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10-21 发布

7上教案人教版数学《4.2.1直线、射线、线段》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 4. 2.1直线、射线、线段(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 展数学语言.‎ ‎5、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 展数学语言.‎ ‎5、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 知识重点 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观察教科书121页图3.2一1.‎ ‎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 ‎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游戏 8‎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问题(1)、(2).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你画我说 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规范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语言可能不够准确简练、完整细致,面对这种情况,不必操之过急,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想一想 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说一说 ‎ 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脸学习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 画一画 完成教科书122页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 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 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 此活动设计既能引发 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你摆我答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又给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 8‎ 布置作业 教科书124页习题3.2第2、3、4题。选做126页习题3.2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像本节课直线性质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就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等等),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活动,充分拓宽学生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像本节课直线性质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合作交流,体验并感悟到直线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归纳性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表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 ‎ ‎ 课题: 4. 2.1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8‎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回顾 线段,射线和直线 ‎ ‎ 问题情景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想一想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操作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交流合作精神。‎ 做一做 教3、做一做:‎ ‎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 设计意图: 人人都有几何直觉.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 ‎“做一做”‎ 8‎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讨论 1、 教师给出任务: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 2、 学生讨论、实践、交流方法,师生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体会线段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想一想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两条线段AB, CD.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说明)‎ ‎ 1、用度量的方法比较;‎ ‎ 2、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教师给出表示方法.‎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 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5、7、8题.‎ ‎2、备选题:‎ ‎ (1)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的长是 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 ‎ ‎(2)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1、必做题:‎ ‎ 教科书125页习题3.2第5、7、8题.‎ ‎2、备选题:‎ ‎ (1)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5,1,那么线段AB的长是 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 ‎ ‎(2)已知线段AC和BC在一条直线上,如果AC =5.6 cm,BC=2.4 cm,求线段AC和BC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1、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8‎ 探索是人类思维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力的活动,探索的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的发现无论是布鲁纳主张的发现法,还是玻利亚倡导的数学启发法,其精髓都是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为此,在线段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像布鲁纳所倡导的,不是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出一些提示性的线索爬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能力.教师把抽象的线段性质及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实验,主动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物等,学生凭借几何直觉对所要讨论的间题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动手探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曲线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有了初步体验,这就为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铺平道路.设计的数学活动: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抽象的线段大小比较,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各种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8‎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