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题干中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应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充分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彻底改写了中国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左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右图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项。
3.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C )
A.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D.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解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选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故A、B、D三项排除。
4.“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建国初期一幅名为《选好人办好事》宣传画的宣传语,它说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 A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人大制度的本质特征。
5.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C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所规定的社会性质的差异。前者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后者是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原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有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规定,都不是“新特点”,故排除。
6.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B )
6
A.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利的唯一机关
B.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D.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解析: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故A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错误;根据《共同纲领》可知,第一届人大代表是由普选产生,不是海选,故D错误。
7.“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在全国未普选之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 C )
A.是指中央人民政府
B.由全民普选产生
C.曾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任务完成后即被解散
解析:由“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结合所学,全国普选前,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曾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正确;中央人民政府没有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A错误;“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指的是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并非由全民普选产生,排除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状态结束,仍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D错误。
8.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四、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D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解析:1954年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并且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了政协由代行国家权力的机关转变为具有政治协商职能,故选D项。
9.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A )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6
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等信息,可判断出“新制度”指的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判断A项正确。
10.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C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紧扣“解决民族问题”“适合中国的情况”,可知这是指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使各少数民族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
1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信息来看,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机构,所以B项符合题意。
12.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D )
A.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B.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解析:由材料信息“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故D项正确;A项错在“消除了”;民族区域自治顺应了民族分布的格局,故B项错误;至今,我国还未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6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立。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编
材料二: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摘自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部法律颁布的时间及其法律的性质。(8分)
(2)指出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体现的原则、统治权力分工规定所体现的思想,以及材料二中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部法律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8分)
答案:(1)时间:1912年;1954年。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则: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思想: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
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
(3)历史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或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解析:(1)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得出时间是191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可得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是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性质分别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体现的原则是主权在民。统治权力分工规定所体现的思想是三权分立。这主要是受到美国宪法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3)其地位可根据所学,从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角度概括。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6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请回答:
(1)材料一文件是在什么会议上颁布的?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文件?根据这个文件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意义?(16分)
答案:(1)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原则:平等、团结、互助。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第(1)问首先要看材料的来源。根据提供的材料可知,材料一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性质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即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材料中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该材料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2)问根据表格的说明即“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信息来判断材料二体现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回答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22021-08-265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267页
- 河南省郑州市示范性高中2021届高三2021-08-2613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2021-08-2611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6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021-08-2615页
-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62021-08-2612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265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26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近代2021-08-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