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景东一中临考冲刺卷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引入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6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我国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后,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博大的系统、一个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断被证明、被丰富,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更符合实际的新认识。
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中。它们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要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而应融入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文化遗产更是无法藏身于世外桃源或自外于当代社会。从世界上一些历史名城的发展趋势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就能相辅相成。
- 25 -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
当前,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实践证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利用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种接触与理解,人们就会意识到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是人类共同的义务,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我们今天还能拥有、感受到多少优秀文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发展旅游等关系,就能让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B.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其时间前后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看法截然不同。
C.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展现的发展前景为人们认识其包含的多重价值提供了条件
D. “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解说文化遗产概念后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B. 论证“活起来”时文章使用引用论证的手法确定“活起来”的文化遗产的具体对象。
C. 在论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文章使用辩证论述的方法,说理准确。
D. 文章论证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时,强调了当下我们能够拥有和感受的优秀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国更早时间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文化遗产概念在申遗过程中会被更早关注与普及。
B.
- 25 -
既然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能置身事外那么就可以把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物品来为城镇化发展助力。
C. 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加以分享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
D. 接触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唯此才能达到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和其拥有者利益和权利的尊重。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语意,“文化遗产的对象不是凝固不变的”错误,原文是“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意思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是时空上凝固不变的保护、传承,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B项,说法绝对,“截然不同”错误,过去人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现在人们除了认为文化遗产“活起来”外,还把文化遗产当作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两者有相同之处。
C项,颠倒主客体,应是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条件。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A项,“解说文化遗产概念”错误,章没有解说文化遗产的概念。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
- 25 -
项,“通过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最终达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错误,原文有“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只是最表层的价值,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效益其实是综合性的”。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25 -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 25 -
B.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C.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D.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
B.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6. “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攻克难题,提高国产化率,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人才,对技术毫不保留。③自主创新的精神:北斗团队敢于创新,产生了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成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只是说“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并没有说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故选B。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错误,原文说的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加快步伐”不等于“开启时代”。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内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北斗精神”自然与科研工作人员的表现分不开,然后考生就要筛选出科研工作人员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本题中,关于“北斗精神”相关内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综合材料二的全文内容来看,他们秉持的“北斗精神”就是要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国产化率,使中国拥有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非常艰辛,“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综合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一代代的北斗人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材料三中,“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综合材料三这些内容可知,“北斗精神”就是团结协助、顾全大局的精神。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生
契诃夫
- 25 -
起初天气很好,没有风。鸫鸟噪鸣,附近沼泽里有个什么活东西在发出悲凉的声音,像是往一个空瓶子里吹气。有一只山鹬飞过,向它打过去的那一枪,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然而临到树林里黑下来,却大煞风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一切声音就都停息了。
水洼的浮面上铺开一层冰针,树林里变得不舒服、荒凉、阴森了。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
教堂诵经士的儿子,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韦里科波尔斯基打完山鹬,步行回家,一直沿着水淹的草地上一条小径走着。他手指头冻僵,脸给风刮得发烧。这天是受难节①,他家里没烧饭,他饿得难受。现在,大学生冷得缩起身子,心里暗想:不论在留里克②的时代也好,在伊凡雷帝③的时代也好,在彼得④的时代也好,都刮过这样的风,在那些时代也有这种严酷的贫穷和饥饿,也有这种破了窟窿的草房顶,也有愚昧、苦恼,也有这种满目荒凉、黑暗、抑郁的心情,这一切可怕的现象从前有过,现在还有,以后也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生活也不会变好。想到这些,他都不想回家了。
那菜园所以叫做寡妇菜园,是因为它归母女两个寡妇所有。一堆篝火烧得很旺,劈劈啪啪地响,火光照亮了周围远处的耕地。寡妇瓦西里萨是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婆,穿一件男人的短皮袄,站在一旁,瞧着火光想心思;她的女儿路凯利雅身材矮小,脸上有麻斑,样子有点蠢,她坐在地上,正在洗一口锅和几把汤勺。显然她们刚刚吃过晚饭。
“嘿,冬天又回来了,”大学生走到篝火跟前说。“你们好!”
瓦西里萨打了个哆嗦,不过她立刻认出他来,就客气地笑了笑。
“我刚才没认出您来,求主保佑您。”她说,“您要发财啦⑤。”
他们攀谈起来。瓦西里萨是个见过世面的女人,以前在一位老爷家里当乳母,后来做保姆。她谈吐文雅,脸上始终挂着温和而庄重的笑容。她的女儿路凯利雅却是个村妇,受尽丈夫的折磨,这时候光是眯细眼睛看着大学生,一句话也没说,她脸上的表情古怪,就像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他朝黑魆魆的四周望了望,使劲摇一下头,问道:“你大概听人读过十二节福音吧?”
“听过。”瓦西里萨回答说。
“那你会记得,在进最后的晚餐时,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主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傍晚以后,耶稣在花园里愁闷得要命,就祷告,可怜的彼得心神劳顿,身体衰弱,眼皮发重,怎么也压不下他的睡意。他睡着了。后来,你听人读过,犹大就在那天晚上吻耶稣,把他出卖给折磨他的人了。他们把他绑上,带他去见大司祭,打他。彼得呢,累极了,又受着苦恼和惊恐的煎熬,而且你知道,他没有睡足,不过他预感到人世间马上要出一件惨事,就跟着走去。……他热烈地,全心全意地爱耶稣,这时候他远远看见耶稣在挨打。……”
路凯利雅放下汤勺,定睛瞧着大学生。
- 25 -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
大学生叹口气,沉思起来。瓦西里萨虽然仍旧陪着笑脸,却忽然哽咽一声,大颗的泪珠接连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下来,她用衣袖遮着脸,想挡住火光,似乎在为自己的眼泪害臊似的;而路凯利雅呆望着大学生,涨红脸,神情沉闷而紧张,像是一个隐忍着剧烈痛苦的人。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有删改)
【注】①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②据编年史记载,留里克为公元九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其子伊戈尔为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③即俄国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④即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⑤俄罗斯习俗:熟人相遇,一时未能认出对方,在认出后,即用此语解嘲。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耶稣在伊凡眼中是个可怜的人,在伊凡看来,彼得是个可悲的人,他们都值得同情、怜悯。他的情绪悲观,因此他对耶稣和彼得的理解不完全是消极的。
B. 画横线句子通过环境描写和对伊凡的心理的刻画,与前面打猎时的心情形成映衬,表现出他对生活没有希望,和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厌恶。
C.
- 25 -
在寡妇母女眼中,耶稣是个高尚的人,彼得是个亲切的人,他们都值得颂扬、尊敬。受到寡妇母女的影响,伊凡的情绪也变得高昂欢乐起来。
D. 作者巧妙地把悲凉的环境和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镶嵌在一起。寒冷的夜晚,在篝火前,伊凡想起了耶稣受审,彼得在篝火旁痛苦地遵守着对耶稣的承诺。
8. 小说前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结尾“这时候他暗想……”一句显得过于直白,应该删去,让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7. B 8. 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刻画心理,烘托气氛,为小说设置背景,并与后文形成映衬的作用。第一段“起初天气很好……一声欢畅的音响”写出了大学生伊凡欢畅、兴奋的心情,而“有一股冷冽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却笔锋一转,暗示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以及伊凡心理由高兴到忧郁的转变,既呼应了后文伊凡的心情,又与结尾伊凡映衬,衬托作者乐观主义的态度,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9. (观点一)不可以删去。小说通过伊凡极其平凡的一次经历,由环境的恶劣到寡妇母女对耶稣和彼得事件的反应和非同一般的理解,把伊凡从忧郁到欢畅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其结尾明确点明伊凡的心理变化,与前文的忧郁,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果删去,虽然含蓄,但是,难以看出伊凡心理的变化过程,主题表达就会模糊不明朗,所以,不能删去。
(观点二)可以删去。小说结尾直接点明大学生伊凡的心理变化,把伊凡得到的道理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的结尾过于直白,失去了其含蓄美。而且“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的景物描写,既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暗示出了伊凡的心理变化,含蓄而隽永。所以,可以删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与打猎时的心情形成映衬”错误,“有一只山鹬飞过,向它打过去的那一枪,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打猎时是欢畅的心情,所以应该是“形成反衬”。
故选B。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解答该题应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第一段中要抓住“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中的“欢快”分析出伊凡的心理;接着由“然而临到树林里黑下来,却大煞风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一切声音就都停息了”分析心情的转变,并结合第二段“水洼的浮面上铺开一层冰针,树林里变得不舒服、荒凉、阴森了。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分析伊凡这时的心理,最后结合结尾分析环境描写的暗示以及映衬照应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中某些问题,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
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观点,可以删去或不可以删去。然后结合小说找出支撑观点的理由。解题的关键所在是结尾对伊凡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这时候他暗想:……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心理描写刻画出伊凡的身心特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环境描写使得结尾又含蓄隽永,因此分析理由时可以抓住二者的优劣,从塑造人物、情节呼应、表现主题等进行阐述。
【点睛】解答小说环境作用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逐字阅读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分别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分别”说明考生答题的时候应分开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从文中准确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一环境下人物的表现、情节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氛围,为……情节做了铺垫,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品格,暗示人物命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5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注】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冬,车驾北征,议者皆言宜速取幽蓟,齐贤上疏曰:“方今海内一家,朝野无事。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若重之慎之,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
雍熙三年,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齐贤又请调江淮、荆湘丁壮八万以益防御,朝议以为动摇,兼泽国人民,远戍西鄙亦非便,计遂寝。
五年,代还,请老,以司空致仕。入辞便坐,方拜而仆,上遽止之,许二子扶掖升殿,命益坐茵为三。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
【注】鞫(jú):审问、审讯。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B.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C.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D.
- 25 -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阙下:“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京城。
B. 黥配:古代刑罚名。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C. 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与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张齐贤敢于直谏。他以布衣的身份被太祖召见,却自不量力,条陈十件事,执意要推行十事,惹怒了太祖,让武士将他拖了出去。
B. 张齐贤明察活人。张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明察秋毫,救活误入盗贼的五人,并上书奏请减免驿传役夫一半。
C. 张齐贤处事谨慎。太宗亲征北伐时,商讨的人都认为应该迅速夺取幽蓟,只有张齐贤认为应该谨慎处置,考虑万全之策。
D. 张齐贤勇战辽兵。辽兵入侵,马正寡不敌众,卢汉赟畏惧自保,张齐贤挑选精兵两千人,以一当百,击退辽兵。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举事,动在万全,百战百胜,不若不战而胜,若重之慎之,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
(2)朝议以为动摇,兼泽国人民,远戍西鄙亦非便,计遂寝。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对待此事,那么契丹不值得吞并,燕蓟不值得夺取。
(2)朝廷商议认为要动摇民心,而且水乡之人,到遥远的西部边境守卫也不利,其计就此中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断点进行分析作答。“初”时间副词,需要断开,排除BD
- 25 -
两项。“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的意思是“税钱三千元以上的民户每家出一个壮丁”,因此“一人”是“出”的宾语,不是“黥面”的主语,排除A项。原句标点符号: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乞骸骨”是请求辞官回家养老,并不是正常退休,与“致仕”意思不一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自不量力”“执意推行”错误,原文只是“四件事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却执意认为都很好。因此,惹怒了太祖。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举”,做;“全”,周全;“若”,第一个“若”是“比得上”的意思,第二个“若”是“如果”的意思;“重之慎之”同意复指,意动用法,以之为重(慎),慎重对待这件事。
(2)“以为”,认为;“泽国”,水乡;“西鄙”,西部边境;“便”,便利;“寝”,中止。
【点睛】
- 25 -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寃句人。太祖到西都,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到马前献策,召至行宫,张齐贤用手画地,陈述十项事。其中四项论述符合旨意,张齐贤固执地认为都很好,皇上发怒,命令武士把他拉出去。
太宗选拔进士,想要把张齐贤放在高等,有关部门偶然失误,皇上不高兴,一榜进士全部授京官,于是任命张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本州审讯强盗,定罪都应处死,张齐贤到后,救活其中误入的五人。从荆渚到桂州,水路驿传役夫数千户,因邮传劳役而困苦,衣食大多不足,论述奏请减免一半。冬天,皇帝北征,议论的人都说应当迅速夺取幽蓟,张齐贤上疏说:“当今天下如同一家,朝野无事。圣人行事,举动必求万全,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对待此事,则契丹不值得吞并,燕蓟不值得夺取。”
当初,李氏占据江南,民户缴纳税钱三千以上的每户出壮丁一人,脸上刺字,自备武器盔甲交给官库,出征就发给他,每天支取粮食二升,称为义军。归附以后,都放回乡务农。到这时,谏官认为这些人长期在军队,不喜欢从事农耕,请求派遣使臣选择编入军队,连同他们的家属送到京城。张齐贤上言:“江南义军,本来都是善良的百姓,横遭黥面发配,无法逃避。光复之后,就放回家乡务农,长期蒙受朝廷感化,全都乐于农业。如果按户查找,就会受惊扰。法令贵在连续,政治崇尚清静,前画的敕令已经放回从事农业,不如暂时沿用旧制。”张齐贤官居转运使之职,勤于探究民政弊病,实行宽政,江左的人对他思念不忘。
雍熙三年,授给事中、代州知州,与部署潘美共同统率边境军队。这时辽兵从湖谷入侵,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辖兵力排列在南门外,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餮胆小害怕,固守营垒。张齐贤挑选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方出击,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后退。
张齐贤又请求征调江淮、荆湘壮丁八万人增加防御,朝廷商议认为要动摇民心,而且水乡之人,到遥远的西部边境守卫也不利,其计就此中止。
五年,任满回朝,请求告老,以司空退休。入宫在便殿辞别,刚刚下拜就摔倒,皇上急忙阻止他,允许两个儿子搀扶上殿,命令增加坐垫到三层。七年夏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司徒,谧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 25 -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
B. 三四句写夜景,渲染一种凄冷肃杀之气,此两句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弹琴做铺垫。
C. 五六句写弹琴,在华烛闪耀中广陵客登场助兴,诗人直写“渌水后楚妃”,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
D. 最后两句写感触,诗人奉使出使清淮,别宴琴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萌生了归隐山林之意。
15.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两者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星星渐稀,时间飞逝,在美妙的琴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时间。作者通过这些情境侧面烘托出了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表现了琴声的美妙。《琵琶行》中的这两句通过“悄无言”“秋月白”等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哀景写哀情”错,从上一联“欢”字来看,首二句交代听琴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这里与上一联明显不同,应是“反衬”,以哀景写乐情。
- 25 -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解答该题要先找出二者的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运用侧面描写。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琵琶行》中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在歌唱,燕子在啄泥,刻画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深渊中蛟龙舞动,寡妇在孤舟上哭泣反衬洞箫的乐声。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老师与弟子孰贤的问题。
【答案】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2). 谁家新燕啄春泥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啄”“壑”“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 25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我们还年轻,但可以让国家放心!”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众多“90后”“00后” 、勇挑重担,展现了激荡的青春力量,书写了无悔的青春答卷。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支青春之师 ,集结出征,冲锋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中,有他们英勇无畏、救死扶伤的身影; 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日常生活的社区工作者中,有他们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身影;急他人之所急、传递爱与暖的志愿者中,有他们风雨兼程、无私奉献的身影……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
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生生不息。回首百年沧桑,在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面对疫情肆虐,一声声“我要上” ,一封封自愿请战书按满手印,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奋勇向前,这一代年轻人再次展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屈力量。实践再次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
17.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所畏惧 闻风而动 遏制 不绝如缕
B. 无所忌讳 闻风而动 遏止 不绝如缕
C. 无所畏惧 闻令而动 遏制 不绝于耳
D. 无所忌讳 闻令而动 遏止 不绝于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青年是新时代的担当
B. 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C. 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担当
D. 这就是担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书写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印记
B. 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在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
C. 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在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印记
D. 在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留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
- 25 -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无所畏惧”指没有什么怕的;“无所忌讳”指没有什么忌讳的;从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应是说“90”“00”后没有什么可怕的,故选“无所畏惧”。
“闻风而动”指一听到消息就行动;“闻令而动”指听到命令就行动;结合语境“青春之师”,应选“闻令而动”。
“遏制”指控制;“遏止”指停止;结合语境“疫情扩散蔓延”,应选“遏制”。
“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指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结合语境“一声声”,应选“不绝于耳”。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该句括号在第一段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由上文“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来看,都是中国青年所做的事情,衔接的句子应该是对这两点的一个总结,需要一个复指代词承接,AC两项主语均为“中国青年”,与上文衔接不紧密,D项“这”复指上面两句话,构成“事情”是“中国青年”,搭配不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暗中更换主语,“在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的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介词结构,使后半句缺少了主语(暗中更换主语);一处搭配不当,“镌刻下”与“青春”不搭配。
- 25 -
A项,“书写”缺少主语,造成暗中更换主语;
B项,“镌刻下”与“青春”不搭配;
D项,缺少主语,“留下”与“青春”不搭配。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②___,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③___。《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答案】 (1). ①中华民族创作了华彩诗章 (2). ②但是“和者众” (3). ③铸造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从后面“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可见前面应是说中华民族创作了这些诗章。第二处,前面说“古诗词虽然‘曲高’”,可见此处应是转折关系,后面相应的应是“但是……”,由“曲高”可以联系“和寡”,但因有了转折关系的存在,后面应是“和寡”的反面,即“和众”。第三处,前面说“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后面应是这些经历和记忆的价值。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表示,尽管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但对华为5G业务影响不大。目前华为已获得30多个5G商用合同,与全球多个商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华为拥有1600多项5G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 25 -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对美国的商业和技术禁令有准备。华为在全球参加了几十个5G网络的商用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华为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比行业其他公司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至于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所谓的“安全威胁”,他表示,安全问题应回归技术、用事实说话,希望回到对公司的客观评价上来。华为一直秉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去年就已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运营的最高纲领,今后华为将投入20亿美元,构建全流程的产品安全体系。
【答案】任正非表示,华为不惧美国禁令,5G业务影响不大。华为技术领先,网络信息安全有保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将此段句话划分为两个个层次,分别概括层意。第一层“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表示,尽管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但对华为5G业务影响不大”,是说“任止非表示,华为不惧美国禁令,5G业务影响不大”;剩下为第二层,抓住核心句子“华为拥有1600多项5G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测试数据表明华为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比行业其他公司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这是说“华为技术领先”;“华为一直秉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去年就已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运营的最高纲领,今后华为将投入20亿美元,构建全流程的产品安全体系”这是说“网络信息安全有保障”。据此总结出答案。解答此类题,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50个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网友在一篇帖子中列举了他40年前为自己许下的100个心愿,其中包括住上楼房,冬天在家洗澡不怕冷,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登天安门城楼,去西藏观光,乘长途火车睡卧铺,坐一次飞机,与外宾交谈,去一次美国,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
这位网友表示,当年自己拿26元工资,住十几平方的房子,靠煤油灯照明,听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出门不超过100公里……所以,这些心愿在那时实在非同平常!如今这100个心愿大都实现了,其中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
- 25 -
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草木蔓发,春山可期
愿景,埋在心中。随着岁月不断生根发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等待花苞绽放,释放心中的美好。四十年岁月是一条漫漫长河,流过山丘,流过低洼,不过总方向大致不移,那就是实现愿景的方向。
你心中埋着怎样的愿望?当问题落在我的头上时,我的回答与千千万万寻常人一样,渴望青年时求学顺利、事业顺利。中年时与相爱之人相守一生,家庭美满,父母健在。老年时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共怡时光之美。你问40年心愿能否实现?是的,愿望美好,未来值得憧憬。可你的愿望不会自己凭空实现,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奋斗和社会的稳健发展。
草木生长蓬勃旺盛,春天的山才值得人们期盼欣赏。就拿自身来说,努力奋斗是青年奋发、建功立业、有番作为的唯一途径。叔本华曾说:“人生如同钟摆,摇荡在疲怠与痛苦之间。”无痛何以知痛觉醒,无苦何谈人生坚持。人一出生,便带着生的焦灼和生的忧虑。惟有心中有愿,并坚定不移切实为之奋斗,才能收获芬芳馨香,才能获得累累硕果。
不光要个人强,还在于社会、国家强大。经济浪潮一番又一番激起,面对世界局势风云变化,我们却仍握紧舵,拉好浆,在波澜丛生的海上平稳前行。这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十四亿人共同努力,将心靠在一起建成坚实的领地;将力量合在一起,汇成一股绳,支持着我们国家永垂不倒。执政人良好的政策,切实为民的福利,让我们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化,让我们更感安心、更具信心。福利的不断加持,让我们愈来愈幸福。社会的树木越来越繁茂,我们的春天越来越值得期待。
在岁月的加持下,在漫漫40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幻中,我们会在一日又一日登上更高的山峰,社会也会在一年又一年中散发着更加迷人的气质魅力。
而我们心中的愿望必然通过社会的整体进步,个人的不断努力得以一个又一个地实现。时光不晚,岁月漫漫,未来犹可期。每一株灌溉希望的愿望之花终会在岁月之中开放,散发迷人馨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诗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在作文,首先分析材料。限制性1.
- 25 -
材料引导语中“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限制了写作背景、写作者的身份,心愿必须立足“今天”,也就是立足现在,立足当下,且必须是自己的。2.“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再过40年”,限制了心愿实现的具体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对40年后的2059年有一个畅想。“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暗示考生坚信:靠自身的努力+社会的整体进步,网友的心愿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就也能实现。“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要求考生写出实现心愿的具体“方式”。3.“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写作者的“联想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心愿、心愿内容和实现心愿的方式都是“联想和思考”的出发点,要仔细分析材料中网友心愿的类型,以及实现心愿的途径,这都应该是读了材料后联想和思考得出的。
开放性
1.内容的开放性。写作者所写的心愿是开放的,小到个人对高考的期待,对身边亲人朋友的祝福与关怀,大到国家的进步、富强,民族的复兴,不一而 足,皆可为心愿。“哪些”说明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心愿不止一个。
2.思维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提示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这种联想和思考是对网友所实现心愿中的具体事件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心愿再过40年能否实现的联想和思考。联想是对未来的畅想,思考是对过程的深入体察。
3.文体的开放性。“明确文体”,在限制文体特征要明显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篇作文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1.在最好时代追随心愿。
2.心愿与时代同行。
3.奋斗新时代,圆我冲天梦。
4.吾愿万人同心,明日红鼓铮鸣。
5.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6.以我奋斗坚守之行,圆家国昌盛之愿
可用素材:
1
- 25 -
、孟祥飞积极创新,超越自我,填补了国家的多项空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两弹元勋”邓稼先,潜心钻研科学,挑战自我,实现了心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不仅实现了自我心愿,更实现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愿。他们在时代中努力奋斗,实现心愿并且将时代向前推动一大步。
2、以我之力,逐我之梦,我有我心愿。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最纯最真的童谣唱出我心中的向往——我要到满是星辉、辽远无际的宇宙里去!不同于单纯的载人航天,天文学研究的是天体的道理。从“太阳能不能被浇灭”到“如何利用恒星骤变的能量”,不断成长的我阅读各类科普书籍,在网上下载了不少资料,相信以我之力,定可逐我之梦,40年后的我,定会在天文领域有所建树!
3、许多心愿要靠社会的整体进步实现,没有种植方法的改进,意志再坚定也难以筑起绿墙,成就“塞罕坝”美谈;没有互联网,马云又怎样发家致富?万户只能坐在爆竹上妄想去往天空,而今“嫦娥”月背登陆、“鹊桥”搭线。这启发所有追梦人——要善于借助社会、时代的力量,时代成就个人,个人更要推动时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躬逢一个大时代,定要在最好的时代全力以赴,“LU起袖子加油干”实现自我心愿,也成全时代的大目标、大心愿。
4、于敏院士的心愿,简单而又不凡,他用一生为之奋斗,终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心愿,兑现了许下的诺言。人,因梦想而有前行的动力,因梦想而创造奇迹。乔布斯、马云、马化腾……哪个不是因在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努力破土而出,浸透着血与泪而成就自己的参天大树呢!
可用结构:开头:我也有很多心愿,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心愿。我也有很多心愿。第一论证层次:我想,在未来能够登上月球,开启一场月球之旅;我想,我将有一位机器人朋友,它可以听我倾诉,为我释怀;我想,我们国家的每一位青年都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第二论证层次:举例论证,如屠呦呦、程开甲、武大靖等,论证楷模人物实现心愿的途径。第三论证层次:要实现心愿,就必须有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结尾:我愿以之为楷模,以奋斗之灯照亮未来,以生命之火实现心愿
【点睛】近两年,全国卷作文题选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时代进步,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时事热点,本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对这一特点的呼应和体现。
题目中包含两个时间维度。一个维度是从40年前到现在,也就是改革开放的40年;另一个维度是从现在到40年后,即到2059
- 25 -
年。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到那时“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文章要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背景展开对“心愿”的论述,如果脱离时代和社会而单纯就心愿论心愿,可视为偏题或跑题。考生立论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切入:1.个人心愿的时代特点。2.心愿的确立与时代潮流。3.社会进步与心愿实现的可能性。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