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 M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Ⅰ信息性阅读
-
3
-
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
,
现代文阅读分为
“
信息性阅读
”
和
“
文学性阅读
”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阅读文本
,
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高考对信息性阅读的主要要求有
:
在熟知文类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
,
整体感知文本
,
把握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
,
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
评价文本的观点倾向
,
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
,
能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
等等。新高考形式下的信息性阅读
,
将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
4
-
一、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阅读方法
(
一
)
论述类文本的种类与特征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1
.
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
-
5
-
2
.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
6
-
3
.
时评
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4
.
书评
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等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
-
7
-
(
二
)
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
8
-
(
三
)
论述类文本的
“
拆解
”
技巧
文章如器械,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技巧“组装”成文的。如果我们能把一篇文章“拆解”开来,悟透“组装”的技巧,一定能解决文本中读不懂的问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尤其如此。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分析论证思路与手法,捕捉文本关键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讲,读文的重点就是厘清文本的论述层次和行文的逻辑思路,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基于此,文本的阅读可采用如下方法:
-
9
-
1
.
标
(1)标段落数目。文章共几段,要首先标明;重要段落,甚至要标到句。
(2)标关键句。论点句、分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段落中的其他重要语句,一边读,一边标画。
(3)标重要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其他如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等,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对比选项。
-
10
-
2
.
理
具体来说,读完每段理关系,读完全文理层次。
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大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1)概括段落大意的常见方式
①
寻找关键句子。
a.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b.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c.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
11
-
②
依据关键词概括。
a.
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
;
b.
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
;
c.
某些指示代词
;
d.
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
;
e.
提示信息的词
;
f.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
,
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
12
-
(2)
梳理句间关系要注意的关系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
,
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3)
厘清全文论述层次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层次
,
一般体现在段落关系上
,
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
,
可以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
-
13
-
3
.
辨
“辨”就是辨析,是在标画、梳理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一种分析。要“辨”清如下两点。
(1)辨清叙议。论述类文本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叙述和议论。叙述是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着观点。分清叙议,就辨明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辨明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在读后都要有初步的了解。对哪段文字是证明哪一个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的,都需要有初步的认知。
-
14
-
读文示范
(2020
届山东、海南省模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
但
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
,
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
,
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
,
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
,
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
,
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
“
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
”,
他坦承自己
“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
,
一直认为
,
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
,
更不是它的优势
”,
甚至有过
“
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
”
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
,
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
“
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
”,
他后来的作品
“
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
”,
这
“
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
。
-
15
-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
,“
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
”,
却又话锋一转
,
表示
“
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
,
却很适合科幻
,
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
,
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
:
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
-
16
-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
,
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
,
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
,
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
,
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
,
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
,
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
,
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
,
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
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
,
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
,
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
,
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
,
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
,
即便是《三体》
,
在
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
,
细致不足
。
-
17
-
从题材来说
,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
,
在某种程度上
,
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
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
,
要达到惊奇
,
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
,
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
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
-
18
-
可见
,
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
,
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
,
其实
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
,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
?
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
,
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
,
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
,
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
;
如果希望种植野菜
,
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
,
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
,
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
,
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
19
-
文学性重要吗
?
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
,
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
,
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
,
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
,
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
,
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
,
把文学性固化
,
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
,
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
(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
“
文学性
”?
》
)
-
20
-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
还是姓
“
文
”,
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
,
不等于武术和侠行
;
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
,
不等于刑侦侦破
;
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
,
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
“
文
”,
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
“
三剑客
”
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
:
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
,
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
;
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
21
-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
;
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
,
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
;
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
,
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
,
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
,
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
,
而韩松的小说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
-
22
-
材料一
:
(
一
)
标
“
材料一
”
是文学评论。共
3
段。评论的话题是刘慈欣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作者的观点是
:
。
(
二
)
理
“
材料一
”
总体上看是
的论证关系。
第一段先提出
。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论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以剧情和人物感情取胜
,
态度上不注重文笔
,
写作时却注意到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
对文笔也不是没有自觉追求。
(
三
)
辨
“
材料一
”
主要采用了
的论证手法。
刘慈欣科幻小说不过分追求文学性
,
但不是没有文学自觉
总分
社会各界对刘慈欣作品的评价各异
刘慈欣看似矛盾的科幻小说创作的
两个理念
分析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
23
-
材料二
:
(
一
)
标
“材料二
”
是文学评论
,
共
5
段
,
论述的话题是科幻作品缺少文学性的原因。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来论述观点。
(
二
)
理
“
材料二
”
第一段以
的形式开头
,
提出观点。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提出的问题
,
立论
,
从科幻小说的内容入手展开论证。先将科幻小说和一般小说描绘的世界
进行对比。指出两者描绘的世界不同
,
作家用精力的地方不同
,
科幻小说所以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细致不足
,
显得缺少文学性。
科幻作品的内容
科幻小说的形式
设问
正面
-
24
-
第三段,从
入手
,
指出
“
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
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
。
第四、五段是总结。
“
可见
”
一词
,
表明这段文字是结论。但在这两段文字中
,
作者又以
“
”
设问
,
反驳了有些人用传统观点来评价科幻小说缺乏文学性的做法
,
并顺势提出文学性不能固化的新看法。
(
三
)
辨
“
材料二
”
先立后驳
,
运用了
,
手法多样。
科幻小说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
对比论证、分析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
25
-
材料三
:
(
一
)
标
“
材料三
”
也是文学评论
,
共
2
段
,
提出了
的观点。
(
二
)
理
这两段文字
,
先提出争议
,
然后用武侠小说
论证
,
得出观点
;
再举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三人的作品为例
,
说明
。
(
三
)
辨
三则材料
,
虽然论证的重点各异
,
但相互佐证
,
可互相参照。
科幻小说姓“文”
类比
科幻作品是变化了文学作品
-
26
-
典题试做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
,
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
,
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
,
更看重题材的新奇
,
而不是形式的讲究
,
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
,
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
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
“
文学思维
”
有变化
,
这里
“
文学思维
”
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
“
文学性
”
。
D
解析
:
此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
A
项
,“
无暇
”
说法不当
,
作者不是
“
无暇
”,
而是不在这方面浪费笔墨
,
表现的意图不同。
B
项
,“
较为随意
”
说法不当。
C
项
,“
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
中
“
需要
”
一说无中生有。
-
27
-
2
.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
,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
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
《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
“
细致不足
”,
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
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
,
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
文学性
”
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
,
避免固化
,
保持边界的开放
,
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C
解析
:
此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原文中为
“
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
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
并没有说明科幻小说
“
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
。
-
28
-
3
.
下列说法中
,
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
A.“
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
,
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
B.“
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
,
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
C.“
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
,
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
D.“
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
,
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
B
解析
:
通过材料二可知
,
其观点是科幻小说不必追求文学性
,
文学性不能固化。
A
项是对科幻小说定义的评价
;B
项能证明
“
科幻小说不必追求文学性
”;C
项是对科幻小说科学性的说法
,
不是谈论科幻小说文学性的
;D
项强调的是古代文学的魅力
,
不符合谈论的话题。
-
29
-
4
.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
请简要说明。
(4
分
)
答案
:
①
以设问开篇
,
引发关注
;
②
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
,
先立再驳
;
③
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
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
30
-
5
.
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
?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
答案
:
示例
观点一
:
不合理。
①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
,
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
,
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
;
②
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
,
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
,
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
,
这是一种新的
“
文学性
”
。
观点二
:
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
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
,
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
;
②
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
,
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
31
-
二、新闻、科普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阅读方法
(
一
)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特点
目前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大特点是材料的“非连续性”。这类材料,内容针对某一事件,引入不同媒体的报道或评论的不同观点,以文字、图表、数据等形式呈现。这些媒体材料,主要由消息、通讯、评论、综述、报告等文本的片段组成。因此,了解这些文本材料的特点,才能准确读出材料的信息。
1
.
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等。
-
32
-
2
.
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主要有两种: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
3
.
时评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或事实所作的评论,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特点。鲜明的观点是时评的重要特征。
4
.
社论
社论是主流媒体代表政府发出的带有指导性的评论,是时评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从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的评论性文章。所以说,社论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指导功能。
-
33
-
5
.
综述
综述是指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对大量的数据、资料、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评论性文章。综述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6
.
访谈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具有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
-
34
-
7
.
报告
报告又称“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的一类新闻体裁。报告强调时效,追求理性。报告常以夹叙夹议为主要报道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生活。
8
.
科普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
35
-
(
二
)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般方法
这类文本的阅读,主要是从“筛选”“分析”“对比”“概括”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从命题角度看,这类题目的命制方式与论述类文本相似,其设误角度也有相同之处,因而读文方式也有相通之处。
1
.
通读材料
,
把握文体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不是整篇的文章,但应该把握每段文字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文本的写法。比如消息是客观的报道,而时评则需要观点鲜明的分析;报道是粗线条的,而报告则需要在详细的数字分析基础上提出结论。
-
36
-
2
.
还题入文
,
圈画关键细节
内容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哪些信息是我们所需要的?直白地说就是与题目相关的信息是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的,也是需要我们设法寻找的。因此,还题入文,是寻找信息源的捷径。由于两道选择题有8个选项,涉及的文中信息比较密集,需要我们仔细寻找圈画,不要遗漏任何细节。
3
.
文题比对
,
筛选分析判断
这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答方式是一致的,
包括
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或结论。比对的关键是细心,不粗枝大叶。还要注意,选择题不是所有的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对应,有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没有具体的对应点,因此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善于对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深入理解分析。主观简答题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
37
-
读文示范
(2019·
全国
Ⅱ
卷
,
有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
,
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
,
有过很多成绩
,
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
,
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
,
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
“
洋行
”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
,
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
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
38
-
三年来
,
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
,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
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
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
,
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
,
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
,
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
,
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
《人民日报》
1954
年
2
月
6
日
)
-
39
-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
“
新世界七大奇迹
”
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
,
每项荣誉的背后
,
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
,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
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
,
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
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
,
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
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
,
世界最重的沉管
;
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
,
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
,
申请专利
454
项
,7
项创世界之最
,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
,
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
,
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
,
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
,
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
,
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
《光明日报》
2018
年
10
月
24
日
)
-
40
-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
,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
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
,
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
,
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
,
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
,
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
,
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
,
采集各类数据信息
,
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
;
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
,
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
,
类似人体神经系统
;
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
,
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
,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
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
,
类似于大脑
,
实现数据融合
,
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
,
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
-
41
-
一、把握文体特征
从材料的标题和内容看
,“
材料一
”
是社论。
这则材料的观点是
“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
,
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
。
材料赞扬了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
表达了对我国桥梁工程进步的自豪感。
“
材料二
”
和
“
材料三
”
是综述。这两则材料都是对港珠澳大桥有关情况的综合评析。
“
材料二
”
针对港珠澳大桥的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来谈
,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
翔实地论证了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含量。
“
材料三
”
重在对港珠澳大桥的
“
智能建造
”
进行评说
,
彰显了中国建造的科技含量。
-
42
-
二、圈画、比对解题
①
读材料和选项
,
找出选项在文本中的对应处。
②
比对词语、比对关系
,
比对依据或结论。
③
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
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
深层次地进行理解分析。
-
43
-
典题试做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面貌的武汉长江大桥是继黄河铁桥、钱塘江铁桥之后我国独力兴建的又一座大桥。
B.
钱塘江铁桥的大部分工程由
“
洋行
”
承包
,
这不利于我国桥梁建设经验的积累和桥梁建设人员的培养。
C.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大桥
,
有着很大的科技含量
,
成了中国桥梁建设走向世界的名片。
D.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
“
新世界七大奇迹
”
之一
,
是因为它背后有许多沉甸甸的数据支撑。
C
解析
:
A
项
,“
独力兴建
”
说法错误
;B
项
,“
大部分工程
”
不准确
,
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由
“
洋行
”
承包。
D
项
,
以偏概全
,
不仅是有数据支撑还是
“
目前世界综合难度最大
”
的。
-
44
-
2
.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D
解析
:
D
项
,“
实现数据融合
”
与文意不符
,
原文说
“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
。
-
45
-
3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
,
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
;
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
,
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
,
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
,
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
,
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
,
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
,
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
,
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
-
46
-
解析
:
C
项
,“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
表述不当
,
应为
“
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
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
”
于文无据
,
原文中是
“
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
。
-
47
-
4
.
从黄河铁桥到钱塘江铁桥
,
再到武汉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
,
中国的桥梁建设走过一条怎样的道路
?
请简要分析。
(4
分
)
答案
:
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由被控制到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
①
黄河铁桥
,
由外国人承包
;
钱塘江铁桥
,
主要结构部分由三家
“
洋行
”
承包。
②
武汉长江大桥
,
虽得到苏联专家援助
,
但全部用自己的材料
,
由自己的人员来建设
,
积累了经验
,
培养了队伍。
③
港珠澳大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
有许多个史无前例的科技创新
,
彰显了中国建桥的能力。
-
48
-
5
.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
?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被外媒誉为
“
新世界七大奇迹
”
之一
;
②
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③
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
,
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
此题借助对
“
自信心
”
表现的列举
,
考查对文本三则材料的高度概括能力。材料二和材料三合到一起
,
体现的是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经很高
,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材料一和材料二合到一起
,
体现的是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材料二中
,
可以得出一点
,
我国桥梁建设水平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
49
-
三、传记的文体特征与阅读方法
(
一
)
传记的特征与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
50
-
3
.
写法上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上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
有真实姓名、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
,
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
,
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
,
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
;
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
,
倾注了爱憎的情感
;
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
,
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4
.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
,
或辅以议论。一般来说
,
传记以通过记叙来说明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业绩成就为主
;
也有的传记
,
在记述人物经历的同时加以评论
,
叙议结合
,
如评传。
-
51
-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
传记可分为不同类型。
-
52
-
(
二
)
传记阅读的总体要求
(1)知人: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陪衬,还是对比)?传主的身份、地位、贡献、成就、人生观、世界观是怎样的?
(2)理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传主的?分别选择了什么典型事例、场景、细节来表现?场景与细节的安排有什么意图?叙事的顺序有什么特点?通过梳理所叙之事和对场景与细节描写的解读分析,来认识传主的“人品”,理解文本的选材特点、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抑扬、虚实、详略)及其用意,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3)识品:传主具有哪些品质特征?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旁人是如何评价的?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要注意结合传主的身份特点,联系传主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等。
-
53
-
(
三
)
传记的
“
四步阅读法
”
1
.
把握传主经历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全面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
2
.
关注典型事迹
传主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但是最能凸显传主品格修养与情感志趣的往往是传主经历的重大事件。作者通常会选取典型事件来刻画传主的形象。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鲜活地再现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丰满的传主形象。
-
54
-
3
.
分析艺术手法
作者刻画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倾向,为此,传记作者会精心选材布局,并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在表现手法上,传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结合、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引用、比喻等方法。
4
.
体察作者情感
阅读传记,应在把握传主事迹、明确传记手法的基础上,体察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
55
-
读文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1926
年
3
月
,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
,
祖辈大多从医
,
很小的时候
,
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
,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
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
,“
如果国家太弱
,
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
!”
黄旭华在心里默默立下了誓言
,“
我不学医了
,
我要读航空、读造船
,
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
,
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
”
。
1945
年
7
月
,
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
,
开始毅然追寻
“
造船造舰
”
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
56
-
1954
年
,
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
1958
年
,
面对占据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
,
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
:“
核潜艇
,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
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
,
面对
“
苦干惊天动地事
,
甘做隐姓埋名人
”
的严苛誓言
,
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
工业基础薄弱
,
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
!
没有人见过核潜艇
,
加之国外严密封锁
,
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
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
,
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
,
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
三年困难时期后
,
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
年
,
研究所组建
,
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
年
,
黄旭华拖家带口
,
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
,
黄沙肆虐
,
不仅自然环境恶劣
,
物资也极其匮乏
,
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
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
57
-
1957
年
,
黄旭华出差到广东
,
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
,
母亲叮嘱
:“
以前战争纷乱
,
交通不便
,
你回不了家
,
现在社会安定
,
交通恢复了
,
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
”
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
,
这一别就是
30
年
,30
年间
,
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
,
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
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
,
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
摘编自《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
有删改
)
-
58
-
材料二
1958
年
,
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
,
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
,
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
7
项难题号称
“
七朵金花
”
。
当时
,
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
“
水滴型
”,
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
,
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
?
黄旭华大胆提出
,“
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
”
。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
,
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
!“
我国国力薄弱
,
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
,
只能少走弯路……
”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
,
除了大胆
,
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
,
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
3
个月就提出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
,
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
59
-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
“
前进
”
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
,
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
,
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
,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
,
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
,
结果一致还好
,
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
,
黄旭华还用最
“
土
”
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
,
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
,
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
,
确保重心稳定
?
黄旭华要求
,
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
,
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
“
斤斤计较
”
使得排水量达
4
000
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
60
-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
,
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
,
他要
“
网络
”
全国
24
个省市的
2
000
多家科研单位
,
工程复杂
,
牵涉面广
,
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
,
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
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
,
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
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
,
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
,
艇上
100
多人全部遇难。
-
61
-
1988
年初
,
核潜艇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
,
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
,
在动员大会上他说
:“
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
,
不是准备牺牲
,
我们要唱‘雄赳赳
,
气昂昂’
!”
为了稳定军心
,
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
,
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但是妻子会同意他的决定吗
?“
你是总设计师
,
你必须下去
,
必须对这一百多名官兵的生命负责
!”
夫人李世英的话打消了黄旭华的后顾之忧
,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最后的测试工作。
就这样
,
时年
62
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
300
米
,
在这一深度
,
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
1.5
吨的压力
,
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
并获得成功
,
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
摘编自《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
30
年成就赫赫之功》
)
-
62
-
1
.
把握传主经历
本题所选三则材料
,
都是展现
“
中国核潜艇之父
”
黄旭华总设计师的。
三则材料从
表现黄旭华的精神品格和事业贡献。从内容上大致可以梳理出人物的生平事迹。
1926
年
3
月
,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青少年时代目睹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惨状
,
立志报国。
1945
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
开始追寻报国梦。
1958
年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
,
黄旭华积极响应。
1965
年核潜艇研制所成立
,
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
年
,
进驻葫芦岛。
1957
年与家人告别
,
之后
,
隐姓埋名
30
年
,
一心致力于核潜艇的研制。
1958
年开始
,
率领手下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
,
攻克了一道道难题。
1988
年
,62
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不同角度、不同时段
-
63
-
2
.
关注典型事迹
三则材料
,
写出了传主四个方面的典型事迹。
事迹一
:
黄旭华祖辈从医
,
父母也希望黄旭华能继承祖业
,
治病救人
,
但黄旭华目睹中国被日本侵略的现状
,
决定科技救国
,
走向了造船之路。这一事迹表现了
。
事迹二
:
黄旭华承担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后
,
不怕环境艰苦
,
一心一意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去
,
三十年隐姓埋名
,
与父母仅有书信往来。这种
的精神
,
令世人敬仰。
事迹三
:
黄旭华在科研中的
精神和
精神。在核潜艇的研制中
,
有两个感人的细节
:
用算盘算、用秤称。如此多的数据
,
需要科研人员一遍遍用算盘计算
;4
000
多吨的核潜艇
,
一件件设备、零部件都需要用秤称。这需要怎样的耐心与耐力啊
!
传主的爱国精神和报国之志
不计名利、矢志不渝的报国精神
,
甘于奉献、敢于牺牲
执着
创新
-
64
-
事迹四
:
核潜艇就要下水了
,
为了帮助船员克服畏惧心理
,
稳定军心
,62
岁的黄旭华身先士卒
,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这体现了黄旭华
的精神。
3
.
分析艺术手法
三则材料
,
虽然都从正面描写传主事迹
,
塑造传主形象
,
但角度不完全相同
,
手法也不完全一致。
材料一按
顺序表现了传主的志向和爱国精神。
材料二选取了传主日常科研中的两个
材料
,
表现传主不畏困难、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精神。
材料三是一个
镜头
,
用美国潜艇事故
,
彰显了黄旭华的担当。
4
.
体察作者情感
三则材料共同表现了对传主的
。
勇于担当
时间
细节性
特写
对比映衬
敬仰与赞颂
-
65
-
典题试做
1
.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
A.
因为出生在海边
,
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
,
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
,
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
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
,
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
,
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
黄旭华从
1957
年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
,
一别就是
30
年。
30
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
,
直到父亲和二哥去世。
D.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62
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
,
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B
解析
:
A
项错误
,
黄旭华没有继承祖业学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
C
项
,“
直到父亲和二哥去世
”
表述错误
,
原文意思是一别
30
年再相见时发现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D
项
,“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
错误
,
做出该决定的目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
66
-
2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黄旭华的
“
土
”
办法
,
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
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
黄旭华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
,
用此手段提出了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
,
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C.
材料三写美国的
“
长尾鲨号
”
在深潜试验时出现事故。一是说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
,
二是为写黄旭华做铺垫。
D.
黄旭华带领同事们只用算盘和计算尺就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技术难关。
C
-
67
-
解析
:
A
项
,
无中生有
,
文中只是说黄旭华还用最
“
土
”
的办法
——
用秤称设备
,
并没提到这个做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B
项
,“
用此手段提出了
5
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
”
错误。
“
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
以偏概全。原文为
“
除此之外
,
黄旭华还用最
‘
土
’
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
。
D
项
,
说法于文无据。
-
68
-
3
.
下列材料都是黄旭华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
其中能与
“
材料一
”
表现传主同一品格的一项是
(
)(3
分
)
A.“
人都是爱惜自己的生命的
,
我也是一样。我下去一定要把试验数据完完整整拿回来
,
而不是硬装好汉
,
让大家去牺牲。
”
B.“
我们国家
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是发表过声明的
,
我们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
,
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如果人家向我们进攻
,
我们坚决给予报复。
”
C.“
从造船的角度来看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
整个国家更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
这个飞跃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
D.“
从入党到现在
,
党的决定我从来没有含糊过
,
我也没有向党提出任何个人的要求
,
‘不忘初心’
,
一直到现在。
”
D
解析
:
A
项与材料三的角度一致
;B
项是谈我们研制核武器的目的
;C
项是对造船现状的评价
;D
项与材料一观点相同
,
体现
“
不忘初心
,
矢志报国
”
。
-
69
-
4
.
三则材料各从怎样的角度塑造传主黄旭华的形象
?
请简要概括。
(4
分
)
答案
:
①
第一则材料侧重写黄旭华少年的志向和中年的奋斗
,
体现了他的报国之志和默默奉献的爱国精神。
②
材料二侧重表现黄旭华在科研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
体现的是他不畏困难的顽强斗志。
③
材料三从一个片段、一个具体事件来表现黄旭华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
④
三则材料都从正面塑造了黄旭华的形象。
-
70
-
5
.
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
“
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
的是哪些精神
?
你认为黄旭华能成为
“
中国核潜艇之父
”,
哪种精神最为重要
?
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
答案
:
(1)
①
矢志报国、坚定执着的爱国精神
;
②
攻坚克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
③
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
;
④
谦逊淡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2)
示例
在这四种精神中
,
我认为爱国精神、报国之志最为重要。是报国之志引领他不怕困难、不慕名利、离开家人、身先士卒
,
成就伟大事业的。
专题一 多文本信息的获取
学案一
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
本质是基于信息筛选的阅读
,
大部分题目是在把握内容的前提下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因命题方式是选择题
,
命题人在选项设置上有相对固定的手段
,
设置了诸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错误类型。而切片分析、多重比对等解题方法
,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必备知识
·
归纳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题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进行一番改造,这种“改造”的方式概括起来说就是:“删(删减)”“添(添加)”“调(调换)”“改(改变)”“漏(遗漏)”“凑(拼凑)”。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
从命题手法可知,信息筛选题的选项一般是将文中多处信息进行组接拼凑,删减更改,归纳概括。解答此类题目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命题人“组装”的选项拆解开来,逐点比对。比对可分为三级进行。
1
.
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2
.
比对句间关系
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等现象。
3
.
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关键能力
·
提升
一、用好三重比对
二、明辨八类陷阱
1
.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从而迷惑考生。如:
偷换概念。根据文意
,
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
,
将会失去的是
“
本真的艺术特性
”
而不是
“
原有风格
”
。选项用
“
原有风格
”
替换了
“
本真的艺术特性
”
。
2
.
以偏概全
命题人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程度轻重的词语进行干扰,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如:
以偏概全。
“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
是对选文
“
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
这一说法的错误转述。
3
.
张冠李戴
命题人将相关信息错置,把属于甲的特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如:
张冠李戴。韩非子的看法是
“
侠以武犯禁
”,
而
“
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
”“
是把双刃剑
”
等是作者的看法。
4
.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注意原文或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如:
因果颠倒。原文是
“
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
,
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
”
。
5
.
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更换选项中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歪曲理解或牵强附会等。如:
曲解文意。
“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
,
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
,
而且不为一体所限
,
更能融会运用
,
开创变化
,
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
表达了杜甫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能兼收并蓄、博取其长的态度。该项表述为
“
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
。
“
兼收并蓄、博取其长
”
与
“
正面评价
”
两者之间
,
既有一定的联系性、相同性
,
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
两者并不等同
,
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6
.
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人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如:
无中生有。从原文
“
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
”
看
,
两者是并重的
,
并没有
“
国泰民安
”
是主体部分的论述。故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7
.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把处于设想、理念、框架、宏图等阶段转述为当下、现实、成果、见解或结论等。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等。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如:
混淆时态。原文是
“
要在人类
DNA
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
”,
选项是
“
人类进行了在其
DNA
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
”,
把未然说成已然。
8
.
绝对武断
选项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等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做出绝对或武断的结论,对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因此,应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等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必然”等词语。如:
绝对武断。原文说
“
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
只是
“
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
”,
选项中
“
必然过程
”
的说法过于绝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
,
社交网络成为个人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
,
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关系、社会目标和社会行动的潜在影响
,
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
,
作为一种市场产品
,
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
,
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
,
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
,
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
,
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
,
媒介更加多元化
,
内容更丰富。然而
,
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
,
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
,
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
,
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
,
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
,
在社交网络中
,
隐私悖论一直存在
,
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
,
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
,
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
,
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
,
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
,
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
,
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
,
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
,
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
,
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
,
弱化了情感性沟通
,
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
,
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
,
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
,
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
,
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
,
营造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
,
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
,
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
,
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
,
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
,
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
,
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
,
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
,
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
,
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
,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
,
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
,
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
,
在个体化特征之外
,
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
,
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
,
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
1
.(
信息筛选题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
,
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
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
,
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C.
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
,
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D.
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
给人们带来自由
,
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D
解析
:
A
项
,
强加因果
,
原文是
“
作为一种市场产品
,
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
,
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
”
。
B
项
,
曲解文意
,
文章说
“
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
,
弱化了情感性沟通
”
而非
“
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
。
C
项
,
偷换概念
,
文章表达的是
“
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
”
而非
“
核心
”
特征。
2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隐私悖论告诫我们
,
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
,
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
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
,
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
,
约束社会互动规范
,
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C.
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
,
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D.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
,
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
发展前景不好。
D
解析
:
D
项
,“
发展前景不好
”
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
: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
,
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故选
D
项。
题点一
-
101
-
题点二
学案二 新闻、科普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是阅读的两个重要能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由近年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开始向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整合并重的考查方向发展。
2019
年全国
Ⅰ
卷和全国
Ⅲ
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第
1
题
,
都考查了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
;
三套卷的第
2
题都考查了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
题点一
-
102
-
题点二
题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话题或重要词语,理解概念含义一般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断。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
含义
。
题点一
-
103
-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题点一
-
104
-
题点二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题点一
-
105
-
题点二
题点一
-
106
-
题点二
题点一
-
107
-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
,
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
,
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
,
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
,
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
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
,
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
,
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
“
病痛
”
情形的差异
,
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
,
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
;
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
题点一
-
108
-
题点二
材料二
以温度
25
℃
、相对湿度
50%
为标准寿命
(
设其指数为
1.00),
计算在温度
15
℃
、
35
℃
和湿度
10%
、
30%
、
70%
条件下
,
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
,
结果见下表
:
(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
题点一
-
109
-
题点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
,
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
,
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
,
形成于
18
世纪
,
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
,
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
,
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
,
柔韧性极差
,
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
,
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
,
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
,
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
题点一
-
110
-
题点二
(1)
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
,
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
,
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
,
直至脆裂粉碎
,
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
,
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
,
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
,
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
,
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
,
去酸彻底
,
可操作性强
,
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题点一
-
111
-
题点二
(2)
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
,
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
,
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
,
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
,
使得纸浆难以通过
,
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
,
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
,
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
,
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
,
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
,
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
,
称之为
“
魔术般的变化
”
。
(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
题点一
-
112
-
题点二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
“
修复
”
工作的一项是
(
)(3
分
)
A.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
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
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
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题点一
-
113
-
题点二
【思考角度】
此题对应的是对
“
材料一
”
中画线部分两个概念的理解
,
即什么是
“
治理
”,
什么是
“
修复
”
。
题点一
-
114
-
题点二
治理
:A
项
“
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
属于
“
治理
”
而不属于
“
修复
”
。因为
“
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
中有
“
脱水
”
。
【答案整合】
A
-
115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必备知识
·
归纳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使之条理化、概括化。“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査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文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文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
116
-
题点一
题点二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
文本材料的内容信息
不同文体的材料,其信息的核心内容不同:
-
117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文本材料的附带信息
3
.
图表材料呈现的信息
(此部分内容在下面“图表信息的筛选”中专门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
118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审题
——
抓住题型标志
,
看清设问角度
2
.
答题
——
明确方法步骤
,
找准思路依据
-
119
-
题点一
题点二
“四步法”排查错误信息
第
1
步
,
全面读材料
概括分析类题目,其文本一般不止一则材料,往往是多则材料。因此对材料要全面通读,包括图表和材料下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材料出处,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第一步。
第
2
步
,
圈画怀疑点
仔细阅读选项,体会选项的表述,圈画出“值得怀疑”的词句,这些词句一般是表时间、范围、程度、关系的关键字词,或者是表示观点态度的语句。
-
120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
3
步
,
找准信息源
在原文中找出选项中
“
值得怀疑
”
的地方的对应表述。找的点要准确
,
最好能准确落实在某行某句
,
甚至某个词语上
;
找的点要全面
,
有的选项的对应处不止一处
,
表述方式也不止一种。
第
4
步
,
落实设误处
这一步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筛选信息解答方法是一致的
,
就是对圈画出的
“
值得怀疑
”
的词句与
“
信息源
”
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
,
比对词语、关系
,
比对依据或结论
,
找出
“
问题
”
。但要注意
,
有的选项
,
未必有具体的对应点和设误处
,
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
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
深入分析。
-
121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
(2019·
全国
Ⅰ
卷
,
原文见
“
题点一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思考角度】
-
122
-
题点一
题点二
-
123
-
题点一
题点二
C
项
,
从选项表述的内容看
,
材料中没有
“
修复纸张的酸性
”
说法。
【答案整合】
C
-
124
-
题点一
题点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材料一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
,
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
,
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
,
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
;
相比较来说
,
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
,
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
,
又可以算得上大事
,
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
,
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
“
研究性保护项目
”,
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
125
-
题点一
题点二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
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
,
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
,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
对文物现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
,
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
,
探索工匠招募制度
,
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
,
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
,
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
,
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
-
126
-
题点一
题点二
材料二
4
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
,
建筑损毁严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我国是文物大国
,
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
,
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
,
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
,
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
,
近年来
,
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宗克古城遭大火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
,2009
年至
2014
年年初
,
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
1
300
余起
,
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
,
占总数近
40%,
电气原因占总数
20%,
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这组数据
,
让人悲哀
,
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
,
在喟叹中反求诸己
,
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
,
绝不蹈其覆辙
,
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
(
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
再次敲响警钟》
,
《光明日报》
2019
年
4
月
18
日
)
-
127
-
题点一
题点二
材料三
古建筑的维修
,
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
,
一般分为
5
种类型
:
(1)
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
,
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
(2)
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
,
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3)
重点修缮工程。对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
,
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
,
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
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5)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
,
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
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
)
-
128
-
题点一
题点二
1
.(
理解概念含义
)
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
“
局部复原工程
”
的一项是
(
)
A.
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
B.
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C.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D.
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C
解析
:
结合材料三内容
“
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
分析
,
可以理解
“
局部复原工程
”
的意思。对比选项可知
,A
项
“
更换破碎琉璃瓦
”
属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
;B
项
“
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
属于抢险加固工程
;C
项
“
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
属于局部复原工程
;D
项
,“
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
属于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
129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筛选文中信息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是大事
,
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
,
更在于工程本身意义重大。
B.2009
年至
2014
年初
,
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
,
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C.
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最好经过认真分析
,
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
,
再进行施工。
D.
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
,
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
B
解析
:
B
项
,
原文是说
“
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
,
占总数近
40%”,
不能表明
“
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
”“
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
。
-
130
-
题点一
题点二
学案
三
图表信息的筛选与信息的图示表述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的
“
信息
”,
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字信息
,
而且还包含材料中的数字、线条、符号、色块等非文字信息。
“
筛选
”
这类信息
,
须对所给图形、表格、线条、数字等进行综合阅读辨析
,
并与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准确比对
,
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
-
131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一
图表信息的筛选
必备知识
·
归纳
图表材料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图表主要有如下四种。
1
.
柱状图
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长方形条柱表示数据分布的情况,用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数值的变化。对柱状图的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
柱状图代表的数据;
②
柱状图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
-
132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曲线图
曲线图是用一组曲线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变化关系,比较直观地显示量的变化趋势。其特点是以纵、横坐标为主轴,有关数据通过曲线在两个主轴上的变化来反映某种情况。曲线图中的关键数字,往往是曲线变化的端点、高点、低点。抓住这些关键数字,可看出原因及变化。
3
.
扇面图
图形显示
的是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的大小与各项总和的比例,一般为整个圆形的百分比。解答此类题目,往往要求据图写出结论或分析原因,尤其对原因的分析,要结合题目和相关数据进行。
4
.
统计表
由一行或多行单元格组成,用于显示数字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表格一般由表头、纵栏、横栏组成。表头一般指表格的第一行,指明表格每一列的内容和意义。
-
133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
三步法
”
筛选图表信息
第一步
:
看表头
(
或标题
),
整体把握图表内容
关注题目、表头、图例,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 扇面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生产流程图要抓住各个环节的关系、先后顺序等。
第二步
,
看选项
,
对应图表细节数据
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注”等提示文字;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信息的源头。
-
134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三步
,
看表述
,
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从目前全国卷此类试题的考查情况看
,
主要是选择题
,
因此要注意选项的文字表述。如表明增长趋势的
,
可用的词语有
“
增长
(
加
)
了
”“
增加到
”“
增长了
××
倍
”“
与同期相比
,
增长
……”
等
;
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
“
减少了
”“
减少到
”“
减少了
(
百分数、分数
)”,
但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
:“
近一半
(
约
50%)”“
大部分
(
比例约占
55%~70%)”“
绝大多数
(
比例占
70%
以上
)”“
所有
”“
约几成
”
等。如果是主观表述
,
也要注意用词规范。
-
135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
1
柱状图
(2018·
全国
Ⅲ
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二
图
1
2010~2015
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
136
-
题点一
题点二
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
摘自杨伟《
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
-
137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2015
年
,
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
,
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达到
344
亿元
,
网店渠道达到
280
亿元。
B.
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
2014
年实现了
3.94%
的年度增长率
,2015
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保持增长
,
年度增长率达到
0.29%
。
C.2010~2015
年
,
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
可见
,
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
,
网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
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
“
增速下降
—
负增长
—
销售回暖
”
的过程之后
,
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
138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看表头
(
或标题
),
整体把握图表内容
该题由两幅图组成
,
图
1
是
2010~2015
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
图
2
是
2010~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纵坐标轴是码洋
(
图
1
右纵坐标轴是增长率
),
横坐标轴是年份。
-
139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二步,看选项,对应图表细节数据
A.是对2015年两种销售渠道的对比,从图1和图2的最后一个柱状图看,分别是334亿元和280亿元。表述正确。
B.是对实体书店2014和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增长率的对比,2014年增长率3.94%,2015增长率0.29%。表述正确。
C.是对6年来网络销售情况的分析,根据图2的数据可知,从2010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80亿元。
D.
第三步,看表述,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D项,“其市场码洋规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错误,规模趋于平稳,但年度增长率却难以预测。
-
140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二步
:D.
从图中可以看出
,
增长率呈现
“
大幅增长
—
增幅下滑
—
负增长
—
销售回暖
—
增幅下降
”
的状况
,
从中得不出
“
也将趋于平稳
”
的结论。
【答案整合】
D
-
141
-
题点一
题点二
例
2
曲线图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
,
目前就业率统计的情况大致如下
:
每年
9
月
1
日、
12
月
30
日由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
,
依据本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以及其他学生的去向
,
进行统计、计算
,
再上报省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
由省级就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
最后上报教育部公布。统计指标就业率计算的公式为
:
毕业生就业率
=(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100%
。同时对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列出了
7
种形式
,
对就业鉴定的依据也分为了以下
7
种
:
-
142
-
题点一
题点二
①
持报到证就业的
,
以打印的报到证为准
;
②
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但未签订协议的
,
列入隐性就业统计
;
③
定向、委培的
,
以委托协议为准
;
④
回地方部门就业的
,
以录用登记的为准
;
⑤
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者
,
以其注册登记的记录为准
;
⑥
继续更高一层次学历教育的
,
凭录取通知书来统计
;
⑦
出国学习或工作的
,
以签证的办理为准。
(
摘编自《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研究》
)
-
143
-
题点一
题点二
2006~2016
年全国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
-
144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根据计算
,
全国本科半年后就业率一般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半年后就业率
,
但近年来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
B.2006~2016
年间
,
全国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年份是
2006
年
,
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C.
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本科与全国高职高专相比
,2006
年差距最大
,2016
年差距最小。
D.
从近三年的趋势可看出
,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
就业率均保持在
90%
以上。
-
145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看表头
(
或标题
),
整体把握图表内容
从图表标题可知
,
这是
“2006~2016
年全国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
”
情况调查汇总表。表中呈现的是本科生、高职高专和全国大学生
11
年来的就业率情况。
-
146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二步,看选项,对应图表细节数据
A.
B.11年间,全国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年份是2006年,为83.2%。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为92.1%。表述正确。
C.从图表可知,2006年二者的差距是7.2%,差距最大;2016年二者的差距是0.3%,差距最小。表述正确。
D.自从2012年之后,近5年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表述正确。
第三步,看表述,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A项,对图表信息的筛选与表述错误,近年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不是逐年缩小。
-
147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二步
:A.
从图表中的数值看
,
本科就业率一般高于全国大学生和高职高专
,2011
年以前差距较大
,2011
年以后差距有所缩小
,
但不是逐年缩小。
【答案整合】
A
-
148
-
题点一
题点二
例
3
扇面图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149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在选择直播课的原因调查中
,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和家长认为价格相对线下辅导便宜
,
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是为线下辅导做补充。
B.
在对直播课效果的调查中
,
超过一半的学生和家长认为一般
,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仅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非常好。
C.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
教学质量地域间差别较大的今天
,“
互联网
+
教育
”
是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
,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D.
从调查看
,
网络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
选择价格相对线下辅导较为便宜的网络直播课
,
正是没有明显教学效果的原因。
-
150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一步,看表头(或标题),整体把握图表内容
从标题看,这是对“选择直播课的原因”和“直播课效果如何”问题的调查。原因涉及三个方面,调查效果也分三个等次。
第二步,看选项,对应图表细节数据
A.是对选择直播课原因的调查,32.94%的学生和家长认为价格相对线下辅导便宜,22.65%的人是为线下辅导做补充。
B.是对直播课效果的调查,51.18%的学生和家长认为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5.88%的人认为非常好。
C.是对直播课教学效果的调查,认为“非常好,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提高”的仅有25.88%,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D.
第三步,看表述,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
151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二步
:D.
是对两幅图反映问题的综合分析。
第三步
:“
选择价格相对线下辅导较为便宜的网络直播课
,
正是没有明显教学效果的原因
”
强加因果
,
选择网络直播课固然有价格便宜的原因
,
但这并不预示着必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整合】
D
-
152
-
题点一
题点二
例
4
统计表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表一
: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
5
000
元后不同
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
(
单位
:
元
)
-
153
-
题点一
题点二
表二
: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
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
-
154
-
题点一
题点二
注
扣除款
:
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
8 000
元
,
减除
5 000
元免税额
,
其应税收入为
3 000
元
,
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
2 000
元
,
那么这
2 000
元即扣除款。
-
155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
5 000
元后
,
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
,
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
,
月薪
2
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
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
,
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
,
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
低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
C.
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
,
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
,
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
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
,
因此
,
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
,
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
156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看表头
(
或标题
),
整体把握图表内容
从表头看
,
表
1
是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
5 000
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
;
表
2
是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两幅表格都是有关个税的计算情况的。
第二步
,
看选项
,
对应图表细节数据
A
项是对表一内容的表述。除
“
降幅
”
栏外百分比数值下降外
,
其余各纵栏都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
,
月薪
20 000
元上下是明显的分界线。
A
项表述正确。
B
项是对表一的表述
,
其前半部分表述内容与表格的内容相符
,
后半部分是推断
,“
低收入者是最大受益者
”
结论正确。
-
157
-
题点一
题点二
C
项是对表二有关内容的表述
,
从
“
高收入人群
”
一栏看
,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为
72%,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
(
元
/
年
)
最高
,
为
6 426
元
;
从
“
中低收入人群
”
一栏看
,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
最高
,
为
43%,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为
5 172
元
/
年。可见
C
项正确。
D
项是对表二的分析
,
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是正确的
,
为
18%;
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也正确
,
为
2 143
元。但是
,
扣除得越少
,
纳税额越大。
第三步
,
看表述
,
把握选项转述词语
-
158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三步
:D
项表述不正确
,
应是
“
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
。因为子女教育扣除的少
,
纳税多
;
赡养老人扣除的多
,
纳税少。
【答案整合】
D
-
159
-
题点一
题点二
题点二
信息的图示表述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
,
特别强调信息的筛选与梳理。既有对图表信息的筛选整合题
,
也有用图示的方式表述从文本中梳理出的信息题。
2017
年全国
Ⅰ
卷新闻阅读的第
1
小题和
2019
全国
Ⅱ
卷第
4
小题
,
采用了箭头
“→”
、图框
“
□
”
和简明的文字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对于这类筛选整合信息的选择题
,
要准确还原符号的含义
,
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
,
进而做出选择。
-
160
-
题点一
题点二
关键能力
·
提升
解答信息的图示表述题要强化两种意识
1
.
通读意识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所有材料——文字的,图表的;正文的,注释的。务必整体理解,全面把握。
2
.
细节意识
①
文字细节。对筛选出来的文字信息,要进行辨别,与原文比对,要比出有关与无关,比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
②
图表信息。注意横栏与纵栏,看清数值与线条,特别是升降、拐点、时间等有关数值。
③
选项图示。对于选项的呈现方式,要注意“关键词”和“符号”,特别是符号的指示意义,分清是包含关系还是层进关系。
-
161
-
题点一
题点二
满分解构
例题
(2017·
全国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2011
年
1
月
1
日
8
点整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
,
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
,
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
,
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
,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
,
淡化栏目概念
,
强化大时段编排
,
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
,
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
中国纪录片
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
-
162
-
题点一
题点二
材料二
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
-
163
-
题点一
题点二
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
,
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
,
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
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
,
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
,
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
,
并辅以自制精品
,
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
摘编自张同道等《
2011
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
(
下
)
》
)
-
164
-
题点一
题点二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
种语言转播至全球
166
个国家和地区逾
2
亿
9
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
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
,
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
,
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
,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
,
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
,
适于在电视上播放
;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
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
,
有机互动
——
美国国家地理
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
-
165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166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一步
,
读文本
,
知大意
本题由四则材料组成
,
材料一介绍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规划
;
材料二是
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调查分析表
;
材料三报道的是央视纪录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特点
;
材料四介绍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
-
167
-
题点一
题点二
第二步
,
审选项
,
找对应
A.
是对材料一
“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
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
,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
的准确转述。
B.
是对材料三
“
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
的准确转述。
C.
是对材料四
“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
……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
的准确转述。
D.
是对材料四
“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
”
的正确表述
,
但
“
国家地理频道
电视观众
”
与材料中
“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
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
不符。
第三步
,
细比对
,
定答案
-
168
-
题点一
题点二
【答题思路】
第三步
:
通过上述分析
,
将图示信息与文本相关内容比对发现
“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
并不是在
“
节目制作后
”
直接传送给
“
电视观众
”,
而是将制作后的节目传送给
“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
再由
“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
传送给
“
电视观众
”
。
【答案整合】
D
-
169
-
题点一
题点二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国电商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
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
)
-
170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
,
网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2017
年网上零售额为
71 751
亿元
,
约是
2014
年的
2.5
倍。
B.2018
年前三季度
,
全国网上零售额为
62 785
亿元
,
同比增长
27%,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40%
。
C.2018
年
,
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
,
吃类商品的增长幅度最大
,
为
43.8%;
穿类商品的增长幅度较小
,
为
23.3%
。
D.
从
2014
年到
2017
年
,
全国网上零售额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虽然
2014
年的同比增长幅度最大
,
但这一年总的零售额度却是最低的。
C
解析
:
C
项
,
扩大范围
,
错在
“2018
年
”
。吃、穿、用类商品的数据统计是限定在
2018
年前三个季度内的
,
不是全年的。
-
171
-
题点一
题点二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
172
-
题点一
题点二
材料二
21
世纪以来
,
我国盐业产销总量、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
但在国外市场拓展方面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
,
在国际盐业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够。我国盐业总体呈现产大于销的格局
,
由于近年来全国盐的总消费和两碱用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减弱
,
市场需求有限
,
以致制盐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
-
173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图
1
可知
,
我国盐产品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
两碱化工用盐占比最大
,
达到
82.2%,
使得盐业生产严重受制于两碱化工行业。
B.
从图
2
可知
,2010~2013
年我国盐进口量持续攀升
,
且增幅较大
,
说明国内盐业产能不足
,
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C.
从图
2
可知
,
盐业体制改革之前
,
我国的盐出口量很小
,
并且持续徘徊在较低水平
,
这与盐业专营制度有一定关系。
D.
从图
1
可知
,
我国畜牧盐、出口及其他用盐占比之和还未达到
2%,
表明我国应当拓展消费领域
,
想方设法让更多的盐产品走向世界。
B
解析
:
B
项
,
根据图
2
可知
,“2010~2013
年我国盐进口量持续攀升
,
且增幅较大
”,
这是事实
,
但不能据此说明
“
国内盐业产能不足
”,
据材料二可知
,“
我国盐业总体呈现产大于销的格局
”,
但因种种原因制盐企业开工率不足
,
产能严重过剩。
-
174
-
题点一
题点二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
,
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0
~
2017
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迅速增长
-
175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17
年
,
我国旅游业全年总收入达
5.4
万亿元
,
同比增长约
15%;
对
GDP
的综合贡献为
9.13
万亿元
,
占
GDP
总量
10%
以上。
B.2014
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增长迅猛
,
年度增长率超过
25%;2015
年旅游业总收入继续保持增长
,
同比增长保持在
10%
以上。
C.2010
至
2017
年间
,
我国旅游收入对
GDP
的综合贡献逐年增加
,
从
2.78
万亿元增长到
9.13
万亿元
,
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D.
我国旅游行业规模年度增速在
2012
至
2017
年经历了
“
快速回升
—
深度回落
—
平稳回升
”
后
,
预计
2018
年仍将延续增长势头。
D
解析
:
D
项错在
“
在
2012
至
2017
年经历了
‘
快速回升
—
深度回落
—
平稳回升
’
”
。
2010~2017
年我国旅游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曲线图显示
:2012
年至
2013
年增速呈下降状态。
-
176
-
题点一
题点二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
,
尽管目前
5G
商用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
但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不断努力。从网络基础设施上看
,
关键网络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网络支撑是
5G
技术商用的前提之一。因此
,
要继续深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
,
从而提升网络的整体质量。
此外
,5G
商用需科学分配频谱资源。在高频、中频、低频等频段上配置足够的频谱资源
,
对频谱重耕或迁移等问题做全方位的考量
,
合理化解用户担忧。
5G
技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
,
其万物互联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终端的不同需求
,
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要求企业转变传统思路
,
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
更加积极、主动、及时、智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
177
-
题点一
题点二
在行业标准与政府配套监管政策方面
,
应注意规则先行、有序发展。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5G
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
,
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
,
因此出台配套的监管政策十分必要。
(
节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4
月
10
日
)
-
178
-
题点一
题点二
下列图文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179
-
题点一
题点二
解析
:
A
项把
“
互联互通建设
”
和
“
提升整体质量
”
当成并列关系
,
而材料第一段中说的是
“
要继续深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
,
从而提升网络的整体质量
”,
由此可知
,“
互联互通建设
”
和
“
提升整体质量
”
不应是并列关系
,
文中
“
从而
”
表明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
180
-
学案四
传记文本信息的筛选
传记阅读的选择题采用四选一的形式
,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
,
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
,
改变原文说法
,
让考生判断正误。因此
,
了解选项的设置形式
,
落实文本内容
,
是解答综合选择题的有效途径。
-
181
-
必备知识
·
归纳
明确综合性选择题设误的
7
种形式
传记的选择题与论述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相比,其设误方式有很多相似点,但也有其独特性。通观以往的传记考题,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
.
以偏概全
选项将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这类问题,往往出现在对人物事迹、事件原因或结果的表述中。其判别方式是: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
182
-
如
:
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
,
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原文内容
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
,
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
,
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
“
广义建筑学
”
与
“
人居环境
”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
,
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比对分析
原文
“
广义建筑学
”
与
“
人居环境
”
学说不能涵盖
“
中国的建筑理论
”,“
接受和推崇
”“
扭转
……
局面
”
不能表述为
“
占主导地位
”
。选项属以偏概全类错误
,
且言过其实。
-
183
-
2
.
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特别是在人物言行、事迹和评价上,往往出现这一问题。其判别方式是: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是否符合事实。
-
184
-
如
:
克罗齐主张
,
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
都以人为焦点
,
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原文内容
他
(
克罗齐
)
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
,
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
,
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
,
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
,
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
,
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
;
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
,
表现为真实发生的一切。
比对分析
选项与原文观点相反
:
选项认为
“
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
原文认为
“
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
”;
选项认为
“
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
原文认为艺术
“
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
”,“
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
”,
没有说
“
虚构
”
。选项混淆是非。
-
185
-
3
.
范围不当
选项描述传主形象或陈述传主事迹的语句,在程度、情状上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或者选项表述的条件、范围、分寸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有关内容。其判别方式是: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是否与原文一致。
-
186
-
如
:
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
,
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
,
气焰嚣张
,
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原文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
按照
“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
的条款
,
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
,
令国人深感屈辱
……
当时
,
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
,
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
……
比对分析
选项把原文的
“
长江上游航运
”
说成
“
长江航运
”,
扩大了范围
;
把
“
触目可见
”
说成
“
横冲直撞
,
气焰嚣张
”,
加重了程度。属夸大其词类错误。
-
187
-
4
.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二是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其判别方式是: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
188
-
如
:
国家兴亡
,
匹夫有责。抗战期间
,
侯仁之身处沦陷区
,
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
,
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
,
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文内容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
,
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比对分析
“
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
”
于原文无据
,
原文说燕京大学成为秘密通道
,
侯仁之承担了
……
的工作
,
没说利用大学生身份的事。选项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类错误。
-
189
-
5
.
张冠李戴
把本来是甲的问题说成乙,或者把乙的问题说成甲;或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其判别方法是: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
190
-
如
:
侯仁之发现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
,
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
,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
,
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原文内容
有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
,
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
,
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6
天后
,
北京市政府决定
,
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
,
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比对分析
“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
”
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
,
原文只提到侯仁之
“
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
”,
选项属张冠李戴类错误。
-
191
-
6
.
混淆时态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判断为未发生。其判别方法是: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看其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
,
侯仁之也因此成为
“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
。
-
192
-
如
: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
,
走进现场
,
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原文内容
侯仁之反驳道
:“
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
,
坚决走出小书房
,
跳出旧书堆。
”
此后数年
,
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
,
侯仁之得出结论
,
统万城的沙化
,
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
,
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
“
大漠流沙
”
造成的
,
而侯仁之却证明
,
这是
“
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
”,
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
,
侯仁之也因此成为
“
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
。
比对分析
原文用
“
证明
”“
打下了认识基础
”
来叙述评价侯仁之的研究
,
选项用
“
纠正了
”
一词
,
属
将未然表述为已然。
-
193
-
7
.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其判别方法是: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
194
-
如
:
人生总有幸与不幸。柴田丰经历了一战、二战、战后重建等一系列社会动荡
,
以致第一段婚姻破裂。她的幸福时代始于第二段婚姻。
原文内容
1911
年
,
柴田丰出生于日本栃木县
,
一生中经历一战、二战、战后重建、泡沫经济、经济破裂等一系列社会动荡。
20
岁时
,
她有过一场噩梦般的短暂婚姻
,
结婚半年后离婚
,
直到
34
岁才再次嫁人。柴田丰这样评价她的第二段婚姻
:“
我最幸福的时代
,
就在此时开始。
”
比对分析
原文是说
“20
岁时
,
她有过一场噩梦般的短暂婚姻
”,
可见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并不是由于柴田丰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动荡而导致的
,
属强加因果。
-
195
-
关键能力
·
提升
由于传记综合选择题的考查重点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理解、分析,因此可用“比对”的方法,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细加比对,注意范围、程度、依据或结论是否与原文一致,注意发现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已然未然等问题。
-
196
-
比对可分三步
:
-
197
-
满分解构
例题
(
据《考试说明》样题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第
1~2
题
。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①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
,
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
,
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
,
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
,
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
,
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
,
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
,
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
,
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
,
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
,
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
,
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
“
知之不如好之
,
好之不如乐之
”,
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
,
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
,
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
198
-
②
1940
年
,
吴文俊从交大毕业
,
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
,
直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
,
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
,
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
,
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
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
,
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
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
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
,
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
,
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
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
-
199
-
③
对吴文俊来说
,
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
,
但综观其一生
,
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
,
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
:“
要创新
,
就要独立思考
,
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
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
,
他之所以获得成功
,
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
,
可是除了学习之外
,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
,
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
,
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
,
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
,
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
,
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
200
-
④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
,
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
,
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
,
但
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
,
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
,
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
,
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
,
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
,
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
,
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
,
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
他认为
,
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
201
-
⑤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
,
吴文俊不但不迂腐
,
而且兴趣广泛
,
内心充满童趣。他说
:“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
,
想玩就玩
,
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
,
从不多想。
”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
,
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
“
贪玩
”,
他却说
:“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
,
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
;
看围棋比赛
,
更
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
-
202
-
⑥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四十多年后
,
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
,
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
,
吴文俊反问道
:“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
在他看来
,
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
,
很多人做不到
,
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
应该自我反省。他
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
:“
外国许多数学家
,
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
,
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
,
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 (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
-
203
-
相关链接
①
1974
年
,
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
,
从中得到启发
,
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
“
吴方法
”,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
“
计算
”
的传统
,
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
,
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
穆尔说
:“
在吴文俊之前
,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
,
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
②
一般说来
,
吴教授的工作
,
都是独辟蹊径
,
不袭前人
,
富有创造性的。
(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
-
204
-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吴文俊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六年中学数学教师,是恩师陈省身帮他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说明学术前辈的提携引领至关重要。
B
-
205
-
B.
吴文俊从事数学研究
,
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
认为要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
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
,
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从原文中
“
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
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
”
等语句看
,
吴教授对创新的看法有两点
:“
借鉴也是必要的
”“
还要能够独立思考
”
。但并不是说
“
若只参考借鉴前人的成果而不能独辟蹊径
,
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
。
B
项无中生有。
-
206
-
C.
在吴文俊看来
,
我国的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
,
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
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
,
而不是追求海量题目训练和竞赛获奖。
-
207
-
D.
吴文俊不仅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
而且学术视野开阔
,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
独辟蹊径
,
因而他能够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创造性成果。
-
208
-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
,
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
,
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
,
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
,“
对数学不感兴趣
”
无中生有
,
文中只是说
“
对物理有兴趣
,
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
并且文中有
“
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
这个大前提
,
因此该处表述错误。
-
209
-
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
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
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
,
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B
项来源于两段信息
,
从这两段信息的表述看
,B
项正确。
-
210
-
C.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
,
取得巨大成就
,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吴文俊谈到
“
创新
”
的问题
,
是因为他
“
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
并非因为
“
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
,
取得巨大成就
”
表述也不严密
,
原文是
“
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
-
211
-
D.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
,
尽管名气很大
,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
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
,
吴文俊
“
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
不是
“
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
。
-
2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
年
,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
,
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
,
就为她订了婚
,
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
,
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
,
和她们的女儿
,
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
,
萧红离家出走
,
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
,
进而成为她命运的全部
,
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
:
一个是女性
,
一个是穷人。
-
213
-
从写作第一
篇
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
,
萧红就把她的文学
,
献给了
“
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
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
,
在萧红笔下
,
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
,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
,
来自文化压迫。但是
,
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
,
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
,
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做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
,
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
,
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
,
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
,
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
,
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
,
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
,
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
214
-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
,
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
,
他写的是现代的
“
世外桃源
”,
恬淡、空灵
,
周作人称之为
“
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
,
但是
,
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
,
说到底
,
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
,
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
没有距离
,
没有创作家的所谓
“
美学观照
”,
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
,
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
,
在她叙述的时候
,
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
,
使用的是
“
第三只眼
”
。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庐隐
,
都是持女性视角的
,
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
,
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
“
复眼
”
者
,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
恐怕是唯一的。
-
215
-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
:
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
,
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
,
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
,
她将小说散文化
,
逶迤叙来
,
无边地伸展
,
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
,
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
,
而无须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
,
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
,
称作
“
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
,
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
216
-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
,
曾经这样说过
:“
有一种小说学
,
小说有一定的写法
,
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
,
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
,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
,
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
“
范式
”
或者
“
顶峰
”,
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
她坚持自己。
“
五四
”
之后的一代作家中
,
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
,
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
,
这个传统刚刚形成
,
说不上深厚
,
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
;
它是现代的
,
开放的
,
尊重个性与自由的
,
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
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
-
217
-
相关链接
①
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
,
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
,
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
萧红体
”
小说文体风格
,
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
徐晓红
《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
)
②
《
生死场
》
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
,
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
,
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
,
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
,
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
“
生
”
的追求的
,
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
“
自强
”
的渴望的
……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
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
,
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
刘勇
《
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
)
-
218
-
1
.(
综合选择题
)
下列说法中
,
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
父亲专制保守的决定
,
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
,
因而
使她
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
,
最终决定离家出走。
B.
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
,
但她的作品闪耀着人本主义色彩的光辉
,
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
C.
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
,
充满了压迫、苦难与挣扎
,
鲜少出现宁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
D.“
五四
”
后的新文学传统
,
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
,
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A
解析
:
A
项张冠李戴
,“
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
”
不是指的萧红
,
而是
“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
,
和她们的女儿
”
。
-
219
-
2
.(
综合选择题
)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萧红的写作对象
“
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
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侮辱和迫害的贫苦女性。
B.
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
,
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
C.
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作家缺少穷人的视角
,
而萧红是唯一的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创作者。
D.
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
她描写的
“
苦难
”
和
对
“
自强
”
的渴望
,
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D
解析
:
A
项张冠李戴
,“
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
是指穷人和妇女
;B
项
,
强加因果
,“
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
”“
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
”
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C
项
,“
唯一
”
表述过于绝对化
,
原文有
“
恐怕
”
一词。
相关文档
-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学案632021-06-09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2021-06-095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现代文阅读 2021-06-0952页
- 最全现代文阅读答题术语(答题模板)2021-06-0913页
-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2021-06-095页
-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欣赏2021-06-0919页
-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2021-06-099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2021-06-097页
- 2020高考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2021-06-0917页
-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2021-06-0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