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4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师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每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在唐代中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中,他的政治态度比较倾向于保守。但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加上“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到25岁时才登进士第,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这样的小官。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阶层又有思想上和人事上的联系,为他们“鸣不平”,尖锐地揭露士族地主阶层的丑恶腐朽,有“操行坚贞,鲠言无所忌”之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求宽民徭役,免民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他又上书极谏,几乎被处死,后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这两件事说明他颇能关心民间疾苦,并能犯颜直谏。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辞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场“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2.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
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二、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或师焉,或不焉(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小学而大遗(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吾从而师之( )(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则耻师焉( )
生乎吾前(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2.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师道也(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④吾从而师之( )
⑤巫医乐师百工(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古之学者( )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⑥其可怪也欤( )
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2.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3.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4.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言回答)
5.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拓展延伸】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或师焉,或不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其皆出于此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唯利是图 D.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古之人不余欺也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9.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中作者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3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0.对下面加点的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②我则行之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11.对下列文中四句话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廷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意为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意为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12.对文中的“大丈夫”或“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1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生活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四)语言表达
14.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课前预习
1.求学的人/通“否”,没有/用来……的/小的方面/无论,不分/一般人/从,跟从/而,并且/风尚/不一定/普遍/赠送/以……为耻/相当“于”,在/圣人(名词)/圣明(形容词)
2.师 ①老师 ②学习 ③从师 ④以……为师 ⑤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军队
之 ①代词,指孩子 ②这类,这些 ③的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宾语前置标志 ⑥定语后置标志 ⑦到,去
其 ①代词,他 ②他的 ③那些 ④大概,表猜测 ⑤他们的 ⑥那
于 ①对于 ②比 ③被/向
【合作探究】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3.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4.择师的原则: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拓展延伸】
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其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某些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有的学生课堂上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有的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课堂练习】
1.C【解析】A项,“传”读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项,“贻”读yí;D项,“谀”读yú。
2.B【解析】A项中的“不”通“否”,C项中的“受”通“授”,D项中的“知”通“智”。
3.C【解析】A、B、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C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
4.D【解析】“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是“用不着,不需要”。
5.D【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余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6.C【解析】C项,使动用法,例句和其他三句均为意动用法。
7.D【解析】宾语前置句。
8.B【解析】非……者也,否定判断句。
9.D【解析】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0.A【解析】①②副词,就。③介词,在。④介词,被。
11.B【解析】大丈夫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道今,赞扬大丈夫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12.B
13.D【解析】本文巧妙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拖着长长的衣袖,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生不逢时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又欲言又止。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14.①用黑板谱就奉献,任劳任怨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播撒的爱心
相关文档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2021-06-093页
- 12《师说》学案2021-06-098页
- 高二语文教案:第17讲 《师说》复习2021-06-0914页
-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1《师说》2021-06-0910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2021-06-095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6:第2021-06-09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课2021-06-096页
- 人教版必修三表格式教案《师说》2021-06-08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获得2021-06-0878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7:第11课 2021-06-0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