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7.31 KB
- 2021-09-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3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考点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2013·抚顺月考)相同条件下,小麦植株哪一部位的细胞最难以产生新的基因( A )
A.叶肉 B.根尖分生区
C.茎尖 D.花药
解析:叶肉细胞高度分化,在植物体内不分裂,没有DNA复制,不易发生基因突变。
2.(2013·北京模底)人类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度180 kb。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20多种类型,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A )
A.不定向性 B.可逆性
C.随机性 D.重复性
解析:由题意知,X染色体同一位点上控制人类血管性假血友病的基因有20多种类型,说明该位点上的基因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产生多个等位基因。
3.(2013·河北一模)下面是有关果蝇的培养记录,通过本实验说明( D )
海拔高度
温度
突变率(每一百万个个体中)
5000 m
19 ℃
0.23
5000 m
25 ℃
0.63
3000 m
19 ℃
0.21
3000 m
25 ℃
0.63
A.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B.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有关
C.果蝇在25 ℃时突变率最高
D.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
解析:在相同海拔高度不同温度条件下,突变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温度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突变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而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无关。
4.(2013·河北摸底)大丽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一株杂合的植株有许多分枝,盛开数十朵红花,但其中一朵花半边呈红色半边呈白色。这可能是哪个部位的C基因突变为c基因造成的( C )
A.幼苗的顶端分生组织
B.早期某叶芽分生组织
C.花芽分化时该花芽的部分细胞
D.杂合植株产生的性细胞
解析:变异的时间越早,对植株的影响越大。A、B、D选项所述情况,不会出现半红半白的现象。只有发育成该花花芽的部分细胞发生突变,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5.(2013·长沙一模)某种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只开红花,偶尔一次开出一朵白花,且该白花的自交子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A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条件改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来源的判断。该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只开红花,说明该植物经过连续自交不出现性状分离,该植物控制花色的基因是纯合的,它偶然开出一朵白花,“白花性状”不会来自于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只能将生物各种相对性状进行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基因。环境条件改变一般不会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基因分离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不会产生新性状。题目中的植株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性状,应该属于基因突变。
6.(2013·石家庄质检)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 C )
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
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17
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
解析: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7.(2013·宁夏二模)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对等位基因
B.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和重组都能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
D.基因重组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解析: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8.(2013·济南二模)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表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 C )
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
B.断裂DNA链中糖与磷酸基
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替换
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
解析: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DNA复制时,少数Bu代替T作为原料,导致(A+T)/(C+G)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所以碱基种类发生了替换。
9.(2013·福建二模)如图为某植物种群(雌雄同花)中甲植株的A基因(扁茎)和乙植株的B基因(缺刻叶)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 DNA复制的过程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取代,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
(2)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 等位基因 ,a基因与B基因的关系是 非等位基因 。
(3)若a基因和b基因分别控制圆茎和圆叶,则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 ,表现型分别为 扁茎缺刻叶、扁茎缺刻叶 。
(4)请你利用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程序,培育出具有圆茎圆叶的观赏植物品种。
答:①将甲、乙两植株分别自交;②选取甲子代中表现型为圆茎缺刻叶(aaBB)与乙子代中表现型为扁茎圆叶的(AAbb)植株进行杂交,获得扁茎缺刻叶(AaBb);③将得到的扁茎缺刻叶进行自交,从子代中选择圆茎圆叶植株即为所需品种(也可用遗传图解表示)。
解析:该题“巧”在实验材料不是常规的纯合子,所以要利用所给材料来获得AaBb,再进一步获得所需品种。解题时先理解题意,确定育种思路,然后再将思路细化,做到由“粗”到“细”,并且最好借助于遗传图解解题。遗传图解如下:
①AaBBaaBB,AABbAAbb
② aaBB×AAbb
↓
③ AaBb
,⊗
aabb(圆茎圆叶) 10.(2013·江苏模拟)一种α链异常的血红蛋白叫做Hbwa,其137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及对应的密码子与正常血红蛋白(HbA)的差异如下:
17
血红
蛋白
部分α链血红蛋白的密码子及其氨基酸的顺序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HbA
ACC
苏氨酸
UCC
丝氨酸
AAA
赖氨酸
UAC
酪氨酸
CGU
精氨酸
UAA
终止
Hbwa
ACC
苏氨酸
UCA
丝氨酸
AAU
天冬
酰胺
ACC
苏氨酸
GUU
缬氨酸
AAG
赖氨酸
CCU
脯氨酸
CGU
精氨酸
UAG
终止
(1)Hbwa异常的直接原因是α链第 138 位的 丝氨酸 (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缺失了一个碱基,从而使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缺失的碱基对是 。
(2)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基因突变 ,一般发生在 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过程中) (时期)。这种变异与其他可遗传变异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产生 新基因 。
(3)如果要使该变异影响最小,在突变基因的突变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D 。
A.置换单个碱基 B.增加3个碱基对
C.缺失3个碱基 D.缺失2个碱基对
解析:由表中可以看出,Hbwa异常的直接原因是α链第138位的丝氨酸对应的密码子缺失了一个碱基,从而使后面mRNA的碱基都往前移了一个,缺失的碱基对是。要使该变异影响最小,在突变基因的突变点的附近即第138位再缺失2个碱基对,总共丢失一个密码子,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只丢失一个氨基酸)。
11.(2012·新课标卷)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 1∶1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隐 性基因突变为 显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1∶1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毛色正常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假设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2)若为亲本中隐性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表现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
考点2 染色体变异
1.(2013·河北一模)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D )
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17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DNA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单倍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2.(2013·山西二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由甲图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序变化可知,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该变异既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乙图表示在有丝分裂后期,因染色体没有平均分配而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均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四分体时期常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C.秋水仙素只用于多倍体的形成
D.三倍体西瓜无种子是因为体内无同源染色体
解析:四分体时期常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秋水仙素也可用于单倍体育种;三倍体西瓜无种子是因为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4.(2013·聊城模拟)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应是( D )
A.只含一条染色体 B.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C.染色体数是单数 D.含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
解析:如果是多倍体,其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应含有不止一个染色体组,因此染色体奇、偶数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5.(2013·长沙二模)纯种红花紫茉莉(RR)与纯种白花紫茉莉(rr)杂交得F1,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然后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 )
A.RR∶rr=1∶1 B.RR∶rr=3∶1
C.Rr∶rr=1∶1 D.RR∶Rr∶rr=1∶2∶1
解析:亲本RR×rr→F1(Rr)花粉(基因型为R、r,比例为1∶1)单倍体幼苗(R∶r=1∶1)→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加倍,基因型为RR、rr,其比例为1∶1)。
6.(2013·内蒙质检)图示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分别是( A )
17
A.5个、4个 B.10个、8个
C.5个、2个 D.2.5个、2个
解析:由甲图可知,染色体数目为10条,形态为2种,据公式染色体组的数目=,故图甲的染色体组数为5。由图乙可知其基因型为AAaaBBbb,据染色体组数为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出现的次数,故染色体组数为4。
7.(2013·长沙一模)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是( B )
A.18+XX或18+XY B.18+XX或18+YY
C.18+XX D.18+XY
解析:大麻花药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9+X或9+Y,秋水仙素加倍后染色体组成是18+XX或18+YY。
8.(2013·连云港模拟)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B )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解析:根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可知,甲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乙图中着丝点分开,而且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的特征;丙图中着丝点正在分开,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征。由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乙细胞不可能进行基因重组。1与2的片段交换,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片段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交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9.(2013·菏泽模拟)下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该状态下的细胞可发生基因重组现象
B.该状态下的细胞内不发生ATP水解
C.①②③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④⑤⑥为一个染色体组
D.若①是X染色体,则④是Y染色体,其余是常染色体
解析: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任何生活状态的细胞都有ATP的水解与合成。若①是X染色体,则④
17
一定是X染色体,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10.(2013·汕尾模拟)如图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根据图解,结合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主要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
C.无子西瓜既没有种皮,也没有胚
D.培育无子西瓜通常需要年年制种,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进行无性繁殖
解析:四倍体所结西瓜中,除胚为三个染色体组外,其余组织都应为四个染色体组。无子西瓜有珠被发育成的种皮,但没有胚,因其较软不影响口感,所以叫无子西瓜。
11.(2013·惠州模拟)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不能开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_bb或aabb的植株的顶端长出的是雌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作亲本,杂交后得到下表中的结果:
类型
正常植株
雄株
雌株
数目
998
1001
1999
请写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aaBb×Aabb或AaBb×aabb 。
(2)玉米的纯合子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杂交育种时可免除雌雄同株必须进行人工去雄的麻烦。选育出的纯合子雄株和雌株应确保其杂交后代都是正常植株,以符合种子生产要求。那么选育出的纯合子雄株和雌株基因型分别为 aaBB 、 AAbb 。
(3)已知农田中的正常植株都是杂合子AaBb,请设计一个育种方案,利用这种正常植株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雄株和雌株。
① 选择正常植株的花粉(AB、Ab、aB、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得到单倍体幼苗。
②用 秋水仙素 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得到 纯合的二倍体植株,即正常植株(AABB)、雄株(aaBB)、雌株(AAbb、aabb) ,其中 aaBB(雄株)、AAbb(雌株) 即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
③怎样在上一步骤的其他植株中,利用杂交的方法,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写出简要步骤。 将上一步骤中得到的雌株和雄株进行杂交,若后代是正常植株,则雌株是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若后代不是正常植株(或后代是雄株),则雌株不是符合生产要求的类型,应淘汰 。
解析:(1)依据杂交后代中有正常植株(A_B_)、雄株(aaB_)、雌株(A_bb或aabb),且三者的数量比约为1∶1∶2,可确定双亲都能产生含ab的配子,且双亲中一方含A基因另一方含B基因,或一方同时含A、B基因。故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2)雄株(aaB_)的纯合子基因型只能是aaBB,雌株(A_bb或aabb)的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但若是aabb,则与雄株的杂交后代中无正常植株(A_B_),故选育出的纯合子雄株和雌株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3)①②两问依据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完成;③问中单倍体育种获得的雄株都是符合生产要求的aaBB,符合生产要求的雌株是AAbb,故利用杂交方法的关键是要确定纯合雌株的基因型是AAbb还是aabb;可将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雌株与雄株 (aaBB)杂交,若后代没有正常植株(A_B_),则雌株基因型为aabb,应淘汰。
12.(2013·苏州模拟)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F1,再将F1作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AAaa ,属于 四 倍体。
(2)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育的后代属于 单 倍体。
(3)丙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 3 个染色体组,基因型有 4 种。
17
(4)丁植株属于 二 倍体,育种方式为 单倍体 育种。
(5)丙植株和丁植株中不可育的是 丙 植株,原因是 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可育配子 。
解析:(1)F1的基因型为Aa,经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AAaa,因相同类型的基因有4个,故属四倍体;(2)由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3)甲植株基因型为Aa,产生A和a两种配子,乙植株基因型为AAaa,产生AA、Aa、aa三种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四种;(4)丁植株是由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含2个染色体组,故为二倍体;(5)丙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故不可育。
考点3 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考点4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2013·广州模拟)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C )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解析:因为间期所占周期时间长,所以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就多;B项中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在视野内看到二倍体和四倍体的细胞;C项中因为观察的标本已经是死细胞,所以不可能看到动态的变化;D项中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是一样的。
2.(2013·广州模拟)下列各育种方法中,要求两个亲本一定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的是( A )
A.杂交育种 B.基因工程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解析: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基因工程育种对亲本的亲缘关系没有要求;诱变育种只有一个亲本;多倍体育种,可以用不同物种的生物作为亲本。
3.(2013·长沙模拟)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方法如下:
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花药幼苗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此育种方法叫做多倍体育种
B.这种育种方法比杂交育种年限要长
C.过程③是组织培养,经此过程培育出的幼苗应该是纯合子
D.过程④是指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最终培育出矮秆抗锈病的纯合子
解析:过程①表示杂交,其原理为基因重组。过程③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④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
4.(2013·南京模拟)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培育杂合子优良品种可用自交法完成
②多倍体育种仅局限在植物范围
③欲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可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④由单倍体育种直接获得的二倍体良种为纯合子
⑤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⑥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⑦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
⑧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⑦⑧ D.④⑥
解析:获得杂合子良种用杂交法;多倍体育种在动物体中也能开展;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方法可用基因工程完成;单独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二倍体个体为纯合子。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17
5.(2013·海南模拟)育种专家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改良某些农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诱变育种( D )
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
B.提高了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C.产生的突变大多是有利的
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
解析:诱变育种就是在人为条件下,使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发生改变,然后从突变中选择人们所需的优良品种。而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多方向性等特点,因此,只有通过人工方法来提高突变频率产生更多的变异,才能从中获取有利性状;而出苗率的大小是由种子胚的活性决定的,后代遗传稳定性是由DNA稳定性等决定的。
6.(2013·云南模拟)对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和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D )
A.a为质粒RNA B.b为限制性外切酶
C.c为RNA聚合酶 D.d为外源基因
解析:a为质粒DNA,b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质粒切开,c为DNA连接酶,把外源基因和质粒连接到一起。
7.(2012·岳阳模拟)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B )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
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维生素A缺乏症的转基因水稻
解析: 上述四种方法的育种方式依次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转基因技术)。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8.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的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解析:过程①为从F2中选择高蔓抗病植株连续自交,F2中的高蔓抗病植株中有纯合子和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通过筛选再自交,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所占比例越高;F1植株的基因型是相同的,都是双杂合子,所以在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时可以用F1任一植株的花药作培养材料;过程③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通过图中的筛选可以使抗病基因频率增加。
9.(2013·衡阳模拟)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的细胞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②过程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C.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17
D.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解析:①过程是逆转录,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片段,需要的原料是A、T、G、C;②过程是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阶段,需要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③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不应该用致病菌,而炭疽杆菌是致病菌;④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原料中含有A、U、G、C。
10.(2013·贵阳模拟)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种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通过杂交育种要获得aabbdd植株,且每年只繁殖一代,至少需要的时间为( C )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解析:要得到aabbdd植株,首先要通过杂交育种,将分散在不同植株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同一植株上,即第一年通过杂交获得AaBbDD(或AaBBDd或AABbDd)植株,第二年继续杂交得到AaBbDd植株,第三年AaBbDd自交得到aabbdd,第四年种植aabbdd种子,得到aabbdd植株,所以至少需要4年。
11.(2013·湖北模拟)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善小麦的遗传性状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如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为亲本进行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过程中,F1自交产生F2,其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 3/16 ,选F2中矮秆抗病类型连续自交、筛选,直至 不再出现性状分离 。
(2)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述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 F、G (填字母)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的F环节是 花药离体培养 。
(3)科学工作者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该选择图中 C (填字母)表示的技术手段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
(4)小麦与玉米杂交,受精卵发育初期出现玉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全部丢失的现象,将种子中的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 单倍体 植株。
(5)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 A、B (填字母)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解析:图中A、B为诱变育种,C、D为基因工程育种,E、F、G为单倍体育种,H、I为细胞工程育种,J、K为多倍体育种。
(1)用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小麦为亲本进行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过程叫做杂交育种,F2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3/16,让F2矮秆抗病类型连续自交、筛选,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新的品种即培育成功。
(2)要尽快获得矮秆抗病类型新品种,应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式,即图中的E、F、G表示的技术手段。
(3)欲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该用基因工程的育种方式,其过程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4)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由于发育初期受精卵中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胚细胞中只剩下小麦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因此将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单倍体植株。
(5)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都是不定向的过程。
12.(2013·武汉二模)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17
(1)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产生的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占 7/16 。
(2)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 2n 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番茄,通过筛选得到的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DDRR ,约有 M/4 株。
(3)过程③由导入抗病基因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需要利用 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
(4)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 基因突变 。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刚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 种子萌发时进行细胞分裂,DNA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 。
解析:①中F1的抗病基因型为Rr,自交三代,杂合子的概率为1/8,纯合子的概率为7/8,纯合抗病植株为7/16。②过程F1产生的配子为2n种,产生的单倍体为2n种,纯合子才能作为品种保留,后代中四种表现型各占1/4。③体细胞发育成植株需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3.通过DNA重组技术使原有基因得以改造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运用这一技术可以使羊奶中含有人体蛋白质。下图表示这一技术的基本过程,在该工程中所用的“分子手术刀”能识别的序列和切点是—G↑GATCC—。
(1)从羊染色体中“剪下”羊蛋白质基因的酶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人体蛋白质基因“插入”后连接在羊体细胞中时需要的酶是 DNA连接酶 。
(2)请画出质粒被切割形成黏性末端的过程图。
答:
—GGATCC— (3)人体蛋白质基因之所以能“插入”到羊的染色体内,原因是 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或有互补的DNA碱基序列) ,“插入”时常用的工具是 病毒 。
(4)此过程的目的基因是 人体蛋白质基因 ,受体细胞是 羊受精卵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中的表达是指 人体蛋白质基因在羊体细胞内合成人体蛋白质 。
(5)你认为此类羊产生的奶安全吗?理由是什么? 安全,因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其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控制合成的人体蛋白质成分没有改变(或不安全,因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可能由于羊细胞中成分的影响,合成蛋白质的成分发生一定的改变) 。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在基因工程中用到的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在对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进行切割的时候,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下,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使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起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羊蛋白质基因和人体蛋白质基因都是双链的DNA,其不同之处是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考点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013·苏州模拟)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D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17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A项中同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变异;B项生物存在着过度繁殖,生物生存条件是受限制的,从而引起生存斗争;C项中指适者生存,即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D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
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B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下降。该过程中,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3.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为工业区。表中列出的是该地区不同时期两种尺蛾的百分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C )
森林时期
建成工业区后50年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0%
10%
1%
99%
A.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为黑尺蛾
B.灰尺蛾远离,黑尺蛾迁入
C.自然选择作用
D.定向变异作用
解析:在森林时期,灰尺蛾由于体色与环境一致,不易被天敌发现而生存下来,黑尺蛾易被捕食;建成工业区后,情况恰好相反。产生的这种变化是变化的环境对尺蛾体色进行选择的结果。
4.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①);突变和基因重组(②)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③);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④)。
5.(2013·南京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17
解析: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6.(2013·淄博模拟)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偶然的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乙、丙已经是两个新物种,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差异;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差异很大,由于丙是由甲进化而来的,所以两者的基因库组成不应该完全不同。甲、乙已经是不同的物种,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7.(2012·广东卷)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8.(2012·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9.(2012·海南卷)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10.(2012·上海卷)相对真细菌而言,古细菌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原因是古细菌( B )
①往往生活在极端条件下
②转录不受利福平抑制
③细胞壁合成不受青霉素干扰
④某些菌种的蛋白质耐高温
A.①② B.②③
17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利福平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了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使此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了细菌的RNA合成,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古细菌还不具有真细菌的这些生理功能,古细菌生活在极端条件和蛋白质耐高温,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无关。
11.(2010·山东卷)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D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可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有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通过对个体的选择作用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12.(2013·南京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C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则强调个体的进化。
13.(2013·佛山质检)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者的多样性,体现了分子、个体、生态系统三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14.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
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 。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 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
(3)假说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假设没考虑当地“有时会发洪水”这一实际情况 。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
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或若两种鱼杂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 。
解析:作为信息给予题,在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信息提取。本题的题干中给出了“有时会发洪水”
17
的信息,即在洪水泛滥时,两种鱼可能流入对方水体中,再结合DNA分析即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检验两种鱼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可。
考点6 基因频率的计算
1.(2013·益阳模拟)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解析:容易推算甲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0.6,a的基因频率为0.4;乙种群也是A的基因频率为0.6,a的基因频率为0.4,所以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相同。
2.(2013·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D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解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导致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
3.(2013·南昌模拟)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任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4.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如果发生进化,那一定是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在一个大的种群中,若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个体仅有一条X染色体,而女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不是因为基因频率的不同;在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6.(2012·上海卷)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D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17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得到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7.(2013·武汉模拟)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D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情况。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8.(2013·日照模拟)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B )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解析: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9.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D )
解析:树皮变成了灰白色,蛾的颜色为灰色和白色的个体有利于生存下来。
10.(2013·长沙质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A )
A.黄色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子西瓜
解析:本题以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中的突变是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属于基因突变,C、D属于染色体变异。A中绿色的出现属隐性基因的纯合,不属于突变。
11.(2013·汕头模拟)“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哈迪—温伯格的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AA:36%,Aa:48%,aa:16% 。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 。
17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 物种 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某基因占该种群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理想状态一般是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因此基因频率是A:60%,a: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60%=36%、Aa:2×60%×40%=48%、aa:40%×40%=16%。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2013·泰安模拟)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地理隔离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生殖隔离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个物种的种群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生存环境 定向选择(自然选择) 的结果。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5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和38%,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没有 ,理由是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解析: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种群b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13.(2011·广东卷)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受精卵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S基因 、 由S基因转录的mRNA 和 S蛋白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50%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60%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所示),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减小 ,原因是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
解析:(1)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常是受精卵;转基因是否成功,可在三个层次检测:是否含有目的基因,是否有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是否产生相应的蛋白质。
(2)由题干信息知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都是AaBb,则A的基因频率为50%;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2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aabb=9∶3∶3∶1,由于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则F2能存活的有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则F2
17
中A的基因频率是60%。
(3)由题干和图知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的基因型为AABBSS,且基因S与A或B同时存在,则S基因在子代中稳定存在,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由第(1)题知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所以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减少
17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2021-09-2819页
-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2021-09-2834页
- 【生物】河北省重点中学2019-20202021-09-289页
- 【生物】2018届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2021-09-2816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人教版高中生2021-09-289页
- 【生物】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2021-09-2823页
- 【生物】2018届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2021-09-284页
-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2021-09-289页
-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2021-09-288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基因2021-09-2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