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3.50 KB
  • 2021-06-08 发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2课 雷雨 Word版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2课 雷雨 记一记 一、字音 ‎1.单音字 郁热(  ) 敲诈(  )‎ 昧心(  ) 半晌(  )‎ 沉吟(  ) 惊愕(  )‎ 窟窿(  ) 弥补(  )‎ 答案:yù zhà mèi shǎng yín è kū mí ‎2.多音字 雪茄(  ) 茄子(  )‎ 伺候(  ) 伺机而动(  )‎ 答案:jiā qié cì sì 二、字形 答案:撕 嘶 厮 谛 缔 啼 涔涔 吟 岑 躁 燥 藻 矩 炬 狙 辨一辨 三、词语 ‎1.谛听·倾听 都有“细心听”的意思。“谛听”指仔细地听,注意听不易听清的声音。“倾听”指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也很虔诚地迈进岳麓书院的大门,轻轻地行走在青砖石地的走廊,目睹粉墙红瓦,屏住声息地    (谛听/倾听)千年来在岳麓山清溪茂林间回荡的书声。‎ ‎②作为共产党的干部,要善于    (谛听/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 答案:①谛听 ②倾听 ‎2.工夫·功夫 前者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也可指空闲时间;后者指本领、造诣,也特指武术。‎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他三天    (工夫/功夫)就学会了游泳。‎ ‎②在正邪两派的打斗中,阿星逐渐领悟了    (工夫/功夫)的真谛。‎ 答案:①工夫 ②功夫 ‎3.委屈·委曲 前者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指责而心中难受;后者指(道路、河流等)弯曲、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那件让我深感    (委屈/委曲)的事使我久久不能忘却。‎ - 14 -‎ ‎②一个正直的人,是不会    (委屈/委曲)求全地活着的。‎ 答案:①委屈 ②委曲 ‎4.意气·义气 前者指志趣和性格,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后者指因私人关系而甘于替人担当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运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以奔跑千万里为夙愿的    (意气/义气)就是其翻越千山的铁蹄。‎ ‎②真正的    (意气/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而不是躲在某个角落。‎ 答案:①意气 ②义气 四、成语 门当户对:结婚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 奄奄一息:气息微弱的样子,形容临近死亡。‎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比喻从迷惑、错误中刚刚觉醒。‎ ‎[运用]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把“穷养儿,富养女”奉为圭臬,如果一味迷信这种古训,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核心方法,那么结果谁都难以预料。‎ B.书写中国改革发展这一崭新的篇章,要求我们必须以中华民族兴盛为己任,以一帆风顺的精神将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C.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后者进步之迅速也是可圈可点的。‎ D.试想一下,干部不思进取、尸位素餐,又怎能带领广大群众爬坡过坎、克难攻坚?‎ 解析:“一帆风顺”不能用于形容精神。“奉为圭臬”指把某些事物或言论尊奉为必须遵照执行的准则。“可圈可点”指事情做得好,值得肯定,值得赞扬。“尸位素餐”指贵族官吏空占职位吃白饭。‎ 答案:B 填一填 五、作者 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    ,祖籍湖北潜江,我国杰出的剧作家。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    。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    。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 14 -‎ 主要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答案:万家宝 《雷雨》 《日出》‎ 六、背景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雷雨》‎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 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    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答案:清华大学 ‎ 七、文化常识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剧。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中国话剧是从“    ”(又称“    ”)发展来的。一般戏剧史家把1907年    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开端的标志。‎ 答案:新剧 文明戏 春柳社 理一理 八、思路归纳 九、主题提炼 ‎《雷雨》以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阶级家庭的腐朽和崩溃,反映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质,透露出这个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趋势。‎ ‎ ‎ 想一想 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答案:(1)提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2)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3)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文本细读]‎ - 14 -‎ 一、整体感知 ‎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答案: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二、细节探究 ‎1.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答案: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2.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案: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3.结合课文,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三、思维发散 ‎《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假的、虚伪的,还是虚伪中有真情,真情中有虚伪?评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利用图书资料或者从因特网上搜集有关的说法,加以整理,然后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案:第一种意见:周朴园30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毫无疑问的是假的、虚伪的。但是,我们却又不能因此就认为周朴园对侍萍一点真情也没有。周朴园对侍萍是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的,他曾喜欢过她,并还认为这种怀念是出于“内疚”,因为周朴园感到自己30年前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 第二种意见: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有真也有假。他对侍萍的怀念,在侍萍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是真实的。因为,侍萍曾经给过他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再有通过对侍萍的怀念在感情上是追寻他早已逝去的青春年华,填补他目前空虚的灵魂;还通过对亡妻的悼念,他把自己打扮成多情多义的体面人物,以给妻儿们树立榜样。为什么说对侍萍的怀念又是假的呢?一旦侍萍未死,出现在他面前,周朴园马上意识到危及他的名誉地位,于是撕去了面纱,‎ - 14 -‎ 露出资本家凶狠冷酷的原形。“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象中的怀念变成了现金交易,他又果断地开除了鲁大海。什么亲生骨肉、血肉之情,统统都是假的。‎ 第三种意见:当年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爱情,至于后来赶走侍萍,造成客观上对侍萍始乱终弃的责任,主要应由周朴园的母亲承担。30年来周朴园真心怀念侍萍,这不是伪善,也不是出于忏悔,他是用这种怀念来医治自己后来不美满的婚姻在心灵上留下的创伤,用它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即翻脸,厉声呵斥。这种感情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他的自私而不是伪善,怕危及自己的声誉。‎ ‎ [素材化用]‎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 ‎【适用话题】 可用于“贪婪”“虚伪”“道德”“伦理”“情感”“中国妇女的美”“命运”“母亲”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角度一:阐述“贪婪”“虚伪”相关话题 ‎ 周朴园,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开启罪恶之盒的潘多拉。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将自己永无边际的贪婪掩藏得不留一丝痕迹;他微微上扬的嘴角,让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夺去他人性命的滚滚波涛。他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人前虚伪地掩饰,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他用肮脏的双手努力地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消逝的爱情,但事实上,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发,曾经的爱情早已化为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 ‎ 角度二:阐述与“道德”“伦理”相关的话题 ‎ ‎《雷雨》之所以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是与其特殊的故事情节以及引发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的。作者在这常见的“始乱终弃”和“乱伦”的社会现象中,开掘出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悲剧。他在剧中写了新旧交替时期3个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做的抗争和她们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其引发的有关“道德”“伦理”的思考仍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尝试练笔 请以“隐忍”为话题,运用鲁侍萍的材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答: ‎ ‎ ‎ ‎ ‎ ‎ ‎ ‎ ‎ 答案:鲁侍萍隐忍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的限度忍耐着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她的人生诠释着“人必须要经受苦难,即使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也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使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她用善良、正直书写着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人生悲剧。她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她面对冷酷的现实,充满了仇恨,但她选择隐忍。在隐忍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写法借鉴]‎ ‎1.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构成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场戏中,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是多么熟悉。他仅以三言两语就使人物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时,‎ - 14 -‎ 也表现了曹禺特别注重描绘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善于以最准确、最形象的言语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侍萍已经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周朴园却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第一层的几句责问,还只是封建家长惯使的威风;第二层的查询旧事,则持续着三十年来怀念亡妻的“多情”,此刻的语言舒缓、顺畅,夹带着“沉思”“眷念”;发展到第三层,侍萍微露端倪,他急切地要探问真情,但事关“大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用语必然吞吞吐吐、假假真真,以遮掩自己的隐恶。随着侍萍一步步揭出真相,周朴园一步步陷于被动,两个人物内心交锋越来越紧张,戏剧冲突也随之激化起来。‎ ‎2.人物对话中潜台词含义丰富。‎ 巴金曾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雷雨》的可读性固然由于其构思精妙、情节曲折、戏剧冲突尖锐、鲜明等诸种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对话中潜台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剧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且又十分深沉、含蓄,读者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去体味那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一步去想象,去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台词所包含的实质性的内容。如:“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其实并非闲事,而是自身的痛苦经历。这是明知故问,借以试探。)《雷雨》中人物的对话能收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要努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如垃圾和污水处理、电信服务、水电气供应、文化娱乐等,(  ),推广水泥楼房、大广场、大理石栏杆等,弄得千村一面、毫无乡土特色。有些地方不顾农村实际,用城市建设的思维和套路来建设农村,反而造成    的效果,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农村本来的自然生态环境。‎ 乡村之所以美丽,能够勾起人们心底的乡愁,吸引大量城市人前往旅游休闲,关键在于它的“土”,在于它和城市    的风貌。当然,这里的“土”并非指破破烂烂、    ,而是指要保护好农村本来的自然生态,尽量用当地的土、木、石、竹等材料修建公园、修整房屋、修路架桥,尽量保持原有的山、水、林、田、池、草、屋的格局,尽量修旧如旧、保留田园风光。比如,农民的房前屋后不一定都要统一栽树种草,种上一片菜地再围上一圈竹篱笆,既美丽又实用;将村边的池塘清理干净,周边栽些本地常见草木,地面    用砖石修整一下,就是一个不错的小湿地公园……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土”一点更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B.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 C.实施乡村振兴,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建设。‎ 解析:B项,“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语序不当,应是“‎ - 14 -‎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C项,成分残缺,“实施”缺少宾语。D项,“落实”与“建设”搭配不当。故选A。‎ 答案: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要让农村像城市那样,以便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B.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要让农村像城市那样 C.以让农村不像城市那样,切实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D.虽然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但是农村弄得像城市一样 解析:括号前说我国当前正在推行农村城镇化的一些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排除A、C;括号后说的是毫无乡土特色,这是城市的样子,而美丽乡村建设不是要建成这样,这可由“而不是要让农村像城市那样”引出括号后的句子,排除D。故选B。‎ 答案: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东施效颦 泾渭分明 乱七八糟 就地取材 B.画虎类犬 截然不同 乱七八糟 因地制宜 C.画虎类犬 泾渭分明 杂乱无章 因地制宜 D.东施效颦 截然不同 杂乱无章 就地取材 解析:“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前者强调不根据自身条件盲目模仿,后者强调模仿能力不行。第一处强调的是要根据农村条件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故选择“东施效颦”。“截然不同”指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前者强调不同,后者强调界限。第二处的语境说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不同,故选择“截然不同”。“杂乱无章”指又多又乱,没有条理。“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这是一个贬义词。第三处应用“杂乱无章”。“就地取材”指靠近原地选取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前者强调取材,后者强调办法。第四处指的是用砖石,强调取材,故选择“就地取材”。故选D。‎ 答案:D ‎4.下面是某校开展“语言得体”主题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部分材料,请从中提取出一条语言运用得体的规律并以其中的两则材料为例加以分析。(5分)‎ ‎①某医院在大门口张贴春联:大财源日进斗金行旺运,好生意招财进宝开门红。‎ ‎②为助兴老人生日宴会,某君高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③某单位举办活动,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上写道:务必准时出席。‎ ‎④某幼儿园教师对小朋友作自我介绍说:我在唱歌、跳舞等方面多有建树。‎ ‎⑤某学校校庆日广播: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的日子,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全部开放。‎ 答: ‎ ‎ ‎ 答案:示例一 语言表达要看场合。在医院门口张贴“日进斗金”“招财进宝”等商业气息浓厚的对联,不合医院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在老人生日宴会上,唱有“太阳快要落山了”“末日”词句的歌曲,不合生日宴会喜庆祝贺的氛围。‎ 示例二 语言表达要注意语体。给小朋友做自我介绍用“多有建树”不易理解,电台广播用“全部”易产生歧义。‎ ‎5.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6分)‎ - 14 -‎ 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记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请概括这条规律。(字数不超过20个字)。‎ 答: 。‎ ‎(2)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 答: ‎ 答案:‎ ‎(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雷雨》片段,完成6~7题。(6分)‎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6.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朴园低声说出“是你”,表现了他对鲁侍萍出现的惊疑和不敢声张的心理。‎ B.“舞台说明”有助于表现周、鲁两人的神态,刻画他们的性格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C.周朴园留着那件绣着梅花和“萍”的绸衬衣说明他对鲁侍萍的爱始终如一。‎ D.鲁侍萍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说明了她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委屈。‎ - 14 -‎ 解析:“对鲁侍萍的爱始终如一”有误。‎ 答案:C ‎7.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3分)‎ 答: ‎ ‎ ‎ 答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态度经历了怀疑、恐惧到冷漠的变化。‎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3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 14 -‎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解析:A项的“题材偏又怪”不准确,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C项错在原因,女人之所以报警,是因为老人动作怪异,想让警察调查情况,并非因为担心老人倒立会出现意外。D项错在两点,一、主要突出的不是老人的孤独寂寞,他可能有点孤独,但他在窗前逗乐,既有自寻开心的意思,也有喜欢孩子、愿让孩子快乐的意思。二、表现的不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女人对于老人是陌生人,本可以不管他。她之所以报警,是因为关心老人的情况。‎ 答案:B ‎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答: ‎ ‎ ‎ 答案: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 ‎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传递着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好奇、猜疑;‎ ‎④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有顾虑;‎ ‎⑤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对面的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 ‎⑥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 ‎10.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①动作描写。例如“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等。②神态描写,如“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③效果:写出了老人逗孩子玩耍时的滑稽而可爱的情态。‎ 也可以回答:①正面描写。如“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②侧面描写。如最后一段通过小孩子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曾做出怎样的动作。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老人可爱、童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对于传承、巩固和增强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诸神纪》里,无论是“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或者是“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糈蛇,禽风,上射九日”的后羿,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可以说,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的共通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首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沌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 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文化教育资源,在《诸神纪》导言部分,严优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道:“身逢一个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叶舒宪)。只要回到神话那里,我们终将获得重塑与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们终将平心静气、修复疮痍、放下包袱、满血复活。”神话是我们的根,离开了神话的民族,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失去了大地之根的滋养和护佑,生命终将委顿。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有神话相伴;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从神话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这是《诸神纪》的作者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美好的心愿。‎ ‎(闵艳芸《中国上古神话,我们的文化基因——读严优〈诸神纪〉》)‎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神话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巩固和增强有着重大意义。‎ B.神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表达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内容。‎ C.《诸神记》中的四位大神具有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D.上古神话的创作者在神话中生动而又不乏深度地阐释了中国上古智慧。‎ 解析:D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中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创作者”;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故选D。‎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接着指出其对国民文化教育的作用。‎ B.文章主要使用了例证法,大量列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论证有详有略。‎ D.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挖掘神话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生发出现实意义。‎ - 14 -‎ 解析:C项,“文章采用并列结构”错误,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两个层次是并列关系,第三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层进关系。故选C。‎ 答案:C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我们必须阅读上古神话,呼唤久违的神性。‎ B.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缺乏美感及生命力。‎ C.如果孩子从小阅读《诸神记》,成长中有神话相伴,成人后就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D.中国上古神话中蕴含的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解析:A项,“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B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而非选项中的假设。故选D。‎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应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 表一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 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 000‎ ‎60 000‎ ‎140‎ ‎0‎ ‎140‎ ‎100%‎ ‎10 000‎ ‎120 000‎ ‎3 876‎ ‎1 001‎ ‎2 875‎ ‎74%‎ ‎15 000‎ ‎180 000‎ ‎12 948‎ ‎5 484‎ ‎7 464‎ ‎58%‎ ‎20 000‎ ‎240 000‎ ‎24 120‎ ‎10 151‎ ‎13 968‎ ‎58%‎ ‎50 000‎ ‎600 000‎ ‎114 036‎ ‎88 780‎ ‎25 256‎ ‎22%‎ - 14 -‎ ‎80 000‎ ‎1960 000‎ ‎231 552‎ ‎205 396‎ ‎26 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 783‎ ‎38‎ ‎4 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 486‎ ‎43‎ ‎5 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 463‎ ‎22‎ ‎2 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 426‎ ‎18‎ ‎2 143‎ 平均值 ‎6 793‎ ‎1.98‎ ‎5 397‎ ‎37‎ ‎4 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 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 000元,减除5 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 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 000元,那么这2 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1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解析:D项,“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不正确,应是“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故选D。‎ 答案:D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 14 -‎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解析:C项,“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不正确。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故选C。‎ 答案:C ‎16.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6分)‎ 答: ‎ ‎ ‎ 答案:‎ 示例一 建议:加大子女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理由:①能够减轻中青年的家庭负担;②有助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③会让政策更加惠及低收入人群;④有助于提升人口生育率。‎ 示例二 建议: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理由:①更符合家庭实际情况;②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③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④让纳税人更能切实地感受到减税效果,更有获得感。‎ 作文审题 ‎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请完整理解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审题: ‎ ‎ ‎ ‎ ‎ ‎ ‎ ‎ ‎ 答案: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选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寓意,不能断章取义。‎ 综观猪、牛、鹰、鸡的说法,不难发现,它们都在羡慕别人的优势,而忽视了自己的长处;同时,它们也谈到了人生的得与失这一问题,但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它们还都提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的想法,探讨的是“今生与来世”的话题。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论述:①长与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②得与失(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上帝打开这扇窗就会关掉那扇门),③今生与来世(珍惜现在,活出精彩),④自我与他人(人人皆可为尧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以“做好自己,不要一味地羡慕他人”为最佳立意,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信心,不懈奋斗,成就美丽人生。‎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