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2-11-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问题研究金融学课题研究2011级金融6班刘诗意组课题研究组长:刘诗意小组成员:张洪瑞李思含邓晴阳左蓉王敏制作日期:2012年11月3号.\n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问题研究第一章绪论利率市场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利率的形成机制问题,即利率的形成应该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或一国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来决定。但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利率自由化,中央银行会通过间接的手段对利率进行微调,银行同业组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走向。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实施阶段,表明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中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式是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并有可能相互交叉。利率放开之后,中央银行用什么办法来引导市场利率,这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保持其国内货币内部与外部价值的稳定。就国内经济而言,这意味着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然而,在金融深化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通货膨胀,而只能通过影响利率或货币数量以及经济体系中的信用对其加以间接控制。利率并不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与货币供给量一样是一个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行为,所以它才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但必须是建立在利率成为经济中的内生变量,使利率真正成为市场利率的基础之上。这不只是一个金融制度的改革过程,更是一个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深化过程。然而,我们不是单纯地为利率市场化而放开利率,而是一方面为了增进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要求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对其进行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曾分别证明利率扭曲对金融深化的不利影响。如在利率被压低的经济中,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储蓄就会减少;在资金利用方面,由于利率低,许多项目都争着要贷款,银行很难区分哪些项目是最好的,增加了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成本,所以压低利率会阻碍经济成长。而在高利率下,则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资金价格的高低。货币政策的工具被用来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产生影响,从而对货币、信贷和利率产生间接的影响,特别是能间接地影响利率,这样就能反映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但中央银行的直接调控对象不是宏观经济本身而是货币的需求与供应,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使货币的供求保持均衡的状态,为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央银行为影响公众的货币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影响市场利率,如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准备金比率等。贴现率和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利率的变化,但不会改变利率结构的变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改变利率的结构。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短期债券,而与此同时,卖出同等数量的长期债券,结果货币数量未变;相反利率结构却发生了变化,短期利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扭绞操作。但是,应该认识到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并不像其对短期利率的影响那样明显,因为长期利率主要受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长短期资产的相对供给变化和公众的预期的影响。\n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自1994年人民银行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以来,货币供应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地位日益明确。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因其与我国融资结构特点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水平相适应,因此有效调节了经济运行,较好地支持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新的融资工具大量出现,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融资渠道日益多样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如果只控制贷款规模,其他方式的融资就可能较快增长,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削弱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以金融为媒介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能更为全面地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有着更为显著的关联性,也符合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方向。用社会融资总量替代信贷指标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是一种创新和探索,也标志着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转变。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王蒙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具体要点可以包括:(一)经济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二)拥有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三)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实现商品化,资金市场供求要大致均衡;(四)要有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五)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顾宁和黄丽萍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并且金融市场主体要充分又富有竞争意识,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第二,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成熟度,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学会自主定价。第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融资行为建立在健全的融资体制基础上。第四,确定基准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第五,转变金融监管方式,加强监管的有效性。邹睿蓉根据我国国情也提出了一些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实现内部存贷款定价的科学化。其次,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必将成为银行业迎接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以上文献的研究,大部分作者都认为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是势在必行的,我国必须要晚上金融体制,创造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有利的条件。文献综述葛奇.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5.陈元.中央银行职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50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39。邓聿文“面对人民币升值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证券报》20052:2-3中国货币网http://www.chinamoney.com.cn/databas/new/yqwh/showhangqing.jsp邹薇伍志文“利率市场化负效应及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22:133-137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3370-460。骆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探讨.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37期.周叔俊.论宏观调控手段系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年第5期.黄金老.《\n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男7届硕士论文.本课题分为6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介绍课题框架结构,课题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第二章,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研究需要的理论;第三章,描述。本章主要描述所研究的问题;第四章,分析论证。本章主要分析和论证所研究的问题和论证;第五章,提出解决对策。本章主要是提出对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策;第六章,结论。本章对研究的问题给出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对比论证,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成效来研究本课题。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和遵守自由化的秩序是利率自由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积极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逐步有条件地放开利率。第二章理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汇率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来进行调控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通常分为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其基本条件是:(1)完善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存在市场分割状态;经济中只存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动通过货币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该假定意味着金融市场出清,即在市场均衡利率下,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债券的供给等于债券的需求,货币和债券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资产对持有者的边际效用比。(2)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基础货币的发行和准备金比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名义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市场利率。(3)对资金需求者而言,贷款和其他融资渠道是完全相互替代的,即资金的需求者如果不能从银行及时融资,也能从其他渠道满足其资金需求。(4)货币政策运转的微观市场基础与企业基础比较完善,即市场利率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行为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基本传导途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给量变化,利率变化,投资与消费变化,总需求变化,国民收入变化。而这些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宏观调控的局限性信贷配给仍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利率在资金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十分有限。(1)中国的金融市场落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和分割的状态,远未达到完善或成熟的程度,货币政策的传导不是通过市场的渠道,从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商品市场;而是通过机构的渠道,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2)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融资工具缺乏,对大多数资金需求者而言,脱离了银行信贷的融资渠道,其资金需求就无法得以满足。或者说除了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没有其它融资渠道。(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是一个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健全的国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利率的调节,基本可以实现资金供求的均衡;而在中国,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利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的主要路径是信用配给,这种信用配给不仅表现在银行信贷上,也表现在股票、债券等的发行上;因此,信用配给既是中国转型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渠道。\n(4)中国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不完全适应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数量调控或价格调控的微观基础是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离完善的市场经的基本要求尚有相当距离,企业虽然也关心自身的融资成本,关注利率的变化,但裹关心的是能否获得资金,能获得多少资金。因此,信用配给的作用非常明显,而利率的作用十分有限。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头寸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金配置的基本指标。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3)洞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4)政府或中央银行拥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其中,金融机构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使稀缺的资金要素按社会各生产部门收益高低向优势产业积聚,从而优化资金要素的配置。三是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四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利用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五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国有银行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增强国有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从而促进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轨。六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根据收益风险状况合理地确定贷款投向。七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推进货币市场的发育和金融创新的活跃,进而使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八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九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抑制非正式金融活动,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十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金融业迎接“人世”的挑战。第三章描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础。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我国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尊重企业定价权。在金融业,除个别政策性金融机构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企业来运行的,反映金融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其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也反映了客户有选择权金融机构的客户既有居民,也有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实体。这些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选择权,他们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价格可以表示满意或者不满意,可以选择这家或者那家,也可以选择不同价格的金融产品作为替代。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n利率市场化也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定和定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像其他商品一样,金融产品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同类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品牌、规格和目标群体。同时,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项目、同一客户的风险判断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会得到反映。利率市场也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条件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的金融机构集中建立起来的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来办民营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市场准入应该是并行的关系。假如市场利率化没有改革,仅仅把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业就会形成一个黑洞,问题出现;但仅仅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金融准入门槛没有降低,则可能会由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导,形成联合性的相对垄断的状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应当同步进行。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利率风险定价系统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银行应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系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源转移定价系统,严格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设立分成利率管理体系,按照不同的存款结余给予不同的利息,充分吸收银行存款。加快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引黄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随着利率频率的和幅度增大,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对银行经营状况产生巨大冲击,倒是利率风险更难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必然大幅提高风险对冲与套期保值的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更多管理利率风险敞口的金融工具,包括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期权、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本身具有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两大功能,只有建设一个有效率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商业银行才有低成本高效率管理利率风险的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直接调控方式不断受到被调控者的规避与冲击,其效用已逐渐减弱。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已成为“九五”时期金融改革工作的重头戏。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逐渐引入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如最早引入的存款准备金率。至1996年4月,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正式启动,可以说,我国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品种已较为齐全。宏观调控表面上呈现“二元并存”的格局。但是,将以市场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置于以计划为特征的直接调控方式下,不可避免地抑制了间接政策工具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宏观调控方式上,也存在类似“格雷欣法则”的跋行现象。\n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对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和9个非工业化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等)所做的调查表明,取样国家调控方式的平均转换时间为3.7年(((金融与发展》1996.3)。相比之下,我国宏观调控方式处于过渡时期就显得太长。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事关全局,需要假以时日,本是无可厚非的,值得注意的是,若片面地追求谨慎而使渐进的改革过程拖延得太久,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许多方面被扭曲。第四章分析论证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但是,出于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金融局势混乱的担忧使得政府的态度非常谨慎。因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国不同改革模式的成败得失经验,审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对有效推进改革,同时保持金融局势的稳定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从各国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导致金融局势动荡而失败的教训(拉美三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的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也有在保持金融局势稳定前提下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成功经验(法国的改革实践)。同样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取向的自由化改革,缘何导致了截然相反的结果?有些学者认为:法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渐进式的改革模式,而将拉美国家改革实践的失败归咎于激进的改革模式。然而本文认为,其实质不在于改革模式的不同,而是各国不同的制度安排。 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其进程主要分为60~70年代和80年代两个阶段。而第一阶段又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整个改革进程经历20多年最终取得成功。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是在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的推动下进行的;(2)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循序渐进地进行,是一个与外汇管理体制、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金融创新政策等配套进行的过程。因此,法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是改善和提升制度环境的过程,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但亚洲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同样是以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果却与法国不尽相同。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前,这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相对成功的改革,掩盖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并没有有效地改善制度环境。市场化的资金定价机制与脆弱的制度环境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促成了后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国家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改革即使不能说是失败的,至少也是没有完全成功,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环境的滞后,不仅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落空,而且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理论界总结出亚洲金融危机的独特制度成因有以下几条:(1)腐败的官商勾结制度。特别体现在这些国家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2)银行的隐性担保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实际上银行由政府担保,导致了亚洲银行的道德风险特别严重。(3)过于放松的金融监管制度。甚至非普及式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不注重能力培养的育人机制也被认为应该为此负责任,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和育人机制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拉美三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典型的激进模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其本意是要促进金融业的竞争,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以此来稳定宏观金融形势。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实施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发挥主要作用,相反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加上监管不力,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坏账增加。巨大的劣质金融资产说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低下的,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管制可以在短时间内放开,但是制度的建设却无法一蹴而就\n第五章提出解决对策我国的利率放开不是单纯地为利率放开而放开,而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主要的是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政府使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更何况利率本身就在货币政策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利率市场化,央行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利率应建立如下机制。第一,应建立一个基准利率市场,利用现有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的账户的余额或新开账户上的无息存款余额形成的一个巨大的资金蓄水池,使央行利用这一蓄水池调剂着各商业银行的拆借利率。这一账户必须具有这样的特点:1.是无息账户,因为存款机构都力图使其账户上的存款余额保持在最低水平;2.必须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支票账户,资金可以随时存取;3.存款余额不能低于与该存款机构准备金相一致的最低限额。正是账户具有这些特点,央行完全可以利用它形成一个庞大的交易市场。因为在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很难保证账户余额与准备金处于绝一致的水平。由于每家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和业务性质的不同,势必产生账户的盈亏。此账户不生息,超过准备金部分的余额就会寻找出路被贷出,低于准备金的不足部分,就必须寻找资金补。因此,存款机构在央行账户上的无息余额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交易市场。央行货币政策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吞吐政府的证券,从而调节着基准利率的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基准利率,达到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第二,确定贴现率和伦巴德贷款利率的影响。伦巴德贷款(LUMBARD)就是指央行可以向信用机构提供以某些证券和债务登记簿上的债权为抵押品的有息贷款。确定贴现率和伦巴德贷款利率在较长时间内可以成为央行利率政策的核心。在一个不断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负债的银行体系中,再贴现利率代表着1个月和3个月资金利率的低限。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只有在其票据到期时才能减少它们所接受的再贴现贷款,日拆资金利率很可能大大低于再贴现率。伦巴德贷款利率对于货币市场的利率趋势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日拆资金利率而言是一种“关键利率”,因为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其对中央银行存款的最大需求而依赖伦巴德贷款。当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比较充足,而且几乎不需要伦巴德贷款时,伦巴德贷款利率便成为日拆资金利率的上限,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家商业银行愿意在货币市场上支付比它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不得不支付的伦巴德贷款利率更高的利率。但是,当商业银行流动资金缺乏,而且有大量的伦巴德贷款已被提供,日拆资金利率很可能会超过伦巴德贷款利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信用机构试图避免进一步使用伦巴德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伦巴德贷款利率会暂时成为日拆资金利率的低限,因为货币市场日拆资金的进一步供应已完全被那些想清偿其伦巴德债务的银行吸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在具体实施时,除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外,还要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以促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1.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n2.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在内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影响了货币市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失真。因此,只有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其影响力,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如果竞争程度不够,银行垄断严重,则可能生成垄断性利率而非市场均衡利率,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垄断者谋取暴利或寻租的机会。为此,我们还要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人竞争机制,增加资金有效供给,降低市场利率,提高市场的有效性。4.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力避诸如由于利率浮动权利造成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利用职权给予客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和计息方式等现象的发生。结论具体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以法国的改革为例,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基本上是同步的,是一种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而智利的改革则是激进式的,在短期内放开了对利率的严格管制,但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却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所以导致改革的失败。 2.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是确保改革有序进行的前提。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监管方式是间接调控,这种间接调控依赖于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法国对利率监管方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完善的监管法规、健全的监管机构和先进的监管手段的结合上,这点尤其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决定性作用。而世界银行在总结智利激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教训时则指出:“金融改革需要拌随着对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严密监督,以避免不适当的金融集中,并防止不健全的银行经营方法。在那些联合大企业构成其工业部门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国家里,政府需要特别警惕。”在世行的上述陈述中已明确表明一国具体制度安排会对央行的监管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 3.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是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保障。在法国改革的实践中,强调了商业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重要性。而亚洲国家的金融风险,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这些国家形同虚设的金融内控制度。 4.健康的企业群体和产业结构是保持金融局势稳定的根本。虽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金融部门的发展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高度繁荣,比如卢森堡,但是,从世界经济的总体状况考察,金融部门的稳定和发展不可能没有稳定和健康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取决于企业的状况和该国的产业结构。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发达国家,法国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健康的企业群体和能自我提升和优化的产业结构。因此,其金融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而拉美三国和上述的亚洲国家在这方面显然是不具备的。 5.渐进式(稳步推进、分步进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模式。也就是说,根据自身的经济、金融、市场等条件而分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逐步建立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和变动的定价机制过程中培育相应的制度环境。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很容易导致经济的混乱甚至崩溃,而经济主体的自律性行为也只有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中才能慢慢形成。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渐进式的改革能取得成功,而激进式的改革却最终失败了。 \n总之,利率市场化能否引起金融局势的动荡关键取决于制度安排。因此,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保持金融局势的稳定,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善该国的制度环境。从制度分析角度看,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其进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企业、商业银行体系、中央银行。政府的职能乃至社会保障体制等进行综合的配套改革是必要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和遵守自由化的秩序是利率自由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积极推进利率自由化改革,逐步有条件地放开利率。利率自由化过程———利率市场化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自由化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积极探索和创造利率市场化成功的条件,任重而道远。\n文献综述葛奇.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5.陈元.中央银行职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50.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39.邓聿文“面对人民币升值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证券报》20052:2-3.中国货币网http://www.chinamoney.com.cn/databas/new/yqwh/showhangqing.jsp邹薇,伍志文“利率市场化负效应及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22:133-137.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3370-460.骆波.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探讨.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37期.周叔俊.论宏观调控手段系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年第5期.黄金老.《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男7届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