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优选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5 杜甫诗三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 ‎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解析B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E项,这首诗的主题是“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答案BE ‎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结合王昭君的遭遇和杜甫的遭遇的相同点分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7‎ 参考答案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貌,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  高 ‎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E.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景选情,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解析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E项,应为“由情选景,寓情于景”。‎ 答案CE ‎4.导学号88814013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解析结合后两联以及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语言运用 ‎5.请参照下面的例句,分别以“李白”“杜甫”为对象各仿写一句话,注意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诗词,语言要流畅,意境要优美。‎ 例句:王昌龄豪放而悲壮,在黄沙、雪峰、烽火、弓刀之境胸怀家国,他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 李白: ‎ ‎ ‎ 杜甫: ‎ ‎ ‎ 7‎ 解析这是规定对象类的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时可以结合刚刚学过的《蜀道难》《登高》等著名诗篇,突出李白、杜甫的形象特点,语言要具有诗意。‎ 答案示例(1)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2)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孤舟、浊酒之中心系百姓,他的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 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森(xiāo)     暮砧(zhēn)‎ 玉露(lù) 秋兴八首(xìng)‎ B.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g) 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 塞上(sài)‎ 凋伤(diāo) 不省人事(xǐng)‎ D.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解析A项,“兴”应读“xīng”;B项,“朔”应读“shuò”;D项,“渚”应读“zhǔ”。‎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查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解析C项,省:曾经。‎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解析A项,“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B项,“万里”在这里借指远离家乡。C项,“苦恨”在这里是“极其遗憾”的意思。‎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天漠漠向昏黑 C.巫山巫峡气萧森 7‎ 无边落木萧萧下 D.潦倒新停浊酒杯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解析D项,新:刚刚、新近。A项,独:单独、独自/难道。B项,向:朝向、对着/接近、将近。C项,萧: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答案D ‎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A.画图省识春风面 B.千载琵琶作胡语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解析例句为借代手法。“刀尺”,指代剪新衣。A项,比喻,“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B项,借代,“胡语”,指代胡人的乐曲;C项,比喻,“繁霜鬓”,比喻愁苦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D项,比喻,“狼”“豺”,比喻叛乱的人。‎ 答案B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以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          ,          。 ‎ ‎(2)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子是:          ,          。 ‎ ‎(3)《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句子是:          ,          。 ‎ 答案(1)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类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C.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解析D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答案D ‎(2)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③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 ‎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此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解析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答案C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 解析从题干来看,“如何表达诗人感情”是对手法的考查,然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运用的手法,因为“旧时”是对以前的回忆,所以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回忆往昔,而现实又是令人悲伤的。明确手法之后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离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恨  别①‎ ‎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讲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解析C项,“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有误,应该是“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答案C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骨肉分离”“故园未收”等内容。‎ 参考答案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是《“共享单车,文明同行”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营造文明骑行、规范停放、爱护共享车辆的良好氛围,树立文明城市良好形象,现发出如下倡议:‎ 7‎ 一、绿色出行,文明停车。遵守社会公德,应将共享单车整齐有序停放在标志区域内或不影响正常通行秩序的停放区域,不耽搁其他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 二、门前三包,有序停放。广大沿街门头房和单位业主,要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共同行动做好门前共享单车有序停放,维护市容管理秩序。‎ 三、文明监督,全民参与。希望广大市民务必及时劝阻、制止或举报不文明使用、损坏共享单车等行为。家长教育未满12周岁的孩子不骑共享单车,否则发生意外伤害概不负责。‎ 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共同加入,共享单车、文明同行,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践行,做文明有礼好市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倡议书”的写作要求注意避免使用口语,要用书面语体,语言要委婉含蓄,不可生硬。‎ 参考答案①“耽搁”改为“妨碍”。②“门头房”改为“商铺”。③删掉“希望广大市民务必”中的“务必”。④“否则发生意外伤害概不负责”改为“以免造成意外伤害”。⑤“加入”改为“参与”。‎ ‎11.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解析答题时,注意看清楚题目要求。根据箭头的方向,分清流程图的主干和分支。主干即从上往下的内容,分支的内容体现为“拟定初步方案”需要经过“搜集信息”和“激发创意”,将语言稍加组织即可。‎ 答案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