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对一项是
A. 譬(pì)如 楔(qì)子 归根结蒂 毫不惋惜
B. 谛(dì)听 自诩(xǔ) 残羹冷炙 错堪贤愚
C. 缥(piǎo)缃 脑髓(suǐ) 混淆视听 燕侣莺传
D. 山鹬(yù) 推衍(yǎn) 咄咄逼人 燥动不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及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A项,“楔子”的“楔”读xiē;
B项,“错堪贤愚”应为“错勘贤愚”;
D项,“燥动不安”应为“躁动不安”。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圆满举办的消息不胫而走,业内人士予以充分关注。
B. 《哪吒》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新历史,导演也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C. 学术论文要求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D. 新华社用一位栩栩如生的机器人新闻主播讲述两会代表们抵达北京的故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句中用来形容消息传播得快。使用恰当。
B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褒贬失当,语境中不能使用贬义词。
C
- 22 -
项,繁文缚节,指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对象误用,语境中用来形容学术论文语言不明确、过于繁琐,使用不当。
D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逼真生动。此词适用于绘画等艺术形象。此处使用不当。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香港暴力分子打着言论自由、热爱香港为幌子,持续制造暴力事件,其所作所为已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并影响香港的经济民生和国际形象。
B.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一份稳健的成绩单,让世界感受中国经济社会澎裤跳动的韵律,体味奋进中的东方大国踏浪前行的不凡历程。
C. 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继承前辈团结一心、拼搏奋斗、敢于创新,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D. 86岁的成发物院土获得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他是第一颗我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句式杂揉,应为“打着……的幌子”或“以……为幌子”;
C项,成分残缺,“继承”后缺少宾语“精神”;
D项,语序不当,“第一颗”应放在“我国”之后。
故选B。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 22 -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4.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潜台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传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①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②谁指使你来的?
鲁付萍 (悲愤)③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④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A. ①你来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要报复我,要敲诈我?
B. ②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这人一定是你的家人———鲁贵、鲁大海、四凤。
C. ③我一点也不想来,但命运要我来,我对命运无可充何,世道不公又让人愤藏。
D. ④我早知道你只要活着就会找上门来,果然没有出乎我的预料,你究竟想怎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这人一定是你的家人——鲁贵、鲁大海、四凤”分析错误。周朴园说“谁指使你来的?”根据下文周朴园的话“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分析可知潜台词是:既然你是有目的而来,是为了勒索钱而来,那肯定有同伙或指使人,这个人十有八九是鲁贵。
故选B。
- 22 -
5.对下面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目前的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有关部门最近一次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昆曲艺术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2%。
A. 有一些中学生喜欢昆曲,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兴趣。
B. 很少有人指导中学生欣赏昆曲艺术,中学生不懂得如何去欣赏。
C. 喜欢昆曲艺术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能以偏概全。
D. 12%的比例正说明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有潜力可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文段的观点是“目前的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根据为是否喜欢昆曲的调查。
A项,“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方面有兴趣”解说错误,从“有一些中学生喜欢昆曲”中,不能推论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兴趣。
B项,“很少有人指导”解说错误,无中生有。
C项,解说正确。指出了“昆曲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说明不能以不喜欢昆曲之“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之“全”。
D项,“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有潜力可挖”解说错误,不能从12%的人喜欢和比较喜欢昆曲艺术中,推论出这一结论。
故选C。
名句默写与诗歌鉴赏
6.名篇名句默写。
(1)人生如梦,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3)柳永的《望海潮》中,用互文的手法表现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都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
(4)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化用陶潜诗句,写词人把酒赏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尊还酹江月 (2). 赢得仓皇北顾 (3). 羌管弄晴 (4). 菱歌泛夜 (5). 东篱把酒黄昏后 (6). 有暗香盈袖
- 22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尊、酹、羌、菱。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①
韦庄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②,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释】①这组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寓居蜀地之时,共有五首,是作者回忆江南旧游而作。当时中原大乱,作者为避战火流浪至江南。②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7.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人人尽说江南好”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的“合”是“应该、理应”的意思,劝游子应该在江南终老。
B. “未老莫还乡”顺承上文,一个“莫”字直接表明自己不想回到故乡的心情,因为“还乡须断肠”,即回到故乡肯定会让自己痛苦。
C.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却忆”“当时”表明词人当年的江南之游已成为一段回忆,当时“乐”正反衬今日“悲”。
D.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说此时有“见花枝”之美好遇合,不再作还乡之想,而终老于此,实为词人悲苦至极时故作决绝无情之语。
- 22 -
8. 《菩萨蛮》(其二)中所描绘的江南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1)风景美。从“春水碧于天”一句,可见江南的景物十分优美。(2)生活美。从“画船听雨眠”一句,可见江南的生活的悠闲惬意。(3)人物美。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句,可见江南女子之美。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未老莫还乡’顺承上文”分析错误,“未老莫还乡”表面上是顺承,实际上是反补,蕴含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莫”字正是词人极其无奈之语。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从诗歌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分析概括作答。
根据具体语句分析。“春水碧于天”,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景色明丽。写出了江南风景美。“画船听雨眠”, 卧在画舫之中听着雨声入睡,生活悠闲。写出了江南人们的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物美。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22 -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词赏析:
第二首写他到了江南,七八年中他求仕求食,行程万里,依然一无所获。人人都说江南好,在韦庄眼里,江南最好的莫过于那些胳膊雪白的卖酒女郎了。可是他心里却惦着家乡,一心想回去,而北方此时正处于战火之中。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22 -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只合”,合者,该也,在江南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垆”,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第三首写的是“如今”——也就是他在西蜀的时候,这时他已经老了,唐王朝也已经灭亡了。不要说家乡了,就连江南也成了永远的过去。他的记忆中是“满楼红袖招”,可当时他并没有被这些“红袖”招去,所以“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也算是弥补当时的遗憾吧。
“如今却忆江南乐”,“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据此也可以肯定这首词是离开江南之后写的。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当时年少春衫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不是靠形像,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春衫薄”三字就是形像,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李商隐有过两句诗:“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为陪衬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质料的轻快和色泽的鲜明的形像,那使芳草都嫉妒的这样的明快充满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像。“骑马倚斜桥”,更是形像,怎样描写男青年的英武潇洒,西方文学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像就是所谓的白马王子,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白居易的诗:“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这位中国青年骑的也是白马。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写的这样的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视他们共同所写的这种遇合的传统,这种遇合都同时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你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骑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桥”是风流潇洒的一面,“满楼红袖招”是说满楼的女子都为之倾倒。韦庄的这两句词是说他当年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对满楼的红袖钟情吗?真的看重那些人吗?他没有,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
- 22 -
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翠屏”是镶有翡翠的屏风,“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白头誓不归”这句与前首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天汉元年,武帝造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单于壮其节,朝夕造人候问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武终不可胁,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施尽落。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降武,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得归。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式著节老臣甚优宠之武年老,子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状:情况。 B.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C.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商讨。 D. 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 22 -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这里的“假”与“署”“权”都有“临时代理”“暂时代理”的意思。
B. 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刘弗陵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等地位很高的人褒扬性的称号。
C. 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条前需先养于牢,故称牺牲为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 秩,“秩”字从禾,从失。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是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B.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C.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D.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候食邑/三百户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甚优宠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武义不受辱,个性坚强。苏武听到张胜的报告后,不愿意等到被匈奴侮辱后才死,而更加对不起国家,想自杀;面对卫律的审讯,他认为自己屈节辱命,而引刀自刺。
B. 苏武忠贞不二,气节崇高。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并招降他,苏武始终没有同意;面对李陵的劝降,他以结束欢聚,死在李陵面前表明自己的心迹。
C. 苏武坚韧不拔,意志顽强。苏武在匈奴十九年,艰苦备尝:被幽闭大容期间,他啮雪吞旗;迁至北海无人处,被断绝粮食供应,他掘野鼠采草籽而食,但始终杖汉节牧羊。
D. 苏武历任三朝,备受恩宠。苏武在始元六年的春天回到京城,武帝接见他并给了他很多赏赐;昭帝任命他担任典属国一职,并赐予他钱、公田和宅子;宣帝也很优待宠爱他。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2)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22 -
【答案】9. C 10. B 11. B 12. D
13. (1)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2)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意思是: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论,判罪。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等地位很高的人褒扬性的称号”解说错误,不是“褒扬”,应为“评价”,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昭帝去世。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皇帝非常优宠他。
句中,“谋立”的对象是“宣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食邑三百户”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12题详解】
- 22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武帝接见他并给了他很多赏赐”分析错误,此时武帝已死。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会,正碰上;素,平时,一向;候,拜访。
(2)适,正好;因,通过;致,送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天汉元年,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
- 22 -
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招降苏武。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汉昭帝即位,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苏武回国,苏武等才得以回国。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京城,皇帝下诏命令苏武用一太牢拜谒武帝园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昭帝去世。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非常优宠他。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摘编自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材料二
- 22 -
青年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青年由于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成长成才目标日趋明确,文化道德修养逐步提升,这使得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行为方向、方式、方法日趋稳定,对行为效果和目标的预判能力逐步提升。当前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也广泛影响当代青年精神价值追求,对外开放使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对比、交汇,拓宽了广大青年的文化视野;互联网的普及把不同时空、各个领域的信息及时、全面地展现,增强了广大青年对信息的分辨、比较、选择的能力;社会竞争的全面深化在考验青年的承压抗挫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激发青年奋斗的激情,挖掘广大青年的潜能。‘正是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竞争性与民主性,赋予了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稳健性,使他们能站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与面向未来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当代社会流动变动加大,偶然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繁,各种风险不断,缺乏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的青年面对这些客观影响,容易产生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绪波动乃至行为偏激、冲动,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可以说,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时相对稳定和成熟,有时又易变和突发,有一定的冲动性。
(摘编自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成为中国梦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要以责任诠释“新青年”,以行动践行中国梦。
如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同样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国家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是个人命运的一部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心系国家更是每个有志青年理当肩负的责任。青年人在逐梦之时,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惟其如此,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历史的经验表明,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梦,则国有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人人有责,青年尤甚。
(摘编自蔡虎堂、张继春《托起中国梦——中国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1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孩子犯错也不会失去;而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 22 -
B. 母亲的良知对孩子的影响相对更偏于感性,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的影响则更加偏于理性。
C. 父亲的良知,会让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母亲的良知会让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
D. 母爱与父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爱,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二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
15.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16.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请你谈谈当代中国青年应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4. C 15. 材料二:当代青年在精神追求上,呈现出稳健性与冲动性并存的特点。材料三:当代青年要自觉承担起中国梦的传播者与践行者的使命。
16. (l)同时发展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2)顺应时代的发展,保持并发扬精神追求的稳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家国情怀,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父亲的良知,会让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分析错误,“只发展父亲的良知”,才会是这样的结果。“母亲的良知会让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分析错误,“只有母亲的良知”,才会是这样的结果。原文的表述是“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材料二中“正是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竞争性与民主性,赋予了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稳健性”,以及“由于当代社会流动变动加大,偶然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繁,各种风险不断,缺乏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的青年面对这些客观影响,容易产生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绪波动乃至行为偏激、冲动,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材料二可归纳为:当代青年在精神追求上,呈现出稳健性与冲动性并存的特点。
- 22 -
根据材料三中“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心系国家更是每个有志青年理当肩负的责任。青年人在逐梦之时,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以及“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材料三可归纳为:当代青年要自觉承担起中国梦的传播者与践行者的使命。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材料一“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等句可知,当代中国青年首先要同时发展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使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分析材料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当代社会流动变动加大,偶然因素增多,突发事件频繁,各种风险不断,缺乏生活经历与社会经验的青年面对这些客观影响,容易产生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绪波动乃至行为偏激、冲动,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可以说,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时相对稳定和成熟,有时又易变和突发,有一定的冲动性”等句可知,当代青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精神追求上,保持稳健性,克服冲动性。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分析材料三“国家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是个人命运的一部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心系国家更是每个有志青年理当肩负的责任。青年人在逐梦之时,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等句可知,当代中国青年,要培养家国情怀,应该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的梦,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
【点睛】探究题答题方法:
做探究题,答案该怎样写?有些什么规范?总的来说,一般要求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所谓观点,就是看法、意见、态度、立场、认识。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态度要鲜明。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所谓分析,就是探究,是运用依据阐述观点的过程。分析可以有以下3种方式:
(1)观点+结合文本分析
- 22 -
问题标志:“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这种分析过程一方面是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另一方面举文本中的事例进行分析的,要注意叙述简洁,材料与观点相互融合。
(2)一方面的观点(或有利)+原因分析+另一方面的观点(或有弊)+原因分析。
问题标志:“对于某个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这种分析过程注意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好的一面,又要提出自己中肯的看法,有利有弊,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观点+结合文本分析+结合现实分析
问题标志:“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或“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或“你是xx,你是怎样做的”
(4)观点+现实事例/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事例一般有两种要求形式:生活实际事例和一般事例。注意: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材料与观点相互融合。
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慢些,我们就会更快。——托·德雷克斯
②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中国谚语
③走得慢点,走得远些。——俄罗斯谚语
④速度造就了成功,没有速度就没有成功。——莎士比亚
读了上面四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合理引用所给语句,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广告中那个人在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的样子。
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一次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必须参加的旅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也许我们曾在这旅途中迷惘徘徊,甚至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场旅行在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无法逃避这场旅行。
- 22 -
太多的人,只顾着奔向目的地而匆匆地走,无暇去看这途中的桃红柳绿;太多的人只顾追名逐利而匆匆地走,不去看这途中的朝阳东升日落大江太多的人,只着眼于下站将在何处。因此,有太多的人到达了这场旅途的终点只能空悲切,空遗憾。
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把结果看淡些,把脚步放慢些呢?
慢慢走,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早晨朦胧而微湿的晨雾,树尖上高歌的鸟儿,小草上附着的露珠,花朵苏醒在清新的阳光中。这些不都是美丽吗?中午的艳阳高照,阵阵蝉鸣回荡,整齐的白杨树们在风中摇曳,也许还有田边的青蛙在歌唱。这些不都是画意吗?慢慢走,你还会在傍晚的时侯,看到一片一片绯红的晚霞,会看见隔江的小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会看见倦鸟成群地飞会树林。这些不都是诗情吗?还有那夜晚,也有明月别枝,星垂平野。这些风景,那些匆匆地走的人怕是不曾见过的吧。
慢慢走,用种淡雅闲适的心境度过我们的人生。用我们的眼睛去收集所有的美丽,用所有的美丽来丰富我们的记忆。这样慢慢走,慢慢地、愉快地、平和地去看人生路上所有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风景,把它们作为我们到达人生旅途终点时的记忆,用这些记忆来雕刻我们生命的年轮。
匆匆地走人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物质上的财富,更多同伴,更多为他们夹道欢呼的人。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诗意的回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比慢慢地走的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比匆匆地走的人拥有更多风景。
与其匆忙地在人生路上行走,不如把脚步放慢些,把视线放宽些。过程如此美好,何必那么在乎那好的、坏的所谓的结果呢?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从材料看,第①则材料,讨论的是“慢”与“快”的辩证法,与“欲速则不达”有着同样的表达效果。第③则材料强调了“慢”的好处。第②④两则材料,强调了“快”的好处,“速度”的重要。可以要采取什么样的“速度”,需要根据出发点和目标。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
参考立意:
- 22 -
写作时,可以认同托·德雷克斯和俄罗斯谚语的观点,从而立意为慢工出细活,唯有慢才能欣赏到人生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工匠精神需要慢下来等;也可以认同中国谚语的观点,赞成时不我待,唯有快才能创造奇迹,实现人生的辉煌;还可以认同莎士比亚的观点,综合辩证地来看待“速度”,认为每个人要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奔跑。最佳观点应是将“快与慢”结合起来辩证分析。
参考素材:
1、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工艺追求品质而不是速度,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慢慢做,才能真正制造出精益求精的产品。上世纪80年代,一架“歼八”在执行空中演练任务中突遇“空中停车”险情,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这架“歼八”最终安全在地面迫降。调查查明,制造歼八的飞机制造厂为追求快速完成任务,工人将飞机发动机传动轴承安装反方向,导致险情发生。可见,做事切勿急于求成,快反而会为危险留下隐患,酿成大祸。
2、祖国伟大复兴之路快速发展,真正强大的同时更应该快中求稳。中国现代发展的迅猛得益于各行各业精英引领我们一步步稳固探索,慢是成事的基础。祖国真正强大必须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目前时代大背景下,以经济和科技作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
3、中国从建国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取代俄罗斯、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在这伟大成果的背后更离不开慢这个时代良药瑰宝的贡献。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快速发展并且跃居世界强者之林的大国利器,追求精益求精,坚持钻研探索的品质,共同铸就中国今日的成功!“欲速则不达”,国家建设如同熬制一锅好汤,要靠慢火炖,方可真正煲出一锅好汤,最终铸就强大祖国。
4、我们不可否认,快是这个时代的代言词,快使时代摆脱旧日的枷锁与束缚,而慢则扮演了另外一种重要的角色。快与慢,双剑合璧,在中国梦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快速不失稳重的发展,真正让祖国复兴、强大!
5、时代在不断更替,新事物层出不穷,快步伐追上时代的潮流前沿,在人生坦途道路上,慢中求快,快中求稳,“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慢是现代文明的瑰宝,享受人生道路上的俊美风景,细细回味曾经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人生旅途的人情冷暖,慢下来,慢慢品味生活中的绚烂多彩!
6、现代生活中,高楼林立,交通纵横,每日的时间很紧张,一些人渐渐习惯以“快”来生活。这样的生活说来也轻松,潇洒,从这方面看无疑是好的。可是,当自己冷静地坐下来沉思时,或许感觉会有所差异。因为在“快”中,你可以体会到快乐,满足,仔细等。看似简单,快意的生活下,掩饰了,甚至忽视了这些最深沉的习惯。
7、快意的生活,挥舞着潇洒;快意的生活,充实着快乐;
- 22 -
快意的生活,超脱了束缚。然而,“慢”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又别有一番韵味。
8、慢是一种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抱着相安无事的态度是无济于事的。这时一个人的性格和交往方式决定了他的存在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慢字。与陌生人交流,要仔细斟酌每句话,慢慢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与亲人交谈时,多一份耐心,静静听着对方的话;与朋友交流时,当他开心时,自己徐徐听他说,静默地分享快乐。当他伤心时,自己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安慰他,让他走出阴霾,找回快乐生活的信心。
9、慢是一种生活心态。你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匆匆赶路吗?何不暂且放下行囊,在前进的道路上放慢脚步,诗意地享受生活呢?诗意的生活,是对慢的诠释,是心灵的享受。前路依旧很远,后路已成回忆。只有今时,今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睁开双眼,看道路两旁的奇花异草,奇丽纷芳;放松心情听潺潺的流水,轻脆悠扬;放声呐喊,听山谷中的回声,荡漾心胸。慢是一种放松的心态。
10、慢是一种人生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人生似一场电影,总有结局的时候。我们不能左右时间的流逝,但可以慢慢品味这个过程。这就像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结果无法改变,但可充实过程。以深情的文字,以动人的情感,以深沉的方式,静静地,慢慢地描绘这些片段,并以自己一生的时间,完成这个真实的故事,以此折射出对人生的感悟。慢是睿智,聪慧,深沉的先行者,是面对一切都不急不躁的泰然处之的导师。慢,是一种升华的人生境界。
11、在快与慢的交织中学会生活,在快与慢的影响中享受生活,让快与慢都营造心灵的宁静,留下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选择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分结构,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对照式。具体需要根据立意来选择,如果选择“快”或“慢”好,那么可以采取并列式或对照式结构。如果选择“快与慢”结合,那么可以采取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 22 -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22 -
- 22 -
相关文档
-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8页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2021-06-0818页
-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6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2021-06-089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2021-06-0812页
-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1-06-0814页
- 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829页
-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2021-06-0818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丰中学高二2021-06-0822页
-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2021-06-0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