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33 KB
  • 2021-05-17 发布

医学考试-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15 (总分:100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B}}A1/A2 型题{{/B}}(总题数:42, score:100 分) 1.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是 • 【A】罗杰斯 • 【B】马斯洛 • 【C】布鲁姆 • 【D】霍兰夫 • 【E】凯尔曼 【score:2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 【A】①安全需要②社会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 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 【B】①生理需要②社会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 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 【C】①社交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生理需要④尊重 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 【D】①安全需要②社交需要③尊重需要④爱和 归属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 【E】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 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以下观点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有 ①人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列 ②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产生 ③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但强度 减弱 ④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动机结构不同,占优势的需 要影响行为 ⑤心理需求层次的发展也存在例外,比如为实现高的 理想而牺牲基本需求乃至生命 •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⑤ • 【E】②③④⑤ 【score:2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4.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麦孤独和华生 • 【B】弗洛伊德和勒温 • 【C】罗杰斯和马斯洛 • 【D】布鲁姆和霍兰夫 • 【E】麦孤独和弗洛伊德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5.成就动机是指 • 【A】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 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 【B】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 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 【C】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 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 • 【D】期望获得他人及其社会的赞扬、承认、肯 定和鼓励,即取悦他人的内在心理倾向 • 【E】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 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score:2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选项 A 是抱负水平的概念,选项 B 是亲和动机的概念,选项 C 是成就动机的概念,选 项 D 是社会赞许动机的概念,选项 E 是动机的概念。 6.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哪方面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 【A】亲和动机 • 【B】赞许动机 • 【C】强化与奖励 • 【D】成就动机 • 【E】抱负水平 【score:2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7.下列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 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 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 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 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 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 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score:2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选项 C 是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 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 过程,也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印象控制,通过一定方式 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 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8.有关挫折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①挫折包括挫折情景、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②遭受挫折后,人会变得非常颓废 ③挫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 ④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这是确定无疑 的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E】①③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挫折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跟个 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挫折不一定让人颓废, 也可能让人更加坚强,更成熟,所以②是不正确的; ④属于挫折-侵犯说的主要观点,米勒认为,挫折可 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行为。 9.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①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②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三方面的因 素构成 ③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 ④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 ⑤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E】①④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 会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不包括侵犯语言,所以② 是错误的;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 的,比如将寻衅滋事者进行拘留,则不属于反社会性 质,所以③是错误的;自卫行为虽然是被认可的行 为,同样也属于侵犯行为,所以⑤也是错误的。综合 来看,只有答案 E 的说法是正确的。 10.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 【A】伯克威茨 • 【B】米勒 • 【C】多拉德 • 【D】拉皮埃尔 • 【E】凯尔曼 【score:2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11.挫折-侵犯说的三个主要观点是 ①侵犯行为会给被侵犯方造成巨大挫折 ②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③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 呈线性关系 ④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 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 越可能发生 ⑤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 态即愤怒 •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E】②③④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2.影响受挫后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 【A】个人的挫折阈 • 【B】需要的迫切感 • 【C】动机强度 • 【D】身体状况 • 【E】自我期望 【score:2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13.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心理调节技能 ②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③投射和转移属于替代性的防御机制 ④掩饰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文饰、反向和幽默等 ⑤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挫折情景 • 【A】③④⑤ • 【B】③⑤ • 【C】④⑤ • 【D】⑤ • 【E】③ 【score:2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投射和转移属于攻击性的防御机 制,而替代性防御机制包括补偿和认同,所以③是错 误;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挫折情景,并不 能改变挫折情景,所以⑤也是错误的。 14.态度具有的特征是 • 【A】内隐性、主观性和稳定性 • 【B】内隐性、主观性和可变性 • 【C】内隐性、对象性和可变性 • 【D】内隐性、主观性和对象性 • 【E】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5.态度的构成成分是 • 【A】认知、情感、行为 • 【B】意志、情感、行为 • 【C】情感、意志、行为 • 【D】行为、意志、认知 • 【E】认知、情感、意志 【score:2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16.态度的维度包括 • 【A】方向、强度、向中度、持久度 • 【B】方向、强度、外显度、持久度 • 【C】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持久度 • 【D】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持久度 • 【E】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7.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 段依次是 • 【A】教育-服从-内化 • 【B】教育-认同-内化 • 【C】反抗-服从-内化 • 【D】反抗-认同-内化 • 【E】服从-认同-内化 【score:2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8.有关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 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 决定行为倾向 •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 【D】态度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 自我防卫功能 •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score:2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态度与外显行为并不具有一致 性,比如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歧视态度的研究,所以 选项 C 不正确。 19.认知失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费斯廷格 • 【B】海德 • 【C】班杜拉 • 【D】贾尼斯 • 【E】霍夫兰 【score:2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0.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 【D】认知失调论 • 【E】挫折-侵犯说 【score:2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21.以下不属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是 •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 【B】隐藏自我 •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 【D】近因效应 • 【E】投人所好 【score:2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近因效应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一 种现象,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较 大,因为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所以叫近因效应, 印象形成也一定是对自我印象的知觉和管理,所以 D 的说法不属于印象管理策略。 22.有关态度测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 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 ②态度测量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③态度可以直接测量 ④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 度两个维度 ⑤单维量表有瑟斯顿-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 加量表等 ⑥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 社会距离量表等 • 【A】②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③ • 【E】④ 【score:2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 目前还难以直接测量,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所以③ 的说法是错误的。 23.有关沟通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沟通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 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 流 •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 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 7 个因素构成 •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 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 协调群体内行为 •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 【score:2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后者是通过媒体作为中介的沟通过程,所以选项 A 不 正确。 24.关于人际沟通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 【E】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score:2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所以大众沟通不属于人际沟通,所以 C 这种分类不正 确。 25.人际距离的错误说法是 • 【A】霍尔根据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 4 种人际距离 • 【B】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 地位、性别等人口学特征 • 【C】公众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3.66~7.62m • 【D】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0~0.46m • 【E】社交距离的合适尺度是 1.22~3.66m 【score:3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应该是 0.46~1.22m,0~0.46m 是亲密距离的范围,所以答 案 D 不正确。 26.下列有关人际吸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 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②人际吸引包括亲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 ③交往频率越高,彼此喜欢的程度越高 ④真诚是人格的吸引的首要因素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E】①②③④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过低和过高的交往频率使彼此喜爱的程度都不 高,而中等程度的交往频率,则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所以③不正确,正确答案是 D。 2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 息,分别是 • 【A】特异性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 【B】特异性信息、新颖性信息和常规性信息 • 【C】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时空信息 • 【D】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 【E】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新颖性信息 【score:3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8.人际关系的三个特点是 • 【A】个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 【B】群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 【C】个体性、直接性和亲密性 • 【D】群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 【E】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score:3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29.以下不属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必经阶段的是 • 【A】定向阶段 • 【B】接触阶段 • 【C】情感探索阶段 • 【D】情感交流阶段 • 【E】稳定交往阶段 【score:3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0.把人际关系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 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 争型和无规则型的学者是 • 【A】舒茨 • 【B】霍尔 • 【C】李维奇 • 【D】海德 • 【E】霍夫兰 【score:3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1.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所提出的理论是 •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score:3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32.在美国学者舒茨看来,个体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分别是 •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score:3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33.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 中,提出的原则是 • 【A】群体行为原则 • 【B】群体整合原则 • 【C】群体关系原则 • 【D】群体动力原则 • 【E】群体分化原则 【score:3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4.哪些不是维持与协调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 ①相互性原则 ②自我保护价值原则 ③包容原则 ④交换性原则 ⑤沟通原则 • 【A】①⑤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E】③⑤ 【score:3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5.以下哪项不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 【A】乐于交往 • 【B】广泛交往 • 【C】敢于交往 • 【D】善于交往 •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score:3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6.人际沟通中要善用三种表情,分别是 • 【A】微笑、伤心和愤怒 • 【B】微笑、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 • 【D】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score:3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37.P-A-C 分析,又叫 •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B】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 【C】归因理论 • 【D】平衡理论 • 【E】认知失调论 【score:3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38.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 和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反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 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强社交能力,这是运用什 么心理技术 • 【A】角色扮演 • 【B】P-A-C 分析 • 【C】敏感性训练 •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E】心理宣泄 【score:3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9.P-A-C 分析是哪位美国心理学家于哪一年所提出 的 • 【A】柏恩,1965 • 【B】舒茨,1964 • 【C】舒茨,1963 • 【D】柏恩,1964 • 【E】舒茨,1965 【score:3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40.有关 P-A-C 分析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P 代表儿童状态,A 代表成人状态,C 代表父母状 态 ②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构成人 际关系的不同人格类型 ③交往的双方如果能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际关 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 关系 ④交往双方的反应如呈现出“非互补型”或“交互 型”,则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 ⑤通过 P-A-C 分析,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④ • 【E】②③④⑤ 【score:3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①中,P 是 parent 的缩写,代表 父母状态,而 C 是 child 的缩写,代表儿童状态,所 以①是错误的,应该选择 E。 41.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 • 【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 •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 【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 【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score:3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解析] 凡是同一群体的成员,尽管存在 个体差异,但必然还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 特点,比如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共同的心 理需求、态度和情感。 42.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 • 【A】初期阶段 • 【B】接触阶段 • 【C】风暴阶段 • 【D】常规阶段 • 【E】作业阶段 【score:3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