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培优学案课时作业: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 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 是指他 (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导致农业出现危机,符合“蛮干”的形象,故选 B 项。 答案: B 2.(2019·厦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 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 解析: 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 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 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 B 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 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 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 农业还是工业,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2019·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 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 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解析: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 A 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 体制,导致失败,故 B 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 C 项错误;勃列 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 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 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 均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该苏联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当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军事实力上 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就,故选 D 项。 答案: D 5.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 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指的是 ( ) A.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B.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国家解体 解析: “大规模的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故 A 项错误;勃列 日涅夫执政时期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负担,故 B 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 经济比例失调,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放 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导致国家解体,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1987 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 3 万多个,到 1989 年 2 月,发展到了 6 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 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但经济改革受 挫,进而戈氏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他在“新思维”的指导下,以“民主化”“公开 性”“多元化”为手段,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动摇并剥夺 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材料“1987 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 3 万多个,到 1989 年 2 月,发展到了 6 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 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表明苏联的改革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 方向,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苏联改革 30 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 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 天计划”改 革方案,而中国长期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社会的 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 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 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 解析: 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改革需要有远大的愿景和 目标,但如果不切实际,会给改革带来恶果,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 B 项错误; 材料把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中国的改革能够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取得了成功,而 苏联改革急功近利,最终失败,所以材料强调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故 C 项正确; 关注民众的诉求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8. (2019·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高中联考)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 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 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 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重税、协定等重要杠杆来直接 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 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 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 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 1977 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 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 的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 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 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之后……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 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 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特征。 (4)上述有关的农业改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解析: 第(1)问,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补贴农业;减耕减产。第(2)问,由 “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 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 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 ……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 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 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经济。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收购制度;种植玉米。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