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06-11 发布

高考数学命题角度5_6圆锥曲线的探究、存在性问题大题狂练理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命题角度 5.6:圆锥曲线的探究、存在性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不过原点,且与椭圆 有两个不同的公 共点 . (Ⅰ)求实数 取值所组成的集合 ; (Ⅱ)是否存在定点 使得任意的 ,都有直线 的倾斜角互补.若存在,求出所有定 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I) ;(II) 或 . 【解析】试题分析:(1)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运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建立不等式进行求解; (2)充分利用题设条件建立方程,借助坐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运算求解、推理论证: (II)假设存在定点 使得任意的 ,都有直线 的倾斜角互补, 即 ,令 , 所以 , 整理得: , 经检验,满足题意, 所以存在定点 使得任意的 ,都有直线 的倾斜角互补, 坐标为 或 . 点睛:椭圆是典型的圆锥曲线代表之一,也高考必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本题的设置旨在考查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检测转化化归能力、运算求解能力 及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求解第一问的思路是联立直线与椭圆的位 置关系的方程运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建立不等式进行求解;第二问的求解过程则充分利用题 设条件进行运算求解、推理论证从而使得问题获证。 2.已知椭圆 :C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1A 、 2A ,上、下顶点分别为 2B 、 1B , O 为坐标原点,四边形 1 1 2 2A B A B 的面积为 4 ,且该四边形内切圆的方程为 2 2 4 5x y  .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若 M 、 N 是椭圆C 上的两个不同的动点,直线 OM 、 ON 的斜率之积等于 1 4  ,试 探求 OMN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Ⅰ) 2 2 14 x y  ;(Ⅱ)1. 【解析】试题分析: (1)利用题意求得 a 2 , b 1 ,则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x y 14   ; (2)分别考查斜率存在和斜率不存在两种情况,求得 OMN 的面积为定值1. (Ⅱ)若直线 MN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kx m  ,  1 1,M x y ,  2 2,N x y , 由 2 2{ 14 y kx m x y     得:    2 2 21 4 8 4 1 0k x mkx m     直线 l 与椭圆C 相交于 ,M N 两个不同的点,    2 2 2 264 16 1 4 1 0m k k m      得: 2 21 4 0k m   ③ 由韦达定理:  2 1 2 1 22 2 4 18 ,1 4 1 4 mmkx x x xk k       直线 ,OM ON 的斜率之积等于 1 4  ,      2 2 1 2 1 2 1 21 2 1 2 1 2 1 2 1 4 kx m kx m km x x k x x my y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8 4 1 1 4 4 1 44 1 4 1 km mk k m m k m k m m             2 22 4 1m k   满足③ 1 2 1 2 2 4 2, 2kx x x xm m       又O 到直线 MN 的距离为 21 md k   ,   2 22 2 1 2 1 2 2 16 81 4 1 8kMN k x x x x k m        所以 OMN 的面积  2 2 2 21 1 116 8 8 16 8 4 4 1 12 2 2S MN d k m k k          若直线 MN 的斜率不存在, ,M N 关于 x 轴对称 设  1 1,M x y ,  1 1,N x y ,则 1 1 1 1 1 4 y y x x    , 2 2 1 14x y 又 M 在椭圆上, 2 21 1 14 x y  , 1 1 22, 2x y   所以 OMN 的面积 1 1 1 12 2 2 12 2S y x       综上可知, OMN 的面积为定值1. 3.已知动圆 P 经过点  1,0N ,并且与圆  2 2: 1 16M x y   相切. (1)求点 P 的轨迹C 的方程; (2)设  ,0G m 为轨迹C 内的一个动点,过点G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l 交轨迹C 于 A B、 两点, 当 k 为何值时? 2 2| |GA GB   是与 m 无关的定值,并求出该值定值.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由椭圆定义易知轨迹为椭圆,确定 a , b 即可; (2)设      1 1 2 2, , , , ,0 ( 2 2)A x y B x y G m m   ,直线  :l y k x m  ,与椭圆联立得  2 2 2 2 23 4 8 4 12 0k x k mx k m     , 进 而 通 过 韦 达 定 理 建 立 根 与 系 数 的 关 系 , 2 2 2 1 2 1 22 2 8 4 12,4 3 4 3 mk k mx x x xk k      , 由          2 2 2 22 2 2 2 2 1 1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 2 2 2 2GA GB x m y x m y x x x x m x x m y y y y                ,代入化简即可求定值. 试题解析: (1)由题设得: 4PM PN  ,所以点 P 的轨迹C 是以 M N、 为焦点的椭圆, 2 22 4,2 2, 3,a c b a c       椭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设      1 1 2 2, , , , ,0 ( 2 2)A x y B x y G m m   ,直线  :l y k x m  , 由   2 2{ 14 3 y k x m x y     得 2 2 2 2 23 4 8 4 12 0k x k mx k m     , 2 2 2 1 2 1 22 2 8 4 12,4 3 4 3 mk k mx x x xk k           1 2 1 2 1 2 2 62 4 3 mky y k x m k x m k x x km k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2 3 4 4 3 k m y y k x m x m k x x k m x x k m k            .    2 22 2 2 2 1 1 2 2| |GA GB x m y x m y             2 22 1 2 1 2 1 2 1 2 1 22 2 2 2x x x x m x x m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2 6 4 3 24 3 1 4 3 m k k k k        2 2| |GA GB   的值与 m 无关, 24 3 0k   , 解得 3 2k   .此时 2 2| | 7GA GB    . (方法 2 :①当 2 0k  时,…;②当 0k  时,设直线 :l x k y m  ,…;可以减少计算量.)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动点 M 到点  1,0F 的距离与它到直线 2x  的距离之比为 2 2 . (1)求动点 M 的轨迹 E 的方程; (2)设直线  0y kx m m   与曲线 E 交于 ,A B 两点,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 ,C D 两点 (且C D、 在 A B、 之间或同时在 A B、 之外).问:是否存在定值 k ,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 实数 m ,都有 OAC 的面积与 OBD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 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 由. 【答案】(1) 2 2 12 x y  ;(2)存在, 2 2k   . 试题解析:(1)设  ,M x y ,则  2 21 2 2 2 x y x    ,整理得 2 2 12 x y  , ∴轨迹 E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2)联立 2 22 2 y kx m x y      消去 y 得 2 2 21 2 4 2 2 0k x mkx m     ,       2 2 2 2 24 4 1 2 2 2 8 2 1mk k m k m        ,由 0  得  2 22 1 *m k 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则 1 2 2 4 2 1 mkx x k    , 由题意,不妨设  ,0 , 0,mC D mk     , OAC 的面积与 OBD 的面积总相等 AC BD  恒成立  线段 AB 的中点与线段 CD 的中点重合 ∴ 2 4 2 1 mk m k k    ,解得 2 2k   , 即存在定值 2 2k   ,对于满足条件 0m  ,且 2m  (据(*)的任意实数 m , 都有 OAC 的面积与 OBD 的面积相等.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其中解答中涉及到椭圆的标准方程、直 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以 及推理与运算能力,本题解答中利用直线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利用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的应用是解答关键,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属于中档试题. 5.已知椭圆C :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的离心率为 6 3 ,以原点O 为圆心,椭圆C 的长 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 2 2 6 0x y   相切. (Ⅰ)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Ⅱ)已知点 ,A B 为动直线   2 0y k x k   与椭圆 C 的两个交点,问:在 x 轴上是否存 在定点 E ,使得 EA EB    为定值?若存在,试求出点 E 的坐标和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 由. 【答案】(Ⅰ) 2 2 16 2 x y  ;(Ⅱ) 7 ,03      . 【解析】试题分析:(1)由 6 3e  ,以原点 O 为圆心,椭圆 C 的长半轴为半径与直线 2 2 6 0x y   相切,求出 ,a b 的值,由此可求出椭圆的方程; (2)由   2 2 2 { 16 2 y k x x y     得  2 2 2 21 3 12 12 6 0k x k x k     ,由此利用韦达定理、向量的数 量积,结合已知条件能求出在 x 轴上存在点 E ,使 EA EB  为定值,定点为 7 ,03      。 (Ⅱ)由   2 2 2 { x 16 2 y k x y     得 2 2 2 21 3 12 12 6 0k x k x k     ,且 0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则 2 1 2 2 2 1 2 2 12 1 3{ 12 6 1 3 kx x k kx x k       , 根据题意,假设 x 轴上存在定点  ,0E m ,使得 EA EB    为定值,则有        1 1 2 2 1 2 1 2, ,EA EB x m y x m y x m x m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2 2 1 2 4x m x m k x x k x x k m x x k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2 2 2 2 2 2 2 2 2 3 12 10 612 6 121 2 41 3 1 3 1 3 m m k mk kk k m k mk k k             要使上式为定值,即与 k 无关,则应  2 23 12 10 3 6m m m    , 即 7 3m  ,此时 2 56 9EA EB m        为定值,定点为 7 ,03 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其中解答中涉及到椭圆的标准方 程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应用,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答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运算能力,本题的解答中把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转化为方 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的应用是解答的关键。 6. 如 图 , 已 知 椭 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 经 过 不 同 的 三 点 5 5 1 3, , , , (2 4 2 4A B C C             在第三象限),线段 BC 的中点在直线OA上. (Ⅰ)求椭圆  的方程及点C 的坐标; (Ⅱ)设点 P 是椭圆  上的动点(异于点 , , )A B C 且直线 ,PB PC 分别交直线OA于 ,M N 两 点,问 OM ON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3 1, .2 4      ;(2) 25 16 . 【解析】试题分析:(1)点 5 5 1 3, , , ,2 4 2 4A B             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就可求得方程, 设点C 的坐标,根据条件可得点C 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BC 中点坐标代入直线OA的方程, 两方程联立可求点C 的坐标;(2)设      0 0 1 1 2 2, , 2 , , 2 , .P x y M y y N y y ,根据 , ,P B M 三 点共线,用点 P 的坐标 0 0,x y 表示 1y ,同理用点 P 的坐标 0 0,x y 表示 2y 。再求 1 2y y 为定值, 所以 1 2 1 2 255 5 5 16OM ON y y y y     。 试题解析:(Ⅰ)由点 ,A B 在椭圆  上,得 2 2 2 2 5 5 1,4 16{ 1 9 14 16 a b a b     解得 2 2 5 ,2{ 5.8 a b   所以椭圆  的方程 为 2 2 1.5 5 2 8 x y  ………………………3 分 由已知,求得直线OA的方程为 2 0,x y  从而 2 1.m n  (1) 又点C 在椭圆  上,故 2 22 8 5.m n  (2) 由(1)(2)解得 3 4n  (舍去)或 1 .4n   从而 3 ,2m   所以点C 的坐标为 3 1, .2 4      ………………………………………6 分 (Ⅱ)设      0 0 1 1 2 2, , 2 , , 2 , .P x y M y y N y y 因 , ,P B M 三点共线,故 1 0 1 0 3 3 4 4 ,1 12 2 2 y y y x      整理得   0 0 1 0 0 3 2 .4 2 1 x yy y x    因 , ,P C N 三点共线,故 2 0 2 0 1 1 4 4 ,3 32 2 2 y y y x      整理得   0 0 2 0 0 6 .4 2 1 x yy y x    ……………10 分 因点 P 在椭圆  上,故 2 2 0 02 8 5x y  ,即 2 2 0 0 5 4 .2x y  从而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0 1 2 2 2 2 0 0 0 00 0 3 2 6 3 20 12 16 4 4 116 2 1 x y x y x x y yy y y x x yy x    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5 33 4 20 12 5 4 52 2 .5 3 1616 4 1 16 42 2 y x y y x y x y x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1 2 1 2 255 5 5 16OM ON y y y y     为定值. ………………………15 分 【点睛】1.求点的坐标可由条件得关于坐标的两个关系式,解方程组即可;2.因为 ,M N 两点, 在 直 线 OA 上 , 设      0 0 1 1 2 2, , 2 , , 2 , .P x y M y y N y y 所 以 1 2 1 25 5 5OM ON y y y y    ,再由条件找 ,M N 两点的坐标与点 P 的坐标的关系, 根据点 P 在椭圆上,可求 1 2y y 为定值。 7.已知 椭圆 C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 右焦点分 别是    1 2,0 , ,0F c F c ,直 线 :l x my c  与椭圆 C 交于两点 ,M N ,当 3 3m   时, M 恰为椭圆 C 的上顶点,此时 1 2MF F 的面积为 6.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设椭圆C 的左顶点为 A ,直线 ,AM AN 与直线 4x  分别相交于点 ,P Q ,问当 m 变化 时,以线段 PQ 为直径的圆被 x 轴截得的弦长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说 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3 x y  ;(2)弦长为定值 6.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 3 3m   时,直线的倾斜角为120 ,又 1 2MF F 的周长为 6, 即可求得椭圆方程;(2)利用特殊位置猜想结论:当 0m  时,直线l 的方程为: 1x  ,求 得以 PQ 为直径的圆过右焦点,被 x 轴截得的弦长为 6 ,猜测当 m 变化时,以 PQ 为直径的 圆恒过焦点 2F ,被 x 轴截得的弦长为定值 6,再进行证明即可. 试题解析:(1)当 时,直线的倾斜角为120,所以: 解得: 2, 1 3a c b    ,所以椭圆方程是: ; (2)当 0m  时,直线l : 1x  ,此时, , ,又 A 点坐标是 ,据 此 可得 , ,故以 PQ 为直径的圆过右焦点,被 x 轴截得的弦长为 6.由此猜测当 m 变化时,以 PQ 为直径的圆恒过焦点 2F ,被 x 轴截得的弦长为定值 6. 证明如下:设点 ,M N 点的坐标分别是    1 1 2 2, , ,x y x y ,则直线 AM 的方程是: ,所以点 P 的坐标是 ,同理,点Q 的坐标是 , 由方程组 得到: , 所以: , 从而:          1 2 1 2 2 2 1 2 1 2 36 364 1 4 1 92 2 3 3 y y y yF P F Q x x my my             =0, 所以:以 为直径的圆一定过右焦点 ,被 轴截得的弦长为定值 6. 【方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待定待定系数法椭圆标准方程方程、圆锥曲线的定值问题,属于 难题. 探索圆锥曲线的定值问题常见方法有两种:① 从特殊入手,先根据特殊位置和数值求 出定值,再证明这个值与变量无关;② 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推理的过程中消去变量, 从而得到定值. 8.已知  4,0M ,  1,0N ,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 P 满足: 6MN MP PN    . (1)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过点  1,0N 的直线与曲线 C 交于 A , B 两点,交 y 轴于 H 点,设 1HA AN  , 2HB BN  ,试问 1 2  是否为定值?如果是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定值,请 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14 3 x y  ;(2) 8 3  . 【解析】试题分析:(Ⅰ)求出向量的坐标,利用条件化简,即可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Ⅱ)分类讨论,利用 1HA AN  , 2HB BN  ,结合韦达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设  ,P x y ,则  3,0MN   ,  4,MP x y  ,  1 ,PN x y   , ∵ 6MN MP PN  ,∴    2 23 4 0 6 1x y x y        , 化简得, 2 2 14 3 x y  为所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①当直线l 与 x 轴不重合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  1 0x my m   , 则 10,H m     ,从而 1 1 1,HA x y m       ,  1 11 ,AN x y   ,由 1HA AN  得  1 1 1 1 1 1, 1 ,x y x ym        , 1 1 1 1y ym    , 1 1 11 my    , 同理由 2HB BN 得 2 2 11 my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1 12 2 y y my my m y y                .① 由 2 2 1 { 14 3 x my x y     ,得 2 24 3 6 9 0m y my    . ∴ 1 2 2 6 4 3 my y m     , 1 2 2 9 4 3y y m    , 代入①式得   1 2 1 2 1 2 1 2 82 2 3 3 y y m y y           ,∴ 1 2 8 3     . ②当直线l 与 x 轴重合时,  2,0A  ,  2,0B ,  0,0H . 由 1HA AN  , 2HB BN  ,得 1 2 3    , 2 2   ,∴ 1 2 8 3     , 综上, 1 2  为定值 8 3  . 点睛: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少, 或者将该问题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问题 同证明问题类似,在求定点、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理, 到最后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现. 9.已知椭圆 C : 2 2 2 2 1x y a b   ( 1a b  )的左焦点 F 与抛物线 2 4y x  的焦点重合,直 线 2 02x y   与以原点 O 为圆心,以椭圆的离心率 e 为半径的圆相切. (Ⅰ)求该椭圆C 的方程; (Ⅱ)过点 F 的直线交椭圆于 A , B 两点,线段 AB 的中点为G ,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 x 轴和 y 轴分别交于 D , E 两点.记 GFD 的面积为 1S , OED 的面积为 2S .问:是否存 在直线 AB ,使得 1 2S S ,若存在,求直线 AB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Ⅰ) 2 2 14 3 x y  ;(Ⅱ)见解析. 试题解析: (Ⅰ)由题意,得 1c  , 20 0 2 1 22 e     ,即 1 2 c a  ,∴ 2a  , 1b  ∴所求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Ⅱ)假设存在直线 AB 使 1 2S S ,显然直线 AB 不能与 x , y 轴垂直. ∴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  1y k x  ( 0k  ), 将其代入 2 2 14 3 x y  整理得 2 2 2 24 3 8 4 12 0k x k x k    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2 1 2 2 8 4 3 kx x k    ,    1 2 1 2 2 61 1 4 3 ky y k x k x k        , ∴ 2 2 2 4 3,4 3 4 3 k kG k k       , ∵ DG AB ,∴ 2 2 2 3 4 3 14 4 3 D k k kk xk      , 解得 2 24 3D kx k   ,即 2 2 ,04 3 kD k      , ∵ GFD OED   ,∴ GF DG OE OD  ,∴ 2 GF DG DG OE OD OD        , 即 2 1 2 DGS S OD       ,又∵ 1 2S S ,∴ GD OD , ∴ 2 22 2 2 2 2 2 2 4 3 4 3 4 3 4 3 4 3 k k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28 9 0k   因为此方程无解,故不存在直线 AB 满足 1 2S S . 10. 已 知 椭 圆 2 2 2 2 1( 0)x y a b a b     , 设 P 为 椭 圆 上 一 点 , 且 1 2 60 ,F PF   3 3 21  FPFS . (Ⅰ)求b ; (Ⅱ)若 2a , ),0( bA ,是否存在以 A 为直角顶点的内接于椭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 在,请求出共有几个?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I) 1b  ;(II)存在3个,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Ⅰ)根据椭圆定义及性质知 2m n a  , 2 2 2a b c  ,在焦点三角形 1 2PF F 中,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2 1 2(2 ) 2 cos ( ) 3 (2 ) 3c m n mn F PF m n mn a mn         ,得: 24 3mn b ,再有 1 2 21 3sin 602 3PF FS mn b    ,得: 13b  ;(Ⅱ)先分析特殊情况,当 ,AB AC 中一个斜率为零,一个斜率不存在显然不符合题意, 设 : 1AB y kx  ,不妨设 0k  ,联立直线和椭圆,利用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得 1 2 2 80, 4 1 kx x k     ,从而 2 2 8| | 1 | |4 1 kAB k k    ,根据 ,AB AC AB AC  ,可得: 2 2 2 2 8 8 11 | |4 1 4 k kk k k    , 化简求解 1 2 3 3 5 3 51 ,2 2k k k   , ,故存在 3个. (Ⅱ)当 ,AB AC 中一个斜率为零,一个斜率不存在显然不符合题意, 设 : 1AB y kx  ,不妨设 0k  , 联立直线 AB 和椭圆方程得 08)14( 22  kxxk , 解得两根为 1 2 2 80, 4 1 kx x k     , 所以 2 2 8| | 1 | |4 1 kAB k k    ,由 ACAB  ,得 1 ACAB kk 把 || AB 中的 k 换成 k 1 ,可得 2 2 2 2 181 8 1| | 1 | |1 44 1 kkAC k k k      由 |||| ACAB  的 2 2 2 2 8 8 11 | |4 1 4 k kk k k    ,结合 0k 化简得 0144 23  kkk , 整理得 0)13)(1( 2  kkk 解得 1 2 3 3 5 3 51 ,2 2k k k   , ,均符合 0k , 所以符合条件的 ABC 的个数有 3 个. 考点: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2、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思路点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椭圆的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属于难题.解决本类问题时,注意使用椭圆的定义,焦点三角形中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 式,即可求得b ;存在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然后去处理,本题注意先设一条直线,利用两条 直线垂直得另一条直线的斜率,类比的的方式去计算| |,| |AB AC ,然后转化为关于 k 的方程, 讨论其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