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精炼: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命题规律] 1.最近两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题 型、题量、分值近两年相对稳定,选材稳定,三年全国卷高考试 题中唐、宋诗歌占了全部。 2.古代诗词鉴赏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 诗词鉴赏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 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首先要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3.比较鉴赏题,既在选择题中考查,如 2018 年全国卷Ⅰ、 全国卷Ⅲ,也在主观题中考查,如 2019 年全国卷Ⅲ,2020 全国三 套试卷均未涉及。但这一点在备考中也应适当重视。 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内容,2021 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题 型、题量、分值应该和 2020 年高考一致。 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 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 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 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 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 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 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 - 2 - 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 疾病是目疾。 解析:“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 见寄次韵”中,“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 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 与外界不通音讯。 答案:A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 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①可知,诗人 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标题和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 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 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 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 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 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 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 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 的仰慕之意。 - 3 -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 甫诗的风格。 解析:“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诗人不 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而是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 伤”。 答案:B 4.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解答本题, 首先了解“峨眉、岘首”的地理位置,峨眉山在四川,岘首山在 襄阳,可谓相隔遥远,正如诗歌中所说“地阔”“天高”,即水 远山长,相见无期,可见两人自此一别相见之难,不舍之情见于 言外。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白话诗歌】 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 和韵诗 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 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 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 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希望你 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 济。 高分技法 1:读懂诗歌要“四看” 相对于文言文来说,古诗的阅读难度更大,不仅仅是文字的 难度,还在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有很多的空白,文章具有很大的跳 跃性,如果有典故,更是增加了阅读难度。高考中的古诗,多半 是七言律诗,加上注释及题目一般都在 200 字左右。读懂古诗, - 4 - 除了要首先阅读那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之外,还要“四看”: [答题演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路傍老人【注】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 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 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 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 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2)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 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 - 5 -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的能力。“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 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自指,并非指他 人。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 进行分析。颔联是“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前句 强调有归心无产业,后句强调“亲知”战死。表达的情感可以从 诗人、老人两个角度来分析、概括,即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答案:(1)B (2)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无亲故,有归心而无处可归的悲惨 事实;②表达了诗人对老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的战争的诅 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 【白话诗歌】 老人孤独地倚靠着官道旁的树而坐,我走向前发问,但见老 人还没有说话便先垂泪。老人望着眼前的大路,思归之心急切, 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难有生活依靠,亲朋都已化 为城边的战骨,无人可以托付。老人年纪大了,剩下的生命已为 日不多了,再加上时局还没有太平,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 的欺凌、侮辱。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 痛哭失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自己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 一贫如洗,真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 - 6 - 高分技法 2:通晓设误点,掌握三步骤,解对诗歌选择题 一、诗歌选择题常见五大设误点 类型 解读 应对策略 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者故意把诗歌 中一些关键词语及 句子的含意错误解 说,特别是在写景状 物的诗句解说中歪 曲季节、时辰、地点 等。 把词语、句子作为平 常的文言词句进行 翻译,同时进行相关 联想,在头脑中复活 诗句所说的景物或 事物,由此确定词 义、句意到底是什 么。另一方面,要将 选项涉及的内容与 具体诗句对应,关注 景物描写的时节、地 点、特点,关注事件、 人物、动作或评价。 情感理解偏差 命题者在某诗句、某 典故中的情感上设 误,要么弄错情感基 调,如把乐观说成悲 观;要么在情感内涵 上过度解读,任意拔 高,把貌似正确的情 感放进去;要么弄错 情感表达的方式,把 间接表达说成直接 表达,把“明显”说 成“含蓄”等。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 行对照分析时, (1)要注意诗句的陈 述主体是否与选项 所述一致; (2)要注意诗句中的 词语、典故、意象, 对其感情色彩进行 深入感知; (3)要注意诗歌下面 的注释,看注释有怎 样的提示; (4)要特别注意选项 中的敏感词语,如 “悲苦”“喜 - 7 - 悦”“直接抒 发”“情感含蓄” 等。 手法判断不准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 手法上设置错误,如 把本该是“拟人” 的说成“比喻”,本 该是“借喻”的说 成“借代”,把“实 写”说成“虚写”, 把“正衬”说成 “反衬”等。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 歌中的写景手法、抒 情手法、修辞手法及 其效果,只要是选项 中出现了“手法” 术语,就要揣摩其判 断是否准确。然后在 精准把握内容和情 感与艺术手法的基 础上,看命题人对艺 术效果的赏析评定 是否正确。 意象意境混淆 诗歌同一个意象在 不同的诗句中的象 征义、比喻义、语境 义往往不同,命题者 故意把内涵混淆,让 考生辨别。命题者还 对全诗(词、曲)或是 某一句所营造的意 境特点做出错误的 概括,如把“明丽” 说成“朦胧”。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 意象,分析各自特 征,结合情感,弄清 其语境义。再整合意 象,整体感知营造的 氛围,把握意境的特 点是雄浑还是恬淡, 是壮阔还是清幽,是 苍凉还是闲适等。 语言特点不当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 特点做出解说,要求 考生判断其正误。诗 歌语言特点最常见 的有:清新自然、朴 素平实、生动形象、 苍凉悲壮、沉郁顿 挫。 平时就把每一种语 言特点都总结出来, 深入体会其内涵,解 题时把诗从头读到 尾,一句句看到底符 合哪种特点,然后再 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 8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 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注】 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标题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 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 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 “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该词以大胆的想象,并且运用象征手法,写期待宋军收复 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借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 9 -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 了战火未息的时代背景。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再写“凭高 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片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 文充分展开想象蓄势。 D.下片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 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解析:(1)D 项,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2)“似喜实悲”错,“此兴悠哉”的意思是“引起了收复关 中的无限兴致”。 答案:(1)D (2)C 【白话诗歌】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 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 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 地,胜利归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②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秦:此指长安。②西第:东汉大将军梁冀,起宅 第于洛阳城西,当时的人作《大将军西第颂》,此处借指贵人的府 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起笔即紧扣题目,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 点,交代了整首诗的写作背景。 B.首联次句表情达意较直接,整句巧用重字,气韵回环,节 奏和谐,极富音韵美。 C.颔联作者以“徒”和“漫”写其无心赏花看柳,以表现自 - 10 - 己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D.颈联写诗人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 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游寓独游秦”中“独游秦”三字,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 B.“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是对诗人睹物感怀 “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描述。 C.“公子南桥”句,寓情于叙述之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 洒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D.诗歌尾联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向洛 阳“预订”明年要讨还的春债,基调昂扬。 解析:(1)“颈联写诗人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错,由“应尽 兴”可知,颈联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 (2)“诗歌尾联用拟人、比喻等手法”错,没有比喻。 答案:(1)D (2)D 【白话诗歌】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 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 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 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我在这里向着 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明年的春天再相聚 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二、掌握有效的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阐释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 要求,细读选项画要 点 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 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 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 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 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 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 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 - 11 - 第二步:运用知识做 判断,对照诗句细分 析 运用前面所讲知识,结合诗歌进行解读对 照比较分析: (1)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 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 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2)综合比对。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 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 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第三步:正选排除巧 妙用,确保选项得满 分 对四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 D 的时候,要联系 A、B、C 理解、判断, 还要用好排除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 通达事理。 [答题演示]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 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 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 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了西蜀樱桃 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 工之妙。 B.“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指竹篮。村 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和洽。 C.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颈联忆“昨日”,尾 联回到“今日”;引起颈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 小事件。 D.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 - 13 - 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 增添了感情厚度。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诗人寄寓蜀地时较为 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 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地倾倒樱桃, 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 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解析:(1)“自”理解错误,此句是说西蜀的樱桃每到春天也 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表现了诗人的喜悦。(2)“愁” 乃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一说无 从谈起;而且,对此诗人内心是喜悦的,而非“给诗人增添了一 丝哀愁”。 答案:(1)A (2)C 【白话诗歌】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 上万颗樱桃竟然圆得如此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 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 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 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 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 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 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 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 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 14 -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是 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 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以乐景 写哀情,便是此词的特色所在。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纱”句,词人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 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 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而功 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 C.“呵殿”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 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悲欢异趣。 D.词尾结句,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 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留恋不舍。 解析:(1)A 项,应是从侧面着笔。(2)写游人缓归并不是表现 留恋不舍,而是凸显冷清。 答案:(1)A (2)D 【白话诗歌】 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 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 前呼后拥。只有相随做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花灯满 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 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看完了灯的游人 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 15 - 高分技法 3:三步骤,解答诗歌鉴赏形象题 一、人物形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严武。 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总体上勾勒草堂全景,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 浪,略相映带,自然天成,很好地反映了“狂夫”的性格。 B.颔联用工笔细描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微风轻吹,翠竹 轻摇;细雨蒙蒙,荷花妖娆。“翠”和“红”,对比鲜明。 C.颈联中“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强调“恒 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致有失实 之感。 - 16 - D.杜甫诗中善用叠字,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本诗颔联中“娟娟”“冉冉”的运用即富有音韵之美。 (2)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1)A 项,“首联从总体上勾勒草堂全景,……很好地 反映了‘狂夫’的性格”错误,从诗中来看,草堂景色不能反映 “狂夫”的性格,但为下文写“狂夫”的“狂”作铺垫。(2)解答 人物形象类题目要到诗歌中圈出直接写“狂夫”表现的内容,还 可以圈出借助环境和他人他物对“狂夫”进行侧面衬托的内容, 最后根据这些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 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 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 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 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 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 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 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 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 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 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等美丽的自 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 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这就突出狂夫贫困志 不移的高贵品质。 答案:(1)A (2)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诗的前半部分通 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欣 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 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白话诗歌】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 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 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当了大官的朋友一阔 就变脸,早与我断了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 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 - 17 - 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二、景物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 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 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 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 游所历之境。 - 18 - 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 幽会的朦胧美。 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 形象跃然纸上。 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 与爱人分别。 (2)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1)“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错 误,应该是“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分别”。(2)本题考查对诗句 的理解,对景物画面特征的概括、末句的作用的理解。“景象”, 即“景色、情景”;尾联上半句写惜别,虽然佳期难得,但是临 近天明,又不得不别。一个“又”字,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下 半句用“洞口春深”之语,正暗示一别之下,天上人间,后会难 期。“洞口”运用典故,点出时间;“春深”即春意浓郁;“道 路赊”就是道路远之意,这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就是分别之后春意 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 答案:(1)D (2)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 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 后的相思之苦。(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白话诗歌】 一方如此熟悉的小小庭院,梦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昨天。悄悄 走进这香雾蒙蒙的小室,一阵轻风带来光影姗姗。悠悠的琴声又 恻然弄起;欲咽的幽欢,在那低垂的髻花上微颤。天亮时我又与 我的梦魂作别,再一次经受着昨日分手的凄寒。从神仙洞口分别 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天上人间。 - 19 - 三、事物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 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 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超 凡脱俗和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 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 上还是感觉上,却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 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看似 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 D.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 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2)这首词刻画了桂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1)D 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片主要以梅花的 - 20 - “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答案:(1)D (2)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 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 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白话诗歌】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 时。 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 会梳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 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 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高分技法 4:三入手,答对鉴赏诗歌语言题 一、炼字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 21 -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 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 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 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 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 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 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 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 进行赏析。 答: 解析:(1)B 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 惊奇的神态”。(2)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①描景象 (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寒”“暗”,写出景象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 写了诗人的心情。 答案:(1)B (2)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 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 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 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 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 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白话诗歌】 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后,隔山隔水已度过几年。突然相见 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 幽深的竹林飘浮着云烟。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 - 22 - 举杯痛饮。 二、炼句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 ①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 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 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 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 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 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 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 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 伤感。 - 23 -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解析:(1)D 项,错在“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 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2)赏析诗句, 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 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 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 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的手法。结合注释② 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 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答案:(1)D (2)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 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 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 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白话诗歌】 白发将军虽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胡贼痴心 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 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 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 24 - 三、语言风格 必背小贴士 语言风格速记口诀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豪放。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韵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 25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 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 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的“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 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 “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 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 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 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 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答: 解析:(1)B 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一 片闲云”是比喻,不是“景物描写”。(2)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 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 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 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 “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答案:(1)B (2)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 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 有生活气息。 【白话诗歌】 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青春年华就 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 再 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 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留住欣赏的人。 - 26 - 高分技法 5:三步骤,通杀诗歌表达技巧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 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 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价”作语助词。② 《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 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 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 示厌恶机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 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 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又由大到小,层层推进, - 27 - 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 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 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片的抒写闲情,也作为下片景物描 绘的张本。 D.下片是作者设想在此过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 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十 分幽雅。 (2)词的下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 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1)应该是上片“景物描绘”,下片“抒写闲情”。(2) 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表达技巧, 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从“觑着人欲下未下”可知运用了拟人 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白鸥的胆怯、迟疑。从注释②可知这两句 运用了典故,“白鸥”象征着没有机心,而“欲下未下”的迟疑 则表明白鸥怀疑作者有了机心,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于 此处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答案:(1)C (2)①拟人的手法。说白鸥“觑着人”,似乎用眼偷觑观察人; 说白鸥“欲下未下”,形容它狐疑不决。将白鸥人格化,形象地 写出了它胆怯、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②运用典故。白鸥是最无 机心的禽鸟,古来多用此典以示厌恶机心。如今说白鸥也不相信 作者,抒发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白话诗歌】 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 了。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 们怎么描绘的!酒馆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 那边,另有人家居住。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 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 午醉 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娴,心神舒 畅自然。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却叫我奇怪的是: 白鸥在天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 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 - 28 - 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呀?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②埋没藏春草,铜雀③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 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 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 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石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 ③铜雀: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陈琳充满仰慕又饱含诗人的感慨,说自己昔日曾在 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 的坟墓。 B.颔联中“识”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蕴含着诗人复 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有人才之间的惺惺相 惜、异代同心。 C.诗人自谓生不逢时,颔联中“应”字不单有自负自信,还 有世无知音的自伤和愤慨之情;“怜”写出自己与陈琳同命相怜 的感伤之情。 D.全诗贯穿着诗人和陈琳这样的人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际遇 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 剑飘零的对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 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 解析:(1)C 项,“怜”字并没有“写出自己与陈琳同病相怜 的感伤之情”,其意思是“怜慕、欣羡”,写出了诗人对陈琳的 际遇特别欣羡,流露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2)本题主要考 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先答出景(结 合诗句破译基本内容),再点出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最后指出情 景关系和情感实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 - 29 - 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 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 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贤才,任凭有才之人的坟墓 荒废。由于缅怀陈琳,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 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 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 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 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答案:(1)C (2)①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中,更 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 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②先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 缅怀,也暗示当代不重视贤才,任凭有才之人的坟墓荒废。再表 达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 代的追恋。③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 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白话诗歌】 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漂泊蓬转中又经 过这座土坟。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 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 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 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苏幕遮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 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 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 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 梁东宫讲读”。③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 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 出场作铺垫。 - 30 -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章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 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 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 烟中慢慢老去。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 分析。 答: 解析:(1)D 项,想象的内容错,是指翠绿的春草在暮霭中变 得苍老,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2)回答本题, 必须先理解本词的情怀,以及本词上下片截然相反的感情基调。 词中年少成名的庾郎和忘归的王孙,都是词人自己的化身;短暂 的春天,实喻外光里老的官场。作者把对官场或理想的追求寄寓 在青青绿草和暮色衰草的变化之中,两种草,两种人的为官心态, 一嫩一老自成对比、相互映衬。回答出具体手法和作用即可。 答案:(1)D (2)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 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 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 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 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白话诗歌】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 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 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 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 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 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 31 - 高分技法 6:三步走,解答思想情感、评价观点题 一、思想情感 1.基本题型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②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 ①杜甫晚年辗转漂泊,生活困苦。路十九曹长常邀 请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称尚书丞郎、郎中。②剧:喜欢, 高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遣闷”点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戏 呈”则表明二人志趣相投、友谊深厚。 B.首句中“喧”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雷声隆隆、阴雨催 寒的景象,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C.颔联两句对比鲜明,黄鹂因雨后太湿发愁,而白鹭则为之 欢欣群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颈联上句表现诗人的自信,下句情感转折,穷困潦倒,诗 作也难有知音,蕴含着心酸与自嘲。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32 - 解析:(1)“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分析不当,这里喧雷、 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2)本题考查 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 诗歌的抒情方式来分析诗歌情感。本诗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 阴雨催寒的景象。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 抑郁。“喧”则更表明雷声的讨厌和无趣。喧雷、寒雨的叠加描 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泄的郁闷。颔联“黄鹂并坐交愁湿”, 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太剧干”则是转 折。“剧”对应前句“愁”,喜欢、高兴之意。颈联是说诗人到 了晚年,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 与“白鹭群飞太剧干”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另一方面, 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谁家数去酒杯宽”则又 是转折,诗人晚年诗写得那么好,却又有谁欣赏呢?这一联蕴含 着自信、潦倒、心酸、自嘲等多重感情。尾联既表达感激,也有 自哀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路十九对自己的赏识,是自己知音 的欣慰之情。 答案:(1)B (2)①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晚年穷困,居无定所,路十九常 邀诗人饮酒赋诗,杜甫内心非常感激;②对自己诗作为人赏识的 欣慰之情。诗人难遇知音,虽内心自信却心酸于无人理会,路十 九欣赏自己,诗人略感欣慰;③自哀之意。“惟君”一词流露出 知音太少的无奈与内心悲哀。(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白话诗歌】 昨夜,江滨的隆隆雷声犹在耳边回响。初春的小城,下着微 微细雨,反而有着一丝丝的寒意。黄鹂鸟并立枝头,为雨后空气 的湿润而发愁;而白鹭鸟则为之欢欣群飞。而今到了晚年的我只 注重在诗律上渐渐能达到精细如发的境界。我总是频繁地奔走去 求助朋友,但没有谁家的酒杯总是可以那么宽裕。只有你最欣赏 我这个自命清高、狂放傲慢的朋友,就算我到你家里讨一百遍酒 喝,你也不会厌烦我。 2.情感变化 - 33 -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①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 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 阳游,骑黄鹤。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② 万岁山、蓬壶殿: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 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 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C.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 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 情。 D.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 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 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答: 解析:(1)豪放词风并没有“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2)“变 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作者的感情是 有变化的,因此可以逐句分析。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 字眼,表达的是作者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 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感慨;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 - 34 - “再续”中蕴含着豪情。 答案:(1)D (2)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 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侵占中 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 自己统领精锐之旅渡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 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 【白话诗歌】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得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 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 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 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 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 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 “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 登临之兴。 二、评价观点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 梦 杜 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 - 35 - 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 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 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 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 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 说明是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而选项中说“无法成眠” 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2)本题考查鉴赏 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可从炼字着手,逐步分析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先比较“又”与“晨”的表达效果,诗 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 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思妇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 也暗含思妇对丈夫守卫边塞的支持,饱含爱国热情;如果换用 “晨”,虽具体交代了“寄征衣”的时间,却限制了“寄征衣” 的次数,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比较“天外心”和“织女 心”的表达效果,前者突出的是距离的遥远,情感的渺茫;后者 重在分离,表达不出前者的心境。诗人借“天外心”表达了自己 的爱国思想,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使诗歌有了更为丰富的 内涵。 答案:(1)B (2)不好。“晨”字虽然清楚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 “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第一次寄,而是寄过多次,表 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 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 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 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在含蓄蕴 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 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 36 - 高分技法 7:三环节,解答比较鉴赏题 18.[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 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 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 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 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 格有什么不同? 答: - 37 - 温馨提示:请完成专题过关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