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78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级康复医学技士基础知识-5
(总分:45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B 型题(总题数:3,score:5 分)
A.C1~3
B.C4
C.C5
D.C6
E.C7
【score:2.50】
(1).支配头运动肌的是【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支配膈肌的是【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3).支配三角肌的是【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4).支配肱二头肌的是【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5).支配斜方肌的是【score:0.50】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A.股神经
B.腓浅神经
C.胫神经
D.腓深神经
E.闭孔神经
【score:1.50】
(1).支配缝匠肌的神经是【score:0.50】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支配大腿内收肌群的神经是【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股神经(L2~4):①肌支:支配大腿前肌
群;②皮支:支配大腿前、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胫
神经:①肌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和足底肌;②皮支:
支配小腿后面及足外侧。闭孔神经(L2~4):①肌支:
支配大腿内收肌和闭孔外肌;②皮支:支配大腿内侧
中部和髋关节。
(3).支配腓肠肌的神经是【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A.胸膜
B.壁胸膜
C.脏胸膜
D.胸腔
E.胸膜腔
【score:1 分】
(1).______贴在肺表面【score:0.50】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2).______呈负压【score:0.50】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胸膜是一层光滑的浆膜,分别覆被于左、
右肺的表面、胸廓内表面、膈上面和纵隔外侧面,贴
在肺表面的胸膜叫脏胸膜,贴在胸廓内表面,膈上面
和纵隔外侧面的胸膜叫壁胸膜,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
根处互相延续,形成左、右侧两个完全封闭的胸膜
腔。腔内含少量浆液,其内压低于大气压(负压)。
二、A1/A2(总题数:40,score:40 分)
1.关于附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紧贴于睾丸下端
B.不仅能产生精子,还有分泌功能
C.不仅能储存精子,还能促进精子继续成熟
D.外形可分底、体、头三部分
E.是肿瘤好发的部位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附睾呈新月形,紧贴睾丸的上端
和后缘。上端膨大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为
附睾尾。附睾为暂时储存精子的器官,并分泌附睾液
供精子营养,促使精子进一步成熟。附睾为结核的好
发部位。正确答案 C。
2.进行时值测定时,所用的电流为
A.最弱电流强度
B.最强电流强度
C.中等电流强度
D.基强度
E.两倍基强度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膝内翻时不可能出现
A.膝关节向外移位
B.承重线内移
C.腓侧副韧带上的应力渐进性增加
D.膝轴由倾斜转为横向
E.伴有小腿和足的内翻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4.电刺激时,哺乳动物神经的绝对不应期 (不兴奋
期)为
A.0.1ms
B.0.2ms
C.0.5ms
D.1ms
E.2ms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5.出生时,脊髓的末端正对第
A.11 胸椎
B.12 胸椎
C.1 腰椎
D.2 腰椎
E.3 腰椎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6.电解质是什么性质的物体
A.电解质
B.电容体
C.能导电的物质
D.绝缘体
E.能电离的物质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导电的物质称为电解
质,即绝缘体。
7.软组织一般是指
A.肌肉、韧带、血管
B.骨与软骨以外的组织
C.肌肉、血管、神经
D.软骨、肌肉、韧带
E.软骨、肌肉、血管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软组织指骨与软骨以外的组织。
8.下列哪项不适宜用冷疗法
A.肌肉骨骼急性创伤
B.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C.肢体痉挛 D.高热患者
E.雷诺征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雷诺征是一种对称性肢端小动脉
性痉挛而疼痛,麻木及皮肤先后苍白、发绀、潮红为
主要症状,而冷作用于皮肤时刺激冷感受器,通过轴
索反射立即引起小血管收缩,所以不宜用于雷诺征,
故选 E。
9.单根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当它的兴奋性处于
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相当于动作电位的
A.阈电位
B.去极相
C.超射时期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处于低常期时,在后电位时一般先有一段
持续的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
10.颈神经有几对
A.4 对
B.6 对
C.5 对
D.7 对
E.8 对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11.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含水量逐渐减少
B.前纵韧带有防止椎间盘向前突出的作用
C.腰椎间盘较薄,有利于腰部较灵活的活动
D.后纵韧带有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的作用
E.腰椎间盘有缓冲压力的作用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人体从胸椎中段向上向下椎间盘均增厚,
腰椎间盘较厚,有利于腰部较灵活的活动。
12.对骨的 X 线像描述错误的是
A.骨表层骨密质表现均匀致密
B.骨内部松质呈密度较低的网状影像
C.少年骨的骨干与骺之间常显示有带状透亮区
D.骨干表面的骨膜正常时不显影
E.骨干表面的骨膜异常时不显影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骨质:长骨的 X 线片上可见骨干中间低密
度的腔隙,即骨髓腔。骨表层骨密质表现均匀致密,
其内面的骨松质呈密度较低的网状影像。骨干表面的
骨膜正常时不显影。在少年,骨干与骺之间的骺软骨
显示为带状透亮区。
13.颞下颌关节由哪几部分组成
A.下颌骨两小头
B.颞骨下颌嵩
C.下颌骨小头与颞骨下颌嵩
D.下颌骨小头与颞骨下颌嵩和关节结节
E.下颌骨小头与颧骨关节突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颞下颌关节组成如下:下颌骨小头与颞骨
下颌嵩和关节结节。
14.交流电的安全电流应小于多少毫安
A.100mA
B.50mA
C.20mA
D.10mA
E.1mA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交流电的安全电流应小于 10mA。
15.组成尺神经的脊神经为
A.C2~4
B.C8~T1
C.C1~3
D.C4~T2
E.C6~T1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16.下列有关生长发育渐进性表现不正确的是
A.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
B.动作发育上,先抬头,继而抬胸、坐起、站立
C.小儿的活动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
于四肢
D.小儿先是全掌握持,以后才会用手指取物
E.小儿活动时先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后才学会
抓握、站起、往前走等动作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生长发育的渐进性表现,由动到静规律是
指小儿活动时,先学会动的动作,如抓握、站起、往
前走,后才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等静的动作。故选
E。
17.我国助残日是每年
A.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B.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C.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D.五月的第四个星期天
E.五月的第五个星期天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我国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该年
的“全国助残日”。
18.关于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B.动作电位出现时,Na+内流造成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电压门控性 Ca2+通道开放
C.一定量的细胞外 Ca2+进入突触前膜,其内流的数
量与当时的去极化大小程度成比例
D.进入前膜内的 Ca2+仅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不具
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E.Ca2+触发囊泡向前膜靠近,融合以致出现胞裂外
排,将所含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解析] 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是诱发递质
释放的关键因素。动作电位出现时,Na+内流造成突
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电压门控性 Ca2+通道开放;
一定量的细胞外 Ca2+进入突触前膜,其内流的数量与
当时的去极化大小程度成比例;进入前膜内的 Ca2+不
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本身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Ca2+触发囊泡向前膜靠近,融合以至出现胞裂外排,
将所含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扩散越过突触间隙
直接作用于它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电位反应或通过第二
信使起作用。
19.关于运动单位募集描述正确的是
A.运动单位募集越少,肌力就越大
B.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少
C.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低,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多
D.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
越多
E.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
越少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运动单位募集越多,肌力就越大。运动神
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大时,动员的运动单位就多;当运
动神经冲动的频率高时,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多。所以
只有 D 答案正确。
20.在一般运动情况下,如下哪种物质不是主要的能
量来源
A.糖
B.蛋白质
C.糖原
D.脂肪
E.糖和脂肪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蛋白质是由不同种氨基酸缩聚而成的高分
子化合物,它不构成能量的来源。
21.关于膀胱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人膀胱在充盈时呈锥体形
B.其最下部为膀胱底
C.黏膜上皮为变移上皮
D.膀胱底与前列腺相邻
E.膀胱三角位于膀胱颈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解析] 成人膀胱在空虚时呈锥体形,分
尖、体、底和颈四部。膀胱底朝向后下方,呈三角
形,包括左、右输尿管末端和膀胱出口之间的三角
区,膀胱底的两个外上角处有左、右输尿管穿入膀
胱;膀胱的最下部缩细,与前列腺邻接,为膀胱颈,
颈的下端即尿道的开口,称尿道内口。膀胱壁自外向
内,由外膜、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所组成。黏膜
上皮为变移上皮。
22.心动周期的特点是
A.持续时间与心率无关
B.收缩期大于舒张期
C.舒张期大于收缩期
D.房室舒张时间相同
E.房室收缩时间相同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 秒。一个心动周期
中,两心房首先收缩,持续 0.1 秒,继而心房舒张,
持续 0.7 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舒张期,心房
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持续 0.3 秒,随
后进入舒张期,占时 0.5 秒。
23.卒中早期患侧卧位的不正确姿势是
A.患肩后缩
B.肘伸直
C.前臂旋后
D.手指张开
E.掌面向上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患肩后缩易造成肩过展,导致肩关节变形
及肩关节的损伤。
24.在下述物理因素中对人体直接作用深度最大的是
A.长波紫外线
B.短波紫外线
C.短波红外线
D.超声波
E.电离子导入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几者比较,超
声波的频率较低,所以超声波对人体直接作用深度最
大。
25.与骨的机械性能密切相关的是
A.无机成分
B.有机成分
C.强度和刚度
D.形状
E.结构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26.不属于门静脉属支的是
A.肠系膜上静脉 B.脾静脉
C.肝静脉 D.肠系膜下静脉
E.胃左静脉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腹部静脉的不成对脏支有起自肠、脾、
胰、胃的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等,
汇合形成门静脉。门静脉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反复分
支,最终与肝动脉的分支共同汇入肝窦状隙,肝窦状
隙汇成肝内小静脉,最后形成三支肝静脉注入下腔静
脉。正确答案为 C。
27.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脏表面有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可作
为其分界的表面标志
B.心壁有心内膜、心外膜、心肌、房间隔和室间隔
组成
C.心室肌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
由心室泵入主动脉和肺动脉
D.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层不直接相连,止于其交界处
的纤维支架,形成各自独立的肌性壁
E.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普肯
耶细胞构成心脏传导系统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希氏束、
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细胞,及结间束及房间束,是一类
特殊的心肌细胞集成相连的结和束,称为心脏传导系
统。
28.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提高的机制可能是
A.脱抑制
B.失神经过敏
C.轴突侧支长芽
D.以上都是
E.以上均不是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29.软组织一般是指
A.肌肉、韧带、血管
B.骨与软骨以外的组织
C.肌肉、血管、神经
D.软骨、肌肉、韧带
E.软骨、肌肉、血管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软组织指骨与软骨以外的组织。
30.呼吸商是指
A.O2 的摄取量与产生的 CO2 比值
B.产生的 CO2 与摄取 O2 量的比值
C.O2 分压与 CO2 分压的比值
D.产热量与散热量的比值
E.ATP 合成与释放的比值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机体依靠呼吸功能从外界摄取氧,以供各
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需要,同时也将代谢产物 CO2
排出体外,一定时间内机体的 CO2 产生量与摄取氧量
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31.肱二头肌在使前臂做旋后运动时,常伴有肱三头
肌收缩。此时,肱三头肌被称之为
A.主动肌
B.拮抗肌
C.协同肌
D.固定肌
E.伸肌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协同肌:配合原动肌,随原动肌一起收缩
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32.周围神经变性反应的测定一般在发病后多少天进
行为宜
A.7d
B.7~10d
C.10~14d
D.14~21d
E.30d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3.电流强度的单位是
A.赫兹
B.欧姆
C.安培
D.伏特
E.瓦特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4.肌的辅助结构不包括
A.浅筋膜
B.肌间隔
C.关节盘
D.腱鞘
E.屈(伸)肌支持带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肌的辅助结构包括浅筋膜、深筋膜(肌间
隔、支持带)、腱鞘、滑液囊、籽骨。
35.口咽部的体表解剖中心点在
A.下颌角
B.下颌角前方 2cm
C.下颌角后方 2cm
D.喉结两侧
E.颏部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口咽部的中心点在下颌角后方 2cm 处。
36.桡神经在臂部的运动点在
A.上臂中部中线外方
B.肱骨外上髁上方
C.肘横纹中点桡侧
D.肱骨外上髁上主
E.桡骨小头
【score:1 分】
【A】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桡神经在臂部的运动点在上臂中部中线外
方。
37.健康者运动时,心脏每分排血量的增加或维持,
可通过增加心率来达到。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可达
A.100/min
B.120/min
C.150/min
D.180/min
E.200/min
【score:1 分】
【A】
【B】
【C】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8.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结果呈正常神经支配曲线的特
点是
A.曲线连续光滑,在右上方
B.曲线连续光滑,为等边双曲线,在左下方
C.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左下方
D.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右上方
E.曲线有扭结(弯折),在左下方与右上方之间
【score:1 分】
【A】
【B】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强度时间曲线连续光滑,为等边双曲线,
在左下方
39.小儿脑发育,正确的叙述是
A.出生时脑重约为体重的 5%
B.5 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C.新生儿的活动主要由大脑皮质调节
D.神经细胞分化 12 岁接近成人
E.锥体束的髓鞘约在生后 2 岁形成
【score:1 分】
【A】
【B】
【C】
【D】
【E】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40.面神经的运动点在
A.耳屏前缘
B.乳突尖前方 2cm 处
C.眼外皆角与耳郭顶连线的中点
D.耳屏紧前方,乳突尖前 2cm 处,共两处
E.颧突下方距鼻翼 3 指宽处
【score:1 分】
【A】
【B】
【C】
【D】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面神经的运动点在耳屏紧前方,乳突尖前
2cm 处,共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