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9.00 KB
  • 2021-08-25 发布

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分层突破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3 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民族融合 B.冯太后 C.洛阳 D.孝文帝 E.封建经济 F.统一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核心整合] 1.改革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的原因 (1)顺应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趋 势,适应了鲜卑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要求。 (2)全面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 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个人因素。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 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4)社会环境。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有利于改革的进行。 3.历史影响 (1)经济: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 济的发展。 (2)政治: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即时演练]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 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 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A、C、D 三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 B 项。 【答案】 B 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60 分钟 分值:90 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 五年(413 年),“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 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3 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 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6 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 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 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 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 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沿用礼乐 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方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1)从材料一中鲜卑人礼乐文化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8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 这一改革?(7 分) 【解析】 第(1)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 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领域展开分析。 【答案】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了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北魏统 治模式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但很大程度上全盘吸收汉族文化,与其习俗不大适应。 (2)风俗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建立门阀制度;通婚姻;改籍贯等。评价:促 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 荣奠定了基础。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制度的问题。在此背 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 年)为分界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 在冯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鲜卑族服装的变化 图一 汉服俑 图二 孝文帝出行图 图三 胡服俑 (1)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北魏政府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 (2)材料二中图二中的服饰与图一、图三中的哪一服饰相似?为什么?(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进步意义?(5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先得出与图一中 服饰相似,再根据改革措施分析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 (1)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取代难以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措施:制定官 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2)相似:图一汉服俑。原因: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3)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 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 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 材料二 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 遑厘改。朕顾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 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 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永明二年 材料三 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 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5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 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0 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需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语“纵奸纳赂”、“贼盗并兴”等 进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原因:北魏时 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作用:使吏 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 创造了有利局面。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 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 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 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 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9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6 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改革,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的相关叙 述回答即可。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和影响:“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 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补充: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2)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 统”)奠定了基础。 6.在古代改革中,往往都会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 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 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 “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 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年男 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 ——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做了怎样的改革?(5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发挥了怎样的进步作用?(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对土地所有权改革的 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6 分) 【解析】 第(1)问,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要注意站在经济发 展的角度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要侧重答出改革是否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第二小 问,要答出两次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型。 【答案】 (1)开阡陌废封疆,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 有制。 (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 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而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地主土 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仍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影响:两者都促进了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