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李白和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的。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0 -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C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和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第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论述了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第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论证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第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论证,说明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D [第④段是从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并无对比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杜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A [B项,不是任何诗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项,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3分)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
- 10 -
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纺、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 [“并不应”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袁汤”和“梁冀府”,所以在“梁冀府”后停顿,排除A、C两项;“荐”后面接“寔才美能高”,所以应该在“上书”后停顿,排除B项,选择D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B.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C.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其职掌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
D.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后汉至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A [三公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
- 10 -
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绩等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寔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出仕期间,为葬父而卖掉田产,竭尽资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D [为葬父而卖掉田产不是他仕官期间发生的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关键词:是时,这时;杀略,杀害抢掠;九奔命,多次逃命。第(2)句关键词:服竟,服丧完毕;以,因为;视事,任职。
[答案] (1)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
(2)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授予他尚书一职。崔寔因为时局很乱,称病不到职办公,几个月后被免职回家。
【参考译文】
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少年时很沉静,喜欢读书。父亲死后,住在墓旁守丧。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去。桓帝初年,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极孝顺和品德好的人。崔寔被郡国推举,征召到官署,因病不能参加面试,拜为郎。崔寔对政体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强,写了评论当代政事的意见数十条,叫作《政论》。针对当时要害,议论很正确,博得当代人的称赞。仲长统说:“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后来朝廷叫崔寔到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里去当官,崔寔都不去。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说崔寔的才干很好,能力很强,应在朝廷做官。于是皇帝封崔寔为议郎,提升大将军梁冀做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著书立说。后来崔寔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质宜于种麻,而当地人不知道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堆些细草睡在草里面,见官吏就披着草出来。崔寔到任后,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绩、织缍、觫媪等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冻馁之苦。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崔寔就厉兵秣马,严饬烽火台侦察,敌人不敢进犯,成为边塞最安宁的地方。崔寔在病中,被拜为议郎,又与当时的名儒博士一同审定《五经》。恰逢梁冀被杀,崔寔是梁冀的故吏,受牵连,罢了官,关在牢里数年。当时鲜卑多次进犯边境,皇帝下诏书给三公推荐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崔寔被拜为辽东太守。走到半路上,母亲刘氏病死了,
- 10 -
崔寔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母亲刘氏生前品德很好,读了不少书。起初,崔寔在五原任太守,母亲经常教导如何治理政事,崔寔的好功绩,母亲很有帮助。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授予他尚书一职。崔寔因为时局很乱,称病不到职办公,几个月后被免职回家。当初,崔寔的父亲死了,崔寔卖掉田产,做了坟墓,立了墓碑。埋葬完毕,家产卖尽,因为穷困,便以卖酒贩粥为生。当时人多用这事讥笑他,他始终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够本就行,不多赚钱。等到做了官,多是边境地区,所以更加贫薄。建宁年间因病死去。家里很穷困,没有钱装殓,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等替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替他竖碑,称颂他的功德。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9分)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 ①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边”字,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B [B项,“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
9.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层含义: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皆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四)(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9分)
- 10 -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11.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老房子修旧如旧,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保留,________,柴米油盐,烟火气息依旧;设置主题活动,传承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习俗;搭建文化空间,让游客走在小巷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老旋律……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福建泉州“活态古城”的传承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往往蕴藏在一棵古树、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则是城市的神韵所在。相比于________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事实上,( )。
接续历史,传承文脉,并不意味着就是拒绝创新,一味复古,从泉州古城,到厦门鼓浪屿,再到广州永庆坊,一个个案例________我们,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
- 10 -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家常便饭 邂逅 保护好 启事
B.家长里短 邂逅 保护好 启示
C.家长里短 遇见 建筑好 启事
D.家常便饭 遇见 建筑好 启示
B [解答本题时可以选用排除法。先选择较有把握的一两组词语,比如本题中的“保护好”和“建筑好”。保护好:指尽力照顾好,使不受损害。建筑好:修建好(房屋、道路、桥梁等)。根据宾语“历史街巷。文物建筑”,可知此处应用“保护好”,这样就排除了C、D两项。再看“启事”与“启示”。启事:名词,是指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刊登出来。如招领启事,征稿启事。启示:动词,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名词,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语境中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所以应用“启示”,排除A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家常便饭:指家中日常的饭食,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常见于邻里间的交谈。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邂逅”和“遇见”虽然词义相近,但含义不同。“邂逅”是指两个不认识的人偶然遇到;而“遇见”可以是旧友的相逢,也可以是两个陌生人的见面。]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何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B.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创造古城活力?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
C.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延续、文明传承?
D.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D [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创造活力”搭配不当,“创造活力”“保护古城”语序不当,“延续、传承”语序不当。只有D项把这三处语病作了恰当的修改。]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B.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C.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D.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C [从承接上文“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来看,“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合适,排除A、D两项;应该先“让城市留下记忆”,再“让人们记住乡愁”,排除B项。]
- 10 -
15.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古人撩动心弦的遇见。
材料:
选择 探索 奉献
屈原 鲁迅 司马迁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固有一死 俯首甘为孺子牛 路曼曼其修远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仿写题首先要求句式与例句相同,其次,题干要求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这就要求考生分析所给的材料,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主要提供三个内容,一是人物的特点,二是人名,三是诗句,考生可以先确定人物与特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再选出与人物有关的诗句,最后模仿所给的例句进行仿写。
[答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心甘情愿的奉献。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孜孜不倦的探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无怨无悔的选择。
16.下面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图主要由一个大圆构成,这个圆分为三部分,一是文化基础,二是社会参与,三是自主发展,三部分构成“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由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三部分构成;综合素养由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部分构成;根据对图标的观察可概括图标内容。
- 10 -
[答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80后”家长日渐增多,“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却存在家教无方等问题。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对孩子发展抱有过高期望,甚至把成人世界的潜规则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的童年处于过载状态。家长的不当教育,导致孩子发展失衡,给他们的成长心路蒙上一层雾霾,也为日后的家庭冲突埋下隐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成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理应是与孩子相互尊重、共同受教、一起成长的过程。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在家里,就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
请以“我看孩子的起跑线”或“我的教育观”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题干要求“请以‘我看孩子的起跑线’或‘我的教育观’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要求为作文的立意确定了方向。这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悟来写。这样的架构不仅有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而且有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材料中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做出的不当教育也许很多考生都经历过,因此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材料中的重点在于“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理应是与孩子相互尊重、共
同受教、一起成长的过程。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在家里,就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 。考生如果能够抓住这点来写会更好。
【参考例文】
要遵循规律,勿拔苗助长
——我看孩子的起跑线
《虎妈猫爸》热播,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众多家长纷纷在“起跑线上纠结”,身心倍受煎熬!难道“起跑线”真能决定“终点线”?我倒觉得:在个人成长的问题上,起跑线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坚定目标、把握节奏、不懈奋斗,也一样能如愿到达成功的彼岸。
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南朝江淹,少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就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北宋方仲永,5岁无师自通能作诗,20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如今,就连风靡一时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2002年出家为僧。可见,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人生的成败并非“起跑线”所能决定的!
迈克尔·乔丹,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之一,年幼的他身高一度只有5尺11寸,
- 10 -
被教练从一队降入二队。可乔丹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凭着对目标的坚定不移和异常稳健的成长步伐,一步步登顶NBA总冠军,成为篮球界最耀眼的明星。我国草根明星王宝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6岁习武,8岁做少林寺俗家弟子,十几岁当群众演员……无论相貌、出身还是受教育程度,都着实“输”在了“起跑线上”,他硬是凭着自己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演艺圈突出重围。他出演的《天下无贼》《士兵突击》《人在囧途》等影视作品家喻户晓,他本人也成了演艺界屈指可数的“硬汉”、大红大紫的“明星”。可见,只要不悲观失望,奋起直追,坚持不懈,即便“输在起跑线”,也能后来居上,赢在终点线。
人生并不是百米短跑,起跑线决定不了冲向终点线的成绩。解放孩子们的手吧,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吧,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吧,让他们自由去想。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吧!
【点评】 此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严密,其示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引出论题,聚焦教育“起跑线”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二是选取古今中外孔融、江淹、迈克尔·乔丹等人的事例作为论据,或正面论证,或反面阐述,有力证明了“起跑线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坚定目标、把握节奏、不懈奋斗,也一样能如愿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是采用“三段论”的论证模式,思路清晰、脉络清楚,娓娓说理、一气呵成,读之酣畅淋漓、深受教益。
- 10 -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语文 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2021-06-0712页
- 2018版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3苏教2021-06-0710页
-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2021-06-0711页
-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含解析 人教2021-06-071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2021-06-0712页
-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后训练:综合2021-06-0711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2021-06-0718页
-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2021-06-0614页
- 2018版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苏教版2021-06-0614页
- 人教必修1习题: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2021-06-0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