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0 KB
  • 2021-08-25 发布

天津市和平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天津市和平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杜牧在《阿房宫斌》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 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 B. 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 C. 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 D. 提醒人们汲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房宫斌》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吸取王朝兴替的历史教训,D选项符合题意。表达了作者对秦帝国辉煌的留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史循环往复的特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揭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真正原因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吸取王朝兴替的教训,C选项排除。‎ ‎2. 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 12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瓷之路,中国船舶从广州出发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 12 -‎ D. 分割宰相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与分割宰相的权力,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BD选项排除。‎ ‎4. 古希腊的哲学名著《论真理》中说:“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 子。”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论真理》中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准,它之所以会呈现不同的样子,是因为不同的人感觉不同。这段话突出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间万物,但并没有突出强调人的作用,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与《论真理》中这段话的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而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真理高于一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故D项错误。‎ 点睛:本类型题目的判定方法建立在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正确记忆的基础上,然后把材料中列举的思想大意与所学对照,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5. 下图是世界历史知识结构(局部),其中从方框内应该填入 - 12 -‎ A. 人文主义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C. 重商主义的推行 D. 自由主义及其实践 ‎【答案】A ‎【解析】‎ ‎【详解】数轴方框的时间是14-17世纪,此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A正确。数轴下方显示的是思想的发展历程,B和C属于经济发展,排除。自由主义思想和实践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6.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 《四月提纲》 B. 《共产党宣言》‎ C. 《大抗议书》 D.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 12 -‎ ‎ 根据题干中的“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以推断“它”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对国际工人运动有指导作用的著作,根据时间可以排除掉CD;《四月提纲》虽然是有关工人运动的,但是它不可能被别国发行,因为它只是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对俄国革命进程发挥指导作用的文件,所以排除A;所以只有《共产党宣言》符合上述条件,故选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 ‎7.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普选发生在天津:清政府组织百姓选举天津县议会,开始时由于民众民主意识淡薄,参与度很低、地方官将选举的好处编成俚语土话,派人深入乡间田野宣讲,用一年时间最终将投票率提高到70%,完成了选举。这次选举发生在 A. 十九世纪60、70年代 B. 十九世纪末 C. 二十世纪初 D. 辛亥革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和实行新政,准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因此材料中的清朝地方官深入乡野田间宣讲议会的好处发生时间是二十世纪初,C选项符合题意。十九世纪60、70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A选项排除。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只不过停留在上层领域的改革,并未深入到民间,B选项排除。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已经被推翻,D选项排除。‎ ‎8.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毛泽东,1956年4月)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A. 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 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 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说明了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 12 -‎ 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 ‎9.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前叮嘱中国代表团成员:“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但是(这回)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根据材料“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可知指的是日内瓦会议,A选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B选项排除。中国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C选项排除。第26届联合国大会后,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0. 下面哪幅漫画能更贴切地反映当今世界局势 A. ‎ - 12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漫画表述的是美苏冷战,排除。B选项漫画表述的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排除。D选项表述的恐怖主义的威胁,排除。‎ ‎11. 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这对国际上的形势是 A. 雅尔塔体系形成 B. 美苏冷战 C. 两大阵营的对峙 D. 美苏争霸 ‎【答案】A ‎【解析】‎ - 12 -‎ ‎1946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5年雅尔塔体系形成,故A正确;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排除B;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两大阵营的对峙正式形成,排除C;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开始,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2014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千年来大运河不仅沟通南北、也孕育了众多名城、承载了历史。‎ 材料一 天津,因水而兴的城市。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河漕的重要枢纽。南方大量的粮食经天津运往北京,形成“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以利京师”的格局。‎ 天津的估衣街等街巷都因毗邻河畔而繁华,有些街道名称的由来就是因这河舶来的商品在这里销售而形成的。由于交通便利,很多外地商人来津经商,运河两岸各类货栈、钱庄、会馆鳞次栉比,脚行、镖局等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天津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二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扛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英)约翰·汤姆逊《中国和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 ‎(2)材料二中的“敌对”发生于哪次战争?为什么“它的陷落”加速了谈判的过程?‎ 材料三 至近代,漕运业逐渐显得落后而多余。至l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随后运河两岸的扬州等城镇不同程度地衰落了。‎ ‎——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近代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当时天津的棉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天津还成为早期工业和教育的兴盛之地,拥有被称为华北机器铸铁工业摇篮的三条石和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 ‎——摘编自方兆麟《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停止漕运的原因和近代天津迅速崛起的条件。‎ ‎(4)今天,继续维护和修缮大运河是否还有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 12 -‎ ‎【答案】(1)河运、北京门户。‎ 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2)鸦片战争。‎ 镇江地处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占领镇江就截断了漕运,截断了清政府的经济生命线。‎ ‎(3)近代交通业的兴起。‎ 开埠通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学习西方文化的窗口。‎ ‎(4)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人类遗产;运河沿线城市遗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两岸民俗风情的传承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仍然具有现实价值,水运成本低廉,还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河漕的重要枢纽”、“形成“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以利京师”的格局”可知天津兴起的原因是河运、北京门户。‎ 表现:根据材料“天津的估衣街等街巷都因毗邻河畔而繁华”、“很多外地商人来津经商”、“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可知天津兴起的表现是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2)根据材料“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战争是鸦片战争。关于镇江陷落加速和谈的进程需要从镇江和战略地位进行分析即可。‎ ‎(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停止漕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代天津崛起的条件需要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工业基础、对外交往等方面进行分析。‎ ‎(4)对于继续维护和修缮大运河是否还有意义的问题需要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航运等方面进行思考。‎ ‎13.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多位启蒙思想家都论及“社会契约”,又各有不同。‎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们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以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 12 -‎ ‎(1)依据材料一,概括霍布斯的观点。‎ 材料二 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观点,但他不同意霍布斯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由权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结合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指出“人们放弃”了哪些权力而授给政府?自己又保留了哪些权利?按照启蒙运动的观点,“政府的职责”是什么?‎ 材料三 卢梭认为,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3)材料三中卢梭对杜会契约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新的观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国家起源于契约。人民应该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君主。契约不可推翻。人民必须服从君主。‎ ‎(2)立法、司法、行政;生命、自由、财产;保护人民的权利。‎ ‎(3)公意;民众有权强迫个人服从公共意志。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权利侵害。‎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以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2)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交给政府的权力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们保留的权力;根据材料“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可知指的是保护人民的权力。‎ ‎(3)根据材料“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如果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可知卢梭对杜会契约提出的新观点是公意和民众有权强迫个人服从公共意志。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这种观点最大的危害是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1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材料一 ‎ - 12 -‎ ‎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成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 材料二 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民派发动的,他们走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走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2)试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统治和扼杀革命。‎ 背景是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被中断,宣扬革命史观。‎ ‎(2)不同: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地分析方法,结论上给于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 相同:仍然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3)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 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双百方针的贯彻,史学研究深人。‎ ‎【解析】‎ ‎【详解】(1)评价:根据材料“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可知观点是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统治和扼杀革命。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种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宣扬的阶级斗争有关。‎ - 12 -‎ ‎(2)根据材料“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因此,它走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可知材料二采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地分析方法,结论上给于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根据材料“他们走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可知仍然采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3)根据材料“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可知体现的研究方法是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出现这种观点主要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和史学研究的深入等有关。‎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