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
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
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
大影响。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
述,史不绝书。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影响最为
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周
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
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
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
王朝的覆灭。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 1911 年)的 2682 年
中,至少有 224 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
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
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
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
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
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
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
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
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
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
- 2 -
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
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
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
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
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
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 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 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 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 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 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 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 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 项,“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错误,原
- 3 -
文第四段“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疫病传播
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
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可见,“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的原因并非仅
是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错误,第二段“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
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疫灾的影响;第三段“疫
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是疫灾的作用。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 项,“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错误,原文第二段“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
的覆灭”,可知是“加速”。
B 项,“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错误,原文第三段“清末东北地区的
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可知没有提及广东地区的鼠疫与国家防疫机构
的建立的关系。
C 项,“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错误,无中生有,强加因
果,原文没有提及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的原因。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 4 -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
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的发
展,为追求高寿命,人们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
着疾病和伤痛,一样不能幸福地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
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
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从满
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目标,
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
(摘自王秋慧、王枫《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
材料二: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
性需求爆发式增长,健康服务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基
础性战略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和重大科技源头创新的新引擎,更有望成为经济发展
的新动能。
材料三:
建设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全面、
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 5 -
最现实的健康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
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社会生
活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
上保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
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特别
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
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
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
进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
体育健身、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
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
生事业的旗帜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
的路子。政府承担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组织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好领导、保障、管
理和监督的办医责任,同时注重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城,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优化结构。
(摘自十九大学习文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日报》2018.1.12)
4. 下列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的一项是
A. 主动与他人交往,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焦虑感,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工作充满热
情。
B. 为了预防常规感冒型流感,平日里经常会主动购买服食一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
强自己的免疫力。
C. 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每日三餐搭配合理,饮食有规律,且顿顿吃得津津有味,
享受吃饭的乐趣。
D. 刚刚升到某大学,能主动清理宿舍卫生,并能协调舍友关系,和他们分工合作,完成日常
宿舍清洁工作。
- 6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中国人的健康面貌,实现
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B. 随着世卫组织健康标准的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政策也拓展了范畴,与传统疾病防治相比,
更着眼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
C.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和数据可以判断出,2017 年医疗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快速发展,
与十九大的召开密不可分。
D. 公平正义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体现为社会医疗的公益性,政府要承担好组织管理职
责,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6.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方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4. B 5. A
6. ①思想明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②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③政策融合:
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 项,“购买服食一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
原文是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
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
个方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
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
目标,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而选项中没病吃药显然不是新的健康
要求。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 7 -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项,“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说法太绝对,
原文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
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
社会生活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
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四“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可知,要从思想明
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从“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
和城市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
可知,要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从“特别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
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
尽力、人人享有’”可知,要做到政策融合: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幽兰 秦和元
①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
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
了。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这可
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②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 我翻
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兰花微微张开
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
③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
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
去寻。
④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
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盏盏小灯笼,照着前
进的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探险,跨越泉溪……
⑤“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
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
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 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起,
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⑥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
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⑦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
⑧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
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
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
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⑨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 ——正气也;
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 董必武同志诗云“竹
- 9 -
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 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不
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就
是养气。
⑩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
⑪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
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那么,不传染, 不添
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情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哪怕是节
约一只口罩。
⑫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
⑬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
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
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⑭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住
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
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我与
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
⑮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
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⑯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10 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幽兰”不仅串联起“我”遇兰花、寻兰花、养兰花的经历,也见证着“我”不同时期对
“幽兰”情感的变化,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文章首段以“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开始,尾段以“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作
结,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
C. 文章④⑤⑨段引用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古典韵味和诗意情趣,也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
“幽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 文章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幽兰”,并联系时事,增加了文章的
针对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8. 文中插叙“我”上山寻兰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0 -
9. 通观全文,作者借“幽兰”表现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案】7. C 8. ①内容上,提及兰花的由来,写出兰花仙风道骨的气质和清芳自足的品
质。②情感上,兰花的野性和灵气使“我”执意上山寻兰,表达“我”对“幽兰”的喜爱、
虔诚与敬畏。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在幽兰身上汲取战役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作铺垫,前后照
应,使结构更完整,播叙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有变化。
9. ①作者对兰花的喜爱、敬畏、虔诚、迷恋之情及对兰花“四清四气”特质的赞美之情;②
兰花生于幽谷,教我要耐住寂寞;③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霜,教我不惧磨难,坚强乐观地
生活;④兰花凌寒绽放,给我乃至全国人民带来战胜疫情的希望和鼓舞。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句描写的是山林环境,这不是直接表达情感。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具体考查插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
先要看插入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还要分析这部分内容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看到路边售卖的兰花带有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于是就去深山里去寻兰,在一处幽谷的
老树下寻得兰花,插叙部分交代了兰花的由来。写到兰花独茂于壑谷,也表现了兰花清芳自
足的品格。当看到路边售卖带有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时,我并没有买,而是执意要去深山中
寻兰,表达出作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当看到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既
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更表现了我对兰花的虔敬和敬畏之情。后文写
到在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幽兰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幽兰给
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所以,结构上,插叙部分为后文作了铺垫,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更富有变化。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全面理解文
- 11 -
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情节,结合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语言情感色彩来作答,特别是文章中
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本文的题目是就有幽兰,通过写自己遇兰花、寻兰花、养兰花来表现我对兰花的喜爱和敬畏
之情。同时写到兰花具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和清芳自足的品质,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因
为自己所住的地方就是金银潭医院,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是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
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得生活。文章结尾说到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
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写出了兰花凌寒绽放,给我乃至全国人民带来战
胜疫情的希望和鼓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
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
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
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
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
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
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
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
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
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
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
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
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
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
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
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 12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
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11.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
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 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
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
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
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
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
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
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答案】10. B 11. B 12. C
- 13 -
13. (1)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
(2)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
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
“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表示
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D 项。
句意: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
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
为温疫。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
“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 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
故选 C。
- 14 -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系”,动词,是;“竟”,最终;“希有”,
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2)“守”,遵守;“则”,连词,就;“合”,
契合;“舍”,舍弃;“搜”,搜寻;“斯”,代词,这;“剂”,药剂;“笃”,严重。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
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
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
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
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
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
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
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
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
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
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
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
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
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
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
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
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
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
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
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
- 15 -
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
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
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
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
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
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
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
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
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
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
佚遗忘。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
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
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杂 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
师。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5.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
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 16 -
【答案】14. B 15.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
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
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
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
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
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诗歌语言、内容、情感、思想的题目,几乎涵盖了诗歌考查的全部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B 项,“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述错误,“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
今来蟋蟀吟。” 王命使得我心绪散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来的时候黄鹂鸟鸣
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此题为诗歌比较鉴赏,完成这道题首
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
同之处”,关键词是“表现手法”“ 内容情感”,答题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两个角度,
分析情感。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情感。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描写了来的时候黄鹂鸟鸣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今日之景
与昔日之景对比,此处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写出了离家的时间
之久。诗人回忆昔日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用昔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今天的蟋蟀
的悲鸣,更添了心中的哀怨酸楚,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思乡思亲的痛苦与悲哀。《诗经•小
雅•采薇》中点明了出征时是春天,归来时是冬天,很鲜明地将“昔”和“今”进行了对比,
与“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相似。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决定了情感上的区别,《诗经•小
雅•采薇》写于战士返乡途中,表达了对过去的凄楚回忆,抒发对战争的厌恶;而《杂诗》抒
情主人公仍在战场,表达的是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点睛】考查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
- 17 -
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
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
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对比和反衬”。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
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
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
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青梅竹马的美好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运用反问表达不同志趣的人不能相安共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表达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描绘出了“羽
扇纶巾”的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2)夫孰异道而相安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谈笑间 樯
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
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
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
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宴、晏晏、孰、犹、樯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全国抗击疫情的这段时
间,太多人经历了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
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为 、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 )。虽然拍摄视角受到 ,每部作品
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
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当前疫情纪录片大多是短视频。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第一现
- 18 -
场传播出去,这些影像日记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
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纪实短视频参差不齐。
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 。人类面临
一次全球化考验。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仅要纪录,更应当思考。假
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 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
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同舟共济 限制 曼延 黄钟大吕 B. 患难与共 制约 蔓延 阳春白
雪
C. 同舟共济 限制 蔓延 黄钟大吕 D. 患难与共 制约 曼延 阳春白
雪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B. 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C. 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 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
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
B.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
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C. 疫情在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形成了一股能
量,带给人温暖。
D. 在疫情发生后,不少记录者以短视频的方式,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播出去,带给人温暖,
形成了一股能量。
【答案】17. C 18. A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 19 -
第一处,患难与共: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战胜困难。在这里强调的是大家团结互助,故用同舟共济合适;
第二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规定的范围。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
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这里指因疫情的原因,拍摄的视角要在
规定范围内,用限制比较合适;
第三处,曼延:连绵不断。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这里是指病毒向周围扩散,
用蔓延比较合适;
第四处,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
的文学艺术作品。上文已经把拍摄的短视频比作“宏伟乐章的序曲”,所以这里用黄钟大吕
比较合适。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括号后强调短视频传递了真实信息,根据语意递进的关系,“真实信
息”应置于句末,因此排除 BC;再根据表述的简练性原则,排除 D。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
B 项,中途易辙,且“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这些视频带给人温暖,形成了一股能量”
语序不当,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带给人温暖”
和“一股能量”调换语序;
C 项,中途易辙,且“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可以在“疫情”前加上“在”,
“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 20 -
D 项,“迅速地把第一现场传递出去”语序不当,“形成了一股能量,带给人温暖”偷换主语,
可把“迅速地”放到“传递”前,“形成”前面加“这些视频”。
故选 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生活中的对话情境,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生:老师好,我有个问题,请您雅正。
老师:没问题,我不吝回答。
学生: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
老师:这很好呀!
学生:现在我想光顾市里举办的书法赛,但不知道参赛流程。
老师:噢,本次参赛流程较为复杂,正好也有几位同学询问这事,我下午将拨冗为你们
集中解答。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答案】.①“请您雅正”改为“向您请教”。②“不吝”改为“乐意”。③“令尊”改为“家
父”。④“光顾”改为“参加”。⑤“拨冗”改为“抽出时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
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
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第一处,“请您雅正”中“雅正”错误,“雅正”是敬辞,
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而此处是学生向老师求教问题,应改为“请
教”;第二处,“我不吝回答”中“不吝”错误,“不吝”是客套话,不吝惜(用于征求意
见),一般用于对方,此处用于自身,错误,可以改为“乐意”;第三处,“因在家受令尊”
中“令尊”错误,“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此处是说自己的父亲,可以改为“家父”;
- 21 -
第四处,“我想光顾”中“光顾”错误,“光顾”是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
客,一般用于对方,此处说自己,不当,可以改为“参加”;第五处,“我下午将拨冗”中
“拨冗”错误,“拨冗”是客气话,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用于对方,此处
说自己,不当,可以改为“抽出时间”。
21.请根据下面一段话分析 2019 年度微信使用及微信用户的特点,不超过 65 个字。
2020 年,腾讯公布了 2019 年微信年度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为 11.51
亿,活跃高峰为午饭前、下班后这两个时段,公众号打开的活跃高峰是 21:00。在朋友圈中,
男性更爱分享工作和游戏,女性更热衷分享美食和晒娃。朋友圈分享的热门歌曲 TOP3 为《我
和我的祖国》《你笑起来真好看》《芒种》。微信支付方面,吃饭多为男性买单,购物大多女性
买单。微信运动方面,日人均步数 6932 步,但周末少于 100 步的用户数达 1200 万。在百步
青年中,女性占 64%,男性占 36%。
【答案】①微信成为公众主要的体闲娱乐方式;②微信用户普遍拥有民族自豪感,比较乐观
积极;③呈现出男主外(社交、吃饭)女主内(购物)、男好动女好静的倾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在了解大意的
基础上将段落分成层次,然后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从而抓住关键信息。注意字数上的要求。
本语段阐述的是 2019 年微信年度报告。根据内容可将报告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说到目前微信
活跃用户高达 11.51 亿,午饭前、下班后为活跃高峰,21:00 是公众号打开的活跃高峰。也
就是说,公众的休闲娱乐方式为微信。第二个层次说的是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和歌曲,通
过微信朋友圈分享的热门歌曲可以看出微信用户普遍拥有民族自豪感,比较乐观积极。最后
说到微信支付和微信运动。通过吃饭多为男性买单,购物大多女性买单可以看出,男主外女
主内。通过在百步青年中,女性占 64%,男性占 36%可以看出,男好动女好静的倾向。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
建共享,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2020 年太多的故事,让我们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多的感受和认识。请结
合上述材料内容的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散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 22 -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融于人,融于世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作为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新时
代青年,必然胸中有鸿图,而在描绘未来的蓝图之时,不可不考虑我辈新青年所处时代之关
键,不可不怀有家国天下之心。我辈新青年的人生之路,当融于人、融于世。
关注国情时事,无论是脱贫改坚、精准扶贫,还是区域协调、发展戮力同心,都可见个
体之奋斗于群体之贡献、群体之要护予个体之力量,这便不可不融于人;关注国际形势,从
丝绸之路共创发展,到各国互接同心抗疫,人类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这便不可不履于世。
融于人,将个人命运融于群体命运之中携手同行;融于世,将个人命运融于人类命运之中同
担风雨。唯有融于人、融于世,我辈青年的未来之路方可光明而无穷尽。
融于人,关注群体的力量而重视人的价值,个人与群体相互促进,群体之间互联守望。
山东济南商河县副县长王帅是一名 80 后博士,他利用“黄河王小帅”帐号发布带货短视频,
宣传商河皇家扒鸡,因精通网络语言而里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与支持,凭个人智慧带动商河的
发展,奉献于群体。今年 2 月 4 日,汶川三江龙竹村党支部书记带领 11 位村民驾驶 6 辆卡车,
日夜兼程 3 小时,运送 10 吨薪鲜蔬菜至武汉,每辆车上都写着跨越时空的感动:“汉川感谢
您,武汉要雄起。”群体之时互助共享。携手同行。融于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紧密联结,是
不同群体同根同源的守望.我辈青年融于人,心怀他人,眼观四处,以爱相连。
融于世,着眼于全球命运,融入洪流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国爆发新冠肺
炎疫情,日本援助物资上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尽写休戚与其;当日本困厄,我国
援助回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再书共同命运的华章。见此互援互助,见人类命运共同
体之成,我辈青年融于世,以全球目光凭广纳胸怀,将个人命运与贡献铺筑世界的未来之路。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我们每一个体的未来,离不开群
体家国,离不开全人类的命运。毕业之际重启新篇,将个体之篇章写于群体之章,写于世界
之章。融于人,融于世,行至未来,大道景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 23 -
审题: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材料有二段。第 1 段,
由两组分句组成。第 1 组并列分句强调了“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第(1)句,“携
手同行”,指的是手拉着手一起行路;“互联互通”,指的是互相联结,互相沟通。这句话
说的是人们要在合作中前行时,个体能起到激励群体的作用,群体也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作
用,进而实现双赢。互联的时代,“携手同行,互联互通”,是当前的大背景,互联互通强
调交往合作、开放融合。这既是一种现象,更应放置在“一带一路”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中
去体味。“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个人与集
体的关系:个人可以作为楷模、榜样,对一群人起到激励的作用;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成功经
验,会促进个人奋起直追,向群体看齐。第(2)句,“精准扶贫”,指的是非常准确地扶助
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精准施策,即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
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
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共建共享”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
想状态。“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与前一分句对应,揭示了个体
与群体的辩证关系: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
实现精准扶贫。“一群人”可以理解为致力于脱贫事业的工作者,他们带领某一户贫困户脱
贫。两个分句合起来看,既可以理解为以精准扶贫为例,强调了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背
景下,个体对群体激励、带动关系,以及群体对个体影响、帮助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时代主题与个人经验的有机整合,考生可以从不同视角、
不同层次写出不同的具体立意。第 2 组并列分句,强调了国与国之间、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相
互关系。第 1 个分句,上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意谓你我一路相连,如同青山共沐风雨,表
达朋友间深厚情谊。下句“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科技
的迅速发展,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
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人与人之间的阻隔越来越少。这句话体现了在信息时代,人们交
往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与人之间早已是难分彼此的共同体。第 2 个
分句,点明了人类是共同面对机遇与困境的整体,必须共同寻找破局良方,人类是不可分割
的命运共同体。两句话体现出了个体、群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第 2 段,既是对上面的归结,同时也提示了写作重点和角度。第(1)句,是对前两段话的抽
象和概括,并点明了写作的重点,即“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从纵向
看,“个体”“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由小到大,是递增的关系;从横向看,个体
与个体间、群体与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筑
- 24 -
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第 2 句,是对文体的要求,学生上限制了“议论文或散文”,内容上
延展了思考的范围,提示考生在写作时,既可立足古今,也可放眼未来;既可博引事实,也
可深思义理。
参考立意:
(1)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2)与子携手,圆梦中华;
(3)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4)关注时代,规划人生;
(5)奉献自我,筑梦中华;
(6)吾辈青年,赤诚报国。
参考素材:
(1)个体与群体是紧密相连,必不可分的,个人可以是群体的引领者。在互联互通:精准扶
贫的道路上,黄大发、黄文秀等人的名字永垂不朽。这些优秀党员干部各自发挥先锋模范作
用,引领乡村群体走出贫困。群体可以是个人的帮扶者,是个人的归属与支柱,正是无数父
老乡亲的产勤劳作,给予王丰华、秦逸飞等扶贫干部以信心和鼓舞,让优秀个体发扬“君子
通大道”的精神,挥就村村脱贫的传奇。
(2)个体与群体的血乳交融,引发我们青年一辈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作为社会的个体,我
们应当发挥“螺丝钉、精神,谨记《大学》中“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提升自我修察养,
为社会进步发光发热。
(3)当我们将个体为群体的概念放入到世界坐标系中,我们对应得到的参照物是民族国家与
人类世界。个群相融,在此时表现为命运共同。这里的命运共同,一是指各民族间的深度交
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早已成为“地球村”;二是
指着国家间休戚与共、互助合作。应用对新冠疫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世界性难题,谁
也不能独普其身,谁也不能先一己之力挽盛世于将倾,唯有携手合作方可开创未来。
(4)将来的我们,可能是通讯公司业务员交通工程师,也可能在站在田埂、扎根于乡土的干
部,我们不仅是个体,而是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战友、是扶负攻坚事业的一员,请不要忘记,
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紧紧连接。我们坚信,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一个个群相融、命运与
共的共享中国将会建立。
结构示例:《融于人,融于世》,散文文体。开头从青年的人生阶段和所处时代出发,展望未
来,提出“我辈新青年的人生之路,当融于人、融于世”的观点。第二段,结合国情时事和
- 25 -
国际形势,阐释了“融于人、融于世”的必要性、时代性和具体内涵。第三、四两段分别就
“融于人”和“融于世”两方面展开论证。以个人智慧引领群体的党员干部为例,提出“关
注群体的力量而重视人的价值”的论点,发出我辈青年“心怀他人,眼观四处”的倡议;结
合疫情期间中日两国互助的事例,提出“着眼于全球命运”“作为人类共同体”的论点,发
出我辈青年“将个人命运与贡献铺筑世界未来之路”的畅想。结尾以华丽的文辞讴歌青年的
美好未来,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6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下2021-06-0914页
-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第一中学2018-2012021-06-0926页
- 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2021-06-0918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一下2021-06-0918页
-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19-22021-06-0920页
- 新疆昌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2021-06-0928页
-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1届2021-06-0915页
- 【语文】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2021-06-0915页
- 内蒙古土左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916页
-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三中2019-2020学2021-06-09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