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00 KB
  • 2021-06-08 发布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逸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丽”的范畴,不单是指绿水青山,更是好的精神气象、社会风貌、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美丽”表明了党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规划。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大学美育的认识必须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美育,蔡元培先生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之说。美育不只是教育工具,美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北大教授叶朗认为“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让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大学美育的价值更是无可取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审美不是针对流行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应该对传统文化之精髓有欣赏、感悟、理解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思想之漱荡和灵魂之震撼。如果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基础知识普及和鉴赏,缺乏艺术美有思想的传播认知,那么人类艺术和文化瑰宝中的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众多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仅仅是毫无生活经验、完全空洞的概念,缺乏灵魂和光泽。‎ - 30 -‎ 其二,大学美育为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工具以及体系。艺术教育正是培养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每个人走进艺术和美的世界的重要之路。在大学设立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正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美育得以传播,学生在感受、欣赏和理解美的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并能够将美有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体验过程中完成思想的升华。‎ 大学美育应该在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维度中有效地展开。具体来说,一要坚持正确思想引导,开展积极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以实践为主。通过相关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搭建美育平台,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摆脱低俗网络文化的干扰。而且,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了解人文艺术通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的锻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美育能力。知性、感觉、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是融合了理性和感性元素的综合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进行全面认知。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全过程培养,让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科学知识、思想理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要丰富完善高等院校的美育体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高校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需要对美育课程体系有更具前瞻性的建设。大学美育建设必须积极增加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方法从而达到促进美育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目的。‎ ‎(摘编自汤旭梅《新时代呼唤大学美育教育新作为》)‎ ‎1. 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末段提出的美育方法的一项是( )‎ A. 大一女生小王自幼跟随父母到各地旅游,爱好自然风光,上大学后每周末去领略西湖优美风光,拍摄照片与同学分享。‎ B.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科双一流高校,近年为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国古典建筑欣赏)选修课,要求阅读《美学十五讲》。‎ C. 小李同学上大学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文化精神生活、激起了情绪的体验、大幅度提升了思想觉悟。‎ D. 西北大学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筹建了自己的博物馆,丰富了校史馆,举办了学生书法展、诗词作品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论述文的基本思路展开,依次论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B. 开篇对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的阐述,点示了文章立论的特定时代背景。‎ C. 第二段运用引证法论述了的“美育”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和叶朗教授的论述内涵没有差异。‎ - 30 -‎ D. 第三段使用假设论证的目的是论证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视野最终为其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民对于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需求不断增长,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和发展。‎ B. 美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是艺术内容和表现观方法的统一。‎ C. 很多文化精粹对多数人而言仅是空洞的概念,原因是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D.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锻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A项,“大一女生小王……上大学后每周末去领略西湖优美风光,拍摄照片与同学分享”不属于大学美育建设的内容,小王同学的活动是审美活动,但源于家庭影响、个人兴趣,并不是大学美育的内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蔡元培先生和叶朗教授的论述内涵没有差异”分析错误。二人论述的内涵有同有异。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既是教育工具,美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叶朗论述了美育的属性和根本目的。‎ 故选C。‎ ‎【3题详解】‎ - 30 -‎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项,“原因是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分析错误。原文假设关系论述大学美育的重要作用,语境中的“大多数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选项倒推原因,陈述对象泛指。‎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看待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摘编自201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 30 -‎ 他从医80年,为治疗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医方案;他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建言献策,并通过带徒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几十年来,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 业精于勤。邓铁涛的过人医术源于多年潜心研习,更离不开其辩证论治的思想。他常说,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年逾百岁的邓铁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每遇到有人请教长寿秘诀,邓铁涛都会强调:“养生必先养德。”作为医者,他像优秀的传统医者一样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已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邓铁涛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生27人,博士生15人,博士后1人。自身的从业经历更告诉他,中医带徒是中医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书本知识毕竟是死的, 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需要老师在身边心传口授,方能领悟。‎ ‎(摘编自刘小斌《国医大师邓铁涛》)‎ 材料三:‎ 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速度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潮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 - 30 -‎ 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长江治未病要早预测、早干预,从防范性被动参与,到主动找准潜在风险积极应对。‎ ‎“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絡经脉,力求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黄帝内经》有句名言叫“治病必求于本”,是从哲学高度提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理长江亦当“追根潮源、诊断病固、找准病根”,明其所源,治其所由,体现辩证论治的根本法则。‎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是( )‎ A. 邓铁涛少年学医,接受了传统的中医带徒的教育,在长达八秩的行医生涯中,以仁心仁术成就了一代大师。‎ B. 2011年到2018年,我国中药加工行业收入持续增长,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增速起伏变化显著。‎ C. 材料三中,后四个年度的总增长额略大于前三个年度的总增长额。2018年的销售额约为2011年的2.5倍。‎ D. 中医名言“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一定要明其所源,治其所由,它体现了辩证论治的根本法则。‎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以来,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治疗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 B. 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C. 邓铁涛说的“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以书传”是中医药技术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重要原因。‎ D.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治理长江“治未病"的理念,就要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怪圈。‎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的论断。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答案】4. B 5. A ‎ ‎6.‎ - 30 -‎ ‎ ①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它可以造福人类。②中医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心,所谓“医者仁心”,能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③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2000亿元,这仅是中医药收入的一部分,发展中医药有利于经济发展。④中医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城的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任答3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我国中药加工行业收入持续增长”分析错误,该表统计对象是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不是中药加工行业。中药分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饮片”就是炮制过可以煎服的中草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而中医治病过程较长且疗效不如人意”的说法不对,材料二“邓铁涛治好了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多为西医诊断明确但缺乏疗效者,或虽有疗效但西药毒副作用大者,也有西医诊断不明或“病因不够清晰”“缺乏对因治疗”“预后不良”者。‎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 30 -‎ ‎①材料一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造福。②材料二指出:传承中医药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医要求从医者要有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即“医者仁心”“养生必先养德”“珍爱每一个生命”等。③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中医药已经得到国内外患者的广泛认同。发展中医药有利于经济发展。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④从材料四的分析可知:“中医整体观”从哲学高度提示的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未病”的理念为我们解决其他领城的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时期,他总是一个人背着一把二胡,来到未来湖前面的草地上,席地而坐,然后旁若无人地拉起二胡,一边拉,还一边引吭高歌,唱的都是优美的情歌,带着遥远的来自草原的韵味。‎ 这时候,未来湖前面停下了匆匆而过的脚步,照射进了一道道明亮的眼神,有人陶醉于他的优雅,有人冷笑,当然也有人无动于衷。‎ 他是秦风。‎ 他并不是来自遥远的北方,他出生在江南小城临川,却不可思议地掌握了慷慨悲凉、雄壮热情的草原部落的天籁。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深处为什么会有无边的浪漫和深沉的忧伤。‎ 秦风拉得一手好二胡,唱得一手好曲,却是白白净净的文弱书生。他身高一米八,身材匀称,戴一副纯净得不可思议的银丝眼镜,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衣衫,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他经常席地而坐,却总能那样一尘不染。‎ 秦风不和人说话,大学时代也没什么朋友。‎ 他仪表斯文,沉默寡言,学习也好得一塌糊涂——虽然他并不花什么时间来钻研,毫无疑问成了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他一直怀揣一颗浪漫的心,姑终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梦中女郎。‎ 就这样,一直过了几年,直到大四的时候,秦风才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场爱恋,他的女朋友是一个大学新生,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坡,长将黑黑胖胖但是难掩一脸的的坚毅与执着。‎ ‎①所有人大跌眼镜,不少女生为秦风伤心地流下眼泪 - 30 -‎ ‎,败在这么一个女生身上,她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很多人进入了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工作。秦风学业优秀,不少令人羡慕的岗位向他招手,然而他都拒绝了。他去了遥远的内蒙,去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他的心,选择永远留在北疆、留在大漠、留在无边的草原。‎ 他从此杳无消息。‎ 几年后。他的女友,那位坚毅的北方女孩,也去了同一个学校,做起了老师。‎ 秦风成了一个记忆,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十月十八是老教授的八十大寿。老教授姓卢。是教写作的,秦风的文章让老教授赞颂连连,成了教授最喜爱的关门弟子, 关系格外密切。老教授是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个多情浪漫的教授,每年过生日,都要邀请学生们去他家举行盛大的party,这已成了习惯。大学时,每次老教授生日宴会,秦风都带着二胡去伴奏,他神采飞扬。眼里射出一道道夺目的光辉,不少人被他的演奏所震撼。‎ 老教授年纪大了,他还有个心愿:再见秦风一面。大学毕业后,秦风已经整整十年没有露面了。‎ 教授托人给泰风打电话,秦风沉默了一会,说,好,我会赶来的。‎ 十月十八。老教授家高朋满座,然而寂静无声,大家都在等一个人。学生们几乎都到了,除了秦风。男的西装革履,自信满满,女的也都神采飞扬,青春依旧。不少人都带上了自己的伴侣,看得出,大家都混得不错,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八点整,约定的集会的时刻。秦风和一个女人——他当年的女友,现在是他的爱人——双双走了进来。十年不见,秦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满脸的沧桑,身体也变得臃肿起来,只有那眼神,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秦风的爱人倒是没多少变化,依然黑黑胖胖,依然一脸坚毅。‎ ‎②不少女生都叹息了一声,老教授似乎也有点失望。大家心里说曾经的优雅呢?他招呼大家坐下吃饭。酒席上,大家高谈阔论,说的都是拼拼打打的江湖,秦风和他的爱人却一直没有开腔,只是老教授在敬酒的时候,才说了声谢谢。‎ 酒席之后,照例是歌舞晚会。这时候,大家都矜持起来。偌大的舞池竟然没有一个人下去……‎ - 30 -‎ 悠扬的二胡声响起,所有的人像在心灵上被重重敲打了一下,不知什么时候,秦风已抱起一把二胡,站在舞池中央,旁若无人地演奏起来,一股清泉流水的音乐倾泻而出,秦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的头昂得很高,脚踮得也很高,这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仿佛只有他的灵魂在涤荡……‎ 这时候,他的爱人也仿佛一个精灵翩翩起舞,围在秦风的身边,像一只优美的蝴蝶。曼妙的声音和曼妙的舞蹈结合在一起,仿佛这就是全世界。‎ 看着秦风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遥远的记忆。一瞬间,③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选自《现代青年》2010年10期)‎ ‎7.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笔朴实无华: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张力巨大:尤其是秦风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耐人寻味。‎ B. 秦风二胡拉得好唱得好,又总是穿着一身洁白农衫,席地而坐却一尘不染,说明他天生纯净,不受污浊之物的侵犯。‎ C. 为了表现人物,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选择女友的对比、择业的对比。教授八十大寿活动场上精神面貌的对比。‎ D. 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大都选择留在大城市里打拼,只有秦风选择去内蒙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十年过去他已不复当年神采。‎ ‎8. 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具有怎样的写作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情节的突出特点是围绕一个核心波折起伏,请你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写出了秦风出乎众人意料、与众不同的择偶标准的影响,侧面表现他对爱的独特追求;②展现众人以貌取人的行为,为后文大家的感动作铺垫;③表现秦风一如往昔的神采飞扬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含蓄点题。 ‎ ‎9. 小说的情节围绕优雅(“浪漫”)形成波折。上大学时,他一表人才,才华出众,让很多人陶醉于他的优雅,情节一扬。择偶让大家大跌眼镜,选择北疆工作,更是让人不可思议,情节一落。参加老教授寿宴,大家找不到他昔日优雅,无比惋惜,情节再落。在大家矜持,无人起舞时,他们夫妻显示了生命状态一--脱俗、浪漫又优雅,这是真正的优雅,情节又一次上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30 -‎ B项,“说明他天生纯净,不受污油之物的侵犯”属主观臆断,原文是说“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他经常席地而坐,却总能那样一尘不染”。‎ C项,“选择女友的对比”理解错误,只写了他的选择,没有对比。‎ D项,“已不复当年神采”不合文意,原文是“只有那眼神,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一方面要照应结构,一方面要照应内容(包含情感)。‎ ‎①秦风选择了一位“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坡,长将黑黑胖胖但是难掩一脸的的坚毅与执着”的姑娘。败在这么一个女生身上,那些追求他的女生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所有人大跌眼镜,不少女生为秦风伤心地流下眼泪”,写出了秦风出乎众人意料、与众不同的择偶标准的影响,侧面表现他对爱的独特追求。‎ ‎②十年未见,秦风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满脸的沧桑,身体也变得臃肿起来。“不少女生都叹息了一声,老教授似乎也有点失望”,展现众人以貌取人的行为,为后文大家的感动作铺垫。‎ ‎③在秦风的悠扬的二胡声中,他的爱人也仿佛一个精灵翩翩起舞,围在秦风的身边,像一只优美的蝴蝶。曼妙的声音和曼妙的舞蹈结合在一起,仿佛这就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泪流满面”,表现秦风一如往昔的神采飞扬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含蓄点题。‎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特点的分析能力。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曲折,也就是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又称摇摆式结构。‎ - 30 -‎ 小说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即“优雅”展开,形成波折。“优雅”指的是秦风夫妇对自我和本心、爱情和事业的不懈坚持。上大学时,他一表人才,才华出众,让很多人陶醉于他的优雅,情节一扬。秦风本可以选择才貌双全的优秀女生为终身伴侣,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来自黄士高坡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孩,择偶让大家大跌眼镜,选择北疆工作,更是让人不可思议,情节一落。说明他择偶更重心灵和性格。秦风本可以因优秀的学业、出众的才华留在大城市,情节再次扬起,他却选择了遥远的内蒙古扎根,做平凡的中学教师,情节再落下。说明他择业更重理想和奉献。参加老教授寿宴,大家找不到他昔日优雅,无比惋惜,情节再落。在大家矜持,无人起舞时,他们夫妻显示了生命状态——脱俗、浪漫又优雅,这是真正的优雅,情节又一次上扬。曲折的情节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坚守内心的浪漫和追求,我们都可以活得脱俗、浪漫又优雅。‎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元忠,本名真宰。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仪风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帝甚叹异之。‎ 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假节 - 30 -‎ 监其军事。孝逸至临准,而偏将雷仁智为敬业先锋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惧其锋,按甲不敢进。元忠谓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亲,故委以阃外之事,天下安危,实资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狂狡,莫不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不进则解远近之望,朝廷咎公,何辞以远逗挠之罪?幸速进兵以立大效,不然,则祸难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时敬业屯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元忠请先击敬猷,孝逸惧腹背受敌,元忠条利病反复。从之,乃引兵击敬猷,一战而破之。‎ 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 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常默然惭。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易。圣历元年擢拜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事。”为武后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后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费焉。‎ B. 为武后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费焉。‎ C. 为武后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 D. 为武后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封事,古代臣下奏陈秘密事项,为防止泄漏在封口处贴双重封条呈进。始于汉代,唐代仍用于秘密进谏。‎ B. 假节,就是假以符节的意思,皇帝将符节给执行临时任务的大臣使用,完成任务后符节会被收回。‎ C. 周兴狱,唐代监狱名称。周兴,武则天时的酷吏,成语“请君入瓮”讲得就是他和来俊臣的故事。‎ D. 流,古时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的刑罚,唐代流刑分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元忠倜傥傥不羁,才华突出。他年轻时志气豁达,不热衷功名利禄,因此多年不被选调。后来给皇帝上呈封章崭露头角,受到了皇帝的赞叹赏识。‎ - 30 -‎ B. 魏元忠冷静勇毅。徐敬业作乱,他随李孝逸奉命征讨,刚交战先锋部队就被徐敬业挫败。李孝逸心中惧怕,按兵不前,经魏元忠耐心反复劝说才部署进攻。‎ C. 魏元忠直言不讳,忠心可嘉。皇帝询问朝外对自己的评价,他指出皇帝不能任用贤能,而且针对皇帝的解释不依不饶,让皇帝无言以对感到惭愧。‎ D. 魏元忠不畏权贵,屡遭陷害。差点被杀,但他临刑不惧、处变不惊的态度受到人们的赞叹。三次被流放,连武则天都对他的遭遇感到好奇而专门询问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军不进则解远近之望,朝廷咎公,何辞以逃逗挠之罪? ‎ ‎(2)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易。‎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如今大军停滞不前,便辜负了远近的期望,朝廷追究您的责任,你用什么说辞来逃避避敌观望之罪呢?‎ ‎(2)缓缓等待宣读完敕命,然后才起身致谢,观者都叹服他面临极刑而神色不改变。‎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魏元忠很受武后称赞,赏赐給他车马、服装玩物,前后不断增加,每每有远方进贡的稀奇器物,皇帝总要分赏他一部分。‎ 句中,“为武后所嘉赐以车马”前半句“为武后所嘉”主语是魏元忠,后半句“赐以车马”主语是武后,因此“所嘉”后需要断开。排除BD两项。“服玩”与“车马”并列,“前后累积”包括“车马”与“服玩”,因此,“服玩”后需要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周兴狱,唐代监狱名称”解说错误。周兴狱不是监狱名称,是周兴制造的冤案。联系成语“请君入瓮”。‎ 故选C。‎ - 30 -‎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刚交战先锋部队就被徐敬业挫败”分析错误。原文是“而偏将雷仁智被徐敬业的先锋部队挫败”。‎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解”,辜负;“望”,期望;“咎”,追究;“逗挠”,拖延,观望。‎ ‎(2)“徐”,缓缓;“宣赦”,宣读赦命;“始”,才;“易”,改变。‎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30 -‎ 魏元忠,原名真宰。当初,他做太学生时,就志气倜傥,不把举荐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调。仪凤年间,吐蕃频繁侵犯边塞,魏元忠前往洛阳呈递封章,分析遣将用兵的利害成致,皇帝十分赞赏他。‎ 徐敬业占据扬州作乱,大将军李孝逸率军讨伐,武则天下诏魏元忠神符节监督他的军事行动。李孝选到达临淮,而偏将雷仁智被徐敬业的先锋部队控败,徐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师阻击李孝逸。李孝选惧怕其锐势,按兵不敢前进。魏元忠对李孝逸说:“朝延因为你是王室的至景,所以委任你姚军在外作战之事,天下安危,实在凭此一决。而且天下大平已久,忽然听说狂狡之徒作乱,无不关心倾听,以等待祸首被诛灭的消息。如今大军停滞不前,便事负了选近的期望,万一朝延改任其他将领来替代你,又有什么说法来逃避怯阵避敌(或拖延)之罪呢?希望你赶快进军,以立大功,不然的话,灾祸要来了。”李孝逸认为他说得对,便部署整顿士兵筹划进攻。当时徐敬业驻兵在下阿溪,徐敬业的弟弟徐敬敬率领倒翼部队逼迫淮阴。魏元忠请求先攻击徐敬戴,李孝逸惧怕腹背受敌,魏元忠反复陈述这样做的利害,李孝逸最终听从了他,帅兵进攻徐敬猷,一举破敌。‎ 皇帝曾从容地说:“朝外认为联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魏元忠回答说:“是周朝的成王、康王,汉代的文帝、景帝那祥的君主。”皇帝说:“但是有遗憾怨恨吗?” 魏元忠回答说:“有的。王义方是一代英豪,却死在草野。议论者说陛下不能任用贤能。”皇帝说:“我刚要任用他,听说他已经死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魏元忠说:“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 -位而又舍弃这一位。” 皇帝默然不语感到惭愧。不久,魏元忠遭到周兴陷害入狱,押往街市将要处斩,武则天因魏元忠有讨平徐敬业的功劳,特别免去死罪流放贵州。当时秉承敕命的人将要到达市曹,先令人传呼,监刑者立即释放元忠让他起来,魏元忠说:“不知敕命虚实真假,岂可慌忙仓促行事。”缓缓等待宣读完敕命,然后才起身致谢,观者都叹服他面临极刑而神色不屈。圣历元年,召入朝廷授任侍御史,升任御史中丞。又遭到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再度被流放到岭表。魏元忠再次回朝后,授任御史中丞。魏元忠前后三次被流放,当时人们大都认为他无罪。武则天曾问他:“你接连遭受诽谤陷害,是什么原因呢?”魏元忠回答说:“臣就像一只鹿,罗织罪名之徒就像是猎人,只是需要臣的血肉做羹汤罢了。这些人杀臣以求得显贵,臣又有什么罪过。”魏元忠很受武后称赞,赏赐給他车马、服装玩物,前后不断增加,每每有远方进贡的稀奇器物,皇帝总要分赏他一部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睢阳作 - 30 -‎ 张巡①‎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张巡,唐代民族英雄。安史之乱爆发,他力守睢阳。 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后来粮尽城陷,张巡英勇就义。本诗作于城将陷之时,②鱼丽,古代阵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诗人忧心如焚,其满腔爱国情怀清晰可见。‎ B. 三四句,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又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C.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为唐军广大将士画像。“犹”“更”出神入化,成功凸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毅。‎ D. 诗歌叙事简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中间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15. 最后两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 ‎【答案】14. B 15. 最后两句,在前文赞颂守城将士英勇之后表达自己的心声,既丰富了诗歌的感情,也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孤城将陷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 30 -‎ B项,“三四句,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理解错误。第三句“合围侔月晕”不是描写月下孤城景象,该句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侔:等同。‎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以及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并加以分析概括。‎ 诗歌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这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点睛】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诗歌赏析:‎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这说明,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 - 30 -‎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30 -‎ ‎(1)“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也是如此。‎ ‎(2)《离骚》 中以方枘圆凿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要达到千里之遍的目标。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步积累。‎ ‎【答案】 (1). 千里马常有 (2). 而伯乐不常有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4). 夫孰异道而相安 (5). (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圜、孰、跬、至。‎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 《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 其一、它的史诗架构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它是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其二,《红楼梦》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的系列诗意生命。其中的英雄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①)林黛玉低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现实的控诉难道不是英雄的风采么?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孔武有力、坚毅刚强的刚性英豪,(②)。 其三,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其 ‎ - 30 -‎ 是“诗”而不是“史”。《红楼梦》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史记》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有诗史倾向, 是作者没有赋予它以史诗的宏伟框架。 虽然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它缺乏审美意识,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成为史诗。它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它在东方屹立着,将永远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并永远放射着超越时空的光辉和异彩。‎ ‎17. 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实 重心 美中不足 《三国演义》‎ B. 可是 重点 白璧微瑕 《水浒传》‎ C. 其实 重点 白璧微瑕 《红旗谱》‎ D. 可 重心 美中不足 《战争与和平》‎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作品,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它在东方屹立着 B. 《红楼梦》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作品,它在东方屹立着 C. 只有它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 D. 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 ‎19. 请根据要求补出两处括号内的内容。‎ ‎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举一例。‎ ‎②在第二个括号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15字内。‎ ‎【答案】17. A 18. D ‎ ‎19. ①示例:贾宝玉高喊“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对传统观念的背叛难道不是英雄的气概?‎ ‎②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空,“其实”“可是”用于表转折,“其实”用于轻转,合平谱境。“《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是对“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的转折,语意较轻微。这里应选“其实”。排除BD两项。‎ - 30 -‎ 第二空,“重点”强调整体事物中重要的部分,“重心”比喻事情的重点或核心。“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因而“重心”是“诗”不是“史”。因而这里选“重心”,排除C项。‎ 第三空,“白璧微瑕”意思是白璧上有微瑕,比好东西有小缺点。“美中不足”意思是整体虽好还有不足。这里强调不够完美,不是说缺点,且就句式说,应选用”“美中不足”。‎ 第四空,根据“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成为史诗”可知,这里应选《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是公认的史诗作品。‎ 分析可知,A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该句问题有三处:(1)第一个分句,句首代词“它”承上指《三国演义》,根据文意,应指《红楼梦》,必须进行修改。排除AC两项。(2)判断句不成立,该分句和上文不连贯,需要加上“唯有”“只有”。排除AB项。(3)第二三两个分句语序不当造成违背事实逻辑。排除ABC三项。‎ 分析可知,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上文“《红楼梦》……别样英雄色彩……”,下文“林黛玉……对现实的控诉难道不是英雄的风采么?”此处应填写《红楼梦》中的“别样英雄”事迹,如:贾宝玉高喊“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对传统观念的背叛难道不是英雄的气概?‎ 第②空,上文“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孔武有力、坚毅刚强的刚性英豪”,这里应指出《红楼梦》中“别样英雄”的特点,应与“孔武有力、坚毅刚强”相对的,如: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 - 30 -‎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陕西省司法厅在2020年4月向王一文下达一份行政复议决定书,请你分别以“王一文”和“西安市司法局”开头,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复议结果。‎ 本机关认为被申请人西安市司法局根据申请人王一文报名参加司法考试所提供的学历证书进行审核,确认该学历证书不符合国家司法考试条件。本机关认为,申请人王一文请求确认其具有司法考试资格,所提供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具有法定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三款的规定,本机关决定。终止复议。‎ ‎①王一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内)‎ ‎②西安市司法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字内)‎ ‎【答案】 (1). 王一文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具有司法考试资格。 (2). 西安市司法局对王一文不具有司法考试资格的认定正确(有效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以不同的主体为开头,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复议结果。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首先要快速锁定长句的句子主干,找出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然后再变换主体进行叙述。‎ ‎①以王一文为主体,王一文提供的学历证书,被西安市司法局认定为不具备参加司法考试资格。“申请人王一文请求确认其具有司法考试资格,所提供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具有法定资格。”可变换为:王一文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具有司法考试资格。‎ ‎②以西安市司法局为主体,西安市司法局对申请人的一项请求进行了一次认定。“被申请人西安市司法局根据申请人王一文报名参加司法考试所提供的学历证书进行审核,确认该学历证书不符合国家司法考试条件。”可变换为:西安市司法局对王一文不具有司法考试资格的认定正确(有效的)。‎ ‎【点睛】1.变换句式的原则 ‎ ‎(1)不能改变原意。 变 - 30 -‎ 换句式,除了根据需要对个别文字进行调整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试题一般规定“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等。即使题干不明确给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改变原意,因为这是题目的隐含要求。 ‎ ‎(2)要同语境协调。 有的变换句式题要求考生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而考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连贯,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 ‎2.变换句式题答题技巧归纳 ‎ ‎(1)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 ‎ ‎(2)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中各分句间的关系等,为组织答案打下基础。 ‎ ‎(3)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要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 ‎(4)对变换后的句子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规范,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 ‎21.下面这张海报有多处错误,读后完成问题,‎ 海报 为配合第五届市中学生影评征文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经学校邀请,著名影许家王尧先生将赴我校作题为《电影欣赏与评论入门》的讲座。时间为5月8日下午4时,主办方为墨痕文学社。届时欢迎同学们光临。‎ XX中学学生会 ‎2020年5月6日 ‎(1)用语不得体的两个词语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 ‎(2)标点有误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应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 ‎(4)应补充的一项内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赴 (2). 光临 (3). 书名号改为引号 (4). 主办方 (5). 讲座地点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出现语病。‎ ‎①“赴我校”中“赴”使用不得体,是我们邀请他来我校的,应修改为“光临”;‎ - 30 -‎ ‎②“届时欢迎同学们光临”中“光临”使用不得体,对本校的同学参加会议不需要用“光临”,可以直接用“参会”。‎ ‎③“题为《电影欣赏与评论入门》的讲座”中,讲座的题目应使用引号,不能使用书名号。‎ ‎④举办讲座的时间、地点应交待清楚,海报中时间有了,没有地点,应将“主办方”删掉,改为“讲座地点”。‎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举国“战疫”期间,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鞠躬尽瘁的领导干部,殚精竭虑的医护人员,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恪尽职守的防控员……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强不屈的精神再度照亮史册,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人和事:‎ 有的药店、超市哄抬物价被处罚,有人出售假N95口罩被打击;‎ 有人不听号令,甚至和防控疫情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以致受到法律制载;‎ 雷人宣传标语出现,如“西安没火神山,不听话胡乱跑,送你去凤栖山”;‎ 学校延迟开学,从幼儿园到高校立马网上直播上课,教育厅只好叫停幼儿园,限制中小学直播课程时间。‎ 有人感染后隐瞒实情,致使多人感染,更多人被隔离……‎ ‎ 疫情消退,我们再反思。作为当代青年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建设心态。请你针对上面某一方面的问题,为祖国更美好发出你的声音。写一篇作文投稿到(中国青年报》“激扬文字”专栏。‎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万众一心,团结抗疫,让祖国更美好 - 30 -‎ ‎“庚子鼠年,却不一般,疫情来袭,全民抗战。”2020年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之际,却因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显得格外的壮烈,武汉“封城”,医护人员“请战出征”,全民“戒备”,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与,时时刻刻都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疫情,除了对疫情的关心与关注,无数的人都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能做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才能为抗击疫情出把力。其实不论是“在家宅”用微小力量抗击疫情,还是“不传谣”用自信凝聚前行合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抗击疫情的“急先锋”。‎ 把最紧缺物资给最需要的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是防护的第一关。然而,即便是口罩生产企业放弃春节休假,马不停蹄保供应。口罩、消毒液等防护医疗设施设备仍然短缺。那么,就请我们能不外出的尽量不外出,整合购买生活必需品,尽量减少外出,把有限的口罩集中供给医护人员,供给为保障我们正常生产生活,仍奋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们”,因为他们比我们更需要,是他们在帮我们“过关”,更需要防护。‎ 把关怀送给最需要善待的人。“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请善待因为春节或者其他原因回乡的武汉人。或许他们正在焦虑地自我隔离,或许他们正在饱受疾病的煎熬,作为家乡人,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才是他们最后的依靠。与他们保持安全的隔离,但不是嫌弃或谩骂;让他们及时登记预防,但不是人肉搜索,公开他人隐私;面对病毒,他们也不过是受害者,让我们始终满怀真善美,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爱心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不论是抗震救灾时的“爱心善款”,还是危难时刻的“特殊党费”,让我们共同伸出援手,奉献爱心,让一笔笔善款,一点点心意,汇集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暖流”,构建起抗击疫情“钢铁长城”。‎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我们要胸怀大局,克服小我,以一片爱心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斗中。党员干部义不容辞,广大群众更要紧紧跟上,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用信心构建起抗击疫情的“长效疫苗”,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让爱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迎战疫情,胜利必将也一定属于我们!‎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主要体现为,在举国“战疫”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鞠躬尽瘁的领导干部,殚精竭虑的医护人员,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恪尽职守的防控员……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人和事,如:药店、超市哄抬物价,出售假N95口罩,不听号令,甚至和防控疫情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冷漠雷人宣传标语,课没有针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特点,时间太长,学生不堪重负等。我们要大力倡导“战疫”过程中的团结精神、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我们也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明哲保身、冷漠自私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参考立意:‎ ‎1.万众一心,团结抗疫;2.用爱铸就“战疫”的钢铁长城;3.我用实际行动让祖国更美好。‎ 参考素材:‎ ‎1.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武汉的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基层工作者,以及所有的党员干部,在疫情爆发的那一刻,他们就拿起了“武器”奔赴“战场一线”,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坚信这场战争的胜利属于我们。‎ ‎2.武汉封城后的24小时,有这么一群人朝着武汉去了,他们就是医护人员。那天有一幕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内心一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当疫情爆发后,钟南山第一时间就奔赴疫情一线,他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若有‘战’,召必回”。此外还有一个接一个,一群又一群还不等召唤就自愿请命前往疫情第一战场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病毒不会因为他们是医生和护士而“网开一面”“绕道而走”,如果要问他们一句为什么要去,他们最多的回答就是“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3.疫情爆发正值新春佳节,也是农村聚会聚餐,举行坝坝宴的高峰期。由于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防护知识以及信息渠道,农村被作为疫情战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广大的基层工作人员就是战争的“冲锋手”“排雷手"。大年初二,一则通知唤回了本应在家团聚的基层工作人员,各乡镇、各村、各社区的基层干部带头排查、带头走访、带头宣传,他们用大喇叭为村民搐送疫情,让那些心存侥幸、打算外出走亲访友、聚会聚督的群众留在了家里,让打算举办婚丧嫁娶的群众取消了宴席,他们打下了最难打的防控战之一,用自身的安危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年。‎ - 30 -‎ ‎4.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自行接力,做出庄重承诺,带头不聚餐、不参与各种聚会、不去公共娱乐场所,坚决抑制谣言传播,他们不忘初心、挺身而出,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不停歇奔赴各处,切实担负起战疫情的职责他们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始终和群众并肩作战,带头奉献,积极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 ‎5.岁月静好,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感谢那些在疫情中为我们奔赴前行的人,是他们用肩膀为我们承担了下榻的重量。在疫情面前,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能做的就是“宅在家,这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支持。中华儿女从不畏惧任何困难,从不会退缩,我们坚信这场战争我们肯定能赢,也必须要赢。‎ ‎6.星河璀璨,漫漫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见过无数大风大浪,却也仍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这里是中国,是世无其二历经千年更迭而绵延至今的中华民族,是山水仓泱的辽阔大地。‎ ‎7.岁月沉香,寒冬将逝,祖国的这次疫情,彰显着自古以来亘古不断的华夏儿女的凝聚力,那些成长在新时代的90后也挺身而出,以他们之青春,守卫这盛世之中华,他们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是新时代的青年!‎ ‎8.新年的钟声早已敲响,那些疾病与灾难也会被春日和煦而温暖风吹散,化作岁月的尘埃,因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 天不会来临。当黎明的胜利曙光重新洒向这片被病毒笼罩的土地上时,我坚信,三月的樱花将开的无比的灿烂,与我们一起迎接生命的春天。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迷雾将散,疫情将去,我们也终于懂得无论是姜延速度多快的病毒,它也终将败在爱与温暖之下,待凛冬离去,春草重生,新的春季将与温暖延续,我们也终会等到“几处早莺争暖树”,独赏那“一日看尽长安花”,踏上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征程。‎ ‎10.向那些坚守在岗位,抗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致敬,冬尽,春至,浮生皆逝,黑暗只如纸墨云烟,困难终将过去,而疫情过后,“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届时,春草重生,山河无恙,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行文结构:‎ - 30 -‎ 本题要求“请你针对上面某一方面的问题,为祖国更美好发出你的声音”。比较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根据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如“万众一心,团结抗疫,让祖国更美好”。正文部分,运用大量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点,联系自身实际,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文章要投稿到“激扬文字”专栏,应激浊扬清,论述中要有一定的情感表达。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30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