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00 KB
  • 2021-06-08 发布

内蒙古通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蒙古通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B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C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B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 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故选A。‎ ‎【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 ‎.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材料一: ‎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 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 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其中包 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 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 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 据悉,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 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 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 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 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叶雨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 材料二: ‎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 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站位更高。 ‎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高校个体的需要。 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考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 ‎ 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 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主招生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 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 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 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 5G 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 华为的“700 多位数学家,800 多位物理学家以及 120 位化学家”。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 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文件,目的也在此。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 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校 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 而不仅仅是招生。 ‎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 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 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 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 也正是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 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 90 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 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 材料三: ‎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强基计划”。这也意味着本轮以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减负、新高考改革这一首一尾相向而行、共同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了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更为清晰,导向更为明确。 ‎ 其政策要点有三:一是从 2020 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彻底终结。二是业已探索多年的综合评 价录取方式得以保留,但在细节流程上做了重大调整。三是该计划初步试点的范围限制在国家“双一流计 划”中的部分“一流高校”,后续走向及开放性值得进一步观察。 ‎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然。大学怎么 招生,说到底还是指挥棒,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改革结果,还是要落实在高招中。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 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就必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 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那么,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 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是十余年来在大学招生改革探索的两条路径。应当承认,两个探索方向积 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像文件所说的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 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这些偏向需要纠正。 ‎ 如何泼掉洗澡水的同时保住孩子?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 实是一次“再平衡”。 ‎ 取消“自主招生”,不是“倒退”,在以空间换时间、循序渐进地协同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发展, 在素质教育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后,再以招录政策改革的组合拳反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 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只限于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首先在“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开展试点。‎ C. 材料二在材料一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完全不同。‎ D. 材料三认为“强基计划”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完成的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 ‎5.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 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 “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 的改革方向。”‎ C. “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 D. “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6. “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 ‎6. (1)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2)强基计划强 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 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只限于”歪曲文意,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C项,“完全不同”表述绝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 D项“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概括为: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 材料二,“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概括为: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 材料二,“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概括为: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9.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答案】7. C 8. 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 ‎9. 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魂归故里”分析错误,据原文内容“我看到路旁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可知,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岗”。‎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结构安排用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 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点睛】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 ‎,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撤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B.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C.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D. 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 “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C. “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 “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有关官员正紧张地执行北枢密院征发沿河劳力修固堤防的命令时,大公鼎却认为此时修固堤防之事不宜做。‎ B. 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在担任良乡令期间,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都顺服他。‎ C. 大公鼎为官耿直,敢于进谏。皇帝下令禁止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而扰乱妨害农业生产,这是皇帝采纳了大公鼎意见的结果。‎ D. 大公鼎擅长安民定乱,深得民心。他在担任东京户部使一职时,盗贼横行,但公鼎处置得当,民生安定。其中有人路上遇到公鼎,主动在马前叩首请求改过自新。‎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这项工程,而雨水也没有造成大的灾害。沿河广大地区的百姓没有不欢欣鼓舞的。‎ ‎(2)当时人心动荡不安,大公鼎担心发生变乱,请皇上降恩惠加来安抚百姓,皇上因此发布特赦令。‎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特殊句式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是不欺我”属于否定语句,要在“我”字后断句,所以要排除B、C项。“投兵”和“拜”之间是承接关系的动作,共同做谓语,不能分开,排除A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错,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项,原文“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中,“拜”是授予官职之意,“拜中京留守”是指大公鼎担任中京留守的职务,有人遇到公鼎,主动在马前叩首请求改过自新,是在他“拜中京留守”后。‎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罢”,停止;“为灾”,造成灾害;“濒”,靠近;“濒河”,沿河;“莫”,没有;“不莫不悦”,人们没有不高兴的。‎ ‎(2)中,“反侧”,不安分,不顺服;“布恩惠”,施恩惠;“以”,表目的,来;“安之”,安抚百姓;“为之”,因此;“肆赦”是一个词语,本义是赦免,在这里可以译为发布赦免令。‎ 点睛】参考译文:‎ 大公鼎,渤海人。统和年间,皇上迁徒辽东豪强大户以填充中京,于是定居于大定。‎ 公鼎自幼严肃恭谨,长大后勤奋好学。咸雍十年,考中进士,担任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发大水,淹没庄稼,北枢密院大量征发沿河壮丁修筑堤防。官吏奉命催促得很紧急,唯独大 ‎ 公鼎说:“边境要地刚刚安宁,又征发徭役,大兴土木,这不利于国家安定和农业发展。”于是上疏奏说此事,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这项工程,而雨水也没有造成大的灾害。沿河广大地区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后改任良乡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农桑,修建孔子庙,建学校,所辖地区的百姓顺服归化。经过多次提升,担任兴国军节度副使。‎ 当时有隶属于鹰坊之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民。时间久了,百姓无法忍受。大公鼎向皇上禀报实情,皇上立即下令禁止。适逢大公鼎进京上朝,有大臣把皇上高兴接受他的建议的意思转告给大公鼎,大公鼎说:“一个郡获得安宁,实在很幸运;其他郡像这样的事还很多,希望天下都能得到这样的恩赐。”皇上又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帝巡幸春水,随行贵戚按照惯例向钱帛司借钱,大公鼎说:“哪里能削减官家用度,来屈从人情需要呢?”拒绝了贵戚的要求。因此听到许多怨恨咒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渎职。”不久被授予大理卿的官职,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 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改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了东京留守萧保先,起初只是贪图其财物,进而乘机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生猜忌,各家之间互相争斗。大公鼎一个人来到东京任所,把事情的利害向百姓说明,众人均放下兵器拜伏说:“这不会是欺骗我们的,我们哪里敢不听从命令?”于是像以前一样安居乐业。后被授予中京留守,乘坐驿站的传车前往官府。当时盗贼遍地皆是,其中有盗贼在路上遇到公鼎,当即便在他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盗贼听说后,接踵前来请求改过自新。不到十天,辖境以内便安定下来。当时人心动荡不安,大公鼎担心发生变乱,请皇上降恩惠加以安抚,皇上因此发布特赦令。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归田,皇上不同意。适逢奴贼张撒八率领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息叛乱却没有力量。叹息说道:“我想辞官已经好久了。却被世俗之念所牵累,不幸到了这一步,难道这真是天命吗?”从此忧愤不已,终成疾病。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仙境的石门轰然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 ‎(2)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洞天石扉, (2). 訇然中开 (3). 青冥浩荡不见底 (4). 日月照耀金银台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扉、訇、冥、耀。‎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行为方面去分析,动物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动物为什么又要______大量能量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对此,研究者们各执己见,______。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______,而有的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美国科学家则认为,游戏其实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是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创造性、想象力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动物的游戏行为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______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解 莫衷一是 休戚相关 即兴 B. 消耗 莫衷一是 息息相关 即兴 C. 消耗 各执一词 息息相关 随机 D. 消解 各执一词 休戚相关 随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其天性的表现就是“自我娱乐”,正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B. 正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其天性的表现就是“自我娱乐”‎ C. 而“自我娱乐”正是其天性的表现,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D. 正像“自我娱乐”是其天性的表现一样,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也是动物的天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将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B. 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把它们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C. 游戏给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D. 游戏为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报失而渐渐减少;使消耗。消解:消释。语境中形容“能量”的使用,应使用“消耗”。‎ 第二组,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各执一词”与前面的“各执己见”语义重复,应使用“莫衷一是”。‎ 第三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语境是说“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关系很密切,与“祸福”无关,应使用“息息相关”。‎ 第四组,即兴:就着临时发生的兴致(进行创作、表演等)。随机: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不设任何条件,随意的。根据语境,应使用“即兴”。‎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前面说有的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后面应是对“自我娱乐”的解说。D项,解说重心转移,转移到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上了,排除D项;‎ A、B两项中“其天性的表现就是‘自我娱乐’”的说法过于绝对,“自我娱乐”只是天性表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排除A、B两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使用不当,可将“对动物提供了”中的“对”改为“为”或“给”;二是语序不当,应将“各种自身的”改为“自身的各种”。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C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微信朋友圈“晒步数”也已成为时尚。现在,如果每天走的步数没达到两三万步,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___,有的人竟然深夜在家门口的花园“暴走”。运动是为了健康,____,进而使健康受损,则是本末倒置。走路既可健身,也可伤身,过量的走路会加重关节负担,使原有的轻微损伤加重。通过微信运动排行榜的激励适当走路,对身体有一定帮助,但千万不能不顾自身体质,特别是为了冲榜而盲目增加走路的量。总之,朋友圈晒步数不是目的,_____。‎ ‎【答案】 (1). 为了能抢占封面,不让自己的排名落后 (2). 如果单是为了晒步数而过量运动 (3). 科学走路才能强身健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第一空,根据前面一句“当今的微信朋友圈‘晒步数’也已成为时尚”“如果每天走的步数没达到两三万步,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和后面“有的人竟然深夜在家门口的花园‘暴走’”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说的是有人怕自己排名落后。第二空,据前句“有的人竟然深夜在家门口的花园‘暴走’。运动是为了健康”,后面说的“进而使健康受损,则是本末倒置”,可知要填的句子和后一句构成假设关系,可以填写“如果单是为了晒步数而过量运动”。第三空,由前句中“千万不能不顾自身体质,特别是为了冲榜而盲目增加走路的量”可知要填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句子进行总结,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科学走路才能强身健体”。‎ ‎21.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应用技术,区块链被认为是继工业革命和互联网之后最有可能引发颠覆式产业创新的新技术。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等科学技术;从应用视角来看,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而中心化机构记账方式是当前金融行业广泛釆用的记账方式,该记账方式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中心机构的信用。如图是某校科学社团为大家科普区块链技术时,搜集到的分别使用区块链技术记账和传统中心化机构记账的示意图,请比较,概括出三点说明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账的优势。(每点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去中心化,人人拥有账本;②数据共享,彼此能看信息;③相互监督,信息更安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 本题要求概括出三点说明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账的优势。仔细察看右图,根据图上箭头的指向,可以看出区块链记账的特点和有势。区块链记账去除中心化,人人拥有账本,原来中心化记账,只有中心机构才有账本。因而,便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彼此都可以看到数据,原来用户单向地向中心机构提供数据,用户却看不到数据,更看不到其他用户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之间形成监督,增强的数据的安全性。‎ ‎【点睛】图文转换做题方法:‎ ‎①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有数据的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④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进行回答,归纳概括。‎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年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杭州一名务工人员向当地政府捐赠全部存款近13万元,相关部门调查得知捐赠者一家七口,全靠收废旧物品维持生计,决定退回捐款12万元,仅接受9273.4元的捐赠,并表达谢意。一面是个人主动要求倾囊捐款的善举,一面是政府相关部门考虑其实际情况退回大部分捐赠的贴心。这件小事在网上盛传,引发诸多评论。有人为捐款者的大爱点赞,也有人为政府拒绝“裸捐”喝彩,还有人思考起捐助者与受捐者的边界问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学校组织“疫情之情”征稿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向这个活动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统一以“高二101班明华”为投稿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其它格式不作要求。‎ ‎【答案】例文:‎ 给捐赠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叔叔:‎ 您好!‎ 虽然我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您在这瘟疫肆行之时的裸捐让我内心深受触动。‎ 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特殊时期,瘟疫肆行,病毒蔓延。但是,在疫情到来的时候,在物资告急的时刻,是您,和像您一样的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倾囊相助,让我们在病毒肆意传播的时候,感受到同胞的爱心,感受到民族之情,并且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有你们在,有你们的爱心在,有你们的民族情在,中国就不会被打败,也不可能被打败。在此,我要向您,还有更多像您一样的人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谢谢你们给这个寒冬带来温暖,给我们带来希望!放眼全国,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 一位菜农从湖北骑电动三轮车给医疗队送菜,他双手通红,眼眶湿润,他说:“想让前线的医护人员吃一口青菜,他们也是为了救人嘛……”一位男子从土耳其背回口罩送给公安局,当拍摄者问他:“您贵姓?”那位男子坐在车中大声说:“免贵中国人!”武汉小姐姐每天坚持给医院做饭800份,从未间断过。曾在武汉当兵17年的老兵在除夕夜载五吨蔬菜支援武汉。他有些哽咽地说:“我理所应当再到武汉去!”东航包机送医护人员增援武汉,他们说:“送你们出征,也一定接你们回家!”一位十岁的女孩儿为了武汉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便把小黄鸭储蓄罐的钱都捐了。一位市民到济南西站,放下500斤消毒液后离开,他说:“我虽然有的并不多,但我愿意倾尽所有!”一位导游从国外背回2000‎ 件防护服全部转给了武汉医院。汶川村民开车36小时自发支援武汉100吨的蔬菜……‎ 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你们这些平凡人,你们站出来不仅是为了责任,还因为我们同根,我们都是中国人。‎ 武汉本是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本是英雄的国家,你们本就是很平凡的人,但你们在捐赠物资的那一刻让我相信,你们是武汉的英雄,是中国的英雄!‎ 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位时代青年,我要以英雄为榜样,胸怀祖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刻苦学习,将来也要做一名报效祖国的英雄。‎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总有一天春风会吹开那里的樱花,一树又一树连成蔽日的云朵,而那里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的春天。‎ 谢谢你们最美逆行!谢谢你们让更多的人从此身边有情心中有光!你们只管善良,相信福报就在路上!‎ 祝你们安康!‎ 某中学高二101班 明华 ‎2020年2月16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是评论。首先看事件,一是务工人员的爱心捐赠,捐赠全部存款;二是相关部门对此务工人员的做法表达谢意,并针对捐赠人的家庭状况退回绝大部分捐款。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捐赠人的捐赠,还是相关部门的做法,都值得肯定。然后看评论,评论包括三个部分,即“为捐款者的大爱点赞”“为政府拒绝‘裸捐’喝彩”“思考捐助者与受捐者的边界问题”。由此可知,考生可以肯定捐赠人的做法,为捐赠者的大爱喝彩;可以肯定相关部门的做法,为政府部门的人性化做法点赞;还可以思考捐助者与受捐者的边界。这些都可以成为立意的角度。最后还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即任务部分:“疫情之情”征稿活动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参考立意:‎ ‎1.慈善是有心人的专利;‎ ‎2.捐款有价,爱心无价;‎ ‎3.退捐也是一种爱;‎ ‎4.拒绝“裸捐”,彰显政府的人性化;‎ ‎5.捐助者与受捐者的边界问题。‎ 参考素材:‎ ‎1.一面是老百姓主动要求倾囊捐款的善举,一面是镇领导考虑到其实际情况,退回大部分捐赠并好言抚慰的贴心,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在网上盛传后,感动了很多人。这让我联想到,早些时候湖北省英山县公示的那份捐赠明细:1斤茶叶、2箱方便面、2桶84消毒液、30元现金都罗列其中,被网友赞为“满分作业”。无论是从实际出发给捐赠者退还捐款,还是把一斤茶叶、几十元钱的捐赠都意义注明,体现的都是对一丝一缕捐赠的珍视,对社会爱心的尊重。‎ ‎2.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湖北宜昌,一名退休工人捐出200万元;在河南郑州,数百位环卫工人捐款1万多元;在四川汶川,有菜农把整车整车的蔬菜送到武汉……从老百姓的捐赠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意,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诚,看到了“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共克时艰的社会基础。‎ ‎3.在为人们主动捐款的积极性点赞的同时,也应重申一些基本常识:首先,民间捐款没有强制性,不设“下限”,不论多寡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一种令人暖心的纯粹。其次,捐献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表达爱心,就不管不顾,乃至“倾家荡产”,其意虽善,却也有失理性。况且慈善本身也有一个边界适度的问题。如果生活本就不宽裕,还因为捐献行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就背离了慈善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瓜沥镇政府婉拒杨术强的“裸捐”也是一种爱的纠偏。‎ ‎4.“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环卫工人、拾荒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捐献行为多有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个“慈善伦理”问题。慈善的基本伦理精神既在于社会人之间的相互友爱、怜悯、同情和关怀,也在于“公平与效率”。危难时刻,有能力的人没有施善的意愿,缺乏的是“道德的血液”;能力不济者超出能力范围行善,则是对慈善的实现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对社会治理者而言,弱势群体要捐款是他们的权利,甄别对待,绝不来者不柜、照单全收,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对善的呵护。‎ 行文结构:‎ 本题的写作要求是给“疫情之情”活动投稿,例文选择了书信的格式。选择了书信格式,就必须符合书信的格式要求,前面有称呼,问候语,最后又祝福语,落款,时间等,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正文部分,首先要表达对务工人员裸捐精神的赞美之情,然后,将这种精神扩展延伸,赞美这些在大灾大难面前,挺身而出,逆风前行的英雄。文中联系自身实际,向英雄学习,立志报国。最后,提出战胜疫情的希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