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3 KB
  • 2021-06-16 发布

2021届钦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 届钦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理)试题 一、单选题 1.设复数 满足  1 1 3i z i 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设全集U  R ,集合  2 1xA x  ,   ln 2B x y x   ,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 A. 0,  B. 0,2 C. 2, D.    ,0 2, U 3.若 x , y 满足约束条件 2 0 4 0 4 x y x y y         ,则 2z x y  的取值范围是( ) A. 16 ,83      B. 16 ,163      C. 16 ,163     D. 16 ,163      4.“ 1 1a  ”是“0 1a 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已知 a,b,c 分别为 ABC 内角 A,B,C,的对边, 3a  , 2b  , 4B  ,则 A=( ) A. 6  B. 3  C. 6  或 5 6  D. 3  或 2 3  6.已知向量 AB  、AC  、AD  满足 AC AB AD    , 2AB  1AD  ,E F、 分别是线段 BC CD、 的中点.若 5 4DE BF    ,则向量 AB  与向量 AD  的夹角为( ) A. 3  B. 2 3  C. 6  D. 5 6  7.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也称陀罗. 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 是某个陀螺的三视图,则该陀螺的表面积为( ) A. 7 2 2  B. 10 2 2  C. 10 4 2  D. 11 4 2  8.全球变暖使北冰洋冬季冰盖面积在最近 50 年内减少了 5%,按此规律,设 2018 年的冬季冰盖面 积为 m ,从 2018 年起,经过 x 年后冬季冰盖面积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 ) A. 500.95 x y m  B. 1 0.05 50 xy m      C. 500.95 xy m  D.  501 0.05 xy m   9.设 1 2F F、 分别为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点 P 在双曲线C 的右支上, 若 1 2 2 130 , 60    PF F PF F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1 3 B. 3 C. 2 3 D. 4 2 3 10.下图给出的是计算 1 1 1 2 4 6    1 100 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 A. 100?i  B. 100?i  C. 50?i  D. 50?i  11.已知某地区中小学生人数和近视情况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为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 成原因,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4%的学生进行调查,则样本容量和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分别为 ( ) A.400,40 B.200,10 C.400,80 D.200,20 12.抛物线 ᦙ 香䁕 的准线与 䁕 轴交于点 ,焦点为 ,点 是抛物线 上的任意一点,令 䘘 䘘 , 当 取得最大值时,直线 的斜率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若3sin cos 0   ,则 2 1 cos sin 2  的值为_ 14.设常数 0a  , 9ax x     展开式中 6x 的系数为 4 ,则  2lim n n a a a     _______ 15.函数   21f x x x   的最大值为______. 16.已知函数  f x ( )x R 满足 (- ) 8- (4 )f x f x  ,函数 4 3( ) 2 xg x x   ,若函数  f x 与  g x 的图象共有 12 个交点,记作  , ( 1,2, ,12)i i iP x y i   ,则     1 1 2 2 12 12x y x y x y     的 值为______. 三、解答题 17.已知椭圆 C   2 2 2 2 1 0, 0y x a ba b     的长轴长为 4 ,离心率 3 2e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设 ,A B 分别为椭圆与 x 轴正半轴和 y 轴正半轴的交点,P 是椭圆C 上在第一象限的一点,直 线 PA 与 y 轴交于点 M ,直线 PB 与 x 轴交于点 N ,问 PMN 与 PAB 面积之差是否为定值? 说明理由. 18.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设函数   2 1 1f x x x    . (1)解不等式   4f x  ; (2)若  1,2x   ,   2 7f x t t  成立,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 19.已知函数 3( ) 2f x x ax  与 2( )g x bx c  的图象都过点 (2,0)P ,且在点 P 处有公共切线; (1)求 ( )f x , ( )g x 的表达式; (2)设 ( ) ( )( ) 2 f x g xF x  ,求 ( )F x 在[ 3,1] 上的最值. 20.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   2 2: 3 1 4C x y    .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 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M 的极坐标方程为  0m m   . (1)求 C 的极坐标方程和曲线 M 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 M 与 C 只有 1 个公共点 P,求 m 的值与 P 的极坐标( 0  , 0 2   ). 2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 na 的首项为 1 2 ,且  3 1 22 1 2 3a a a   。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若 8nb n ,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为 nT ,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试比较 1 2 1 1 1 nT T T   与 1 2 nS 的大小. 22.如图,四边形 ABCD 是矩形,平面 MCD  平面 ABCD ,且 4, 4 2MC MD CD BC    , N 为 BC 中点. (1)求证: AN MN ; (2)求三棱锥 C MAN 的体积. 23.为了对某班学生的数学、物理成绩进行分析,从该班 25 位男同学,15 位女同学中随机抽取一 个容量为 8 的样本. (1)如果按性别比例分层抽样,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样本?(只要求写出算式,不必计算出结 果); (2)若这 8 人的数学成绩从小到大排序是:65,68,72,79,81,88,92,95.物理成绩从小到 大排序是:72,77,80,84,86,90,93,98. ①求这 8 人中恰有 3 人数学、物理成绩均在 85 分以上的概率(结果用分数表示); ②已知随机抽取的 8 人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如下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8 数学成绩 65 68 72 79 81 88 92 95 物理成绩 72 77 80 84 86 90 93 98 若以数学成绩为解释变量 x ,物理成绩为预报变量 y ,求 y 关于 x 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精确到 0.01);并求数学成绩对于物理成绩的贡献率(精确到 0.01). 参考公式:相关系数        2 21 2 2 1 1 , n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r R r x x y y             , 回归方程 ˆˆ ˆy bx a  ,其中 参考数据: 80, 85x y  ,        2 2 1 1 1 868, 518, 664 868 29.5, 518 22.8 s s i i i i s i i i x x y y x x y y                【答案与解析】 1.D (1 i) 1 3i 1 3 2z      ,  2 1 i2 1 i, 1 i1 i 2z z         , z 在复平面内 对应点在第四象限,故选 D. 2.C 由已知得到集合 A、B,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UA Bð ,再按交集、补集运算即可. 由 2 1x  ,得 0x  ,所以 { | 0}A x x  ,由 2 0x  ,得 2x  ,所以 { | 2}B x x  , 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UA B Ið { | 0}x x   { | 2}x x   { | 2}x x  . 故选:C 本题考查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涉及到交集、补集以及解不等式,是一道容易题. 3.C 画出可行解域,在可行解域内,平行移动直线 0.5 2 zy x   ,找到直线 0.5 2 zy x   ,在纵轴上 的截距最小时和最大时经过的点,分别把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中求出最小值和最大值,注意这个 最大值点不在可行解域内,也就求出了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 可行解域如下图所示: 在可行解域内,平行移动直线 0.5 2 zy x   ,可以发现当直线 0.5 2 zy x   经过 A 点时,在纵 轴上的截距最小,当经过点 B 时,在纵轴上的截距最大,解方程组: 8 ,4, 8 43 ( , )2 0 4 3 3 3 xx y Ax y y          ,解方程组: 4, 8, (8,4)2 0 4 y x Bx y y         ,所以 min 8 4 162 ,3 3 3z     由于点 B 不在可行解域内,所以 168 2 4 16, [ ,16)3z z      ,故本题 选 C. 本题考查了线性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画出可行解域是解题的关键,需要注意的量本题的最大值点 不在可行解域内, 4.C 解分式不等式求得“ 1 1a  ”的取值范围,由此判断出充分、必要条件. 由 1 1 1 11 1 0 0a a a a a a         ,解得 0 1a  .所以“ 1 1a  ”是“ 0 1a  ”的充分必要条 件. 故选:C 本小题主要考查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考查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属于基础题. 5.D 根据正弦定理,可求得sin A ,进而求得 A .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sin a b A B  代入可得 3 2 sin sin 4 A  ,解得 3sin 2A  因为 0 A   , 3a  , 2b  , 4B  所以 3A  或 2 3A  都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正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注意遇到多解情况时,要讨论是否都符合要求,属于基础 题. 6.A 以 ,AB AD   为基底,将 ,DE BF   用基底表示,根据已知求出 AB AD  ,再由向量夹角公式,即可求 解. E 是线段 BC 的中点, 1 2DE DC CE AB AD         , F 是线段 CD 的中点, 1 2BF BC CF AB AD          , 1 1( )( )2 2DE BF AB AD AB AD           2 21 1 5 2 2 4AB AD AB AD        5 5 5 2 4 4AB AD       , 1AB AD    , 设向量 AB  与向量 AD  的夹角为 , 1cos 2| || | AB AD AB AD        , 0 , 3       . 故选:A 本题考查向量夹角、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数量积运算,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C 画出几何体的直观图,利用三视图的数据求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即可, 由题意可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 上部是底面半径为 1,高为 3 的圆柱,下部是底面半径为 2,高为 2 的圆锥, 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14 4 2 2 2 3 (10 4 2)2           , 故选:C 本题考查三视图求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判断几何体的形状是解题的关键. 8.A 先确定北冰洋冬季冰盖面积的年平均变化率,然后再建立冬季冰盖面积 y 与 x 的函数关系. 设北冰洋冬季冰盖面积的年平均变化率为 p ,则 50 =0.95p 1 50=0.95p 因此:设 2018 年的冬季冰盖面积为 m ,从 2018 年起,经过 x 年后冬季冰盖面积 y 与 x 的函数关系 是: 500.95 x y m 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函数模型问题,考查了学生数学应用,综合分析,数学运算的能力, 属于中档题. 9.A 由已知可得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 2 1c, 3c,PF PF  再结合双曲线的定义和离心率公 式即可得到答案. 由 1 2 2 130 , 60    PF F PF F ,可知 1 2 1 290 | | 2F PF F F c   且 , 则 2 1c, 3c,PF PF  由双曲线定义得 1 2 2 ,PF PF a  即 1 2 3 2 ,PF PF c c a    解得 2 3 1 3 1 ce a      , 故选 A 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定义的应用,考查双曲线离心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10.B 程序运行过程中,各变量值如下表所示: 第一圈: 10 2S   , 4i  ; 第二圈: 1 1 , 62 4S i   ; 第三圈: 1 1 1 , 82 4 6S i    , 依此类推,第 50圈: 1 1 1 1...... , 1022 4 6 100S i      ,退出循环; 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100i  ,故选 B . 考点:算法与程序框图. 11.A 由扇形图能得到总数,利用抽样比较能求出样本容量;由分层抽样和条形图能求出抽取的高中生近 视人数.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4% 的学生进行调查, 样本容量为: (3500 4500 2000) 4% 400    , 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为: 2000 4% 50% 40   , 故选 A. 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概率统计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扇形图与条形图的应用,以及分层抽样的性 质,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属于简单题目. 12.B 试题分析:如图,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抛物线上一点到准线的距离,根据抛物线的对称 性,所以设点 P 在第一象限 ,当 最小时,最大,所以当直线 与抛物线相切时, 最小,设直线 :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 , ,解得 ,故选 B. 考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一题多解】本题主要考察了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属于中档题型,抛物线有一条重要的性质:抛物 线上任意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其到准线的距离相等,这样就将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根据数形结合,可得本题就是求过点 的抛物线的切线的斜率,法一,可以设直线,与抛物线联立 方程,令 ,求斜率,或者设切点 ,根据 ,求切点,再求切线的斜率. 13.10 3 解:因为3sin cos 0   , 则 2 2 2 2 2 1 1 cos tan 1 10tan 3 cos sin 2 cos sin 2 1 2tan 3 sin                  14. 1 2 根据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399 2 1 9 9 r rr r r r r aT C x a C x x        和已知求出 r,再代入求 a,从而将 a 代入所求表达式,结合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求和并取极限即可. 9ax x     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 399 2 1 9 9 r rr r r r r aT C x a C x x        , 令 39 62 r  ,解得 2r = ,则 2 2 9 4a C  ,解得 1 3a  , 所以,  2lim lim l 1 1(1 ) 1 1 13 3 1 2 2 3 21 3 im nn n nn n a a a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1 2 . 本题考查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和系数,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以及极限的简单计算,注意仔 细审题,认真计算,属中档题. 15. 2 设 cos [ 1x    ,1],  0,  ,则 2sin 1 x   ,, 可得 ( ) ( ) cos sin 2 sin 4f x g            ,再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求得函数的最值. 解: 函数 2( ) 1f x x x   ,设  cos 1,1x    ,  0,  ,则 2sin 1 x   ,, ( ) ( ) cos sin 2 sin 4f x g             ,  0, Q 5,4 4 4           , 故当 4 2     ,即 4   时,函数  max 24g g       , 故  max 2f x  故答案为: 2 ; 本题主要考查求函数的值域,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属于基础题. 16.72 考虑    f x g x、 的对称中心,根据对称性确定交点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待求式子的值. 因为    4 8f x f x    ,所以  f x 关于点 2,4 成中心对称,又因为      8 24 3 19 44 82 2 2 xx xg x g x x x x          ,所以  g x 也关于点 2,4 成中心对称,所以  f x 与  g x 的图象的交点也关于点  2,4 成中心对称,不妨认为 1 2 12...x x x   ,所以有 1 12 2 11 6 7 1 12 2 11 6 7 ... 4 ... 8 x x x x x x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  1 1 2 2 12 12 4 6 8 6 72x y x y x y          . 本题考查函数对称性的应用,难度较难.若函数  f x 满足    2 2f a x f x b   ,则  f x 的图 象关于点  ,a b 中心对称. 17.(1) 2 2 14 y x  (2)是定值,详见解析 (1)根据长轴长为 4 ,离心率 3 2e  ,则有 2 2 2 2 3 2 a c a a b c       求解. (2)设   0 0 0 0, 0, 0P x y x y  ,则 2 2 0 04 4x y  ,直线  0 0 : 11 yPA y xx   ,令 0x  得, 0 0 1M yy x   ,则 2  MBM y ,直线 0 2 2: 2yPB y xx   ,令 0y  ,得 0 0 2 2N xx y   ,则 1  NAN x ,再根据                 PMN PAB MAN PAN BAN PAN MAN BANS S S S S S S S 求解. (1)依题意得 2 2 2 2 3 2 a c a a b c       , 解得 2 1 a b    , 则椭圆C 的方程 2 2 14 y x  . (2)设   0 0 0 0, 0, 0P x y x y  ,则 2 2 0 04 4x y  , 直线  0 0 : 11 yPA y xx   , 令 0x  得, 0 0 1M yy x   , 则 0 0 2 2 1M yBM y x      , 直线 0 2 2: 2yPB y xx   , 令 0y  ,得 0 0 2 2N xx y   , 则 0 0 21 1 2     N xAN x y ,    PMN PAB MAN PAN BAN PAN MAN BANS S S S S S S S               0 0 0 0 21 1 2 1 22 2 1 2        y xAN BM x y . 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方程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还考查了平面几何知识和运算求解的能力,属 于中档题. 18.(1) 4 4,3 3     ; (2) 1,6 . (1)通过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然后解不等式取并集即可;(2)结合 x 的范围去掉绝对值,可得 到  f x 的单调性,令   2 max 7f x t t  即可。 (1)依题意 1 2 3 4 x x      或 1 12 2 4 x x       或 1 3 4 x x    解得 4 4,3 3x      (2)   13 , 1 2 12, 12 3 ,1 2 x x f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f x 在 11, 2      上是减函数,在 1 ,22     上是增函数  1 3f   ,  2 6f  ,  max 6f x  , 26 7t t    , 2 7 6 0t t   ,解得  1,6t  .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用零点分段法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步骤:①求零点;②划区间、去绝对值号;③分别解去掉绝对 值的不等式;④取每个结果的并集,注意在分段时不要遗漏区间的端点值. (2)用图象法,数形结合可以求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使得代数问题几何化,既通俗易懂,又简 洁直观,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9.(1) 3( ) 2 8f x x x  , 2( ) 4 16g x x  ;(2) 256 27  试题分析:(1)首先由  2 0f  可得 8a  ,对  f x ,  g x 进行求导,根据    2 2 16g f  可得 4b  ,最后根据  2 0g  得到 c ,进而求出  f x ,  g x 的表达式;(2)根据(1)中的结 果,对  F x 进行求导,列表得单调性,得最值. 试题解析:(1)∵   32f x x ax  的图象过点  2,0P ;所以16 2 0 8a a    ; 即   32 8f x x x  ; 由   26 8f x x  可得  2 24 8 16f    ; 所以    2 2 4 16 4g x bx g b b      ; 又因为  g x 过点 P ,所以  2 16 0 16g c c      ,则   24 16g x x  ; 综上,   32 8f x x x  ,   24 16g x x  ; (2)   3 22 4 8F x x x x    ,所以     23 4 4 3 2 2F x x x x x      ;   0 2F x x    ,或  2 3,13x    ; x 3  3, 2  2 22, 3     2 3 2 ,13      1  F x  0 - 0   F x 5  极大值 0  极小值 256 27   9 所以,    max 2 0F x F   ;  min 2 256 3 27F x F       . 20.(1)C 的极坐标方程: 2 2 3 cos 2 sin 0       ,M 的直角坐标方程: 2 2 2x y m  ; (2) 4m  ,P 的极坐标 114, 6      . (1)由公式 cos sin x y        可进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2)由于圆 M 的圆心 M 在圆C 上,因此两圆内切,从而可得 m 值,求出两圆交点坐标后再化为 极坐标. (1)   2 23 1 4x y    可化为 2 2 2 3 2 0x y x y    , 则 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2 3 cos 2 sin 0       , 即 2 3 cos 2sin    . M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2x y m  . (2)易知曲线 C 表示经过原点、圆心为 3, 1 ,半径为 2 的圆,曲线 M 表示圆心为原点,半径 为 m 的圆.因为 M 与 C 只有 1 个公共点 P,所以 M 与 C 内切, 所以    2 22 3 1m     ,即 4m  . 由 2 2 2 2 16, 2 3 2 0 x y x y x y        ,得 2 3 2 x y     . 故 P 的极坐标 114, 6      . 本题考查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的互化,考查两圆的位置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极坐标与直角 坐标之间的联系桥梁: cos sin x y        . 21.(1) 1 2n na  ;(2) 1 2 1 1 1 1 2 n n ST T T    (1)根据数列 na 的首项为 1 2 ,且  3 1 22 1 2 3a a a   ,可得关于 1a 和公比 q的不等式组,解出 1a 和 q 可得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根据条件分别利用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求出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nb 的前 n 项和 nT ,再用列项相消法求出 1 2 1 1 1 nT T T   ,然后比较 1 2 1 1 1 nT T T   与 1 2 nS 的大小即可. 解:(1)由题意,设 1 1 ( 0)n na a q q  ,则   1 2 1 1 1 1 2 2 1 2 3 a a q a a q       , 解得 1 2q  或 2q   (舍), ∴ 11 1 1 2 2 2 n n na             ,即 1 2n na  . (2)由(1)知 1 2n na  ,∴ 1 112 2 111 21 2 n n nS                . ∵ 8nb n ,∴ 24 4nT n n  , ∴ 2 1 1 1 1 1 4 4 4 1nT n n n n        , ∴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4 2 2 3 1 4 1 4nT T T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 1 1 1 1 1 1 1 1 11 2 1 12 2 2 4 2 4 2n n n 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02n  , 1 1 2 4nS  ∴ 1 2 1 1 1 1 2 n n ST T T    . 本题考查了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和裂项相消法 求数列的前 n 项和,考查了方程思想和计算能力,属中档题. 22.(1)见解析(2) 8 6 3 (1)取 CD 的中点O ,连接 , ,OA OM ON ,证明 MO  平面 ABCD , 再利用勾股定理证明 AN MN ; (2)利用等积法得 1 3C MAN M NAC NACV V S MO   △ ,通过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1)取 CD 的中点O ,连接 , ,OA OM ON ,  MC MD ,O 为 CD 中点, MO CD , 又平面 MCD  平面 ABCD , MO 平面 MCD ,  MO  平面 ABCD , 则 2 3, 2 3, 6MO ON OA   , 2 2 2 24MN MO ON   , 2 2 2 24AN BN AB   , 2 2 2 48AM MO OA   ,  2 2 2MN AN AM  , AN MN . (2)连接 AC , NAC△ 的面积为: 1 1 4 2 2 4 22 2NACS AB NC      △ . ∴三棱锥 C MAN 的体积为: 1 1 8 64 2 2 33 3 3C MAN M NAC NACV V S MO       △ . 本题考查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勾股定理的应用,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 解能力,求解时注意三棱锥的等体积法的应用. 23.(1) 5 3 25 15C C (2)① 1 14 ②0.98 试题分析:(1)由分层抽样得应选男生 825 540   位,女生 815 340   位,再根据组合数定义得 样本个数为 5 3 25 15C C (2)①这 8 位同学中数学和物理分数对应有 8 8A ,再确定恰有 3 位同学的数学和 物理分数均在 85 分以上取法种数:由于数学分数在 85 分以上只有三人,故先分两类,一类为物理 分数在 85 分以上 4 人,另一类物理分数在 85 分以下 4 人,再考虑对应: 3 4A 5 8A ,最后根据古典概 型概率求法得 3 5 4 5 8 8 1 14 A AP A   ②将数据代入公式 得 ,从而有 ,再根据相关系数公式        2 21 2 2 1 1 , n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r R r x x y y             解得 664 0.9929.5 22.8r   , ,因而得到 数学成绩对于物理成绩的贡献率为 0.98. 试题解析:解:(1)应选男生 825 540   位,女生 815 340   位,可以得到不同的样本个数为 5 3 25 15C C (2)①这 8 位同学中恰有 3 位同学的数学和物理分数均在 85 分以上,则需要先从物理的 4 个 85 分以上的成绩中选出 3 个与数学 85 分以上的成绩对应,种数是 3 4A ,然后将剩下的 5 个数学成绩和 物理成绩任意对应,种数是 5 8A .根据乘法原理,满足条件的种数是 3 5 4 5A A 这 8 位同学的数学成绩和 物理成绩分别对应的种数共有 8 8A ,故所求的概率 3 5 4 5 8 8 1 14 A AP A   ②根据所给的数据,可以计算出 , 所以 y 与 x 的回归方程是 , 变量 y 与 x 的相关系数是 664 0.9929.5 22.8r   , ,故数学成绩对于物理成绩的贡献率为 0.98. 考点:分层抽样,古典概型的概率,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方法点睛】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数的探求方法 (1)列举法. (2)树状图法:适合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中的基本事件的探求.对于基本事件有“有序”与“无序”区别 的题目,常采用树状图法. (3)列表法:适用于多元素基本事件的求解问题,通过列表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抽象的题目具 体化. (4)排列组合法:适用于限制条件较多且元素数目较多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