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 MB
  • 2021-06-08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孟子3民为贵课件新人教版先秦诸子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民 为 贵  【 基础自测 】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或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所谓依坛造景 , 即在保留原 社稷 坛及古柏树的总格局 下 , 通过在外坛空地营建新的景观建筑来开辟公园。 ﹒ ﹒ B. 座谈会上 , 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劳模、青年人语重心 长、谆谆 (zhūn) 教诲 , 这种胸怀和情怀让在场的每个人 无不深受触动。 C. 所有穆斯林 , 无论男女 , 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 少要前往麦加朝觐 (jìn) 一次。 ﹒ ﹒ ﹒ D. 书法绘画艺术家以浓墨重彩、饱蘸豪气的笔端 , 记录 呕歌了改革开放 40 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 展现出较高的 创作水准。 ﹒ ﹒ 【 解析 】 选 D 。呕 — 讴。 二、名句默写 1. 民为贵 ,______________, 君为轻。  2. 民之归仁也 ,______________ 、兽之走圹也。  3. 天视自我民视 ,______________ 。  答案 : 1. 社稷次之  2. 犹水之就下  3. 天听自我民听 【 文言梳理 】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 名词活用 虽欲无王 , 不可得已 ( 名词作动词 )_________ 2. 形容词活用 其何能淑 ( 形容词作名词 )___ ﹒ ﹒ 成就王业 善 三、古今异义 1. 牺牲既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 ﹒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2. 以陷于死亡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 失去生命 ﹒ ﹒ 被诛杀或逃亡 3. 夫然后 ① 之中国 ② ①古义 :_________ 今义 : 连词 ,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 ﹒ ﹒ ﹒ 这样以后 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 , 这里指国都 四、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庶民最重要 , 土神和谷神居第二位 , 国君不重 要。 2. 贼仁者谓之贼 , 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贼害仁的人叫贼 , 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 的人叫做独夫。 3. 苟不志于仁 , 终身忧辱 , 以陷于死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 , 来博取民心 , 而总是 临时抱佛脚 , 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民心 , 终身有丧 失天下人民的隐忧 , 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 地。 4. 昔者 ,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 , 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 , 把他显露给 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 5. 善政民畏之 ,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 善教得民 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好的政治 ( 比如实施好的法度禁令等 ) 百姓怕 他 , 好的教化 ( 比如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等 ) 百姓爱 他。好的政治赢得了百姓的财 , 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 的心。 【 文本研读 】 一、阅读文中语段 , 完成 1 ~ 3 题。 孟子曰 :“ 桀、纣之失天下也 , 失其民也 ; 失其民者 ,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 得其民 , 斯得天下矣 ; 得其民有 道 : 得其心 , 斯得民矣 ; 得其心有道 : 所欲与之聚之 , 所恶 勿施 , 尔也。民之归仁也 ,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 , 獭也 ; 为丛驱爵者 , 鹯也 ; 为汤、武驱民者 , 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 , 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 ,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 , 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 , 终身忧辱 , 以陷于死亡。 《 诗 》 云 :‘ 其何能淑 ? 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 1.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B. 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 , 因势利导 , 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 , 以免失去民心。 C. 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 , 能施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D. 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犹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地不施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 , 这是不可能的。 【 明确 】 选 D 。文中并没说是“所有的统治者”。 2. 用一句话概括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确 】 得民心者得天下。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确 】 (1) 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 , 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 , 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使他不想成就王业 , 也是做不到的。 (2)《 诗经 》 上说 :“ 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 ? 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二、阅读文中语段 , 完成 4 、 5 题。 万章曰 :“ 尧以天下与舜 , 有诸 ?” 孟子曰 :“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 , 孰与之 ?” 曰 :“ 天与之。” “天与之者 , 谆谆然命之乎 ?” 曰 :“ 否。天不言 ,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 :“ 以行与事示之者 , 如之何 ?” 曰 :“ 天子能荐人于天 , 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 诸侯能荐人于天子 , 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 ; 大夫能荐人于诸侯 ,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 ,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 , 天不言 ,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 :“ 敢问 :‘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 ,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 如何 ?” 曰 :“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 是天受之 ; 使之主事而 事治 , 百姓安之 ,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 , 人与之 , 故曰 , 天 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 非人之所能为 也 , 天也。尧崩 , 三年之丧毕 ,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 而之舜 ,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 故曰天也。夫 然后之中国 , 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 , 逼尧之子 , 是篡也 , 非天与也。 《 泰誓 》 曰 :‘ 天视自我民视 , 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尧以天下与舜 , 有诸   (      ) (2) 谆谆然命之乎  (      ) (3)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      ) (4) 使之主事而事治 (      ) ﹒ ﹒ ﹒ ﹒ 【 明确 】 (1) 兼词 , 相当于“之乎”  (2) 任命 , 叮嘱  (3) 把 …… 显露  (4) 治理得好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确 】 (1) 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 , 是天接受了他。 (2) 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 , 逼走尧的儿子 ( 把天子之位让给自己 ), 这样的话就是篡位 , 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 【 要点探究 】 1. 本文中 , 孟子是如何处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 ? 【 点拨 】 第 1 则选文中 , 孟子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 点 :“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如果国君危害国家 , 人民就可以推翻他。第 2 则选文中孟子认为 : 天子贼害 仁义 , 不过是独夫民贼而已 , 理应被诛灭。第 3 则选文更 明确地评论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在孟子看来 , 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 要想赢得 民心 , 就要民之所欲与之聚之 , 民之所恶勿施。这样 , 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 ,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第 4 则选文 , 孟子归结了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 , 最终仍然认为 “ 民之所欲 , 天必从之 ” , 仍然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第 5 则选文直接点明了对百姓实施教化的重要性 —— 得民心。 2. 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 试举例说明。 【 点拨 】 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 既增强了语言气势 , 又使论述说理鲜明深刻。 如第 1 则中“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得乎天子为诸侯 , 得乎诸侯为大夫” , 排比之中又有对比 , 把民贵君轻思想表述得清晰而又深刻。 再如第 3 则中 “ 得天下有道 : 得其民 , 斯得天下矣 ; 得其民有道 : 得其心 , 斯得民矣 ; 得其心有道 : 所欲与之聚之 , 所恶勿施 , 尔也 ” , 也同样是排比之中兼用对比 , 将得天下得民心之道阐述得充分而深刻。 又如第 4 则后半部分 , “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 具体而简明地写出了当时民心归附舜而不归附尧之子的情形 , 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前面所述舜的情况与后面假设的 “ 而居尧之宫 , 逼尧之子 , 是篡也 , 非天与也 ” 形成对比 , 这样使得孟子的态度鲜明 , 观点明确 , 受教者何去何从更是昭然若揭。 【 备选要点 】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 【 点拨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 对于社会的稳定、百姓的生产生活等方面起 到一定的作用 , 他看到了百姓的力量 , 敬畏并尊重这种 力量 , 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孟子又是站 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 , 必然带有一定的 历史局限性。他所理解的“民”不是享有人生权利的 民 , 而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子民”。他的思想的根本 宗旨是使君“得民” , 使民“拥君” , 而依据民本思想 提出的“仁政”“王道”等德治主张 , 也只是对君主政 治统治的稳定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的方案 , 告诉 君主如何才能更好地管辖、统治自己的子民。他的真 正意图并不是废除君主 , 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 , 希望 君主可以明白 , 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 为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 他们必须“视民如子” , 必须以“民为中心”。这样不仅符合了当时政治上的需求 , 也符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 【 综合性学习活动 】 古代一些国君总是宣扬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联系本文 , 说说在孟子看来 , 国君和人民的地位是怎样的。你如何评价他的这种思想 ?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 【 明确 】 (1) 在孟子看来 ,“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 轻”。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更的。如果国君不仁不 义 , 百姓可以杀掉他。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做国 君。 (2) 孟子的思想实质是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里 , 这个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3) 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 , 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 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 , 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