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5课 华罗庚
学习目标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2.分析倒叙、引用诗词和讲故事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怠慢( ) ②金瓯( )
③褒奖( ) ④追溯( )
⑤商榷( ) ⑥置若罔闻( )
⑦出类拔萃( ) ⑧撰写( )
答案 ①dài ②ōu ③bāo ④sù ⑤què ⑥wǎnɡ ⑦cuì ⑧zhuàn
(2)多音字
①埋 ②尽
③角 ④蔓
答案 ①mái/mán ②jǐn/jìn ③jiǎo/jué ④màn/wà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15
(3)
答案 (1)江畔/挑衅 (2)显赫/姓郝 (3)蜚声/斐然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入浅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获至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置若罔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2)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3)好像得到了极珍贵的宝物,用来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4)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5)形容超出同类。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今商海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真才实学很难站稳脚跟,成就事业。( )
(2)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对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置若罔闻,不顾消费者的利益,捂盘惜售,提高房价。( )
(3)华罗庚看了陈景润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如获至宝。( )
(4)“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我们一行在园林和绿树之间深入浅出,尽享自然之美。( )
答案 (1)√。(2)√。(3)√。(4)×。用错对象。
2.辨词填空
(1)惨淡·惨苦·残酷
“惨淡”指暗淡无色;凄凉,萧条,不景气;形容苦费心力。
“惨苦”为形容词,指凄惨痛苦。
“残酷”指凶狠冷酷。
①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许多商家________经营。
②因为家境贫寒,他晚年命运甚是________。
③罪犯手段十分________,令人发指。
答案 ①惨淡 ②惨苦 ③残酷
(2)商榷·商量
“商榷”指商讨,多用于庄重的场合。
“商量”指交换意见,口语化较重。
①工作中遇事要多和群众________。
②这个问题尚待________,以后再研究。
15
答案 ①商量 ②商榷
三、名言警句
有关“勤奋”的名句
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一、作者简介
顾迈男,山东章丘人。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长篇通讯和特写著称。作品有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炎黄之光》、《华罗庚传》、《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二、背景展示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病逝于日本东京。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氏算子”等。
三、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的主题呈多元化特点,但基本方向明确。作者在为传主作传时一定会渗透自己的创作意图,这些创作意图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展现传主人生经历,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二是展现传主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或平凡的一面,再现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表达作者对传主的钦佩之情;三是从传主身上得到关于人生、社会、生命的独特感悟和认识。
课堂导语
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依然左右着当时世界的格局;布伦克特虽然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靠着导盲犬坐上了英国教育大臣的位置;海伦·凯勒眼前虽然一片黑暗,但用心灵的光明写出了让世人为之震撼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同样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人,他就是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顾迈男所写的《华罗庚》这篇课文,全面认识华罗庚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15
文中写到了华罗庚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请在图中①②处写出他的致力方向。
答案 ①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1~6段) ②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11~15段)
1.作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可写之处必然很多,因此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显得很重要。本文的材料是由两条线有机地交织起来的,这两条线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按时间顺序将人物一生分成几个阶段。(2)在每个阶段中,既按时间的推移又通过空间顺序给人安排不同的活动。
2.课文的前四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段是全文的引子。在内容上,采用倒叙的写法,巧设悬念,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提到文章的开头,吸引读者思考“为什么只有华罗庚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重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华罗庚的叙述。
3.课文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写了华罗庚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4.在第二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中,写到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答案 (1)成就:①研究堆垒素数论。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②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
(2)写作顺序:按地点和时间。
(3)好处:多而不乱。
5.在第三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中,作者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③华罗庚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6.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他用比喻告诫自己。
7.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词以及他的话语,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既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分析下列引用的诗文有怎样的妙处。
(1)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体现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
(2)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
(3)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之情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
8.课文在写作时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答案 ①倒叙,从华罗庚“出名”起笔,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②主体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勾勒出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材料多而不乱。③嵌入多首华罗庚的诗词,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④有意识地讲述一些小故事,增加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9.《华罗庚》一文蕴涵了多方面的思想意义,阅读后你会产生哪些方面的感悟?请从传记的思想性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华罗庚一生数次劫难都没能挡住他奋斗的脚步:在他青少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有怎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2)“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法。这一点从华罗庚的被发现、被请到清华、被提升为教授、被派出国等可以看出来,从华罗庚对人才的发现、培养也可以看出来。这一优良的选拔、培养人才的传统,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丢弃。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两句诗是华罗庚对自己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那么,你认为华罗庚的成功只是靠勤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华罗庚能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应该说他有着非凡的天赋、智慧。如他初中时就深深爱上了数学,虽没学过《孙子算经》却能用妙法思考,迅速回答有名的算题,从这个事例来看,华罗庚是个有数学天赋的人。
(观点二)熊庆来教授的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如果没有他的赏识,华罗庚也不一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观点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了华罗庚的谦虚,另一方面也说明华罗庚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刻苦。文中有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观点四)可以说,华罗庚具备天才的条件,但他是靠勤奋和刻苦才成就了“天才”的事业的。华罗庚的人生历程启发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既需要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勤奋努力,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和客观条件。
如何引用古诗词
15
本文引用了华罗庚的许多诗词,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
技巧点拨
那么,在写作中,如何巧妙地点化、运用古诗词呢?
(1)题目借用古诗词,妙不可言。“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拟作文标题时,巧妙借用古诗词名句,文章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文中巧用古诗词,富有韵味。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在行文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
(3)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在写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概括总结,能够给人以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注意引用古诗词。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能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诵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谁能不为背井离乡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而感动?
(示例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
(示例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吟诵这豪迈的诗句,谁能不为在外面建功立业的健儿们的思乡之情而感动?
(示例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着这凄婉的诗句,谁会不理解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部分详细介绍了华罗庚苦难的生活经历及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运用示例 有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由此可见,勤奋是走出逆境的灵丹妙药。华罗庚在青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吃尽苦头:冬天边帮父亲做生意边刻苦读书,有一次入了迷,竟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这一举动吓到了顾客;在左腿关节变形瘸了以后,仍然坚持钻研数学,终于取得惊人的成就。
15
置身于逆境之中,只有靠自己的拼搏来证明生存的价值。在成功的彼岸,人们期待着你乘风破浪、扬起远航的风帆!(高考作文《逆境与成功》)
2.课外素材
北大保安哥——甘相伟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选材感言 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对梦想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一名保安,能够成为北大学子,能够出版书籍,都是奋斗的结果。作为保安,甘相伟从未向现实屈服,而是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并因此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5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他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作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作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读后启悟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且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告诉我们: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发现自己的研究有不足,也一定要及时修正。
15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三——文明(1)
1.[名句](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1)不符合礼的,不乱看,不乱听,不乱说,不乱动。(2)外在与内在相互补充融合,这样以后就可以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解读]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对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礼仪的标准,凡不符合标准的,都应当自觉摒弃,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提升,使内外如一,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才能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多次论述礼的功用以及追求实现礼的途径。在儒家看来,礼不仅是个体成就自我的方式,同样也是社会得以建立健康秩序的源泉。个体集聚为整体,宗族扩展为国家,其联系维系的重要支撑,就是礼。
2.[名句]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懂得礼不能生存,做事不遵循礼不能成功,国家缺乏礼无法安宁和谐。
[解读]同样是儒家大思想家,荀子与孟子的区别,在于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虽然认识不同,但殊途同归,儒家都主张通过后天的教化,使人不断趋向好的方面发展,使恶变善,使善更善。因此,荀子专门论述通过礼仪对人性进行打磨,指出人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应当按照礼仪的尺度严格要求,学习提高,尽可能追求自我的完善,然后推己及物,影响他人,乃至改造社会。史书《左传》就经常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做出各种违背礼仪的行为,大臣或史官即预言国君不会有好下场。典型如齐国国君齐懿公,对内欺压臣民,记仇地夺取大臣封地、毁坏大臣亡父尸骨,对外侵略邻国。于是鲁国大夫季文子就指出:“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左传·文公十五年》)最终齐懿公果然被大臣发动叛乱杀死。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1.70米,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________。
②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__________的精神气象。
15
③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________之作至少百件。
A.卓尔不群 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B.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C.鹤立鸡群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D.鹤立鸡群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答案 D
解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华罗庚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等,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
B.“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以布局精细著称,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取“余荫”作为园名。
C.俄罗斯芭蕾舞剧团不远万里首次来到深圳演出,受到特区各界的热烈欢迎,演出场面震撼,气氛热烈,加深了中俄人民的友谊,令他们无法忘怀。
D.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而举行的海上阅兵,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了“大海军”的时代,展示了中国海军的精神面貌和巨大成就。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由于”。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为表达”前加“他”。C项表意不明。“他们”是指“演员”还是“观众”,不明确,可将“他们”改为“演员们”或“观众们”。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幸运固然好,不幸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华罗庚,都各自有自己的不幸,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A.然而不幸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变成了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B.只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幸的遭遇,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C.但是不幸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而且成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D.可是不幸只能吓倒懦夫,对强者却无可奈何
答案 A
解析 A项两个句子前一个承上,后一个启下。B项后一分句与下文不连贯,并且“只是”一词运用得也不恰当。C项关联词语运用得不恰当。D项与上下文都不连贯。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5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②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一个民族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做题。
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疯狂的奥数热。他说,很多小孩子拼了命为念奥数,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家长的要求甚至是强迫,其他学科就不去学了,一心对付比赛,中国名校就抢着要这批拿了金牌的保送生。他举了个例子,他曾带一个年轻的博士后,此人少负天才美誉,12岁进大学,20岁博士毕业,后来成为他的博士后,第一年做得不错,第二年就进了精神病院。
请分析上面材料反映的情况,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用概括性的语言拟两条建设性的意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采用逼迫的方法。②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具有承受压力、不怕困难的心理。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1932年秋季的一天,熊庆来派人拿着照片到北平火车站把华罗庚接到了清华大学,把他安排在数学系当助理员。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
②进了清华大学,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旁听。最先感兴趣的是研究数论,在这方面他一直得到熊庆来的鼓励。
③我国数学家早在1 300年前就对数学作出过有价值的贡献,其中包括:二项式系数的巴士卡三角形,逼进多项式根的方法,解四次方程的联立方程组的技巧,关于同余式组的解的“中国余数定理”。但是,到了明朝就停滞不前了。20世纪开始,我国数学家开始吸收西方数学的精华,并继承古代数学家的传统,开始发表论文。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论文逐渐增多,首先是在数论和“精细”分析的领域里。
④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四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文。25岁时华罗庚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
15
一天,清华的教授们聚到一起讨论能不能破格把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会上,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最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作了总结,他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就这样,华罗庚迅速由助理员提升为助教、教授,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1936年夏天由该会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6.文中说熊庆来派人拿着照片到北平火车站把华罗庚接到了清华大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了华罗庚当时名不见经传,与后来蜚声国际形成鲜明对比。
7.第③段插叙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及20世纪以来我国数学研究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②使读者在一个纵向的、更为深广的背景下理解华罗庚的数学研究,从而突出华罗庚数学研究成果的卓越。
8.“25岁时华罗庚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你认为原因何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华罗庚勤奋好学。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旁听;还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文。②熊庆来教授的鼓励。③清华大学重视人才,社会尊重人才,不为资格所限。④华罗庚自身的天赋很高。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多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5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等国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学习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他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者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至少15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留在美国,他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童年与抗战时期虽然遭遇劫难,条件艰苦,念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时期的劫难不然,“我图书馆也不能进,十几年不看文献,还能不落后?”从“大跃进”开始,华罗庚就作为中科院数学所的一面“大白旗”遭到批判。1959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文革”中,他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他心甘情愿下基层,至今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死……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15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答案 D
解析 A项“家喻户晓”不太准确。B项钱伟长的回忆是在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且“广泛阅读”的说法也于文无据。C项“难有作为”错误,原文第六段指出“‘文革’中,他亲自……推广‘双法’”。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幼年即对数学充满兴趣。他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虽经劫难,却不改攻读数学的坚定信念。
B.在清华大学时,熊庆来不愿意让华罗庚“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没有让他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而是直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
C.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号召大家回国贡献力量。
D.华罗庚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他点名调到北京的学生中,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全世界的陈景润最为突出。
答案 A
解析 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是华罗庚自己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C项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是华罗庚1950年初回国途中发表的。D项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华罗庚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陈景润一个人。
11.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病左腿落下了残疾,让他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③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这激励了他;④当时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现状,坚定了他为祖国的数学做贡献的信念。
15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021-06-0811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2:第2021-06-08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4-22张可久散曲二首2021-06-0847页
- 高中语文老舍自传老舍传课件苏教选2021-06-0839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美的真谛62021-06-086页
-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学校2018届高2021-06-0819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7:第9课 2021-06-087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2021-06-0845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2021-06-083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5:第10课 2021-06-0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