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01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06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主旨(练)(含解析)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6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主旨) 稳练基础 1、【2018 届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五谷是从 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 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 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这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 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 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 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 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劳动者开辟这些土 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 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 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 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日月经天,江河行 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 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 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 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 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社稷土坛的中心, 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 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 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 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 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 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 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 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 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 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 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选自奉牧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 引出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着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 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 他颜色的”,洋溢着对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自豪感。 D.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 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D (2)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 应,使文章结构圆合。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 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 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 (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 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 题的关系,即照应标题,二是看与开头段的作用,呼应开头,首尾圆和,三是看主旨上 的作用。 (3)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②对劳动者寄予深情,赞颂他们 创造了人类财富与文明。③抒发了眷恋故土与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解析】题干问的是“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探究题,探究的方 向是“思想情感”,考生需要浏览文本,圈出直接表达情感或抒发感慨的句子,然后进 行概括。文章由社稷坛联想到“屈原”“古代的思想家”,作者对此发出感慨,“这是 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茫’的 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古代有这 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这是歌颂 古代哲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作者由肥沃土地的来历联想到劳动者, “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歌颂劳动者创造人类 财富与文明的壮举;由五色土坛联想到国土的统一,“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 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 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 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抒发了对国土的眷恋以及渴盼祖国统一的 爱国情怀。 2、【2018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考模拟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 ①那是十几年前,我二十岁,一个学生网站组织一场慈善球赛,我和几个球友应邀参加, 他们也都是上海高中各校队的优秀球员。而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 五年级左右的学生。我们是上海高中名校联队,我们去的时候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手下留情, 毕竟人家是儿童。我们匆匆成军,彼此都记不得名字,决定各喊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 戈,静安巴乔……上半场结束,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一次。对,没错,我只触球一次。 上半场二十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二十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 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我们的进球数为零,传球成功不到一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 生们当狗溜;后来这场比赛甚至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 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 臭球,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都能赢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 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虐成狗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职业生涯。中国赛车有两大历史最悠久的顶级职业联赛——中国 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CTCC),我获得过两次 CTCC 年度车手总冠 军,五次 CRC 年度车手总冠军。我参加职业赛车的十四年,一共获得七次年度车手总冠军, 五次年度车手亚军。如果某天,外星人入侵,每个国家必须选出最强的两个车手去抵御外星 人(假设外星人就喜欢边开车边搞事),大家记得一定要选我,不要被我其他工作所迷惑了, 误以为我是参加明星组娱乐赛的。相信我一定能替大家把外星人赶出中国,这是我的骄傲。 但为此我也经常遇到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和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有些司机师傅认得 我,常对我说他们去参加比赛的话,应该成绩也不错,不输于我,因为他们在街上开了几十 年,红灯起步抢位钻缝也经常力压百万级豪车。说着说着,司机师傅情不自禁就开始飙了起 来,我吓成了皮皮虾,司机就大笑着说:小兄弟,你职业赛车手这个胆子不行嘛,哈哈哈哈…… 司机们普遍有一颗想虐我的心,导致我现在基本上参加任何活动都自己带驾驶员或者索性自 己开车。除此以外,通过私信和朋友委托,直接向我下战书的也不少。 ③我从来不曾和民间高手正面过招,因为这不是一个次元的事情。赛车和打乒乓不一样, 它有一定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可能有人要笑话我,你怕是输不起吧,我只能告诉你, 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我做过多次的赛车驾照培训班的主教官,遇到过不少有趣的学生。 我能感受到他们有着非常高的心气,家境也不错,有一定的驾驶基础,开着超级跑车或改装 车来学赛车执照。他们在学理论课时已经跃跃欲试,对教官讲述的内容也有不耐烦。在介绍 自己的时候,也时常透露自己开车很快,是他们全镇之光等等;我还遇到过直接站起来说“我 从来没遇到过对手”的学生。一般我们都是很保护学员的这种自信,因为反正他们的自信心 会在未来几天里被摧毁,从他们坐上助理教练开的车过第一个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一开始 抱着砸场的目的,中途却变成了小白兔;当然也有人后来在职业赛车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那 是因为他们不但拥有敢于挑战的心,也拥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最关键的是, 他们之后无一不都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从新手赛开始,一步步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车手。 ④我也有挑战其他行业世界冠军的经历。经历了那场被小学生团灭的球赛以后,我觉得, 可能我更适合一个人的运动吧,比如打台球。于是我打了很多年的台球,球技日益成熟,身 边能和我抗衡的人越来越少。我潇洒的出杆,奇妙的走位,折服了身边的朋友,一个球馆老 板叫我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就在前几天,我去和潘晓婷打球。我想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 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 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 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 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 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 ⑤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1)文章题目中的“也曾”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答案】“也”表示除了“我”还有他人,“曾”表示过去有过,现在不然。两个限制语能 突出文章主题,并巧妙提示文章写作意图。 【解析】题干是“文章题目中的‘也曾’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 词语重要作用能力。 (2)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自己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为下文惨败的结果 蓄势张本。 【解析】题干是“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 该表达技巧的,左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案例什么情感。 本题已经指出“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就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划线的句子进 行赏析即可。“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 力开球”运用了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结合划线句句子前面内容可知“想”的内容是 “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 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 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 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 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想到这些,“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 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这里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我” 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可是下文指出“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 球”,也就是“我”虽然准备算计的如此充分,还是被潘晓婷打得惨败。所以肖像、动 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我”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外,还未下文“我”的惨败的结果 蓄势张本。 (3)评价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本文表现了“我”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深深敬畏。在当下社会,这份思想 情感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常常有人对他人专业领域无知无畏,心 浮气躁,妄加挑战,如不克服,往往会对个人、他人,甚至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解析】题干是“评价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旨,探究文 章价值能力。解答 (4)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 【答案】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选材,第一个角度是年少时作为业余选手组队挑战专 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第二个角度是作为专业领域成功者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 者无知无畏的浅薄,第三个角度是心智成熟后有备而战,以业余高手的身份单挑世界冠 军仍惨遭失败。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尊敬和敬 畏。 【解析】题干是“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分析把握文章选材作用 能力。答题时,先通读文章,理清文章从哪些角度选了什么材料,然后自出文章选用这 些材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通读文章,可知本文选材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文章 第一段写自己年少时作为业余选手组队挑战专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段末说 “……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都能赢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 中荡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虐成狗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这是从业余选手的角度表达了对专业领域强大力量的敬畏。文章二至三段写自己成为专 业赛车手,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遇到各色业余挑战者向自己挑战,这时从专业领域成 功者的角度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者无知无畏的浅薄,这是从专业领域成功者的角度表达 了对专业领域强大力量的敬畏。文章第四至五段,写自己心智成熟有所准备后,以业余 高手的身份单挑世界冠军仍惨遭失败。这是从心智成熟有所准备业余高手的角度对专业 领域强大力量的敬畏。这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尊 敬和敬畏。 3、【河南省豫南豫北名校 2018 届高三精英联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奶奶和 1953 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 年,20 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 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 物色好之前,有 4 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 4 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 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后来,这四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 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 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 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 1935 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 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 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 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 1953 年 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 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 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 1953 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 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 200 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 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 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 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 15 公里,去得最远的是家乡 小县城,共有 3 次,第 4 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 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 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 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 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医 抓俘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 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就业,一边行医, 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 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 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 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 75 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 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 是我二伯 60 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 已达 30 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 84 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 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 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 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 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 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 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 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 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答案】C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 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 可。C 选项中“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不是本文的思想主旨。 (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本文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②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奶奶与诺奖得主洛伦兹的 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对比。③新颖的构思,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学作品构思和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文本 3—9 段将奶奶与诺 奖得主洛伦兹进行对比,从发现“认母现象”、出生、生平经历、晚年境遇等多方面进 行对比。所以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尤其是最后一段,问“问他们谁笑 得更幸福?”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 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洛伦兹笑得更幸福。 ①因为他以自己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新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让人生更有价值; ②而奶奶找到的仅仅是一只走失的小鸡,二者价值自然无法相比; ③况且奶奶早在洛伦兹之前就发现了“认母现象”,却无法提升为理论,这样的人生只能是 平淡的,而无幸福可言。 示例二:我认为他们笑得都很幸福。 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 ②洛伦兹利用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的探究,在科学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他是幸福 的; ③奶奶找到小鸡,虽然价值上不能和获得诺奖相提并论,但她的幸福真实而易得,因此也是 幸福的。 4、【2018 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 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 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 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 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 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 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 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 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 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 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他讲,一匹 马身价大概两千元左右,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 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 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 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 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 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 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 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 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 叫着“当牛做马”。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牛一般不会累死,如果它实在不能 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 牛。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从未有“懒马”之说。它是宁愿累死,也 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面对这些朴素的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 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不脱鞭子和故乡”。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 山深处时,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 得过那么深的沟壑?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了一些马帮 驮运材料。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 这个故事令人伤心。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 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虽然,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 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 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成了一天的 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自在。树林漏出的夕晖 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 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有些马儿身上的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 的。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桔红灯光的 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一条条山路, 也隐进了夜色之中。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 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段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用语不多,突出了矿区山间山石多、尘土重且暗淡无光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暗淡的心境,同时也为了反衬见到马帮的兴奋心情。 B. 作者将负重的马描绘成行进的石头,比作山里淳朴的孩子,这都表明,作者对马的 隐忍负重持褒扬赞美态度,并且这种态度单一不变,贯穿始终。 C. 运料的老乡分析马的行情,分析马干活的成本和利润,这都表明马帮运货的功利色 彩,也预示着这些马的工作虽然让人敬重,但最终难以避免悲剧性的结局。 D. 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诗句,突出马坚韧不屈的崇高形象,这样写使行文典雅、更有意 蕴,自然引出作者的推断联想。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 项,“作者对马的褒扬赞美态度单 一不变,贯穿始终”不当,作者对此的态度是矛盾的,后文多有同情怜悯之情。 (2)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对散文最后一段进行赏析。(6 分)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出傍晚山区朦胧幽静的景致,结尾巧妙,引人遐思。以“我不知道” 起笔,联想马休憩进食的情景,含蓄表达了对其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不能奔跑驰骋的惋 惜之情。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 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 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 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 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 要点。(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 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 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 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 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线索布局谋篇的?(6 分) 【答案】线索:我对马的所思所感。正面描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马负重前行的情 景;回顾往事,分析马帮成本,说明马贡献巨大;进行联想,与北方纵横驰骋的马、与 偷懒的牛形成对比,强调马任劳任怨、忠诚勤恳;穿插马累死在工地上的故事,突出其 圣洁高尚;描摹意境,表现马劳作返程时的轻松惬意,展示出马和主人和谐共处的美好 情景。 5、【20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 分)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 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 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 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 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 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 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 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 作。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 司务叩头道谢。若果有其事,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 支配的。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 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 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 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 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 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 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 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 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 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 常的吃力。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 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 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 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 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 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 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 ——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 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 “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 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 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 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 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 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 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 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 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了。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 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 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 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C. 文章取材于生活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 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D. 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 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人之真性情。 【答案】B 【解析】作者并没有“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而是从远处客观地观察人物,客观地描 写人物和事件,所以 B 项错误。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答案】①在理发时,无论贵贱,都会失去自由,任由人摆布。②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 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第①点 3 分,第②点 3 分。) (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①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② “我”与船娘艺术观的对比,以船娘的“优美华丽”的审美观突出了“我”的“质朴”、 生活化的审美艺术观,揭示出艺术之理。 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 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文章设计了两组对比来结构全篇,第一组对比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第二组对比揭示了 艺术上的道理。 熟练提升 1、【2018 届天津一中、益中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 然 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 多 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 同 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 秘 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 作 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 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 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 记 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 像 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 自 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 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 段 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 行 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 和 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 拔 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 的 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 的 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 得 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 到 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 痛, 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 集中 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 始 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 没 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 山 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 过。 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 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 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 一 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 的 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 往 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 一 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 里 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 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 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 而每一 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 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 盆 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 节, 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 树干 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 笑容 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 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 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 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 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 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 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 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 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 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D 项考核内容, E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错误,原文“发觉我小时候的 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D 项,“主要”不当。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 【答案】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 护村 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 的失落、 遗憾。 (3)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答案】运用拟人、排比,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 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 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首先名曲明确句子中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句“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草木比 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 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 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 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 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 取 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 草 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5)“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 会。 【答案】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作者“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的看法,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实际阐明自己的理由,如,认同,草木在 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2、【2018 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第二学期模拟质量调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再生冷的微风,从一沟沟屋檐上抚摸..而来,又在村前屋后刮瘦的杨柳枝条间游走, 收拾着残冬腊月散落的枯枝败叶,而后又不停地向前搜索。这风,仿佛村姑手上的木梳,轻 盈地把乡村蓬乱的鬓发梳理得柔顺而舒畅起来。这时候,人们也明显感觉到白昼在一天天增 长。哦,春天来了! ②瞧!身着绿衫的春姑娘仿佛从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轻盈地走来,她带来的绿色的风, 染绿了山,染绿了水,也染绿了起起伏伏的天涯路。田垄港汊间,残冬凝结的腐败气息消然 融化,渐行渐远。几只不知名的鸟,轻轻地从天空飞过,身影如一朵朵花绽放在瓦蓝瓦蓝的 天空中,偶尔几声清丽的鸣叫跌落在大地上,溅起一片寂寞,一片空旷,吵醒了浓睡而灰暗 天空,也唤醒了小草的梦。田埂上、溪头边,一片片、一簇簇绿紫相间的小草己破土而出。 一场春雨打湿了屋檐下吊了一冬的干椒蒜头。渐渐的,太阳也变得暖和起来。那透亮的是披 挂在毛茸茸的草尖上的清露;赤条条的枝丫上的绿色便是苞芽在骨节间吐绽。小狗也欢快起 来,满院子围着小朋友们乱蹦乱跳。小鸡、小鸭在窝里“叽叽嗄嗄”乱叫,似乎在等着它们 的小主人放学回来。暖阳和春雨就像两个赛手,你一程我一程地往前赶。受到滋润的万物, 一个劲地摇旗呐喊。 ③早些时候,父亲参军在外,家里的农活便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 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 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捡粪、浸种、 秧田、耕田、栽禾,到了夏季还要栽油莱、种棉花,一年下来,便是她一生的缩影。二月, 看似无所事事,在乡村,一年的希望也就在二月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无论是天晴还是下 雨,母亲都喜欢扛起磨得发亮的锄头,很勤快地往田畈走,不仅是看秧苗的长势,也修缺补 漏。有时,锄掉些小草,看看菜畦,抓几只小虫。有时,边任由着牛儿喝水,边去扒那油莱 地里的栏粪,疏浚田边的流水沟。这些,都是在母亲不经意间完成的。二月,真正的农事还 没到来,但什么事都得慢慢地向主题靠拢,你看那日头,也是在寒意渐消的云层里,学会了 放快节拍,才把晴朗的日子拉长的。 ④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去年的 瓜藤,干枯得只剩下轻飘的筋丝,挺过了狂风的横扫,依然贴在二月的土地上,不愿离去, 断断续续中,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奶奶说瓜藤去年 结的南瓜冬瓜,大又多,一家人吃不完。奶奶说这话时,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 ⑤乡村的二月,一切都从残枝败叶中向着自然的常态而来,没有逆转,无法阻拦。上古 歌谣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我读出这是先民对世间万物各行其道,一步步走进生命 怀抱的诉求。时令中降临的二月,便是对这一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的开始吧! ⑥乡村的二月里浓淡相宜的色彩,尽染了田野的空旷,融解了的土壤,弥散着沁人心脾 的气息,它的水嫩、多汁、清新、轻灵、芬芳,是一年中令我最留恋的时节。“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透过轻薄的雨帘,我的眼前分明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二月乡间的闹春图。 (1)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比拟(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二月春风的轻柔、温暖,赋予春风人的情感特质, 作者喜悦(欣喜)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分析,注意点 明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点明感情。如本题,比拟、拟人,赋予春人的情感; 写出二月春风的轻柔(或温柔、柔和、轻盈等);表达作者喜悦(欣喜)之情。 (2)第②段从多种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景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天地之间充满绿意、草木萌发、露水晶莹等景象(写 出点即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各种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鸣叫声;从触觉的角度写了 太阳的温暖和煦。全方位(立体)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生机勃 勃、生命力强、欢快热闹)的情景。 (3)有人认为第④段与第③段的内容有相似之处,第④段有些多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 点?说明理由。 【答案】第四段不能删去,是上一段内容的深化(或深华、递进、提升)。第三段主要描写 了母亲在春天的劳作(或准备农事)。而第四段提到了田里的植物成了奶奶生命中的寄 托(或表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或以瓜藤象征奶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提到去年留 下来的瓜子怀孕在苗床里,)揭示了万物各行其道,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二月孕育新 的生命力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结构安排。需要明确观点,本题很显然是不能删去,结合文 本内容阐述理由。主要从第四段的作用角度分析。内容上,“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 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 态”,提到了田里的植物成了奶奶生命中的寄托,表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去年留 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揭示了万物各行其道,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 (4)第⑥段“闹春图”中的“闹”字内涵丰富。试结合全文内容,对其进行分析阐释。 【答案】“闹”字运用比拟(如果写通感,必须点出化听觉感受为视觉效果);景色闹的场 景概括、人的活动概括;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二月)到来时自然界万物萌发(天地之间 充满生机的感觉;同时人的生命力在春天的蓬勃萌发(或人的活力、勤劳、辛勤、勤快)。 3、【2018 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 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 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眼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 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 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晴,又闭上。你把我拎 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 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 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 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 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老祖母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 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 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 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 它的子官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 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 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 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 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 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 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 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大约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 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 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突然,我听见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 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 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独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 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 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 2017 年 7 月 16 日《文汇报》,有删改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人时所说的话,透露出“我”的身 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写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两段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 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艰难经历。 C.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 “我”,还耐心教导“我”要体谅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揭示了老祖 母善待生灵的思想和本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 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 文章的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再仔细阅读选项, 一一比对,找出答案。C 项“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我”错,文中是“两天没有给我一 个笑脸”。 (2)文中画线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紧扣主题。作者以“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都是草原的孩子” 表现老祖母教育“我”作为草原的儿女,要学会与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和平共处,患难与 共,互相帮助。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这段话既是对前面“我”给小个子母羊接生的教 训总结,也为后文老祖母帮母狼渡过难关埋下伏笔。 点睛:文中开头段的作用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 关的某种感情。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 铺垫。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结 尾段的作用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 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 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3)文章为什么以“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①字面上,“你”指老祖母,象征牧人的前辈,“我”是祖母的孙子,象征牧人的 后代,该题目表明牧人的后代从前辈那里继承了与草原的相处之道,凸显了文章主旨。 ②题目中的“就这样”,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遐想;以此为题目统领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和表现主 题几个角度切入,该题中要求分析“为什么以’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为题目”, 文中都是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你”在文中指老祖母,也象征牧人的前 辈,”“我”象征牧人的后代,“就这样”是指祖母把草原交给我的方式,包含老祖母 在言传身教中严格地训练我,让我懂得如何养牛羊,如何爱护草原的生灵。“这样”折 射出了对草原应有的态度我们该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眼光对待草原上的伙伴,祖母 交给我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体现对草原生活、人与自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传承,所以题 目凸显了文章主旨,统领全文。 4、【2018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椅子 我从伍嘉思《明式家县经服录》中看到过一把黄花梨波浪纹围子玫瑰椅。这把玫瑰椅最 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波浪纹式的纤细直棂,装入椅背框与扶手下的空间,仿佛流水的曲线, 让人看到自然界的无声运动。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更重 要的是,在当时,它并不是为博物馆打造的陈列品,而是作为一件普通家具,被置放在最日 常的生活空间里。 几百年前的一把木椅,让我们在客厅的穿堂风里,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 以想到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一如我的朋友徐累:在俄罗斯,被圣彼得堡宫 殿里的水波形帘幕所撩动..,引发了他对 19 世纪末浪漫主义的伤感回顾。我想这不是过度阐 释,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然 后,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中国没有柏拉图、黑格尔,但中国有孔子,有惠能, 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让我们感受和领悟。 一件家具,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或者说,是宇宙的模型。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 这世界的中央,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可品茗、可读书、可闲聊、可打盹、可做 梦、可发千古之幽思,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入梦。尽管那只是一把椅子。 有人会说,明式家具并不实用。家具,首先要考虑为人所用,实用功能永远放在第一。 这固然不错,但我想说,在古代中国身体从来都是听命于心的,而生活的品质首先取决于内 心的品质。所以,明式家具诸如书案画案、琴桌酒桌,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道场 ——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我们的 屁股沉沦..向下。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就这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 精神图腾。 在当下中国,许多人都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幅书法,上书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原本出自《周易》,意思大抵是:只有德行淳厚..,才配 得到物质的供养。在中国,物从来都是与德相对应、成因果。因此,物,不只是“物”本身, 而是生命、是精神。中国人讲“物理”,不同于西方人讲“物理”。西方人的“物理”,纯 属客观世界的规律,声光电色的运行之理。中国人的“物理”,是指“万物的道理”,“格 物”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所以《大学》里 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这一系列 必修课,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 很多年前,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子里,坐在办公室一把老 旧的明式椅上,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 匀、芳,面目慈祥而陶然..。那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 温暖和透明。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居住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 惊。与他面容的苍老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他内心坚守 的品德,亦像一件明式家具,越擦越亮,永不蒙尘。 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王世襄 先生谈明式家具,谈到家具有“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 穆、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型、清新。人与之相配,才称得上完 美。不配,人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仅仅作日常使用的那把明式黄花梨玫瑰椅也很有文化品位。 B.土豪喜欢挂上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是为了附庸风雅。 C.儒家的知识分子修养讲“格物”,要以物的道理完善人的精神。 D.中国自古就赋予物以生命、精神,都是物与德相对应、成因果。 【答案】B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 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 (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撩动:拨动,拂动 B.沉沦:陷入疾病之中 C.淳厚:淳朴,敦厚 D.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B 项,结合文本 内容“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 我们的屁股沉沦向下”分析可知,应解释为“沉迷、沦陷,比喻对某事物迷恋不已”。 (3)文中写了郑珉中先生讲琴,概括郑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 【答案】郑先生面容苍老,慈祥而陶然,温暖而透明,宠辱不惊,琴艺精湛,品德高尚。 作者写郑先生意在表现物与德相对应,即有九德的琴与有厚德的人(郑先生)相对应。有九 德的琴是郑先生灵魂的道场,使其德艺双馨。琴与人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作用。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 息,并加以概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 结。郑珉中先生讲琴,“面目慈祥而陶然”“他面容的苍老”,郑先生面容苍老,慈祥 而陶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温暖和透明”,温 暖而透明,宠辱不惊;“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惊。与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 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琴艺精湛,品德高尚。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 “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一 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有九德 的琴与有厚德的人(郑先生)相对应。 (4)读第 2 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②概括“中国式表达”的特点。 【答案】①让作者想到了江河流淌、山川悠远;想到了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 想到了那把木椅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 ②含蓄、简洁、自然、形象、浪漫。 (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这句运用正反对比和拟人等手法,(手法)表明有德的人才配用有德的器物;品德 不佳的人用有德的器物,会因为不配而显得难为情。(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物我合一, 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的一种哲学思考。(情感态度)简洁有力,生动形象, 富于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与之 相配,才称得上完美”,结合文本内容“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 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分析,表明有德的人才配用有德的器物。“不配,人 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品德不佳的人用有德的器物,会因为不配而显得难 为情。“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表达了物我合 一的思想。“相配”“不配”“反正家具不会尴尬”,用对比和拟人手法。 (6)本文中写别的那把椅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物品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 3 问,黛玉在贾政房中所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 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既可见富贵人家对居室文化的高雅追求,也表 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 B.《红岩》中,龙光华牺性后,狱友们发现他贴胸的衣袋里,装着一颗谁也没有见过 的红色的五角星。这颗晶亮的红星是他前深藏在心里的愿望,是狱中每个共产党 员坚定的信仰。 C.《故乡》中,闰土从“迅哥儿”家拣东西时特别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从中可以看 出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已经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 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D.《老人与海》中被桑地亚哥“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仿佛在宣告老人永远 都捕不到鱼的霉运,但他却始终没有停止行动。这张旧帆成为许多遇到困难的读 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答案】A 5、【2018 届广西区 4 月高三考前模拟联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横街 肖复兴 南横街是一条老街。金代在北京建都,南横街的地理位置,正对着当时皇城之东的宣华 门。都城建立之后,南横街成了与北面的通往广安门的骡马市大街相平行的东西两条主干道。 南橫街,就是在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 南横街,从来不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条文化街。这之后也就是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时 期,这条老街周围住着那么多的有识有志的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地区,一条街 道,如果有了文脉的积淀,是可以延续的。 但是,延续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这个地区这条街道在时代变迁中的地理位置,与这个时 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匹配。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 衰退。到了北平沦陷期和北平解放之后,南横街已经完成了从文化街到贫民街的转型。一条 老街的文脉就此消失殆尽。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时的南横街已经败落,甚至与和它平行的骡马市大街都无法相比 了。骡马市大街因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业发达,常常是车水马龙。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 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 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 在老北京,烤白薯是最平民化的食物了,便宜,又热乎。民国时,徐霞村先生写《北平 的巷头小吃》,提到他吃烤白薯的情景。夸张地用了“肥、透、甜”三个字,真的是很传神, 但还有一种煮白薯的吃法,今天已经见不着了。在街头支起一口大铁锅,放上水,把洗 干净的白薯放进去,一直煮到把开水耗干。因为白薯里吸进了水分,所以非常的软,甚至绵 绵得成了一摊稀泥。老北京人又管它叫做“烀白薯”。烀白薯的皮,有点儿像葡萄皮,包着 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因此,吃这种白薯,一定得用手心托着吃,那劲头 和吃喝了蜜的冻柿子有一拼。 那时候,周氏兄弟俩,把着南横街东西两头,各支起一口大锅,所有走南横街的人,甭 管走哪头儿,都能够见到他们兄弟俩的大锅。 别看卖的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吃食,对白薯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和烤白薯有区别。一定不 能要那种干瓤的,不然烀出来的白薯,就没有喝了蜜的意思了。周氏兄弟选择的是麦茬儿白 薯,或是做种子用的白薯秧子。老北京话讲:处暑收薯,那时候的白薯是麦茬儿白薯,是早 薯,收麦子后不久就可以收,这种白薯个儿小,瘦溜儿,皮薄,瓤儿软,好煮,也甜。白薯 秧子,是用来做种子用的,在老白薯上长出一截儿来,就掐下来埋在地里。这种白薯,也是 个儿细,肉嫩,开锅就热。而且,还有一条,便宜。 当然,关键的是,只有这样的白薯烀到最后留在锅底的,才能够带蜜嘎巴儿。过去卖烀 白薯的都这样吆喝:带蜜嘎巴儿的!这个“蜜嘎巴儿”。指的是被水耗干挂在白薯皮上的那 一层结了痴的糖稀。民国有竹枝词专门咏叹这个“蜜嘎巴儿”:“应知味美惟锅底,饱啖残 余未算冤。”那是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的最爱。 如今的南横街,风光更是不再。不要说与历史上鼎盛期相比,就是和我二十年甚至十几 年前去那里相比,都难以看到它的旧貌了。面目皆非的南横街,如今最有名的,一是悯忠寺, 一是小肠陈。悯忠寺,原来不在南横街上,而是在街北里面。南横街的拆迁,让悯忠寺显露 了出来。小肠陈以卖卤煮出名,不过,它的老店并不在这里。每次路过小肠陈的时候,总会 让我想起当年把着南横街东西两个街口卖烀白薯的周氏兄弟。或许,是让小肠陈桃代李僵, 替换他们兄弟俩的位置吧,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 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南横街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地位,然后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南横街 的变迁历程。 B.文章重点描述了南横街从文化街转型为贫民街后的历史风貌,为文章结尾抒情、议 论做好了铺垫。 C.“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烀白 薯皮薄、甜腻的特点。 D.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烀白薯,说明烀白薯在我童年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突出了我 童年时生活的艰辛。 【答案】D (2)结尾写到“让人们别把过去关于这条老街残存的那一点儿记忆完全斩断灭绝”,文中 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答案】①明清时期南横街浓郁的文化气息;②民国时期南横街文化气息的消失和贫民窟的 形成;③代表老北京名吃的周氏兄弟的烀白薯;④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和往来无白丁的 会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文中写了南横街哪些“残存”的“记忆, 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它的鼎盛期应该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随着时代的变迁, 与地理相关联的宣南文化,在民国时期逐渐衰退”“那时在南横街有周家两兄弟,冬天 里卖的烀白薯非常出名”“而南横街上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和那些曾经往来无白丁的 会馆,都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 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 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 (3)阅读全文,探究“南横街”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章写南横街历经了时代的变迁,由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以致拆迁而变得面 目全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南横街)变迁的喟叹之情。②文章写南横街由鼎盛时期的 文化街逐渐变成了贫民型的街道,它的文脉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惋惜 之情。③文章结尾处写到小肠陈替代烀白薯成为南横街的代表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既惆怅又豁达的复杂情感。 实练高考 1.(2015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 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 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 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 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 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 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 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 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 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 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 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 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 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 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 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 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 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 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 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 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 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 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 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 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 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 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 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 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 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 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 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 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 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 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 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 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 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AD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 B 项就 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 A 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 又涉及手法,比如 D 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 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 以偏概全,D 项是考查表现手法。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 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这是考查学生概 括的能力;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前者首先应回归文本第二段,要抓住“胜”的表现,“胜”的意思是优美的(景物、 境界、景象等。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东山的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写 其自然景象之美,第三部分通过写渔船归来,写劳作之美。从这些描述和用词中,即 可看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 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 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 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 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 分) 【答案】( 6 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 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 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 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 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 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 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 何把握深层含义?①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 目的深层含义;②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 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③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 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 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 结构:①贯穿全文线索 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内容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 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 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 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 分) 【答案】(6 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 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 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 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 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应理解“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这句话,在 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思考”。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是“近观”“远 眺”“这个境界”,“近观”可以看到什么美景,“远眺”可以领略什么风采,生活 中与此相类似的有哪些情形,思维打开了,此题就不难了。还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观 点+理由。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 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 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 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 自己的理解即可。 2.(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5 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 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 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 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 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 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 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 成英语是 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 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 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 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 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 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 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 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 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 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 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 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 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 “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 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 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 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 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 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 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 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 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 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 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 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 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 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 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0.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 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题目,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答题时关键要搞 清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是所给词语的含义,注意二者之间 的比对,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既考核文意,又考核可词语的含义, 综合性能较强,基础性较强。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的题目,从手法到主旨,难度较大,是一道区分 度较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找到选项设题的区位,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文学类文 本阅读的选择题的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都有明显的“硬伤”,即都有较为明显的错误, 答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特征。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 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 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涉及文化常识的题目,是北京的特色题目,可谓会者不难。有一定区 分度。北京的试卷体现文化色彩的题目较为突出,如近几年的对联,熟语等内容,这些 题目和当今的国学热有一定的关系,平时注意积累,文化常识,文学常识都要有意的积 累。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 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 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 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 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 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题目,难度较大,但设题较为明显, 关键是学生的分析文章的能力。是一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的题目。文学类文本阅读结 构和主旨是必考的内容,结构主要考核各部分的内容以及之间的关系,主旨主要是作 者的情感和思想寄托,结构和主旨是统一的整体,考核时也不可分割,所以答题时注 意综合考虑。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 分) 【答案】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 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 超凡脱俗的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是一道考核文章的内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找选准区位,然后概括楚相关的内 容,答题时注意要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分题作答,答案要全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应该是考核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的题目,设题较为 简单,主要是概括能力的考核。答题时要审清题干,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然后提取 关键词语;按着相关的标准简单的进行分类整理,做到条理清晰,不重复。 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 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文中义及情感主旨,答题时注意语句的 位置在文章的结尾,所以一定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联系,以主旨为切入点就找到了关键 所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章的主旨句的含义的题目,关键是答题的切入点的掌握,难度 不大。答题时注意区分句子的位置,是段首、中间还是文章的结尾,句子所处的位置不 同作用也不同,此题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和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作答。 3、(2015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 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 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 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 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 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 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 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地远天 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 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 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 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 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 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 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请市调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 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 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 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 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 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 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 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 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 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 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 时代。可是到了 19 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 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 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 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贩子 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 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 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2)写建安 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 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考查句段的作用是高考的常见题型。遇到这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题,看题 干有否特别说明,比如是“内容上”“结构上”这样的限制;然后要回归文章,结合 句段的意思和位置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 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一是句段本身的意思。所以,回到文中,先要看所给的句段写了 什么,比如本题,第二段主要是介绍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 品格;然后再看这样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文主要讲的是四堡雕版,而四堡雕版 是建安雕版的一部分,那么介绍建安雕版自然是为了引出四堡雕版。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 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 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 分) 【答案】(1)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 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 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词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 度、感官角度、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一般都是先考虑修辞, 比如本题的两个句子,都是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第一小句主要是比喻,“如花似锦” “灰飞烟灭”,第二小句是比拟,“走”“背影”。还可以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来优先 选择答题的角度。如果是描写性的句子,一般是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如果是 叙事性的句子,一般从用词和描写的角度(细节描写)入手;如果是抒情性的句子,一 般会从修辞和句式角度入手。 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 分)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 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可以根据题干中的这一内容来 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到文中找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内容,在其左右寻找原因;最 后依据题干中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可是到了 19 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 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 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 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受制于经费的拮 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找到这些内容 即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当题干中出现“根据本文概括……”“为什么”等字样的时候,一般都是考查 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是筛选,筛选要有依据,依据从题干来,本题题干问的是 “衰落的原因”,那么自然是找衰落的表现;然后是概括,把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全 部找出来,下面就是概括了,此时要看题干中所给的分值,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就可以 避免疏漏。 22.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1)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 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 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2)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 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解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首先是提问,本 题并没有明确要求从哪方面谈谈认识,学生可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其次是即使知道是 针对“意蕴丰富”“设置巧妙”答题,却不知道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意蕴”,不知道结 合这五个问句的内容来分析其内在的关联。所以,首先要能从题干中审出方向,“意蕴” “设置”,其次审出方法,意蕴应该结合文本,“设置”要结合五个问句的内容。 4. (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 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 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 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 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 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 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 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 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 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 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 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 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 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 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 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 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 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 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 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 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 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 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 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 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 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 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 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 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 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 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 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 作用,突出主题。 【答案】B E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 以比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本题的设题形式也是传统的形式,学 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是常训练的。难度不大。B 项中对情感分析错误,只要学生将选项与 原文对比一下,不难选出。E 项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用分析错误,稍有难度。 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 分) 【答案】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 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 然后抓住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可以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作为答题 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括。题中涉及到“精神层面”集中在 5.6 两小节。筛选概括为 勤俭、不怕苦、宽容和家乡红色文化的洗礼滋养。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题型设置和往年相同,重点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考查。难度 不大,在文中有相应的表述。此题选择的点很好,虽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但是需要静心分析,抓住关键,组织答案要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这样才能得分。方 法上可以分段、分层次进行概括,逐条表述。 14.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 【答案】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 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 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这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比较多,有方法。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分 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纸上故乡”,要抓住文章主体部分写了故乡的哪几 方面,分析“纸上”的具体含义。“纸上”可以理解为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 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 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几个部分。 5、(2015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 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 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 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 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 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 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 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 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 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 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 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 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 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 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 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 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 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 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 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 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 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 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 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 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 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 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 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 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 入 21 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 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 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 分) 【答案】(4分)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此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 度、感官角度、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 出角度:修辞和用词中的叠词,“太阳每天都攀着”,用“攀”字来形容太阳升起的过程, 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的梯子”,使用了比喻,把云和梯田比作梯子;“湿淋淋、银 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使用了排比,同时也运用叠词。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答案】(6分)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耗地完 美交融,体同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可见是考查学 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因题干问的是云和梯田的魅力,故应找描写云和梯田的 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三段“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紧跟着文 本介绍云和梯田的四季变换的景色,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概括“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 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 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 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文本的最后从云和梯田的自然景色上升到人与 自然的关系,层层递进,揭示主旨。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类的题目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审题,明确题型及筛选概括的要求; 二是拟写答案的时候,要依据题干所给分值分条作答。本题题干中问的是“体现在哪些 方面”,故答案应分条作答,因分值是 6 分,答案至少写出三点;“云和梯田的‘魅力’”, 应该找结论性、观点性、总提性的句子,凡是具体描写、叙事的内容、使用休息的句子 一般不作为答案。 18.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 分) 【答案】(6分)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 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 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引号的作用如下:1.表示引用的部分;2.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 需要强调;4.表示否定和讽刺;5.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7.表 示话语的引用。一般考查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强调或者否定讽刺。理解句子的含义方 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关键词分析法,一是句子结构分析法,一是语境分析法,一是句子 特色分析法。关键词一般是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关联词等等,本句中的关键词是“移 动”“不可移动”“梯田”。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 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 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 农耕生活的向往。 【答案】(4分)A D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涉及的面很广,有标点符号的理解,比如 A 项;有内容的概括,比如 B 项;有对主旨的揭示,比如 E 项。要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提问的方 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提问的地方,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正误。一般的误 区会涉及如下几方面:内容的概括、理解,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需要细 细比对、辨析,才能正确选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