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 KB
  • 2021-05-10 发布

2021最美残疾人事迹材料(脱贫)三篇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最美残疾人事迹材料(脱贫)三篇 ‎【篇一】‎ ‎**年,时年37岁的**因车祸导致下肢残疾。当年,他不得不关掉了在城里经营的一家小建材店,回到老家**区**镇三角村种植柑橘,并带领村民们“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眼下,政策越来越好,**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特别是困难残疾人家庭一起发展高品质农业,提高大家的收入,过上高品质生活。‎ ‎**回乡后,先和父亲一起打理着自家的40多亩柑橘园。在当地,村民们一直都有种植柑橘的习惯。但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单打独斗,加上以传统的方法种植柑橘,缺乏专业管理,村民们种植的柑橘品质不高、销售不畅。‎ ‎**从网上买了许多关于柑橘种植的书籍,并在镇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参加了免费的柑橘技术培训。经过深思熟虑,**萌生了组建柑橘股份专业合作社的想法,把柑橘种植大户集中起来,一起努力将本村的柑橘品质搞上去。在认真管理好自家柑橘园的同时,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成立合作社的各项事宜上。‎ ‎**年7月,**市**区**柑橘股份合作社成立。“有人问我为什么叫**?不好记。”**说,“亨”是有钱的意思,“惠”是实惠的意思,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好日子大家一起分享。‎ 为此,**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希望大伙能加入到合作社一起发展,并帮助村民们一起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村民们被**的真诚所打动,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是逐年增加,由最初的只有5户,增加到现在259户。‎ 后来,**又自费到外地考察,引进了花椒种植项目,同时,他专门去西南农科院请来种植专家,对种植户从花椒种植、施肥、修枝、病害防治、花椒烘干等全程化技术指导。‎ 去年,**家里42亩地柑橘基本挂果,每亩产量**斤,按每斤2元计算,加上6亩花椒,产干花椒1800斤,按每斤28元计算,毛收入21.8万元。‎ ‎7年多来,在**的带动下,现目前合作社柑橘面积已发展到3200多亩,发展花椒300多亩,枇杷10亩,辐射带动周边600余户残疾人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惠及**多人。合作社年产华脐脐橙1050吨、华红脐橙450吨,以及其它各种水果30吨,引进纽荷尔柑橘,五星大枇杷,红妃香李等“新特名优”水果苗木,对本地的柑橘、李子、桃子、枇杷、西瓜等老品种进行更换改良,每年因改良品种一项就增加农户收入60余万元。**年注册了“**”牌商标,**年以“**”品牌形式销售柑橘、桃子水果1200余吨。**年创建**区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扶持带动20户残疾人种植水果花椒等,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是三角村的残疾贫困户。**年,**加入了**区**柑橘股份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她和老伴种植了5亩柑橘,**年柑橘收入2万多元。‎ 在三角村,像**这样靠种植柑橘、花椒摆脱贫困的残疾人还有许多,而且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领路人”——‎ 那就是**带领发展的**区**柑橘股份合作社。‎ 去年,合作社与20户残疾贫困户签订了《帮扶残疾人创业增收扶持协议书》,由合作社对签订协议书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帮扶,帮助残疾贫困户进行果树和花椒种植管护,向残疾贫困户赠送果树、花椒苗、化肥和电动喷雾器等物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和产、供、销 ‎“一条龙”服务等,从根本上解决残疾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走上致富路。‎ ‎“疫情对农业生产来说,影响不太大。”**说,今年田间管理一步也没落下,看目前的形势,大家的收入不会比去年低。“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奋斗带来的幸福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也希望残疾人家庭早日过上高品质生活。‎ ‎【篇二】‎ 熟练地采摘芽叶,顺势放入竹篓......眼下,“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的明前茶采摘期已过,在**区**镇**村茶叶基地里,近100人正在忙碌采夏茶、剪枝、施肥等农活。‎ ‎**镇**村茶叶基地是**创办的**聚缘川秀茶叶公司的核心茶园,今年50岁的他已经跟茶叶已经打了15年交道。目前在**镇**村、**村有3500亩茶叶基地,全年产值可以达到700多万元,他不仅让茶叶香飘万家,还带动乡亲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52岁的**(肢体残疾)从**工作至今,一年一年见证着基地发展,是基地的老采茶工人。在茶叶基地务工也让**一个人的生活不那么孤单,每月1800元的工资,一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他对这份工作感到满意。‎ ‎“正是春季采茶忙碌时候,每天差不多400个人,现在采夏茶大概100多人,采茶师傅也给到80元钱一天了。”**说,基地里他会优先招聘残疾人和村民来工作。‎ ‎**是**镇**村人,原在**水库电站工作,1999年在一次架线作业时摔伤,造成双腿股骨骨折,经鉴定为肢体残疾,不能再从事高空作业,至今钢板支架还在体内。**年辞去了**水库电厂的工作,到原**红碎茶加工厂做推销;**年,在茶厂亏损改制的时候,不忍心看到茶叶基地荒废、无人管理,他借债200多万元,接过了茶厂。可真正的发展产业并不像销售茶叶多跑路多动嘴就可以,**多次外出取经,努力学习茶叶生产管护技术,起早摸黑的泡在茶山,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已形成“寒山云雾”、“川中小种红茶”、“移都秀芽”三大主要产品系列。‎ ‎**年7月成立**聚缘川秀茶叶有限公司。为了打开茶叶销路,**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炒茶比赛等,提升**茶叶知名度,先后获得**“三峡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年被**区评为“最爱农产品”称号。‎ ‎**对茶的质量和品质要求极高,他说:“‎ 茶叶加工工艺复杂,对火喉的要求非常高,采摘来的鲜叶和消毒制茶工具要一一过目、检查,炒茶叶时的温度要严格把关。手要翻动要感温、眼要观色、鼻要闻香、舌要试味,炒茶中的滚、抖、翻、炒都十分讲究。”为了提高茶叶加工人员的技术,他手把手的教加工人员杀青、炒茶、揉捻、烘干等,常常一忙就是深夜。‎ ‎**年,**任**镇**村区级科技特派员,建立良种茶园示范点两个,为全乡茶叶种植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良种茶叶科技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年荣获**区农民丰收节“十佳农民技术员”称号。‎ 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家乡,助力扶贫。他通过采取“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经营模式回馈家乡,按“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村农户直接创造了400多个就业机会,其中每年解决残疾人务工30余人,积极为该镇帮助贫困农户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扎稳“马步”,再壮“筋骨”。下一步,**将尝试着线上线下销售的模式扩展销路,加快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品展示展销会、推介会、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公司茶叶品牌;去年新增的200亩茶园面积也将在明年试产。‎ ‎【篇三】‎ ‎“我们家的土鸡都是吃苞谷长大的,不会掺杂饲料。”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县**村四社的**(肢体残疾)。因为坚持不给鸡喂饲料,不滥用药物,不以杂交鸡充土鸡的“三不”原则,她养的鸡从来不愁销。这些年,依靠养鸡,**一家脱了贫。**年,她家养殖的土鸡达到10000余只,出栏肉鸡6000多只,产值20余万。‎ ‎**今年49岁,出生在五星村一社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的一场意外,右脚受伤严重,加之没钱进行及时医治,给她的人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遗憾,右脚再也不能正常行走。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年后,经人介绍,她认识了**村四社的**,他老实、善良,不久俩人便结为夫妻。婚后,三个儿女相继出生,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欢乐,日子虽然清贫却也温馨幸福。‎ 不幸总是来得让人措手不及,**年8月,**在屋后做农活时不慎从树上摔下,经医院诊断为脊髓断裂,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意味着将终身与轮椅为伴。那时候,大儿子13岁,女儿12岁,最小的儿子仅2岁,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和治疗欠下的外债压力,**一时接受不了,发脾气、摔东西……**既伤心又心疼。‎ 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夜里悄悄地抹眼泪,但这丝毫解决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于是,她开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忙完准备早饭、伺候丈夫、给娃穿戴、收拾家务后,匆匆扒拉几口饭菜就上山干活。‎ 由于腿脚不便,加上多次往返家中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干活总是比别人慢,所以每天的干活时间要延长很多,虽然日子异常艰难,可她毫无怨言。‎ 当地党委、政府了解**的家庭情况后,**年,将其纳入建卡贫困户。**年,**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筹到几千块钱买了100多只鸡苗开始搞养殖。由于不懂技术,鸡死了一半。生性倔强的**并没有放弃,又买了100多只鸡苗继续养殖。为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养殖帮扶计划。‎ 为养好土鸡,管理好养殖场,没有经验的**和丈夫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主动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慢慢地,规模越来越大,最开始只有500只,**年就达到了800多只,并成功出栏售卖,除去成本,还有盈利。就在当年,**一家成功脱了贫。**年扩大规模养了1000多只鸡,除此之外,还养了羊,种了三、四百株脆李,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在妻子为家忙里忙外时,**也会主动分担妻子的负担。他会坐在轮椅上,拿着扫帚帮忙打扫鸡粪;虽然识字不多,但他主动承担“账房先生”的工作,趴在床上一笔一划记录每天的开支;他还请人将家里的农用三轮车进行了改造,在车上搭建了简易的木板床,并学会了用双手开车,帮助妻子拉喂鸡的粮食和运送土鸡。‎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有她照顾下,我才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说到妻子,**满是感激。“当年我有残疾,作为健全人的他没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反而一直疼我、照顾我。”说到丈夫,**露出腼腆且甜蜜的笑容。“现在,家中还有4000多只鸡,小鸡也孵化的很顺利,预计今年达到10000只以上不成问题。”**自信地说。‎ 在**夫妇的带动下,周边的几家贫困户主动找到他们,寻求产业发展。面对邻里的信任,**夫妇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