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50 KB
  • 2021-06-09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现代文阅读 鉴赏语句阅读指导

  • 5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语句 真题引导 2021-3-24 1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考点 • 1、考点含义:“重要词语”是就此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若不能正确理 解该词语,则无法准确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就是对该词语在语境 中所表示的概念能够清楚、确切的领会和把握,不仅理解其字面意义,还要 理解其特定意义。具体有如下方面: • A、确定词语在文中特定的、单一的含义。 • B、确定词语的本义和转化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 C、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 D、确定因运用典故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特殊含义。 • E、确定因修辞需要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含义。 • F、确定词语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 • G、确定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 H、确定近义词、同义词含义上的细微差别。 • I、确定虚词配合造句所表达的含义。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 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 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 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 “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 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 “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 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 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 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 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 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 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 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 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 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 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 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 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 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 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 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 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 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 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 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 作用不容低估。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 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 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 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 大的历史作用。 •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 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 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 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 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 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 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 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 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 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植物睡眠之谜 •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 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 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 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 不解之谜。 •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 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 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 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 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 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 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 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 张开的"兴奋物质"。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 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 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 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 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 我。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 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 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 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 萎而死。 •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 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 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 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 响大豆的生长。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43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6.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 7.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 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  早在 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的心理学家提 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 经回路。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的理论 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比 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 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 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事物之 间存在着联系。 •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 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 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 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 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 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 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 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 元突触的"激发"。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 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 化。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 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的许多 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 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 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 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 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 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 的网络联系。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面 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化 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合 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子。 •  因为大脑中,神经系统中的信号表现为神经冲动的 活动,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 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为验证这个假设,我和我 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 Kouichi Itoh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取出胎儿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在培养皿中 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以不同形式剌激使之发放动作电 位,然后检测时形成神经回路或者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 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总量,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正确 的。我们只需通过选择电生理刺激器上适宜的刺激频率 就能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就像你选择特定的频率收 听某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样简单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7.下面不属于Donald Hebb提出的“简单法则” 的一项是 4322 •  A.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 化。 •  B.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 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  C.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 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 •  D.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 定的基因。 •  8."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 "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 •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9.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 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 •   B.神经元接收到信号后,多个突触同步激发,使神经元发放冲动,把 信号传递给细胞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   C.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其突触与其它神经元上的突触一起激发, 从而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   D.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当突 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   10.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 过轴突传递。 •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形成细胞回路,建立大脑神经元之间网络联系 的重要条件。 •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 元得到强化。 •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形式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 中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 2.对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育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 本体是解题的关键。 • 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 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 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的关系 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 4.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 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 • 5.对此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 的结构特点等.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重要的句子 2021-3-24 16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重要语句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 •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 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 内部意义贯通流畅。 •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 •3.衔接句(过度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 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 •4.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 多为议论性句子。 •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 刻。“沉默啊,沉默。。。” •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 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 2021-3-24 17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7. 含 蓄 句: 由 于 某 种 原 因、 目 的 的 需 要, 故 意 不 直 说, 而 运 用 双 关、 暗 示 等 方 法 把 含 义 隐 藏 于 句 中, 它 多 是 比 喻、 象 征 等 修 辞 的 语 句 含 蓄 的 表 达 含 意。 •8. 难 懂 句: 由 于 句 子 结 构 复 杂 或 内 容 深 奥 隐 晦 而 不 容 易 理 解 的 句 子。 但 却 是 理 解 文 章 的 难 点, 抓 住 它 可 为 突 破 难 点, 理 解 全 文 带 来 方 便。 •9. 引 用 句: 其 内 容 往 往 是 文 段 内 容 的 概 括。 •1 0. 总 结 句: 是 文 章 内 容 或 情 感 的 收 束。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例题解析 •2004年全国卷Ⅲ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 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 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 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 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 解析:此题考查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C项与原文 有出入,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 多东西”不等于不需要“除茶叶以外”的任何东西。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高 考 阅 读 之 把 握 文 意 • 考 点 指 要: • 1. 明 确 把 握 文 意 涉 及 的 范 围 . • 2. 学 会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的 信 息 . • 3. 学 会 归 纳 内 容 要 点, 概 括 中 心 思 想 . • 4. 善 于 从 整 体 上 着 眼, 把 握 文 意, 概 括、 阐 发 和 解 释 文 章 的 内 容 .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1、含义解读:“筛选并整合”是对文章进行有目的的分析综合, 具体说就是按照阅读要求对材料进行辨析,选择取舍,并重新加 以组合。考查的是一种定向阅读能力。 • 2、准确理解重要信息的含义范围。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 识。是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首先要关注的地方。作题时, 我们要略过那些无用信息,辨别、筛选并整合对某一概念的准确 解释和阐述。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述的语句和相关的材料, 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 握本质特征。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集中表 现文章主旨和能有利表现文章观点的句子。 • 3、方法:①通过题干,把握筛选标准。②确认筛选信息区域。 ③归纳、综合筛选范围的内容材料,并发掘其隐含信息。④根据 试题要求,对筛选整理的信息一一辨别。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 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⑤ 借助概括要点筛选信息。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是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 甚至是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 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有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 的降低非哺乳动物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 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 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动物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 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合符文意的一项 是() •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   子 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然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   的 原状不变。 •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真题引导 •    之     高考散文阅读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秋光里的黄金树 • 周 涛 • 这里正是秋天。 •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 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 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 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 那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 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 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赠予面前, 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 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 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 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 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 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 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 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 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 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 思绪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槃的香味, 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 休憩栖息的愉悦。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 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 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稚优美,你若细细 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 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 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 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 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 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颠峰,很快,这一刻就会 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 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 它的天职。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 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 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遣憾太少,要是更多一 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 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 荒野是那么寥廓; •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 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 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 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 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 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 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 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 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 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 上的崭新一页。 •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 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 来写?(4分) • 答:(4分)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 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 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 和谐相处。 •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 落加以赏析。(6分) • 答:(6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 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 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 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 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 ①童话 • 答:(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 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 答:(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 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 •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 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分) • 答:(5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 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 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 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 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一个词说得准确——“瓦 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 事。瓦更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 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 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 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 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 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 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里的瓦,都会想到 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 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 紧的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 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 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是,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 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你一个 疯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 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 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 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 红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 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 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着身上“籍贯” 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 “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 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 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 瓦松,又名天篷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 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 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 上,距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 星星呢。那一顶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 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 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 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 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 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 • 意(4分) •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 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 生活。 • 答:(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 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 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 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 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 答: (4分)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②对称之美; ③团结与温 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 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 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 答:(6分)“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 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 来了。 • 答: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 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 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 答: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 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06江苏卷)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 雨中一头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 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 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 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 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 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 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 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 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 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细雨把它淋得 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 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 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 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 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 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 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 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 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 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 再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 的步行街。 •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 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 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 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 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 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 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 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 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 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 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 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太 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 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 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 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 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 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 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 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 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 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 【解析】每段景物描写特点各1分,修辞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 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为E。 【易错点】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 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 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 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 •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 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解析】第一个作用3分,第二个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 【考点】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 级为E。 • 【易错点】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 蕴涵的美” 往往理解不透。 • 答: 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 抒情、议论作铺垫。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 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解析】每一种态度3分。(意思对即可) • 答:①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 怅。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 是什么?(6分) •【解析】共3点,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 答: 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 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 •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 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 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 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 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 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 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 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 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 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 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 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 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 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 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的大门,奔向他一 生战斗的长途。 •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 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 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 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 亲切爱慕的光。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 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 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 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 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 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 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阐门,放他们到宽阔 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 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 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 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 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 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支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 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 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 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 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 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 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 过的河,都是如此。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 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 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 也被打碎! •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 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的飞动着” 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 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以至于无穷”。 • 又转过一条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 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版,略有改动)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 “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 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 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 园和三味书层”,“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 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 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 向往的精神家园。 •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4分)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照游 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 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 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 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层;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由 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 完整,趋于规矩。 •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 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4分)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C级。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 进行。本文作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 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评述,实际上是对其精神的 升华和延续。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事”、他所想 望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在令她感到欣慰。 • 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 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4分) •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 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章标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问答 此题既要联系文中描写“在山阴道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又要 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山川自相是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而准 确理解散文以“在山阴道上”为题的含义。 •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分)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 赏析。(16分) •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 访问,而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 思,剪裁别具匠心。 •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 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 索互为表里,相互是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 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 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地表 现了文章主题。 •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 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 高潮。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 2) 简 析 《 在 山 阴 道 上》 联 想 的 巧 妙 运 用 •文 章 中 联 想, 主 要 表 现 为 三 处; 一 是 山 川 的 壮 美 与 我 心 中 的 “ 巨 人 形 象” 融 合 在 一 起; 二 是 目 睹 孩 子 们 今 天 的 幸 福 生 活, 脑 中 出 现 “ 勇 士 的 雕 像” ; 三 是 牧 歌 式 的 田 园 风 光, 使 “ 我” 联 想 到 鲁 迅 所 想 望 的 “ 好 的 故 事” 。 •三 处 联 想 都 自 然 贴 切, 意 绪 贯 通。 •三 处 联 想 层 层 推 进, 有 力 开 拓 和 升 华 了 文 章 主 题。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 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 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 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 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 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 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 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 就要求考生首选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 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 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 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 符合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