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九小说阅读三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提能限时练(九) 小说阅读(三) (建议用时:3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铁十字勋章 [德]米 勒 1945 年四月,在梅克伦堡州的施塔加德,一位卖纸的商人从顾客那里听说了希特勒的 婚礼以及他自杀的消息,决定枪杀他的妻子,还有他十四岁的女儿,然后自杀。 在一战时他做过预备军官,现在还保存着一把左轮手枪和十枚子弹。 一天傍晚,他的妻子端着晚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他正站在桌子边擦拭着那把手枪。他 的翻领上别着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本该是节日时才佩戴的。 元首选择了自杀——面对妻子的疑问他这样解释道,同时他说,他要选择效忠于元首。 他问她,作为他的妻子,是否在这件事上也准备好了追随他。他说,对于女儿他毫不怀疑, 她一定会借助父亲的协助,体面地死亡,而不去苟活。他叫来女儿,她没有让他失望。 没有等妻子的回答,他便让两人都穿上大衣,因为他要带她们到郊外找个合适的地方, 免得引人注目。她们服从了。然后他给左轮手枪装上了子弹,让女儿帮他穿上大衣,锁上了 房门,并把钥匙扔进了信箱。 外面下着雨,他们在昏暗的街道上向郊外走着,丈夫走在前面,没有回头去看远远跟着 的妻子和女儿。他听得见她们走在沥青路上的脚步声。 当他离开大路走上通往毛榉林的小径时,他转过头催促她们走快些。晚风在这片没有树 的平地上更加疾劲,地面被雨水淋湿,她们的脚步没有了声响。 他对她们喊道,她们应该走在前面。跟着她们在后面走着,他也想不清楚:是他担心她 们可能就这样跑掉,还是他希望自己可以跑掉。没过一会儿,她们已经在前面很远了。当他 再也看不到她们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他没有勇气直接离开,他却十分希望,她们已经走 了。他停了下来,在路边小便。左轮手枪在他的裤子口袋里,透过薄薄的布料他感受到了枪 的冰冷。当他加快脚步想赶上她们时,每走一步手枪都碰打在他的腿上。他放慢了脚步。可 当他把手伸进口袋,想把枪扔掉时,他看见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站在路中间,正等着他。 他原本计划在树林中做这件事,但是枪声在这里被听到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 他拿出枪,解除保险,而他的妻子正搂着他的脖子,抽泣着。她是那么沉重,他拼力摆 脱她,走向正怔怔地盯着他的女儿,用枪对准了她的太阳穴,闭上眼睛扣动了扳机。他希望 枪哑火,但是他听到了枪声,看到女儿摇晃着倒下了。 妻子发着抖,尖声大叫。他必须稳住她。直到三声枪响过后,她安静了。 现在,他是独自一人。 没有人会来命令他将手枪的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了。死去的人也不会看见他,没有人 能看见他。这出戏演完了。幕已落下,他可以去卸装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他将手枪塞进口袋,俯身看着他的女儿。然后他开始奔跑起来。 他沿着小径跑回了街道,又沿着街道跑了一段,但不是往城里的方向,而是向西。他跑 了一会儿,然后他坐在街边,靠着一棵树,喘息着,思索着他的境况。他发现,事情也不是 无可救药。 他只要继续跑,一路向西,避开居民区。他可以隐居在任何一个地方,最好是在另一座 城市,改名换姓,做一个不知名的难民,普普通通,勤勤恳恳。他把枪扔进阴沟里,站了起 来。 走在路上,他突然想起忘记把铁十字勋章扔掉。他把它扔掉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 A.这篇小说的写法是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梗概,再叙写具体的过程和细节,虽然篇幅 短,但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B.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纸商在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后,竟然没有选择自杀, 而是以逃避和奔跑的方式求生,但他的灵魂却无法“逃生”。 C.小说最后的结尾没有给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留给读者一个开放的结 局,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D.纸商在枪杀女儿、妻子时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女儿、妻子能逃跑,他 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妻子被自己杀死,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必须忠诚于他的“偶像”。 C [A 项,“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梗概”不准确,开篇只是纸商的想法,不能算是结局。 B 项,“出人意料”表述不全面,还应在情理之中,前文对他的逃跑有铺垫。D 项,枪杀妻子 的时候他的心理并不矛盾。] 2.小说的标题“铁十字勋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多从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主旨、丰富形象等方面进行思 考。从情节发展看,希特勒的自杀与纸商妻女被杀都与铁十字勋章有关;从人物形象看,纸 商变得如此冷漠、残忍都与铁十字勋章有关;从表现主旨看,就因为得到铁十字勋章奖赏, 就去枪杀自己的妻女,说明法西斯专制已深深奴役着人的灵魂。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铁十字勋章串联了希特勒的自杀和纸商枪杀妻子女儿两件 事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暗示小说主旨。铁十字勋章是希特勒对纸商的奖赏的标志,纸商选择 枪杀妻女以示忠诚,也象征了法西斯专制对人灵魂的奴役。③丰富人物形象。纸商对待铁十 字勋章态度的改变成功地刻画了纸商的冷漠、愚昧、自私与残忍的形象特点。 3.“二战”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德国人民在战后不断地进行反省、忏悔,文学 起了积极的作用。你从《铁十字勋章》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怎样的反思?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剖析卖纸商人枪杀妻女的行为,再揭露作者对法西斯主义的 反思。如效仿希特勒,便枪杀妻女,说明人性被抹杀;纸商妻女被杀时几乎没有任何反抗, 说明灵魂被奴役;纸商枪杀妻女却排除自己,说明其虚伪自私。 【答案】 ①抹杀人性。通过叙述纸商效仿希特勒行为枪杀女儿、妻子的过程,揭示出 法西斯主义对人性抹杀的根深蒂固。②奴役灵魂。纸商枪杀妻女的轻而易举,揭示了希特勒 专制已经渗透并占据了每一个被奴役者的灵魂深处。③虚伪自私。对法西斯效忠式的模仿, 却排除了纸商自己,揭示了法西斯骨子里的虚伪和自私。(认识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导学号:76082034】 查尔斯 [美]雪莉·杰克逊 劳瑞上幼儿园那天起,我心里明白生活从此要发生些变化了。 他回家时把前门砰的一声推开,帽子先扔了进来,嗓门变得粗声粗气:“有人在家吗?” 午饭时他出言不逊,又打翻了小妹妹的牛奶。“幼儿园里怎么样?”我故意漫不经心地 问道。 “还行。” “你学到什么东西了?”丈夫问。 劳瑞冷冷地翻了丈夫一眼,说:“没有学任何东西。” “但是老师打了一个孩子的屁股。” 我问:“这孩子是谁呀?” “查尔斯,”劳瑞想了片刻回答,“他淘气。老师打了他的屁股,还罚他站。哦,他太淘 气了。” “他干了什么啦?”我追问道,但是劳瑞已经爬下椅子拿起一块饼扬长而去。 第二天吃午饭时劳瑞一坐下就宣布:“查尔斯今天打老师了。” “天哪!他又挨打了吧?” “他当然挨打了,”劳瑞转向他父亲,“瞧这儿!” 他父亲抬起头:“干吗?” “往下看——看我的大拇指!唉,你真是个大傻瓜。”他哈哈大笑起来。 我赶紧岔开:“查尔斯干吗打老师?” “老师要他用红蜡笔画,查尔斯偏用绿的,他就打老师了,老师就打他屁股了。老师还 不让别的小朋友跟他玩,可是别的小朋友还是跟他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第三天,查尔斯在玩跷跷板时把一个小女孩的头撞出血了,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许他出去 玩;星期四查尔斯又被罚“立壁角”,因为他在故事课上不停地拿脚跺地板;星期五查尔斯 乱扔粉笔而被剥夺了写黑板的权利。 星期六我同丈夫商量说:“把劳瑞放在幼儿园里看来并不好,这个叫查尔斯的孩子,听 上去可对他没什么好影响。” “没事,”丈夫安慰我说,“世界上总有像查尔斯这样的人,晚碰到不如早碰到。” 。 星期一,劳瑞回家比往常晚:“查尔斯今天给留下来了,所以大家都回来晚了。” “这个查尔斯长得什么样?”丈夫问。 “他个子比我大。他没橡皮。他从来不穿外衣。” 星期二,劳瑞突然告诉我们:“有个人今天来看老师。” “是查尔斯的妈妈吧?”丈夫和我不约而同地问道。 “哪儿啊,”劳瑞不以为然地说,“是个男的,老师请来教我们做体操,教我们用手碰脚 尖。”他爬下椅子,蹲下,手碰了碰脚尖:“看,就这样。”他又坐回椅子上,拿起叉子,变 得严肃起来:“查尔斯连体操也没做。”“查尔斯连体操也不愿做吗?” “哪儿啊,查尔斯跟老师的朋友捣乱,老师不让他做了。” “你说他们会拿查尔斯怎么样?”丈夫问他。 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 星期四,劳瑞吃午饭时严肃地报告说:“查尔斯今天可真不错,老师奖给他一个苹果。” 丈夫小心翼翼问了一句:“你是说查尔斯?” “对。他帮老师分蜡笔,收本子,老师说他是个好帮手。” “怎么会呢?”我满腹狐疑地说。 “他帮了老师的忙,就这么回事。”劳瑞耸了耸肩。 当晚我问丈夫:“你相信吗?查尔斯真能改邪归正?” “你等着瞧吧,”丈夫讽刺地说,“像查尔斯这样的孩子,还不定又要使什么坏呢。” 丈夫似乎没有言中。又一星期过去了,查尔斯还是老师的帮手,他每天分东西收东西, 再也没有小朋友因为他而被放学后一起留下来了。 我和丈夫都想见查尔斯妈妈,问问查尔斯怎么会变好的。 但就在那个星期的星期五,查尔斯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因为讲脏话,被老师洗了一脸的 肥皂水。 星期六的家长会上,我坐立不安,急切地想见到查尔斯的妈妈。环视着周围那些安详的 脸,但是谁看上去都不像是家里有个查尔斯的样子。会后我认出了劳瑞的班主任,她手里拿 着一杯茶和一块巧克力饼,我手里拿着一杯茶和一块水果糕,我们慢慢向对方走去,微笑着。 “我一直想见见您,我是劳瑞的妈妈。” “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哦,他真的很喜欢幼儿园,他回家老说起幼儿园里的事。” “开始的那两个星期他有些不习惯,”班主任认真地说,“但他现在表现不错,是老师的 小帮手了。当然了,有时他也还会犯点小错误。” “劳瑞一向挺能适应环境,我想他是受了查尔斯的影响。” “查尔斯?” “是呀!”我笑着说,“有查尔斯这样的调皮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你一定忙得不可开交吧?” “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这里可以看出劳瑞也非常不喜欢查 尔斯,希望学校开除他。 B.小说擅长人物描写,作者正面刻画的劳瑞与侧面表现的查尔斯形象均生动、鲜明,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我”十分想见见查尔斯的妈妈,想问问查尔斯是如何变好的,所以家长会上“我” 坐立不安,到处寻找。 D.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构思精巧,意味深长;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使小说的情节显 得简洁紧凑。 E.“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这表明老师很关注劳瑞,老师后面对他表现的评价也是 客观公正的。 DE [A 项,“非常不喜欢”“希望学校开除他”错误,属无中生有。B 项,“正面刻画的 劳瑞”说法不准确,因为对劳瑞的形象的塑造,不仅有正面刻画,也有通过班主任讲述的侧 面描写。C 项,“想问问查尔斯是如何变好的”错误,查尔斯老毛病又犯了,“我”此时更担 心他对劳瑞的影响,所以想见见他的妈妈。] 5.“查尔斯”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一直牵动着“我”的感受,请概括这一感受的变化过 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我”的感受的变化过程是清晰的,但解答本题,考生要先找出文中劳瑞陈 述“查尔斯”在幼儿园中的表现的语句,再找出有关“我”的感受的语句。最后概括出 “我”的感受的变化过程。 【答案】 ①查尔斯总是淘气被罚,引起了“我”的担心,怕劳瑞受他影响;②查尔斯 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引起了“我”的好奇,让“我”想了解他的变化原因;③查尔斯偶尔又 犯了一些小错误,又让“我”更加担心起来,急切地想见他妈妈。 6.“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小说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情节上,前文一直在说“查尔斯”,“查尔斯”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一直牵 动着“我”的感受,结尾却表明“没有查尔斯”,使本来正常发展的情节发生突转,抓住这 点回答。在主题上,一般是突显主题等作用,同时要答出本文的主题。 【答案】 情节上:①明线暗线交汇,情节突转;②与上文情节中的伏笔相照应,产生 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主题上:①引发思考,突显主题;②引导我们关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适应能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