降。无祐初年,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境。赵禼知道西夏即将入侵, 发公文给西路将领刘安说:“西夏入侵边塞,你就直接率轻装精兵突袭夏国境内重地。”后 来夏国果然来侵犯边境,刘安等突袭了洪州,俘虏斩首很多,夏国于是前来进贡。不久夏国 用重兵压境,诸将领急忙请求增兵防备。赵禼因北派遣使者责问夏国,夏国便退兵了。梁乙 埋始终不悔改。赵禼派间谍以善意问梁乙埋:“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 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如果您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对待您。”赠送给梁乙埋战 袍、锦彩,从此染乙埋不再侵扰边境。赵禼使用离间计,夏国人怀疑梁乙埋,杀死了他。元 祐五年,授任他为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去世时六十五岁。 4、(17 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迁 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除,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 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 留兵,自当转饷,柰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 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 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 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 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 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 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 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 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 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 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 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不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 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 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 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 受成而已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拨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 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A 项,表述错误,“科举考试”错误,“科举考试” 是礼部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 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 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 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 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 D 项,表述错误,“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错 误,文中继之接受了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被贬黜的是那些帮派里不同志趣的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 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2)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答案】 (1)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 (关键词:以为言、构、去) (2)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 车回乡。(关键词:明年、稽首、乘传)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 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 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 查仔细。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余干知县。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 调为宁国知府,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去。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万历十 九年,由于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的官,升为右参政。东征的军队回去,吏部尚书李 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郑继之说:“既然留下戍兵,自当将粮饷转运 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职。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的 人选,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郑继 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然而这时候言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 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 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提出的意见却十分 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被压抑。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 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 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郑 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 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 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郑继之不能禁止。当时,孙居相等 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再次谏诤,谴责郑继之、胡来朝很是用力。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 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李瑾坚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 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 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皇帝一点没处分。李瑾 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 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言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 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就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第二年春天,(郑继之) 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又过几年死去,年龄 九十二岁,赠衔少保。 5、(17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 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 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 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 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 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 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 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 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 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 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 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 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 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 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 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 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 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 命悬缺以待/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 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D.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 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 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大学士,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明清时期没有丞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 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 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 室被称为“白燕堂”。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 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B 项,“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分析有误。李天馥主张“奉行成宪,不失尺寸”,是不希望政令繁多以致劳民扰民,是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意思,而不是“保守僵化”。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 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文中说的是“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 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 ,李天馥之 所以主张“奉行成宪,不失尺寸”,是因为想要与民休息,不希望劳民扰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 (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 【答案】 (1)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 得到休整。(每个重点字词 1 分,“兵革”:战争;“务”:致力于,从事;“休息”: 休养生息休整。) (2)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去,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 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 (重点字词“瘐毙”: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翻译死亡即可;“所”: 名词牢房;“别”:根据…分类。区别。) 参考译文: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 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 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 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 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毫无隐瞒地全部陈述出来,圣 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 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 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 (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建 议修筑高家堰重要堤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 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 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 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李天馥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皇上说:“机密的事务责任重大,不能任用喜欢 多事的人。李天馥为人老成,清廉谨慎,学问品行都很优秀,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生事。”康 熙三十二年,(李天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原籍,皇上赐给他亲笔书写的“贞松”匾额, 用大儒的学识勉励他;又说:“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 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康熙三 十四年,李天馥服丧将满,(朝廷)起用他担任先前的官职,进入内阁处理政事。皇上亲征 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他 曾说:“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严格实施,不偏移一丝一毫,才是我报效国 家朝廷的方法啊。”康熙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 李天馥在位时,注重人才,曾响应皇上诏令举荐彭鹏、陆陇其、邵嗣尧,(这些人)最 终都成为名臣。(李天馥)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 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而被免除死刑。刑部的 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在狱中,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 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李天馥侍奉 父母很孝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有一双白燕飞来,不离开,人们称他守 墓的茅屋为“白燕庐”。他的儿子李孚青,考中进士,担任编修的官职。 【真题训练】 1.【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 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 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 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 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 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 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 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 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 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 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 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 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 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 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 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 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所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 现过,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 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所以中间应是表承接的词语, 由此排除 AD,②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 B。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 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还有,如 果是一个事件,中间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 即便句子再短,中间也要断开。具体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 分析。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 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 作答。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 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 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 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考点,其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主,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陷阱,使考生因对 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注意手法运用是否正确, 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 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 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 分) 【答案】(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 吗? 【解析】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秩”“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时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将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秩”“竟”“揖” “以”“若”“兹”“谓”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 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 顺。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妾,生下宗质后遭 遇靖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长大以后,到达做官的所 在必定到处寻找母亲,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 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 一定登上岸边,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 饭,司马家的人很同情他,一定多方宽慰告诫他,他才一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等到季 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仍然这 样。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楼稍事休息,流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妇人来到他的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 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喝完茶以后,询问老人的家乡姓氏。老妇人 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多少钱,为何猛然问我姓名?我不是要饭的。”宗质更加恭敬,道 歉说:“我十分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能停止生气,试着说一说,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 或许是乡邻或亲族,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氏很怪异,不 能说。”宗质极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道:“夫 人,您是我的母亲啊。”老妇人说:“官人不要错了,我儿子有可以验证的标记,他的右腋下 有一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质跪拜说:“是这样的。”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拥抱在 一起哭泣,周围观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他们都一边叹息一边哭泣。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为他们哭泣,从此以后迎养母亲孝顺奉养十 多年,母亲在高龄寿终,宗质也已经白头了。 宗质乾道庚寅年间为洪倅,我当时是奉新县县令,多次拜见他,不知他们母子之间的这 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回到朝廷,授予台州知州。朝士们说:“李台州,是曾 觌的荫家,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也不 曾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去世以后,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谈话间,京公对我说起李台州 母子的事情。我八岁的时候,先太夫人去世,我终身抱憾。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 止,感动并且为他做传。 称赞说:孔子说:“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 成年以后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 到。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 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和神明相 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 人们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拥有母亲,不用 等待寻找母亲,母亲活着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是 什么心啊? 2.【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 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 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 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 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 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 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 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 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 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 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 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 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 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 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 120 个,而且每一个实 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 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 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 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 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 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 句子要重视积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 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 出。例如本题选项 D“其使”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 所以选 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 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答案】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 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 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 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 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例如本题重点的词语应将释、畋、二敌等关键词语翻 译准确。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答案】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 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 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 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 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 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 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 分) 【答案】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 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 出管子在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 秦、赵等国的团结一心等都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 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 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 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 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 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 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 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 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 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 “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 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 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 “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 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 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 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 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 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 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 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 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 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 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 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 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 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3.【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 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 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 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 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 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 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 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 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 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 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 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 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 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 也应是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 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 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 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 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 境分析推断。本题 B 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 项、D 项可采 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 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 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 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 D 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 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 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 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 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 2015 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 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 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 “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 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 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 修辞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 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 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 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 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 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 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 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 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 项和 B 项信息在 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 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 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 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 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 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 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 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一定 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 一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 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 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 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 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 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 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 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 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 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 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 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 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 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 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 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 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 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 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 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 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 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 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 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 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 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4.【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 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 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 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 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 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 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 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 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 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 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 【解析】 试题分析:(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 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 知,译为“安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 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 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 “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 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 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答案】(1)A (2)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 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 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C 正确。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 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 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 A 项①句“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译为“才”;②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 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 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 得言。 【答案】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 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 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 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克”“为”“辄”等词语的落 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 定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 分) 【答案】不谋权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 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 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 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考查的是“此意”的内涵,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做大臣”,品质是“怎么 做”, 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 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 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 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 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 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 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 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 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 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 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 (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 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 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 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 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 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 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 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 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 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5.【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 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 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 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 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 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 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 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 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 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 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 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 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 要把所给的意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 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比较保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同 D 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 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 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 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 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 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 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同 A 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 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同 B 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 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 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 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 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同 C 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 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 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 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同 D 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 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 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 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 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 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 迁移即可得分。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分)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 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 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 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 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 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 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 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 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 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 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 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 勤奋的。”邓文洁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 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 “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 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 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 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 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 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 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 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 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 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 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 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 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 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 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 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