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1 KB
  • 2021-06-08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配餐作业13诗歌形象专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配餐作业(十三) 诗歌形象专练 时间:45 分钟。分值:88 分。学生用书 P375 一、(2018·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第一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11 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 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 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颔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联描述了长安黄昏时分从乱云低垂到风急雪紧的天气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 B.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乱云和飞雪的状态,表达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愤怒。 C.侧面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到急雪回风。 D.营造了一种冷清而萧索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室内的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E.“乱云低”“风雪舞”又暗指社会的混乱动荡,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 B 项,“内心的愤怒”表述不当。C 项,正面照应标题。 答案 BC 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结合全诗分析作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因贫寒交困而愁苦无奈,牵挂亲人,忧 国伤事的诗人形象。(3 分)前三联写诗人独对炉火,室外云低雪急,无限愁苦;最后一联通 过“数州消息断”,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国事的担忧之情。(3 分) 二、(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11 分) 归 嵩 山 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 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 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 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 静淡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 切动人。 解析 B.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E.本 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答案 BE 4.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 这一特征。(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 洒满了萧飒的秋山。(3 分)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 突出,层次鲜明。(3 分) 三、(2018·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5—6 题。(11 分)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 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 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 兵书。④宰:坟墓。 5.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E.“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 山见我应如是”相同。 解析 A 项,对应注释太行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E 项,诗中 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 门的伤感痛苦。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 答案 AE 6.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 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四、(2018·云南省昆明第一次摸底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7—8 题。(11 分) 山 行 [宋]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①,长耳②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 ①“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②“长耳”即毛驴。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归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 点。 B.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 C.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山岭佳色,已是日暮时分,林泉好音,更是冷寒时节,全诗至此呈现出一派冷瑟肃 杀之境。 E.诗中“真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 谛妙趣。 解析 C 项,“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D 项,“一派冷瑟肃杀之境”理解错误。 答案 CD 8.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 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 清幽静寂。 (2)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 五、(2018·辽宁省大连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 9—10 题。(11 分) 六年秋重题白莲 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诗是作者在秋天为从吴州移栽到伊水多年后依然生机勃勃的白莲写下的赞美之作。 B.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莲房的饱满丰实以及翠钿圆扇般的绀叶迎风摇摆的情 景。 C.本是供进藕,今为寄生莲,颔联极言白莲变化巨大,为下文写“移根”“结子”作 铺垫。 D.诗歌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前三联都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且不呆板,音韵和 谐。 E.尾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池中白莲、旧日采花船表达对江南的思念、往昔生活的怀 念。 解析 B 项,写莲房通过“素”“玉”“鲜”来表现其洁白鲜润。E 项,并非“借景抒 情”,尾联没有写景,只是写物,叙事。 答案 BE 10.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白莲形象?结合全诗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描绘了美丽的白莲形象。(1 分)①外形美。素房含露,绀叶摇风,展示了白 莲纯洁如玉、亭亭玉立的风姿。(2 分)②内在美。移根三千里,结子六七年,生命力顽强; (1 分)远离故土、移根北方,白色如故,品格坚贞。(2 分) 六、(2018·河北省名校联盟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1—12 题。(11 分) 水 调 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 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 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 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 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由 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 D 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 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 即出战迎敌。E 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写景,从日落 写到星出星移。 答案 DE 1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 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二句乃是 欲张先弛,以起到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七、(2018·山东省枣庄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3—14 题。(11 分)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3.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 秋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尾联中的“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 起床。 D.“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C 项,老翁“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D 项, “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 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对 1 个 2 分,2 个 5 分) 答案 CD 14.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细节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①“卧 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淅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 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 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 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形象、手法、分析各 2 分) 八、(2018·湖南省永州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11 分) 扑 蝴 蝶 [宋]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毡。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 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 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 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阕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阕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 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 达效果。 D.下阕“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 慨。 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 心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的理解和分析。B 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 束与不凡气度。D 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 世事沧桑的感慨。 答案 BD 16.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词人对所写之景 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 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 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 【方法技巧】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 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