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87 KB
  • 2021-08-26 发布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绛中学、河津中学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 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 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 ‎2.据《尚书・汤誓》记载,成汤与夏桀决战前称“非台小子敢行称乱”,乃因“有夏多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自己实乃“奉天命殛之”,他要求众人“辅予一人,致天之罚”。这反映出夏商时期 ‎ A宗教观念浓厚影响政治动员B.专制皇权提高了决策效率 ‎ C.敬天保民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分封制度巩固了地方认同 ‎ ‎3.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亚,所以殷人以龟甲、誉臀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宗教意识逐渐消失B.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D.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 ‎ ‎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 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目的是 ‎ A.和谐社会关系B.巩固封建统治 C.培养艺术情趣D.凝聚宗族亲情 ‎ ‎5. 2012年,清华大学专家在一组战国竹简(清华简)发现了关于周幽王灭亡的古文字记载,其中并无《史记》所载的“烽火戏诸侯”之事,从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史学届长期以来对该典故的质疑。这表明 ‎ A文献史料的研究价值高于实物史料B.技术进步是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 ‎ C.后人的史学研究更加接近历史真实D.新史料的发掘可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化 ‎ ‎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主张体现了哪一派别的思想 ‎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墨家学派D.法家学派 ‎ ‎7.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 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充分表明 ‎ A.士阶层心怀天下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统治者开放包容D.诸子百家争论共鸣 ‎ ‎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 ‎9.陈怀健在《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中说“从秦设置丞相开始到秦灭亡的百余年中,担任秦相要职者共24人, 而国籍可考的17人中,有16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材料说明 ‎ A.时局变迁世卿世禄制被废弃B.秦国实力雄厚吸引各国人才 ‎ C.秦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D.三公九卿制度下秦相权很大 ‎ ‎10.“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 成为秦二世。这说明 ‎ A.始皇自认功德显著B.秦朝皇权至高无上 ‎ C.秦朝皇位世袭传承D.秦朝皇帝独尊地位 ‎ ‎1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僚体系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历史时期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 ‎12.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黄帝经过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的塑造,在族统、政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唯一提纲挚领、率先垂范之伟大人物形象,以后无论“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据此可知,黄帝形象的形成 ‎ A.说明血缘为宗法制度的核心 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出现 C 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D.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 ‎ ‎1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在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盐官设置遍及28郡国,铁官设置遍及10郡国,严 禁私人煮盐铸铁。这一举措有利于 A.推广汉初经济政策 B.扩充地方郡国实力 ‎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 ‎14 中国的特产,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河西走廊,后辗转到安息,经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西汉与 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B.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 C.西汉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D.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 ‎15.《九章算术》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独特研究方法,用数的计算来解决形的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据此可知汉代 ‎ A.数学理论探究浅尝辄止B.数学研究领先世界 ‎ C.科技注重构建理论体系D.科技注重实际运用 ‎ ‎16.从广东省的考古资料看,至1979年,战国时期的铁器仅有铁口锄、锄斧两件,而秦汉铁器则多达三百余件,而一且种类丰富,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广州、佛山等地汉代墓葬中也发现不少陶牛的形象。 这表明秦汉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R.区域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 C.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强大D.精耕细作技术臻于成熟 ‎ ‎1 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 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 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 ‎18.北魏《均田令》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据此判断均田 制推行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保障土地国有B.发展小农经济 C.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政府收入 ‎ ‎19.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邑)都 ‎ A.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B.反映了政治中心的东移 ‎ 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旨在控制前朝残余势力 ‎ ‎20.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人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 ‎ 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槽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 大运河 ‎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 ‎21.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了 ‎ A.唐朝初年政局动荡 B.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C.突厥进犯边境不安 D.藩镇制据威胁中央集权 ‎2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C.“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D.“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 ‎ ‎23.如图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其特点的是 ‎ A 官位世袭、家国同构B.分工明确、分化相权 ‎ C.机构庞杂、效率低下D.有官无吏、高度集权 ‎ ‎24.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使农民人身依附性加强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 C.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 ‎25.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三教合归儒”的推动 ‎ 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题16分,27题17分,28题17分。) ‎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 材料一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褥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而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8分) ‎ ‎27.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7分) ‎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 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 材料二 ‎ ‎(1)阅读材料一,针对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2)根据材料二(上图)的《十批判书》并结合所学,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应对此过程给予怎样的评价。(9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摇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 ,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 。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评析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