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生自主学习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学生自主学习检验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 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 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 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 用。“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 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 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 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 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 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 声名、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 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 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 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 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 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 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 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 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 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 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 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 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 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不做“两脚 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 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 当现代社会对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 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书 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 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 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 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 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 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 学不止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 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 30 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 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 个书院,有 30 种风格,30 种情调。从伦敦去 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 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 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治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 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 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B.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C.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D.教育上“学“道”统一,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 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B.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以更 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C.肖永明和金耀基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 培养理念 、教育方式等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学术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 与生活裂为两橛。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问题之间没 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从历史到现在和未来,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 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 访者畅谈的兴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 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 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 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 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 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 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 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 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 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 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 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 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 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 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 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 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 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 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 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 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 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 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 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 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赛:天津地方土语,有“好像”或“似”之意。②各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 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 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C.作者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白描等技法,故事性和传奇性很强,小说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 会大呼其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 D.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人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个性、人品感到惊疑、 怪异之际,又会对他油然萌生敬佩之情。 7. 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8. 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 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 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7 小题,26 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显功名昌岂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 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李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责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 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 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 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 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 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 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 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 一胡儿骑善马,广暫腾 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 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 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 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 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 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 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11.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先秦时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B.乡试是在秋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C.领、摄、假都有暂代官职的意思。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除”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12.“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副对联上下联中各自包含了一道答案 相同的应用题:老寿星的年龄是多少?(2 分)( ) A70 B120 C100 D141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活用形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例:管仲因而信.之 A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B 韩巍翼.卫其后 C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D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 1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 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 B 啖以枣脯 C 岂管仲之谓乎?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 分) 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4 分) 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5 分) ③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 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捕捉了典型性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雁南度”北风”,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B.领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C.颈联“乡泪客中尽”,“尽”字将感情一泄无余;“孤帆天际看”运用对写手法将思乡的感情抒发 得更为强烈。 D.尾联先运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又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归之情。 17.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燕歌行》 3.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 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 作铺垫。 4. 《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1 分) 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 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 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 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 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 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____①____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 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 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 却又该多么好呢。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____②_____。半天朱霞,粲然 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 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19.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3 分) ①富贵于我如浮云。 ②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⑤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 ⑥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A. 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⑥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① 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 力,为什么?(4 分) 四、名著题(共 2 小题,4 分) 22. 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茶馆》是老舍先生于 1957 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 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五十年的变迁。每一幕戏写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葬送三 个时代”的主题。即清末、民国初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 B.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 然而大清王朝却已到了它的末日。透过表面繁荣、热闹的茶馆,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满目疮痍的 末日来临的现实。 C.《茶馆》的第二幕,这时的裕泰茶馆渐趋衰落。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处于社 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直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 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D.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 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 50 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它深刻地揭示 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 通的。 23.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茶馆》的一个特色。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是王利发说的,是接着唐铁嘴说的“感谢这个年月”后说的,这句话 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B.“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是庞太监 说的,这些话活画出了他甘为洋奴、毫不觉悟的丑恶灵魂。 C.“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是松二爷说的,表明封建社 会造就了松二爷的软弱无能。 D.“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是常四爷说的,这是他最后绝望的呼喊,体现了他的爱 国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华中学高三(1)班准备拟写一条具有激励意义的标语。有同学建议用“不说闲话,不干闲事, 不做闲人”。这条标语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你对这条标语持怎样的态度?怎样表达才能让反对者接受你的观点?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 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D(“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说法错误,材料一有“书院的创 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辦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2.C(A 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吴国富说的是“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 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可见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指标”,而不是“条件”。 B 项,“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文化传播手段”错。材料二肖永明说的是“在文化传播方面, 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 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没有说从书院中学习“文化传播手段”。D 项,“导致了”强 加因果。材料三说的是“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 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这只是所列现代大学一系列问题,但没有体现“现代大学 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这些问题。) 3.A(三个问题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 4.首先提出书院楹联是儒家文化的最直接体现;然后指出书院选址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学派认 为自然山水具有德化作用;最后指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 5. ①有利于汲取传统书院的育人智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②将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够陶冶 性情、启迪智慧。(每点 3 分。可根据考生答卷情况重新整合答案。) 6.C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 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语言典雅优美” 表述有误,小说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如“脾气准各色”“干净麻利快”“赛”等。故选 C。 7.①正面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先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接着来个特 写“下巴颜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锂亮",突出了他的精神和干练;通过动作描写,“双手赛一 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突出了他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 ②侧面描写:文章结尾提及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侧面体现了苏七块扶 危济贫的善良品格。 ③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苏七块有“各色的规矩”无论贫富亲疏,要看病先拿七块银元,否则决 不搭理,似乎是批判他金钱至上的观念。后来给张四治病后赠药以及退钱给华大夫的情节,却赞扬了 他善良的本性。 8.①外貌奇。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 山羊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②医术奇。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医术的娴熟 高超神奇;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③看病规矩奇。他有个各色 的规矩: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④为人处世奇。他性格倔 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地善良。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 解。 ①苏大夫并非不愿意帮助张四,但他不能坏了自己立的规矩。(表面义)②苏七块表面上对弱势者 很冷酷,但内心仍不失善良,这是他个人的无奈,也是迫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层义)③民国初 年,社会动乱,苏七块要在规矩缺失的时代中养家糊口,立足生存,就必须立下并遵守他“各色 的规矩”。 9.D 10.B。 11.D 12.D 13.A 14:B 15.①那些敌人原以为(或“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或“来”) 使他们心中的想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 ②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 罪,削职为民。 ③略 16. D(3 分) 解析:D 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归之情"错误,尾联应是抒写隐居与从政的 矛盾无法解决的迷惘、茫然、苦闷和彷徨的复杂心绪。 17.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诗 人悲凉心境。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③对 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 出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6) 19.D(①③④⑥中有比喻,且均为明喻。②是拟物,⑤是拟人) 20.(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 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 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 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4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 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A(A 项中抗日战争时期应为抗战胜利后) 23.B (B 项应为唐铁嘴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