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94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南昌十中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 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
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 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
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
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
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
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
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
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
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
字眼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
也超越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
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
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
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
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
- 2 -
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向
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
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
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
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
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
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
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
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
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
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
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
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下列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 ”的一项是( )(3 分)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全面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
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
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
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 3 -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
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宋诗里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提到,中国诗与西洋诗一样,都具有暗示性特征。[来源:Z*xx*k.Com]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传统的工业经济,强调大规模、标准化、集中化管理,经济中心聚集在东部
沿海地区和主要的原材料消费地;工业经济在产业分工上,发达地区控制产业链
的设计、精密制造等高端环节;落后、贫苦地区提供原材料、低端劳动力等附加
值环节。在产业转移中,贫困地区虽然也从“扩散效应”中受益,但这种受益是
相对的,并且是梯度式、跟随性质的。
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其底层架构就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在产业分
工上日趋表现为分布式、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价值网络。贫困地区的人口、企业
有机会接入到这一协同价值网络,就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节点”,摆脱封闭状
态,并与发达地区的“节点”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且落后地区还具有很多文
化、生态优势,有可能获取更大的价值。
(摘编自郝建彬《从“工业经济扶贫”迈向“数字经
济创富”》)
材料二:
从数据的发展历程来看,数据的地位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其先后经历
了从单纯的客观存在到实现海量存储,从辅助决策到价值挖掘,再到构成数字世
界的核心要素几大阶段。因此,通过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数据
构成新型基础设施底层为起点,通过融入实体产业实现业务赋能,进而协同各类
要素构建起整个数字生态。
- 4 -
数据以隐性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于数据中心、网络、终端设备及数据软件等
各类基础设施中,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数据是数字技术升级的
加速器,也是实现数字产业增量的“孵化器”。作为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数字
场景的广泛应用和可流动性决定了数据具有使用价值。数据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在
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等新产业訢业态,进一步
扩大数字产业的规模和范畴。
随着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数据作为显性生产要素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逐步实现了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贯通产品设计、采购等全流程,实现全过程
高效协同,实现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并与业务场景不断交互释放价值。数据
能够联动不同产业集群、不同组织,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进而
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数据助力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改善了营商环境和数字生态。
数据通过对技术、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整合,
在实现要素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重构原有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状态,实现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
推动构建全社会的数字生态。
(摘编自张晓《数据驱动数字经济创新
起航》)
材料三: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演进,数字领域的科技
竞争加快向基础研究迁移。总体上,我国数字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
力处于较高水平,但也存在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等问题,导致数字经济所依赖的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关键
零部件等自主可控性不强。破解这些难题,应瞄 准数字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
前瞻性部署。
(摘编自刘险峰《多方发力夯实数字经济
发展基石》
4.下列对数字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其底层架构是分布式、网状的结构。
B.数字经济面前,各地的人口与企业机会均等,可以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
- 5 -
C.数据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加速升级,也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的增量。
D.作为数字经济的资产,数据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同时催生新产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工业经济,一般规模较大,实行标准化生产和集中化管理,贫困地区虽然也能
从工业经济中受益,但受益较小。
B.数据是数字时代的通用要素,属于隐性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据作用巨大,它
构成了其他要素流动的数字基础环境。
C.数据通过对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整合,从而实现要素的转型
升级,重构原资源的配置状态。
D.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需要我们全面加强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前瞻
性部署,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6.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钟摆 (马来西亚)朵拉
那天黄昏因为下雨,天黑得特别早。
林佳如煮好晚饭,围裙还没有脱下来,就听见刚进门的李文启兴冲冲的说:
“看,我买了什么回来?”
李文启抱着一个长方形盒子走到厨房来,搁在桌上,也不待林佳如回答,兀
自将它打开。
林佳如揣测不出,既不是谁的生日,又不是什么纪念日就算是吧,这几年,
李文启也极少买礼物的,这一个长盒子里头会是什么东西呢?
“多漂亮,是不是?”李文启让它站立在桌上。
原来那是一个钟。
一个古旧的不用电池却需要上链、浸渍着时间痕迹的老爷钟。
林佳如看了也很喜欢。但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家里都已经有好几个钟在
用了,你还花钱买这样一个要上链的古老钟回来做什么?”
“古董嘛,”李文启仍喜滋滋的,“而且又便宜。”
- 6 -
那 天晚上,李文启吃饱饭以后便忙着安置那个精致却上了年龄的古老钟。
他在客厅里捶了根钉子就把它挂上去,然后郑重其事地一下一下地给它上链,
每三十分钟便“当”一声,每一个小时它又“当当”几声,这样子不用抬头望也
可以知道是几点了。上链以后,李文启把它抹干净,就坐下来对着它看。
“你瞧!”他叫林佳如来分享他的愉悦,“那个钟摆多有趣呀!”
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那个钟摆摆动起来,“的儿嗒、的儿嗒”的声音很
是响亮。
从此以后,林佳如每天就听老爷钟的“的儿嗒”声过日子。
开始的时候,李文启倒是很有耐心的,每天下班吃了晚饭,一定给它上好链,
因此这个钟虽然说是古旧,倒也没有出过差错,定时地响,定时地“的儿嗒”,
长针与短针时时刻刻互相在追逐着。
林佳如无形中对这个钟有了依赖性,家里虽说有好几个钟,可是它们却都是
不出声的,只有这一个,永远不停地忙碌着却又有序地“的儿嗒、的儿嗒”,林
佳如一有空就坐在它面前看那个钟摆左右摆动。
“的儿嗒、的儿嗒”,一个上午过去了。
“的儿嗒、的儿嗒”,一个下午过去了。
“的儿嗒、的儿嗒”,晚上过了后又是另一个白天。
生活里没有期待,也没有新奇。
每个新的一天,都是旧日子的延续。
渐渐地,李文启正如每一个普通男人一样,其实也不只是男人,喜新厌旧原
是众人的通病。
他总是忘了给它上链,有时吃过晚饭要赶着出门去应酬,有时要看电视节目,
有时要看报纸,有时要到咖啡店去坐坐。
林佳如也不叫他,她自己来做。
因为她已经习惯那“的儿嗒”声,也习惯看着那钟摆的晃动,只要她忙完手
上的家务,李文启又不在家,没有人相陪时,她便看钟摆左一下、右一下地“的
儿嗒”。
这样子朝夕相处地看久了,有一个晚上,林佳如做了一个梦。
- 7 -
她忽然梦见自己变成了那个钟摆,非常有序地、毫无变化地、很有规矩地左
“的儿嗒”一下、右“的儿嗒”一下。
林佳如大吃一惊:“我不要做一个钟摆。”她大声地喊,声音是充满着巨大
的恐惧感的。
但是,她却陷在梦里醒不来。
林佳如一再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梦屋,可是,她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林佳如终于变成了一个钟摆。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只是客观的描写了黄昏的雨和因为下雨天黑得早的现实,内容简
略、语言简洁,这样写能让小说情节展开更加迅速。
B.“家里都已经有好几个钟在用了”,李文启却仍然买了一个需要上链的浸渍着时间痕迹
的老爷钟,足见李文启对收藏钟的热爱。
C.林佳如无形中对能发声的老爷钟有了依赖性,一有空就坐在它面前看那个钟摆左右摆
动,写出了林佳如平时生活的孤独乏味。
D.文章采用散文式的抒情笔法,注重人物缓慢悠远情绪的描摹,淡化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矛盾冲突,情节没有起伏波澜、更没有突变。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钟摆”为题目的作用。(6分)
9.小说结尾前文运用了写实手法,结尾运用了荒诞的写作手法,请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分
析这样行文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濬,宇禹川,本河间人。性通脱无检。泛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
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捭阖干时。枢密使杨复恭遇之,以处
士荐为太常博士。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僖宗西出,卫士食不给,汉
阴令李康献糗饵数百驮,士皆厌给。帝异之,曰:“尔乃及是乎?”对曰:“臣
安知为此,张濬教臣也。”乃急召濬至行在,再进谏议大夫。时王敬武在平卢,
- 8 -
军最强,累召不肯应。濬往说之,而敬武已臣贼,不迎使者。濬责之曰公为天子
守藩令使者赍诏至不北西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吏民哉敬武愕眙
愧谢濬宣诏已士按兵默默。濬召将佐至鞠场,倡言:“忠义之士当审利害,舍天
子而臣之,何利邪?诚能此时共诛大盗。迎天子。功名富贵可反手而取。吾怜公
等舍安而蹈危也。”诸将杂然曰:“谏议语是!“敬武即引军从濬西。当时多言
濬有方略,善处大计,乃复见委信,尝问致治之要,对曰:“在强兵。兵强,天
下服矣。”天子由是甘心于武功。后与论古今事,濬辄曰:“陛下春秋鼎富,天
资英特,内逼宦臣,外迫强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乾宁中,
罢使,拜尚书右仆射。上疏乞骸骨,迁左仆射致仕,居洛长水墅。虽自屏处,然
朝廷得失,时时言之。刘季述乱,濬徒步入洛,泣谕张全义,并致书诸藩,请谋
王室之难。王师范起兵青州,欲取溶为谋主,不克。全忠胁帝东迁,濬闻曰:“乘
舆卜洛,则大事去矣。”知其将篡也。全忠畏濬构它镇兵,使全义遣牙将如盗者
夜围墅杀之,屠其家百余人。
(选自《新唐书张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濬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
吏民哉/敬武愕眙愧谢/濬宜诏已/士按兵默默
B.濬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今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
以长吏民哉/做武愕眙愧谢/濬宜诏已/士按兵默默
C.濬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今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
长吏民哉/敬武愕眙愧谢 /濬宜诏已/士按兵默默
D.濬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今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
长吏民哉/敬武愕眙愧谢/濬宣诏已/士按兵默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横术,即纵横术,指古代以辩才陈述利害、游说君主的方法。
B.太常博士,古代的官职名称,指在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
C.乾宁,唐昭宗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乞骸骨,专指古代官员因病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濬逃到商山,教导李康送粮。唐僖宗向西逃时,士兵没有食物吃,他向汉阴县令李
- 9 -
康建议送几百驮干粮,后来升任为谏议大夫。
B.张濬富有谋略,深忧国家大事。他认为只有军队强大了,国家就安宁了;虽然国家春
秋均获得了丰收,但内忧外患,让他非常痛心。
C.张濬退休之后,仍然心忧国事。张濬退休后仍不时上表议论朝政对错:刘季述叛乱,
他步行到洛阳哭劝张全义,但张全义没有听从。
D.张濬洞察局势,招致叛贼杀害。朱全忠胁迫皇帝迁到东边去,张濬就知道朱全忠要篡
位,后来张濬及其家人被张全义派来的将领杀害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通脱无检,泛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5分)
(2)诚能此时共诛大盗,迎天子,功名富贵可反手而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与表兄久别重逢,酒醒后在深夜话旧,此时庭院中夜合花开,细雨蒙蒙。[来源:学科网]
B.诗人表示,过去与表兄远离,虽也写信道珍重,但是心意难用书信表达明白。
C.谈话提及孩童长大和部分亲友过世,诗人有欣慰,亦有嗟叹,心中感慨万千。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亲切有味,如对床夜语,闲话家常,朴素中有一番真趣。
15.与《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手法相似,请简要赏析本诗尾
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 10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每空 1 分,共 8 分)
(1)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
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
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3)《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
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形象。
( 4 ) 屈 原 在 《 离 骚 》 中 直 接 表 达 自 己 烦 闷 失 意 、 走 投 无 路 的 心 情 的 语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心民意,并由此认识到道义对于人心民意的统合作用。
在中国历 史上,身为 的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道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指出
行政法律等治理手段只能从外在规范层面约束百姓的 ,而德礼代表的道
德教化则可以令百姓在内心为之感化而归服。孔子之后,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
子这一德政思想。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在孟子看来,道德具有上行下效、 的特点,在对人
心施加影响方面,“德”比“力”更能感召人心,因此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居仁行
义、以王政待民,那么“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百姓归顺这一政权就像水
流向低处一样 。与孟子相近,荀子提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
以富兼人者贫”的观点,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政权才与民心相通,才能收获民意、
称王天下,而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政权都不得不仰仗外在条件,因此是不
稳固的。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
性的根本依据,“保民而王”也因此被视作政权获取合法性的唯一途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代楷模 一言一行 潜移默化 锐不可当
B.一代楷模 言谈举止 耳濡目染 势不可挡
C.万世师表 言谈举止 潜移默化 势不可挡
D.万 世师表 一言一行 耳濡目染 锐不可当
- 11 -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B.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C .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D.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C.在对人心施加影响方面,“德”比“力”更能感召人心。
D.荀子提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的观点。
20.下面是某公司总经理开业致辞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
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 分)
今天,我们隆重恭贺本公司正式开业。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全体人员,向亲
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公司从筹备到开业,有幸得到诸位的热情支持,对
此,我们感恩戴德。今后,我们将坚持诚信守法经营,鼎力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祝愿大家身体倍儿棒,生活幸福!
21.下面是为解读“学习中心”微型课程开发模式而提供的流程图,请就“设计学习活动”
的具体做法,把图中相关内容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85..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期的中国和世界媒体,经常会有"中国精神”的讨论,有人梳理了一些媒体
概括的关于"中国精神”特点的关键词,如:勤劳、勇敢、智慧、学习、改革、开
放、包容、进取、 创新、坚韧、奉献、担当、忍耐、服从、封闭、保守、自大、
虚荣等。
- 12 -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写一篇议论文。要
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13 -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
1.A(从题干要求和文意上看,是说元明清人对宋诗的看法,金人不在其内)
2.C(从文中看,“大幸”是指唐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为宋人提供了榜样,“大不幸”是指唐
诗的疆域广阔,后人再开拓就很艰难,以及给宋人创作上提供了模仿和依赖的可能。A、B、D
三项都存在着内容概括过于狭窄的问题。)
3.A(原文“的”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是就整个宋代的诗歌来说的,不能理解为宋
诗中有好有坏的问题。)
4.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析】“各地的人口与企业机会均等”理解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在社会化协同的价值
网络中,贫困地区的人口、企业只是有机会接入到这一网络。
5.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析】“属于隐性生产要素”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数据作为显性生产要素的作用进一步
凸显”可知,数据也属于显性生产要素。
6. 【参考答案】①将数据要素嵌入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数字产业化。②数据要素与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驱动产业数字化。③协同创新发挥数据效能,助力建设数字生态。(每点 2 分,
共 6 分)[来源:学,科,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由第二段“数
据以隐性生产要素的形式……数字基础环境”“进一步扩大数字产业的规模和范畴”可知,应
将数据要素嵌入数字化基础设施之中,从而推动数字产业化;由第三段“逐步实现了与实体
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知,数
据要素应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驱动产业数字化;由第四段“实现全过程高效协同”“推动构
建全社会的数字生态”可知,应协同创新发挥数据效能,助力建设数字生态。
7.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分析鉴赏文学类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析】“淡化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没有起伏波澜、更没有突变”错误,前后文
之间的情节有着明显的突变。
8. 【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钟摆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钟摆行文思路,展开故事情节
发展。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钟摆前后态度的变化,展现了李文启自私的形象。③凸显文
章主旨。凸显钟摆即人,钟摆循环往复的一生就是人的一生的主题。(每点 2 分,共 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
【解析】解读题目的作用,可从对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进行作答。钟摆作为行文线索推
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李文启对钟摆前后的态度变化,使其自私、冷漠、无情的一面暴露无遗,
在主题表达上,全文围绕“生活里没有期待,也没有新奇”“每个新的一天,都是旧日子的延
续”,将钟摆的一生和人的一生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9. 【答案】①前文运用写实手法,客观冷静地展现了林佳如和李文启的日 常生活,给读者
- 14 -
以真实之感。②结尾运用荒诞手法,与前文的写实手法构成鲜明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
震撼力。③引发读者思考,思考自己或他人的钟摆人生,从而受到启发。(手法 2 分,好处每
点 2 分,共 6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
【解析】文章前半部分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行文构思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的生活场景,极易
把读者带入情节之中,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文章结尾突然笔锋一转,以梦为载体,过
渡到荒诞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受到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引发读者思考,思考自
己或他人的钟摆人生,从而受到启发。
10.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赍诏”为“至”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大分”意为“大义”,
与君臣连用,不可断开,排除 D 项。
11.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析】“专指古代官员因病自请退职”错误,应是统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
12.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析】“国家春秋均获得了丰收”理解错误,“春秋鼎富”意为年富力强。
13. 【答案】(1)生性洒脱不检点,博览图书史籍,喜欢高谈阔论,士人朋友都排斥鄙视他。
(2)如能这时一起平定反贼,迎回皇帝,得功名富贵易如反 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析】(1)检:检点;高论:高谈阔论;摈薄:排斥鄙视。关键词各 1 分,大意 2 分。
(2)诚:如果;大盗:指反贼;反手:易如反掌。关键词各 1 分,大意 2 分。
【翻译译文】[来源:学科网]
张濬的字叫禹川,本来是河间人。生性洒脱不检点,博览图书史籍,喜欢高谈阔论,士
人、朋友们都排斥、看不起他。他不能升官,就穿贫民衣服隐居金凤山,学纵横家的学说,
用权术应变来希望得到重用。枢密使杨复恭遇到了他,以隐士推荐他任太常博士,又升任度
支员外郎。黄巢造反,他称病,带着他母亲逃到商山。唐僖宗西逃,卫兵没有食物,汉阴县
令李康送来几百驮干粮,士兵都有粮食吃了。皇帝感到惊奇,说:“您怎么竟然想到这了呢?”
他回答说:“我哪里知道办这事,是张濬教我的。”皇帝于是急忙召张濬到驻地去,两次升官
后任谏议大夫。当时王敬武在平卢,军队最强大,皇帝多次征召他都不肯派兵。张濬去劝说
他,但他已经对黄巢称臣,不迎接皇帝使臣。张濬责备他说:“你为皇上镇守一块地方,现使
者带着诏令来了,你不按礼节接诏却敢不恭敬,不知道君臣大义,怎么能掌管官吏、百姓呢?”
王敬武吃惊并惭愧地道了歉。张濬宣读诏令后,将领们拿着武器都不说话。他把将领们都叫
到球场,对他们号召说:“忠义的人应明辨利和害,舍弃皇帝去臣属他,有什么好处呢?如能
这时一起平定反贼,迎回皇帝,得功名富贵易如反掌。我可怜你们放弃安宁而陷于危难。”众
将领纷纷说:“你说得对!”王敬武就率军跟着他西进。当时人多数说张濬有谋略,善于处理
大事,他就又受重用了,皇帝曾问他治国的关键,他回答说:“在于使军队强大。军队强大,
全国就服从了。”皇帝从此一心治理军队。后来皇帝和他谈论古今政事,他就说:“皇帝年纪
不大,天赋很高,内受宦官欺负,外遭藩镇威胁,所以不得安宁,这是我感到非常痛心的。”
乾宁年间,他被免去使职,任尚书右仆射。他上奏请求退休,升任左仆射后退休了。住在洛
- 15 -
阳长水墅。虽然住在山野中,但朝政对错,他不时上表议论。刘季述叛乱,他步行到洛阳,
哭着劝张全义,又写信各藩镇,请求救国难。王师范在青州出兵,想请他去当主要谋划者,
没成功。朱全忠胁迫皇帝迁到东边去,张濬知道后说:“皇帝到了洛阳,国家就完了。”知道
朱全忠要篡位。朱全忠怕他召唤别的藩镇来讨伐,命张全义派将领扮成强盗夜晚包围他的住
处把他杀害了,共杀死了他家一百多人。
1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读懂诗歌的能力,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B 项“但是
心意难用书信表达明白"错误。诗句“远书珍重何曾达”,是说相互远离,虽曾写过信,互
道珍重,但都没有收到,以至于音信皆绝。“达”是到达的意思。
15. 【答案】① 尾联和《雨霖铃》例句都是设想未来之境,属于虚写。(2 分)
②想象明天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
犯愁(1 分),扩大了诗歌的意境。(1 分)
③为今晚的久别重逢,深夜话旧多增添了一份新愁,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人生坎
坷的感慨。(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选取意象、画面风格、情感效果等
方面综合分析。本题中,首先需要明确《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
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接下来对本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
幔青“明朝"是明天早晨,这是未来的事,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想象了明天一清早,
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了明天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
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这就为今晚的久别相逢,深夜话旧平添了一份新愁。
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別之情,
有人生坎的感慨。
16.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4)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7.C【解析】①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万世师表: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根据
语境修饰孔子应选“万世师表”。②一言一行:指每句话,每个行动。言谈举止:指人的言
语、举动、行为。此处区别不大,均可。③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主体大多是人。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18.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权衡与政权搭配不当,一是照应不周,一面对两面。
19.C【解析】选项 C 表示行文中需要着重说明的词语,其他选项都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20.答案:①“恭贺”改为“庆祝”;②“感恩戴德”改为“心怀感激”;③“鼎力”改为“竭
力”;④“倍儿棒”改为“健康”。
21.【答案】 (示例)设计学习活动可以在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内容后,(1 分)分别从
学习资源、学习支架、学习情境和学习拓展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设计,(2 分)最后根据学习评
价进行修改和完善。(2 分)
22.【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 16 -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试题材料是一些媒体概括的关于“中国精神.特点的关键 词。
这些关键词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如“勤劳、勇敢、智慧、学习、改革、开放、包容、 进取、
创新、坚韧、奉献、担当",也有中性或消极的,如“忍耐、服从、封闭、保守、自 大、虚荣",
这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对“中国精神”的讨论,未必都是积极正面的,即使 指出其消极、反面
的,只要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
这些关键词,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重要的“抓手二材料罗列的十八个关键词共同构成了 多样而
立体的“中国精神.图谱。它们的内部之间又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这些 关键词或体现
了学生们所熟悉的主流“中国精神”的代表特点,或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 些需要反思、改进
的特点,这为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中选择两三个关 键词.的任务型要求,容
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选好关键
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并非难事。选择两个关键词立意行文, 相对容易;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
也并非难事。因此,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每一个学生 都有话可说。
本题作文材料直观,没有审题障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可以或浅或深或 由浅
入深地生发多种立意,从而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真正脱颖而出。
题目分析:
题目有如下要素需要引起注意:
(1)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限定了选择词语的数量。2~3 个。
(2) 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提示学生必须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表现在文 章写
作中就是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3) 写一篇议论文。结构、行文要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写法指导:
鉴于是从所给的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同的“中国精神",在内容上 对选
择的词语的内涵以及词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的特点要有准确的把握,在行文结构上宜采 用“总一
分——总”的结构,会比较容易展示清晰的写作思路。
【范文示例】
学习、进取、包容
——我心目中的“中国精神”
所谓“中国精 神”,应该指的是中国独有的,或者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的精神 特点.
以我的认识,我认为"学习、进取、包容”是"中国精神”中最突出的特点.即:中 国是一个热爱学
习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国家。我们的先贤彳艮早就认识到“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
益,不如学也”,因此自古就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 爱学、苦学的例子更是举不胜 举。孔
子周游列国,为了学习;司马迁遍读史书,为了学习;玄奘西行万里赴天竺,为了学 习;周恩来、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远渡重洋,为了学习;无 数的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仍 然是为了学习……
为了学习,可以“头悬梁,锥刺股”;为了学习,可以囊萤映雪;为了学 习,可以程门立雪;为
了学习,可以凿壁偷光;为了学习,可以抛家舍业,远渡重洋……
学习,为整个中华民族汲取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
中国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积极进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易经》云:“天 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 力求进
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这是我们的祖先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生命真谛。为什么要 积极进取?
是为了担当起建设美好国家的重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国家 的美丽富强而奋
斗,是往圣先贤积极进取 的源动力。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我 们的先辈们为了中国
的不断进步,上下求索,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 17 -
正是中国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奋,终于成为自 立于
民族之林的伟大国家。
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保守、缺少包容性的国家。这 是因
为对中国历史缺少基本的了解。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国精神的主 旋律,而
封闭、保守,甚至闭关锁国,只不过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很小的一段曲折而已。早 在先秦时期,
正是中国的开放包容,才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百花齐放的壮观,成为世 界文化史上一座文
化高峰。开放包容,形成了强汉帝国,开启了大唐盛世;开放包容,促进 了文化交流,促成了文
化融合;开放包容,使得中国不断吸纳世界之智,永远充满朝气与活 力。[来源:学科网]
总之,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开放包容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特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使中
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动力之源。
相关文档
-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2021-06-0717页
- 辽宁省朝阳建平叶柏寿二中2020-2022021-06-0717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2021-06-0726页
- 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第二中学2020-2022021-06-078页
-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2021-06-0723页
- 山东省泰安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2021-06-0715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2021-06-0726页
-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20212021-06-071页
-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2021-06-0718页
-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2021-06-0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