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2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村级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强力推进“活力 XX、绿色 XX、平
安 XX”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时期。为服务“三个 XX”建设,推进现代
农业发展,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
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
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
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
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
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生产模
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粮食连续十一年
丰收、总产稳定在 110 万吨左右。2010、2011、2012、2013 年
连续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土地经营面积
在50亩以上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00多家,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
年的 19.6 万亩增达到 73 万亩。全县蔬菜日光温室面积由 2010
年的 1 千余亩增加到 2 万亩;钢架、竹木、水泥支柱、钢架等一
般保护地蔬菜面积由 2010 年的 1.5 万亩增加到 3 万亩;大棚早春
西瓜由 2010 年的 3 万亩扩大到 5 万亩,此外,大葱、生姜、中
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XX
县常规露地蔬菜年种植面积 30 余万亩,保护地瓜菜面积 16 万亩,
全县粮经比稳定在 7:3 以上。全县实现养殖面积 4.47 万亩,其中
池塘养殖面积 2.12 万亩,河沟养殖面积 2.35 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
8500 吨。
(二)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突出发展规
模化标准化养殖业,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
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 2014 全县共有
各类规模养殖场 6120 户,规模养殖比重达 75%,比“十一五”
末提高 10 个百分点。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 45.13 亿,占农业总
产值的 50%以上,全国生猪大县、全国畜产品百强县的地位进一
步巩固。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县级
以上龙头企业 92 家,比 2010 年 81 家增加了 11 家。农产品加工
产值由 2010 年的 42 亿元提高到到 2014 年的 75 亿元,增加了
33 亿元。全县累计建设县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1 个,3
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 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林业生产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县抓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机遇,
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土地流转,调整林业产业结
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 47.4 万亩,“十二
五”期间净增 5 万亩,森林覆盖率 17.4%,增长 1.8%,活木蓄积
量 271.8 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净增 75.8%,2013 年林业产
值 7.8 亿元。
(五)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农田水利
兴修累计投入资金 65637 万元,完成土方 2319 万方。到 2014
年,全县防洪堤防总长达到 111.68 公里,各类水闸 116 座,扩
挖水塘 1354 处,可控制河沟库容 7735 万立方米;机电排涝站 17
处,总装机 3230 千瓦;农村大、中、小、沟桥梁共 1.72 万座;机
井 6011 眼,小口井 32.9081 万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05 处,解
决 89.66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 100.52 万亩,
除涝面积 109.43 万亩,防洪面积 28.3 万亩。
(六)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
排我县农机补贴资金 11000 万元,补贴各类机具 6766 台(套),拉
动农民投入 32000 万元,受益农户 5238 户。2014 年全县农机总
动力达到 156 万千瓦,农用拖拉机 3 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3726 台,联合收割机 3245 台,农机配套比 1:2.5。农作物机械化
作业水平达 87%,农机经营总收入达 8.5 亿元。
(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纯收入由十二五末的 3476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5721 元,年增幅 15%左右。农村生活水平普
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
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
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
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
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全县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
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
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
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
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
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
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
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
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
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来,我县
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
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
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
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
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
的设置,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
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传统专业占比大,知
识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些年
新鲜血液补充难,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
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
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
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
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
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县(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
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
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
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
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
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
就,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和“三个 X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
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
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坚持完善和创美好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
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
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
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
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
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
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
10000 元左右,年均增长 15%;粮食产量达到 115 万吨,100 亩以
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达 60 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
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3%左右;农业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
献率达 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91%;旱涝保收
农田面积比重达 45%;土地流转率达到 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
率达到 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2.06%。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
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
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
创建,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
质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
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
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
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
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西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农
产品生产;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
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场(区),重点突出牛羊业优势,加强地方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
工作,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加
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深
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黑红薯、水果、中药材、特
种养殖、食用菌等特色农业。
3.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菜篮子”工程标
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示范
场(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
系,推动“菜篮子”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
量安全可靠、价格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
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 2020
年,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 5%以上,从
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 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
99%以上。
4.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
委托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围绕制约农业经济开
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
省项目资金,同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鼓励和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把农业项目整合与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切
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到“十三五”末,把开
发区基本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
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安徽领先、全国一
流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812”转型倍增
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
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
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 2020 年,全
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 2 家和 10 家,农
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0%以上。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
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
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
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
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
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
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
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
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
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
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
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健全农
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
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
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
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
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
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
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
农村休闲旅游业。
2.支持农民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资本金补助、税收返
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农民
自主创业活力。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建立返乡农
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依托现
有各类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统筹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实施农
民工创业示范园计划,建立创业者入园孵化、出园兴业的良性机
制。支持农民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鼓励有条
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3.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
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
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集聚地服
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
引导成建制建筑、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等劳务输出。建立健
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支
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
地就近转移就业。
4.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上,稳步引导农村土
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
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拓宽租金、股金、
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一公里建设和节水改造,推进易涝
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进行农村沟河清淤和塘坝扩挖,清淤疏浚沟河 385 条,扩挖村塘
810 口。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
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加快农田
防护林建设,计划每年新增造林 1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 0.34
个百分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打造
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
以“水利安徽”战略为契机,兼顾水环境保护和美好乡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治、蓄、排、节、引”
五水文章,实施“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同治,构建与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实施城乡防洪保安
工程,完成洪河治理工程和泉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实
施县城防洪排涝工程,拆除重建中型水闸 4 座,维修中型水闸 5
座,维修、重建小型水闸 22 座,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
小型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新打
恢复机电井 5000 眼,配套机泵 5000 台套,到 2020 年,新增有
效灌溉面积 30 万亩,全县累计达到有效灌溉面积 130 万亩,农
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 0.7;努力构建水源保障体系,
积极做好“引淮济阜”工程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快节
水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
初步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态保护
体系,加快生态水利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水利
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
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0 年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
到 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新一
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
好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技术标准为目标,
重点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
安保工程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
一体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
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严格保护耕地、尊重农民意愿、
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科学编制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
规划,将土地整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村庄合并、
农村危房改造、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深入实施“千村百镇”
示范工程,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设新型农
村社区。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保护村
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
圈厕卫生。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
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
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
(四)深化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
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改革,积极探索“扩权
强镇”工作,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创新行政运行机制,
强化乡镇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
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的三项职能,提高乡镇政府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村改居,推动镇村体制向街道
社区体制转变。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村
级集体资金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认真执行
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等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着
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与农村结对帮扶,
开展共建活动。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
包地、宅基地确权成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示范,到 2020
年,完成全县各乡镇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务。统筹实施村庄合并、
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
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
进配套政策的实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
统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
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
化、体育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
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
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
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
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工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
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区面积 80.6 平方公里,规划
区范围面积约 260 平方公里的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
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中心镇,优化功能分区,建
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产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各乡镇协
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 10 个
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各乡镇分别建成 1 个中心社区、1 个农村
社区和 2-3 个中心村。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
务体系、社会救助查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
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
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
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
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
补贴额度,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
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
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
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
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
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
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
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
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
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
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
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
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
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
业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
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
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
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
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
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
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
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
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
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
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
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
划的实施,实现 XX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