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51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周末培优(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周末培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捣鼓”无人机的前湖北首富 黄 立 我从小就喜欢工科,自己动手折腾一些小玩意儿。小时候,父母还在部队上班,经 济条件好一点,常给我买一些玩具,小车、小船、小飞机之类的。我常常没玩两天,就 把玩具拆了,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小时候经常打针,我常常留着青霉素的空瓶子。之后,我又收集了用完的圆珠笔芯,把 剩下的油墨弄干净,然后用细针把圆珠笔头的钢珠捅掉,它就变成了一根管子。我把这根管 子用火烤软,扳成 Z 型,定型后插进装满水的青霉素瓶子里。之后,我把这套装置安装在一 只自制的小船上。在瓶子底下点上小蜡烛,瓶子里的水烧开之后,便会通过圆珠笔芯喷气。 这样,我的小船就变成了喷气船。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理论,什么力学,书上也没有,就自己琢磨。父亲是西军电(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的,做无线电方面的工作,动手能力很强,家里工具齐全。我也 许受了他的影响。 我是 1963 年出生的,在西安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江西老家,给祖母抚养。1969 年,父母 退伍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工作,我也被送到了武汉。小时候外面很乱,父母担心我在外面学 坏,每天让我下了课就回家。我年纪还小,比较贪玩,最开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在家没事, 就捣鼓些东西,父母也不反对,甚至还会支持。慢慢地,我对工科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 后来,父亲申请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母亲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老师。住在学校, 也让我学习更方便。1977 年,恢复高考,我读初三,开始很认真地学习。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1999 年辞 职,开始创业,成立高德红外。 辞职那一年我 36 岁。想着快 40 岁了,再不离开估计以后也不想离开了,一辈子就在国 企了,所以还是趁年轻早点出来吧。国企固然好,待遇也不错,可以踏踏实实过一辈子,但 从我的角度来讲,在国企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些想做的事情施展不开,所以不如早点出来创 业。 创立高德红外以后,我一直在适应企业家的角色。我对技术研发的热情从来没有衰减, 即便是现在。但做生意是我从小的弱项,我不擅长跟各种人打交道,甚至到现在也是这样, 但我必须去做这些事情。 创业之后,我们最初的产品都是与电力相关,不久向红外热成像方向转变。2003 年 “非典”爆发,给我们带来了最早的一笔大订单,或者说机遇,我们称为第一桶金。高 德红外从此迅速发展,2010 年实现上市。 高德红外上市后,我便有了再一次创业的想法。我是一个喜欢创新和不断挑战的人。 2014 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关于这一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大疆名气也越 来越响。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 入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很快我开始招人研发样品。 在我看来,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有前景。未来可能应用到各个领域, 普及每个家庭。除了拍摄,它在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甚至反恐等领域都可能得到普遍 应用,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筹备了一年之后,我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二次创业。之 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无人机产业链集中地,大部分零配件厂商等配 套企业都在这里。同时,深圳拥有大量研发、设计、市场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明显。 对我来说,做民用无人机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控制。我需要更多地从效益和市场来考虑, 如何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技术又要恰到好处。但我又绝不会去模仿,以此降低成本,未 来只出原创性产品。而且,我们也要做高端的无人机,比如我们第一个推出的 BYRD。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CEO, 《2015 胡润百富榜》湖北首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黄立申报了 73 项专利。在 2016 年 的美国 CES 展上,BYRD 获得了创新产品大奖提名。 ②“因为我是搞技术的,这方面会有自己一些独到的理解。现有市面上的无人机,还可 以做得更好、更专业。”谈及自己创办无人机公司的初衷,黄立说,就是觉得自己还能做得 更好一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立小时候父母在部队上班,家中经济条件好,所以父母给他买的小车、小船、小飞机 等玩具,他没玩两天就会把它们拆了。 B.黄立创立高德红外以后,公司产品主要与电力和红外热成像有关,而“非典”的爆发让 黄立捞得事业的第一桶金,也使他有了再次创业的想法。 C.民用无人机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是未来会应用到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等各个领域, 并会逐渐普及每个家庭。 D.因为无人机的兴起,再加上对无人机感兴趣,黄立便开始涉足,并且认为自己会做得更 好,其公司的研究成果 BYRD 获得了创新产品大奖提名。 D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她以双耳听乾坤 吴晓都 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 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学系。她不是个多 产的作家,多年来只写过几本书。她的作品主要是纪实文学,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 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充满了人 性的悲悯。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先师阿达莫维奇是苏联时代的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小说将纪实 性与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卫国战争时期白俄罗斯的历史原貌,他的作 品风格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作家创作纪实文学起了引领作用。白俄罗斯评论家在评论阿列克 谢耶维奇等后起的白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时说“他们都来自阿达莫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正 是这些后起之秀中的成就突出者。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进入所谓“重建”时期,30 年代的“清洗”与肃反扩大化的历史 题材进入白俄罗斯作家的视野,原来占据主流的苏式现实主义写作式微,而“去苏联化”的 文学创作思潮盛行开来,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创作崛起时期遭遇的正是这样的时代。她的作品 大多是对苏联晩期与后苏联时代社会乱象、生活苦痛与心理情绪的形象记录。 早在 1984 年,在卫国战争胜利 40 周年前夕,实力不俗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一部内容 别致的纪实型战争小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登上苏联文学的中心舞台。小说以女性的视 角回顾那场长达 4 年的战争,作者完全以普通女性的身份来叙述前人没有讲述过的战争体 验,彰显、深化、延展了俄国与苏联文学悠久的人道主义创作传统。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作 家和媒体人,她将编年体式的记录聚焦点,主要投射在妇女与孩童这些战时受难的更脆弱的 生命体上。在结构上,《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由短篇故事串联而成,总体上的纪实特征, 口语体的文字风格,使它好似一部情态各异的个性化的口述体战争野史。 诺奖评委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辞极为简明,但其中“多声部”这一关键词标明了她 的作品的复调性特征。“多声部”原本是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专门用来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经典创作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通常不是独白式的,而是 在思想交锋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声部语态。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双耳听乾坤”的人,阿列克谢耶维奇不正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继者吗?她在倾听了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后,将其记录在案。《最 后一个证人》记述的就是 100 个 7—12 岁孩童口中的战争微故事,从 100 个孩子的“童年” 视角,勾勒出不为成年人记忆所展示的卫国战争中普通苏联人刻骨铭心的苦痛画面。阿列克 谢耶维奇作品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情绪也呈现出多声部的形态:既有苏联传统的主流意识,又 有“重建”时期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反思;既有男性的声音,也有女性的声音;既有成年人的 话语,也有过早成熟的孩子们的嗓音。 阿列克谢耶维奇善于表现悲剧。她坚持“文学是人学”的人文传统,尤其关注那些被命 运忽略的小人物,《锌皮娃娃兵》就艺术地记录了阿富汗战争时期,参战小人物的苦痛经历 与独特感受。茨威格谈到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文学时,说其有一种独特的 苦难审美。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这种文学传统延伸到 20 世纪对灾难的审美,“灾难审美”的 苦难文学成了她创作的新题材。不能忘记却被世界忽略的、深受切尔诺贝利灾难影响的白 俄罗斯人的凄凉境遇催生了她笔下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这部纪实作品几乎是阿列克 谢耶维奇深度采访的记录,她那感伤的记述和感慨最后都归结为一曲现代哀歌,一首人类 核时代的《安魂曲》。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二十年或五十年前的我们是什么样 子。但我的作品由上千人的声音、命运、生活与存在的碎片所组成;每本书都花费三到四年 之久,我的‘编年史’容纳了几代人。”“艺术可能撒谎,但是纪录永远不会。”她的获奖, 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核反应堆发生爆 炸,引发恐怖的核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 弃。 ②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 现的浪潮,“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③她的书中从不选用特殊的英雄人物,而对于那些在以往的军事文学中很少讲到的,人 在战争中、在丧失理智时会变成什么样,则用尽了笔墨。 (孙若茜《文学奖:在新闻和小说之间》,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白俄罗斯作家中的佼佼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写作中不追求高产,而擅长表现历 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B.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进入所谓“重建”时期,受时代氛围的影响,阿列克谢耶维奇放 弃了现实主义写作传统,选择了纪实文学。 C.《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等作品采用纪实手法,以独特的 视角来表现战争,记录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人的苦难经历。 D.阿列克谢耶维奇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苦难审美延伸到 20 世纪对灾难的审美,创作了反映 核灾难中白俄罗斯人凄凉境遇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E.因为描写特殊的英雄人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与悲惨,所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 作品往往以小人物甚至是孩子为写作对象。 CD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克隆人与人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 有寓言说,一个国家有一口泉叫作“狂泉”,人只要喝一口就会变成疯子。这个国家 的所有臣民都喝了狂泉之水,唯独国王没喝保持着清醒。结果全国的疯子反倒觉得国王精 神有问题,想方设法“治疗”他的“疯病”。最终国王被迫喝下狂泉之水,与民同疯。 在一个简单的细胞中,也有可能上演这种“民逼官反”的乱象。细胞核是整个细胞的 最高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要进行活动,都得先向细胞核“申报”,细胞核“批准” 以后,会调动相关的基因,让信使——一种叫 RNA 的分子将遗传信息带出去,以便让相关 细胞器执行自己的命令。可以说,在细胞里,细胞核就是国王,而其他结构和成分就是臣 民。只有“国王”与“臣民”齐心合力,细胞才能运作得井井有条。要是“臣民”跟“国 王”翻脸了会怎么样?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对一种叫做爪蟾的蟾蜍的 卵细胞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他首先取走了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一个爪蟾体细胞的细 胞核移植到这个卵细胞中,还对这个卵细胞用电流和化学药剂进行处理,相当于在卵细胞 的“臣民”中散播谣言:你已经受精了,赶紧变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吧。“臣民”并 没有意识到“国王”被调包,纷纷“请求”细胞核“下达”让受精卵发育的命令。由于 “众怒难犯”,细胞核不得不让自己转型成一个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指导卵细胞发育成胚 胎。 这种技术叫作“克隆”。通过克隆技术,一个普通的体细胞也能变得像受精卵一样具 有发育成各种器官乃至完整生物个体的可能性。 1996 年,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在英国降生,之后,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起一个新 名词——“克隆人”。对于克隆人,与民间的恐惧态度不同,学术界更多的是期待:在不 能克隆人类个体的情况下,可以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理论上,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 分化产生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一旦克隆技术成熟,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苦苦等待 器官配型的岁月也许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物学家们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然而,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非信手拈来。被转移到卵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属于“赶鸭 子上架”,这个细胞核对于自己的新任务、新身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结果就是绝大多数 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以至“胎死腹中”。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研究者收集成百上千的卵细胞,进行成百上千次核移植,本着枪 打多了总会中靶的思想去尝试,总会有那么几个体细胞核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进步”,做 好自己的新工作,指挥细胞成为健康的胚胎与动物个体。但是人类一个月才排出一颗卵, 加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细胞核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无论怎 么进行“培训”似乎都难以使它们胜任新工作,这让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任务异常艰 巨。 最先宣布胜利的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他在《科学》上宣称成功地克隆出人类胚胎 干细胞,然而几个月后遭人举报。核查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黄禹锡团队创造的所谓 “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竟是镜花水月。 自此之后,克隆仿佛成了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 地尝试。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理论指导下穷举着每一种可能有效的技术参数……很多人放弃 了,但是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 到底者的征途。 2007 年,黑暗的道路上终于有了第一抹光明,美籍维吾尔族人米塔利波夫的团队成功 克隆出了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所有人都在期待着 人类胚胎干细胞被成功克隆。但是大家等啊等,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 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 令科学家意外的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其实一直就放在他们的桌上。2013 年,米 塔利波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使用了咖啡因,结果看到了科学 家们翘首期待的奇迹: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克隆人类胚胎不但可以高效地完成重编程,而且 由此得到的胚胎还有着史无前例的完美形态。 为什么咖啡因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相当于把卵细胞原来 的“国王”驱逐,扶植了一个外来的“新国王”上位,而咖啡因就相当于一个“顾命大 臣”,它可以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努力“安定民心”,确保“新国王”顺利即位。 至此,克隆人这项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克隆人技术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哪些大起大落。 ①克隆羊“多利”降生后,人们纷纷关注“克隆人”话题,生物学家围绕胚 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任务异常艰巨,加之黄禹锡科 学造假案发生,克隆人研究遭遇冷落;③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干细胞,为 克隆人带来第一抹光明,但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迟迟没有突破;④米塔利波夫团队使用咖 啡因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完美形态。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好文章的思路, 紧紧围绕克隆人技术发展的过程,分层次概括。“大起”就是要答出克隆人技术在发展过 程中有哪些进展和突破等,“大落”就是要答出克隆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挫折等。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冯兰瑞:一生心系祖国的女经济学家 沈黎明 冯兰瑞 1920 年 9 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36 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她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 中国,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1940 年,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政治面貌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 冯兰瑞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 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内战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 1945 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 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我党一名优秀 的新闻工作者。 1953 年,冯兰瑞担任《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 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冯兰瑞敏锐地感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 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她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 放弃总编职务,去当一名教员。 1954 年,冯兰瑞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34 岁的她将年幼 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 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1956 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 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 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事例,将其运用到讲课中。正因 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 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 她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 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时不我待, 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 了年轻人。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 年,她 73 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 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80 岁时,冯兰瑞曾作诗:“八十沧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 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 岂忧夕照叹黄昏。”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 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入党后,冯兰瑞努力工作,每每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结果不到两年名字 就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面临被抓捕的危险。1940 年,地下党组织得到情报后,迅速安排 她撤离重庆奔赴延安。 ②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对一些经济理论进行创造 性的探索。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她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 士”。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兰瑞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民族危亡之时她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的 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B.冯兰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深受国民党痛恨,上了国 民党的黑名单,于是她在组织安排下转移到了延安。 C.冯兰瑞认为年轻人更需要一定的岗位锻炼,所以离休前她放弃凭借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 台阶的机会,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年轻人。 D.冯兰瑞 80 岁时写的一首诗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文末引用她的诗句,不仅 可以有韵味地收束全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当架几座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 10 岁那 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 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 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 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 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 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 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39 年,茅 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 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 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 1933 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 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 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 即被冲刷走。钱塘江江底被流沙覆盖,深 40 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 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 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 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 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知道了这些事后对他说:“唐 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字)造桥,也要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 金箍棒,还怕过不了关吗?”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 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 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 80 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 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 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 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 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 大桥的顺利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 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 200 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 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 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 还是个文学家呢!”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 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 年,台湾光复后, 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 友。1955 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 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 件大事。” (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 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 30 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 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②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 他下令在大桥南 2 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 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 3 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 月 16 日,南 京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 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 12 月 23 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八个大字:“抗 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 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 抄完,他就能背诵全文;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B.钱塘江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极其复杂,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茅以升受命建 造钱塘江大桥,面临着重重困难。他带领全体建桥人员艰苦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所有 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 C.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 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正是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 D.钱塘江大桥“建成—炸毁—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 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 应对的准备。 E.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 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 一。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黎 文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 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了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 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 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 因此,在 1949 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 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往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 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然,近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环境和便利程度都 有所改善,但客观认识中国抗战的作用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至少在 西方,对于二战中中国战场的研究和认识是比较局限的。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 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 70 多年前,如果 中国在 1938 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 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 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 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 1945 年获得最后的胜利。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 二战的战局? 米 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 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 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 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 1400 万中国人在战争 中丧生,8000 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 1937 年 7 月 7 日的“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 的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 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 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 1939 年。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地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 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 同我的看法,以“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 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 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时的状况:中国的社会问 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 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 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 中国”? 米 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 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 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 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国”,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 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应如何理解? 米 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 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 很大的加强。这是应为什么? 米 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 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 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 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原文有删改) 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A 【解析】 “她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 不开的”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BD 3.①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在西方二战的语境中仍然被忽视。②西方研究对回顾二战期间 的中国历史没有很大热忱。③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 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中国抗战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应注重题干中的提示 “冷战”,可以从冷战给中西方交流带来的阻隔的角度筛选相关信息。因为冷战,西 方国家的研究者很少涉及对中国抗战的研究,同时中西方在中国抗战研究上没有更多 的交流等。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