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拿来主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课 拿来主义 课前自主预习 生平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用此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毁灭》(前苏联·法捷耶夫)等。‎ 评价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 13 -‎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打着“发扬国光”的幌子,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企图以此来抵制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甚至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遗产;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1.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2.冠冕 ‎(1)指仕宦的代称。如《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如《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王良善于审时度(  )势,终于度(  )过了困难时期。‎ ‎(2)他虽然取得了冠(  )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  )冕堂皇的语言。‎ ‎(3)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与(  )其默默无闻当一个参与(  )者,不如做一个创变者。‎ ‎(4)老人拖着他那孱(  )弱之躯说道,咱们呀,不能当孱(  )头脓包,要学着给子孙后代做个榜样。‎ 答案 (1)duó dù (2)ɡuàn ɡuān (3)yǔ yù (4)chán càn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有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从不    钱财,而对于自身的花费却十分    。(吝啬 吝惜)‎ ‎(2)一些人一再哀叹:“现在国人无‘情’可言。”我们    要提醒他们一句:“此言    太绝对了吧?”(未免 不免)‎ ‎(3)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    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    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徘徊 徜徉)‎ 答案 (1)吝惜 吝啬 (2)不免 未免 (3)徜徉 徘徊 解析 ‎ - 13 -‎ ‎(1)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①“吝啬”主要指财物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形容词,不能作谓语。②“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是中性词。可作谓语,宾语常是财物、生命、力量以及具体物品。(2)都是语气副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①“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②“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作谓语。(3)“徘徊”多用于心里难以下决定,或者焦急;“徜徉”指很愉悦或者说心里很轻松。‎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中日围棋擂台赛30周年纪念赛8月9日结束。聂卫平“友谊第一,礼尚往来”的微博点出了本次比赛的意义。(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放前,爷爷给地主当长工,吃的是残羹冷炙,睡的是潮湿的地铺,以致熬坏了身体。(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选民希望他们选的人给人一种“真实美感”,而且还要冠冕堂皇。(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南暗中默许俄罗斯军机在金兰湾空中加油,令奥巴马勃然大怒。(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现校车事故,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责任推给学校,那么,还有多少学校会组织春游呢?(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样,我就对你怎样。使用正确。‎ ‎(2)√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借指权贵的施舍。使用正确。‎ ‎(3)× 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句子的意思是希望选民选的人表里如一。感情色彩用错。‎ ‎(4)√ 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使用正确。‎ ‎(5)√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使用正确。‎ 课堂任务学习 ‎1.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了“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显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捧”“挂”又有奚落之意。‎ - 13 -‎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反话正说,讽刺意味更强烈。‎ ‎(3)这句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亡国灭种。‎ ‎2.下列语句中“抛来”“抛给”“送来”这几个词语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来”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接受者可要可不要,有选择权。“抛给”和“送来”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送来”和“抛给”同义,是冠冕之词,更见欺骗性。‎ ‎3.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请结合本课简要分析。‎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的“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要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4.本文题目和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有四个作用:一是为了交代提出“拿来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二是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为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三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四是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综上,作者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使立论更加鲜明有力。‎ ‎5.文中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鉴赏比喻论证手法,完成下表。‎ 错误态度 比喻义 - 13 -‎ 孱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③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6.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时代,还应不应该实行“拿来主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现在还应该实行“拿来主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速度、变化、危机”同在,我们唯一的对策是“学习、改变、创新”。对外国先进的东西不妨先拿来,不过要做好“挑选”工作,然后进行借鉴学习,从而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文化。‎ 观点二:应该有限度地实行“拿来主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子,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不同国家的建筑、服饰乃至兴趣爱好越来越趋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个性与特色逐渐被泯灭,这都是“拿来主义”造成的。我认为现代人在实行“拿来主义”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而不是放眼望去,到处千篇一律。‎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类比论证 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①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②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还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③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 13 -‎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针对练笔』‎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人生该留下些什么”这个中心论点,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    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运 拿 挂 B.运 揣 走 C.送 捧 挂 D.送 拿 走 答案 C 解析 根据语境及句意,进行合理推断即可。“送”“捧”更能表现“国民政府”和“大师们”对帝国主义阿谀逢迎的态度,表现力更强。“挂”更具有讽刺意味。‎ ‎2.依次填入下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了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或 或 却 因此 B.或许 或 但 所以 C.或 或 但 所以 D.或 或许 却 因此 答案 C 解析 “上天堂”和“落了地狱”之间是选择关系,其前关联词应一致,排除B、D两项。“却”和“但”虽都表转折关系,不过,主语之前用“但”,主语之后用“却”。排除A项,选C项。另外,“所以”表示结果,作用在于连接。“因此”,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以……”,作用复指上文,承上启下。此处两者均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13 -‎ A.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恒久,更深刻。‎ B.《拿来主义》一文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了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C.鲁迅先生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D.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提供有益的成分。‎ 答案 C 解析 A.语序不当,“深”才能“久”,故应为“更深刻,更恒久”。B.偷换主语,应在“仍”后加“令人”。D.不合逻辑,“进步的”“科学的”内容上有重复,不能并列,删除“科学的”。‎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答案 D 解析 A.“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B.“‘友邦人士’”“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是反语;C.“大师”“发扬国光”是反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3 -‎ ‎5.对“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在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旨在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某些文人。‎ C.意在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旨在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而不择手段。‎ 答案 C 解析 理解句子的意思,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本段中心意思是要继承文化遗产,结合前后语境可知,本句意在强调要无条件地接受文化遗产。‎ ‎6.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拿来主义》全文结构上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 B.选文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 C.选文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 D.作者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答案 A 解析 由“所以”一词以及下文内容可知,此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解析 这句话是全文的结束句,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自成为新人”“自成为新文艺”的重要意义。吸取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为我所用,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注入新的因素,国民才能成为新人。‎ 群文对比研习 对比阅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和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两篇文章,研讨下面问题。‎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一 - 13 -‎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二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 13 -‎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三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 13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四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例如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策。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 13 -‎ ‎(三)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1.《拿来主义》与《改造我们的学习》两篇文章在对待外来文化上的态度和观点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篇文章在讲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态度和观点非常明确,就是“拿来”和“学习”。如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外国的文化(遗产)、事物等不排斥,但反对生吞活剥,肯定借鉴学习,以发展自己。‎ ‎2.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上,两篇文章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拿来主义》中对外国的文化(遗产)、事物等,要求“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也就是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吸收。‎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外来文化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运用外来的理论(真理)要联系中国的实际现状,要对国内(周围、本地)环境做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并详细地占有材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作指导,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概括来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3.《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拿来主义》中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今天我们再读这两篇文章,仍然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和教益。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于我们而言,对待外国文化理应采取拿来主义和认真学习的态度。无论是“鱼翅”还是“萝卜白菜”,只要有营养,我们就应吃掉、消化吸收。③纵观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正是坚持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虚心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使我们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④因此,今天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吸收和借鉴,不是简单组合和移植,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自我。‎ ‎ ‎ ‎ ‎ - 13 -‎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