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20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三叉港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三叉港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钱穆在《中国通史》中讲到,“西周失败后,诸夏不服,互相吞并,于是四夷内侵,时有称霸的诸侯崛起,尊王攘夷,故所谓称霸的诸侯乃根据当时东周之形势而产生。”据此可知,关于春秋诸侯称霸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 B.因视角不同而结论不同 ‎ C.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 D.近代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如图为汉武帝初处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  )‎ A.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 C.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3.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 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4.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  )‎ 第19页(共19页)‎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索的影响 ‎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5.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 ‎ 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时间 ‎ 永乐8年2月出发 ‎ 永乐9年春出发 ‎ 永乐12年3月出发 ‎ 永乐10年冬 ‎ 永乐20年3月出发 ‎ 永乐13﹣18年 ‎ 永乐21年7月出发 ‎ 永乐18年前后 ‎ 永乐22年4月出发 ‎ 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 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 ‎ 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 ‎ 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 ‎ 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 ‎6.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 B.列强经济侵略使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 C.国外市场的扩大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D.清政府的财政收人因出口扩大得到增加 第19页(共19页)‎ ‎7.1940年,日本内阁制定计划,强调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占领区,则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仅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在农业上,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该计划的实质是(  )‎ A.促进日占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 B.实现大东亚的共同繁荣 ‎ C.把中国作为日本的原料基地 ‎ D.依据地理环境发展经济 ‎8.新中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 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 B.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C.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 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有学者指出,在希腊悲剧中,无论是王子和公主之悲剧,还是英雄儿女之悲剧,均过分重视生 命个体自由的表达,如在悲剧《美狄亚》中,当美狄亚爱上伊阿宋时,不惜杀兄盗国宝,当伊阿宋背叛她时,她又不惜杀子报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要重视公民生命价值 ‎ B.应该要完善人的德性修养 ‎ C.戏剧作品应表达德性 ‎ D.应尊重女性自主选择权利 ‎10.1521年,马丁•路德指出:“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这反映出,马丁•路德(  )‎ A.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 B.否定《圣经》的权威 ‎ C.认为依靠信仰即得救 D.崇尚理性地思考 ‎11.如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由此可知(  )‎ 项目 ‎1928年 ‎1937年 民众消费情况分类 市场上购买的消费 ‎87.1‎ ‎126‎ 第19页(共19页)‎ 自产自销的消费 ‎35.6‎ ‎25‎ 服务业方面的消费 ‎11.1‎ ‎19.9‎ 人口指数 ‎1‎ ‎1.09‎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 B.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 ‎ C.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 D.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 ‎12.1985年,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希望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新技术,从而使之“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一个洲”。这一计划的实施(  )‎ A.旨在追赶美国的新经济 B.促使第三产业开始兴起 ‎ C.消除了华约的军事威胁 D.增强了西欧企业竞争力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技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第19页(共19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岡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6.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对德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造。当时的德国,纳粹虽已战败,但民众尚未从数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论荼毒中清醒过来。美、英、法三个西方占领区的军事法庭(包括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审判,审判是建立在大量的证据之上的,作为证据的抄本和文件多达42卷。诸多材料和证据向人类揭示了法西斯的阴谋和暴行。‎ 第19页(共19页)‎ ‎ 美国一方面积极支持限制德国工业的方案,并要求德国的工业设备必须拆除作为赔偿; 另一方面本着消除作为军事强国象征的垄断组织特别是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目的。战后初期,几乎所有的德国政党都倾向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美国方面极力反对这种倾向不主张改变他们占领区内的所有制结构,并要求在占领区内,按照以民主、自由和法治特征的社会标准来调整他们的占领政策。‎ ‎﹣﹣摘编自刘娟《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德国民主改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德国民主改造的影响。‎ 第19页(共19页)‎ ‎2020年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三叉港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者,上伐下也。”钱穆在《中国通史》中讲到,“西周失败后,诸夏不服,互相吞并,于是四夷内侵,时有称霸的诸侯崛起,尊王攘夷,故所谓称霸的诸侯乃根据当时东周之形势而产生。”据此可知,关于春秋诸侯称霸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 B.因视角不同而结论不同 ‎ C.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 D.近代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考查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观点不同,立场不同,可能对历史问题可能存在的多种看法,A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内容不是强调视角不同,引起历史结论不同,排除B;‎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孟子和钱穆针对春秋争霸战争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钱穆的观点更符合历史研究的主要特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而孟子的角度过于单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学研究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如图为汉武帝初处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  )‎ A.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 C.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第19页(共19页)‎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对材料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A说法绝对,排除。‎ 察举制重视的道德品质,故排除B。‎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这是汉武帝时期参政者中儒家思想占据多数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 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 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 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结合题干“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儒学家二程深入地研究佛道思想,有助于在这一时期儒学进一步完善,为理学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因此C项正确。‎ 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政府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 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排除B项。‎ 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而成且日益兴盛,使儒学得以新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本题掌握理学的形成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4.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  )‎ 第19页(共19页)‎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索的影响 ‎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主要考查中国文化的向外扩展。‎ ‎【解答】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创作于7世纪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猎豹”可以得出当时丝路沿线的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 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A项错误;‎ ‎“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政治因素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丝路沿线的国家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扩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 ‎ 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时间 ‎ 永乐8年2月出发 ‎ 永乐9年春出发 ‎ 永乐12年3月出发 ‎ 永乐10年冬 ‎ 永乐20年3月出发 ‎ 永乐13﹣18年 ‎ 永乐21年7月出发 ‎ 永乐18年前后 ‎ 永乐22年4月出发 ‎ 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 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 ‎ 第19页(共19页)‎ 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 ‎ 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 ‎ 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边疆管理。‎ ‎【解答】通过材料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和奴儿干都司巡查的时间可以看出,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支持了明朝初年对蒙古的作战,以及对女真地区的管辖,故B正确;‎ 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 B.列强经济侵略使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 C.国外市场的扩大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D.清政府的财政收人因出口扩大得到增加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口通商,茶和丝的出口量增加,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加速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材料中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里农民仍在从事农业活动并未改变社会结构,故排除B项;‎ D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C。‎ ‎【点评】知道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7.1940年,日本内阁制定计划,强调日本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 第19页(共19页)‎ ‎“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占领区,则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仅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在农业上,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该计划的实质是(  )‎ A.促进日占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 B.实现大东亚的共同繁荣 ‎ C.把中国作为日本的原料基地 ‎ D.依据地理环境发展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考查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实质。‎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内阁1940年制定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故C正确;‎ ABD都不符合材料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实质,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校能够通过材料中时间范畴分析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这一政策的本质受是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新中国的外交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 A.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 B.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C.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 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调整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体现的是中国有意识形态外交转向重视国家发展的外交,说明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C选项符合题意;‎ 两阶段的外交都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表现,A选项排除;‎ 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B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第19页(共19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调整,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 ‎9.有学者指出,在希腊悲剧中,无论是王子和公主之悲剧,还是英雄儿女之悲剧,均过分重视生 命个体自由的表达,如在悲剧《美狄亚》中,当美狄亚爱上伊阿宋时,不惜杀兄盗国宝,当伊阿宋背叛她时,她又不惜杀子报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要重视公民生命价值 ‎ B.应该要完善人的德性修养 ‎ C.戏剧作品应表达德性 ‎ D.应尊重女性自主选择权利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当美狄亚爱上伊阿宋时,不惜杀兄盗国宝,当伊阿宋背叛她时,她又不惜杀子报复”,结合古希腊哲学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当美狄亚爱上伊阿宋时,不惜杀兄盗国宝,当伊阿宋背叛她时,她又不惜杀子报复”体现的是人性的险恶,说明作者想表达应该要完善人的品德修养,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哲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的德行修养的完善。‎ ‎10.1521年,马丁•路德指出:“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这反映出,马丁•路德(  )‎ A.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 B.否定《圣经》的权威 ‎ C.认为依靠信仰即得救 D.崇尚理性地思考 ‎【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 ‎【解答】材料“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了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话”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故C正确。‎ 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故选:C。‎ ‎【点评】‎ 第19页(共19页)‎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如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由此可知(  )‎ 项目 ‎1928年 ‎1937年 民众消费情况分类 市场上购买的消费 ‎87.1‎ ‎126‎ 自产自销的消费 ‎35.6‎ ‎25‎ 服务业方面的消费 ‎11.1‎ ‎19.9‎ 人口指数 ‎1‎ ‎1.09‎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 B.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 ‎ C.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 D.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消费情况。‎ ‎【解答】根据表格计算,消费合计/人口指数,可知 1928 年为(87.1+35.6+11.1)133.8,1937 年为 170.9/1.09,可知这两个数据分别为 133.8 和 170.109,可知两个年份比较人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可 知 1928﹣1937 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正确。‎ ‎1928 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被 停止,故排除A。‎ 根据计算,人口增长并没有抵消工业化成就,何况苏联大部分工业品为重工业品,不能直接消费,故排除B。‎ 材料看不出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1985年,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希望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新技术,从而使之“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一个洲”。这一计划的实施(  )‎ A.旨在追赶美国的新经济 B.促使第三产业开始兴起 ‎ 第19页(共19页)‎ C.消除了华约的军事威胁 D.增强了西欧企业竞争力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1985年,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希望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新技术,从而使之“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一个洲”。‎ ‎【解答】“1985年,西欧国家制定了一项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希望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新技术,从而使之“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一个洲”表明这一计划的实施增强了西欧企业竞争力,故D正确;‎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错误;‎ B错在“开始”,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技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第19页(共19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救灾制度建设。(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结合所学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二相关知识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英国和中国古代救灾制度建设的内容和所学从对政治和对后世影响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户捐献”等信息可以得出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民捐献。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可以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依据材料二“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技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可以看出都注重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注重部门协作。第二小问的价值,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措施: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民捐献。‎ 原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 ‎(2)特点: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注重部门协作。‎ 价值: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点评】‎ 第19页(共19页)‎ 本题考查对中西方的救灾制度建设的内容、原因和影响,认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岡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阅读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然后,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在作答时,考生要做到观点明确,阐述过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严密。‎ ‎【解答】从材料中的“现代化……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国家的每一项决策……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倡导“仁”,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明代的黄宗羲提出“天下无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考生若是提出其他观点,只要与材料内容相符,并且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 第19页(共19页)‎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法治”“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凸显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和谐人际关系,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天下无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来考查考生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探讨与论证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对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以及“青苗法”的积极作用;对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的评价。需要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看法,依据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即可得出梁启超对“青苗法”‎ 第19页(共19页)‎ 的态度。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可以得出张之洞认为王安石变法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导致宋代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看法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所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加以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 ‎(1)看法:青苗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 作用: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材料 二战后初期,美对德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造。当时的德国,纳粹虽已战败,但民众尚未从数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论荼毒中清醒过来。美、英、法三个西方占领区的军事法庭(包括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审判,审判是建立在大量的证据之上的,作为证据的抄本和文件多达42卷。诸多材料和证据向人类揭示了法西斯的阴谋和暴行。 美国一方面积极支持限制德国工业的方案,并要求德国的工业设备必须拆除作为赔偿; 另一方面本着消除作为军事强国象征的垄断组织特别是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目的。战后初期,几乎所有的德国政党都倾向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美国方面极力反对这种倾向不主张改变他们占领区内的所有制结构,并要求在占领区内,按照以民主、自由和法治特征的社会标准来调整他们的占领政策。‎ ‎﹣﹣摘编自刘娟《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德国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德国民主改造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德国民主改造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在德国的民主改造。(1)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逐句分析概括;(2)本小问,依据材料中美国在德国民主改造的内容,结合美国战后霸权主义政策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 第19页(共19页)‎ 美、英、法三个西方占领区的军事法庭(包括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审判,审判是建立在大量的证据之上的,作为证据的抄本和文件多达42卷。诸多材料和证据向人类揭示了法西斯的阴谋和暴行”可以得出处置战犯,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美国一方面积极支持限制德国工业的方案,并要求德国的工业设备必须拆除作为赔偿; 另一方面本着消除作为军事强国象征的垄断组织特别是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目的”可以得出战争赔偿;限制工业和消除垄断组织;“要求在占领区内,按照以民主、自由和法治特征的社会标准来调整他们的占领政策”可以得出维系德国资本主义体系。‎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措施,紧扣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措施:处置战犯,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战争赔偿;限制工业和消除垄断组织;维系德国资本主义体系。‎ ‎(2)影响:通过公开审判,在思想上清除了德国法西斯荼毒;限制工业和消除垄断组织削弱了德国发动战争的经济能力,也为在德国建立一个有着资本主义特征的自由竞争市场体系铺平了道路;赔偿使二战中损失惨重的反法西斯国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补偿;政体改革构建了战后西德的政治秩序。‎ ‎【点评】本题考查对二战后美国在德国的民主改造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9 8:27:13;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19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