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76 KB
  • 2021-09-28 发布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章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1~2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1~25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对而不全得1分,共55分)‎ ‎1.路边的小草虽然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以下对其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答案B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的大量排放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解析化石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会加剧温室效应,又会产生酸雨。因此,开发的新能源若不含C和S元素或含量较少,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答案C ‎3.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后来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黄顶菊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 15 -‎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解析没有天敌的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使本地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受到威胁,破坏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A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此处挺水植物芦苇为一个种群,其中不存在群落的结构,A项错误;植物只可利用CO2和H2O等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C项错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错误。‎ 答案B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 15 -‎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6.(2020浙南模拟)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  )‎ A.微生物病原体 B.除草剂 C.来自电厂的废热 D.燃烧产生的CO2‎ 解析燃烧产生的CO2释放到空气中,因此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答案D ‎7.有位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创收达几万元。其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 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 C.该系统内蚯蚓和蘑菇为分解者 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 解析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猪以鸡粪为食,不属于三级消费者。‎ - 15 -‎ 答案D ‎8.“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要下降,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答案D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解析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答案C ‎10.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雾霾天气,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拯救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是(  )‎ - 15 -‎ 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B.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燃烧煤炭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 解析化工企业对人类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治理环境时不能大批关停化工企业。‎ 答案A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项错误;栖息地的丧失或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进行就地保护,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D项正确。‎ 答案A ‎1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循环原理     ‎ B.协调原理 - 15 -‎ C.自生原理 ‎ D.整体原理 解析协调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 答案B ‎13.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解析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及其生存场所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是将东北虎迁出原地进行易地保护。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是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法制管理的措施。‎ 答案A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15‎ - 15 -‎ ‎.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分析题干“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可知,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B ‎16.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进行易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答案A ‎17.1996年华南虎被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不足百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南虎濒临绝灭的原因完全是人类的乱捕滥猎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C.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D.保护包括华南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 答案D - 15 -‎ ‎18.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科技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枯竭是不可能因科技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D ‎19.如图所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个选项代表的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解析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A项不符合题意;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B项符合题意;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C项不符合题意;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D项不符合题意。‎ - 15 -‎ 答案B ‎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由题知,该菌剂由多种微生物组成,故增加了土壤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物质循环指的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降解农药及其他有机物,加快了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农田动物的存活,从而增加了农田动物的种类;农田动物与害虫是竞争或捕食关系,能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由多种微生物构成,含多种基因,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将其运用于农药降解,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答案B ‎21.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在维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解析生态农业是采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实现的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思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废弃物的利用都能够避免环境污染,作物轮作、套种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均符合生态原理。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不利于土地的利用。‎ 答案ABD - 15 -‎ ‎22.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由题干可知,叶退化的锁阳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判断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正确;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高,B项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定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 答案AC ‎23.下图是根据生态工程原理设计的“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工艺流程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工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设计能净化污水,原因是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 B.该设计运用了自生原理 C.如果污水中有机物较少,则应采用流程Ⅰ、Ⅱ D.该工艺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 解析“多功能生物氧化塘”较好地运用了自生原理,利用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高,则采用流程Ⅰ、Ⅱ;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低,则采用流程Ⅲ、Ⅳ。‎ 答案ABD ‎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15 -‎ A.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B.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解析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A项错误;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B项正确;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项正确;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 答案BCD ‎25.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Ⅰ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A项正确;据图分析,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使得群落垂直结构更复杂,充分地利用光能,另外使得森林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据图分析,进行选择性砍伐,其自身恢复时间短,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需漫长的时间,再生生长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 答案AB - 15 -‎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5分)‎ ‎26.(9分)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 μg)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        下降。 ‎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                           (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 ‎ ‎(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 ‎①画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 ‎ ‎②从理论上说,1 000 kg的水稻最多可使蛇增重     。 ‎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          道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 ‎ 答案(1)人口密度 ‎(2)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3)①‎ ‎②40 kg ‎(4)可持续发展 - 15 -‎ ‎27.(14分)近年来,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巢湖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暴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 ‎ ‎(2)微囊藻是导致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并说明理由。                                            。 ‎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 ‎ 解析(1)引发水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 ‎(2)水中的N、P等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3)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 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影响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 ‎28.(10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 15 -‎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 ‎(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曲线甲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曲线乙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   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 解析(1)浅水区向陆地方向有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 ‎(2)曲线甲上,B点纵坐标大于横坐标,种群数量增多;曲线乙上,F点在直线p上,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不发生变化。a点之前,曲线乙在直线p之上,种群数量增多,曲线甲在直线p之下,种群数量减少,因此,曲线甲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先恢复生产者数量。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29.(12分)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5 -‎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级数应该越多越好,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为什么?                    。 ‎ 解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使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分解者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2)菌床杂屑和动物排泄物杂屑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须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其中CO2的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食用菌和蚯蚓。‎ ‎(4)由图示可看出,农作物秸秆进行了三级利用,秸秆中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秸秆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利用级数越多越好。‎ 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 ‎(2)循环 CO2‎ ‎(3)食用菌和蚯蚓 ‎(4)不赞成 因为秸秆中所含的能量有限 - 15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