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10-21 发布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 ‎1.时代与称谓:春秋后期的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观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著作:老子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一书。‎ 相关链接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关于“道”,老子把它描述得很神秘。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白了,道是一种无形无迹,但又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仅先天地生,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意谓“自然而然”,即没有一个主宰者使其如此,而是自己如此,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说这些话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呢?我们说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攻城略地,杀人盈野成为社会常态。而老子认为这一切都不符合“正道”。他是希望通过自然而然的“道”,把统治者引出称雄争霸的迷境,把普通百姓从兵连祸结中解放出来。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他希望清静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关键是要符合规律。‎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核心 6‎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相关链接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一切美德,它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依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春秋时代,一方面是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对生产失去兴趣的劳动者不再逃离,安心生产,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争霸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主张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因此,当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这两个字的意义十分重大。“爱人”对劳动者来说,就是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对统治者来说,就是要做到“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3.治国主张 ‎(1)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2)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6.深远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思维拓展 如何评价孔子?为什么这样评价他?‎ 6‎ ‎1.评价: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原因:因为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相关链接 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宗旨的半学术、半军事化的团体。在行为上,他们吃苦耐劳,行侠仗义,在紧要关头,皆能赴汤蹈火,不计个人得失。墨家学派在理论上,主要提倡的是“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派贯穿始终的判断标准。在墨子或墨家学派看来,“亏人自利”是一切社会祸患的最后根源,不是正道,是“别”道,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是拯救社会,使人类走上幸福生活之路的良方妙药。所以,墨子特别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除此之外,墨子还主张“尚贤”,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反对“骨肉之亲”和“无故富贵”。墨家学派之所以在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不相上下的“显学”,这与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有关。‎ ‎(2)儒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相关链接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挥了孔子的学说,以“义”为理论核心,提倡性善说,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上主张行“王道”“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倡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行“霸道”的社会,具体体现在用军事、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孟子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因此提出了“春秋无义战”‎ 6‎ ‎,反对一切战争。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他对“大丈夫”的定义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道家: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相关链接 庄子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曾经织过草鞋,向别人借过粮食。他鄙视功名利禄,楚威王曾派人带厚礼给庄子,让他去当宰相,庄子却认为这是把他当成牵去太庙打扮然后祭祀的牛而加以拒绝。庄子非常注重“顺其自然”。在他的文章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今天沿用的一些成语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挡车”“相濡以沫”“莫逆于心”“贻笑大方”“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等都是从庄子的书里得来的。‎ ‎(4)法家: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的概念 战国时期,各家党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影响 ‎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 例1  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仁”。提出“仁”的学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6‎ 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政治方面,他宣传“以德治国”和“礼治”。‎ 答案  A 例2  “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墨子的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他还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答案  B 例3  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点拨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A、B项是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政”;C项人物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 答案  D 例4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点拨  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题干信息“学术思想”排除C项,C项属于经济的进步;由“秦以前”排除A、D项。而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答案为B。‎ 答案  B ‎ ‎ 6‎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的孟子是个思想恢弘、学问渊博的辩士。‎ 有一次,孟子向昏庸的齐王劝谏:“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但若把它放在阳光下一天后,又放在寒冰处冰冻十天。它怎么可能还活得成呢?就好比您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刚刚有了一丝从善的决心,但是当我不在时,您又会被身边奸佞的谗言所迷惑了。”‎ ‎  孟子又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弈秋是下棋的高手,他收了两个徒弟,尽心传授。其中一个常常分心,老是想着要射下天上的飞鸟,另外一个却是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结果,同样一个师傅,两个徒弟的棋艺却相差甚远,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下棋虽然看似简单无奇,但若不专注凝神,一样是学无所成的。”‎ ‎  孟子生动的比喻,巧妙地点出了专心致志与获得成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