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0 KB
  • 2021-10-21 发布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精讲1‎ 知识要点 记叙的详略是文章取材、组材如何紧扣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详”指对所写内容进行比较具体的述说,六要素比较齐全,对表达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使文章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略”就是对所写的内容只作简略的述说、交代,对表达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行文有繁有简,这种详略繁简者是由文章的中心意思决定的,一般来讲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和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关的次要材料。 ‎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区分文章材料的详略,要注意把这些详写的或略写的材料同文章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对文章做到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注意的是,略写的材料并非不重要,更不能缺少。如上面所引略写材料,没有它们,就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当然要影响中心的表达。同时,这些略写的材料还具有突出详写的重点材料,使其能充分发挥表达中心的作用。‎ 所谓“结构”就是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材料进行剪裁、布局,并使文章各部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完整的整体。结构决定着文章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文章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无论你的思路怎样深刻,内容怎样丰富,语言怎样富有表现力,如果文章的结构松散杂乱,各种材料就犹如一团乱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不说,主题也就更是无从揭示了。因此我们说,安排好结构对写好一篇文章而言极为关键。‎ 一、记叙文的“详略” 。 ‎ 要判断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具体来说,判断文章的详略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判断。叙述一件事,一般事件的开端和结局略写,发展和高潮详写。‎ ‎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判断。采用倒叙的文章,开头的倒叙部分略写,后面的顺叙部分详写;采用插叙的文章,插入的内容略写,中心事件详写。‎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判断。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部分详写,议论、抒情部分略写。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描写景物的部分详写,抒情部分略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说明和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和描写略写。 ‎ ‎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判断。正面描写是详写,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是略写。细节描写是详写,概括叙述是略写。‎ ‎5,从结构方式的角度判断。总写部分简略,分写部分详细。概括叙述简略,典型事例详细。‎ ‎6.从篇幅的角度判断。篇幅长的部分是详写,篇幅短的部分是略写。‎ 二、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首先必须通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辨别文章体裁。不同的文体在结构上各有不同的特点,要结合文体特点来分析文章结构。 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材料,可从时间的先后顺序、地点、场景的转换,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表达方式和人称的转换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考试实际出发,我们需要研究文章的结构模式。常见的且比较简单有效的记叙文结构方式有如下三种:总分式、并列式和对照式。‎ ‎1、总分式结构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2、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3、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 命题规律 理解文章的详略,把握文章的结构是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之一,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到: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又如: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备考策略 ‎(一)注重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类型 ‎    阅读记叙文应首先从整体入手,明确文章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然后再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解题。‎ ‎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二)辨识分析表现手法,领会理解作者意图 ‎    在记叙文中,为了使记叙生动,描写形象,表达真挚,构思精巧,经常使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布局上的巧设悬念、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描写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与概括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与肖像描写;表达中的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辨识分析表现手法,从所用表现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出发,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作用。‎ ‎(三)充分利用题干信息,寻求解题突破口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命题者往往在设计题干时给考生以巧妙的暗示,以体现对考生的人文怀,降低试题的难度。题干中体现的重要信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的区域或方向,并掌握答题的方法。‎ 例文导读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①,没过几个月,居然②收获了。 ‎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 我们争着答应:“爱!” ‎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③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④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⑤,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⑥‎ 要点精习·点拨技巧 ‎①种花生的过程,几个月的事作者用四个词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简单!‎ ‎②“居然”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③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④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⑤“做有用的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我们介绍花生这种植物,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是借助花生说的,这叫“借物喻理”。‎ ‎⑥结尾这几个自然段虽然浅显明白,却富有哲理,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所以对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都产生了影响。‎ 点评: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四件事,分别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确定的中心思想为,通过上述四件事,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将议花生作为重点内容详写,将其他三件事作为将要内容略写。这样的安排,显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且让读者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安排写得非常得体。‎ 阅读训练 训练1‎ 一个鸭梨 陈兴华 如今,对县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快过年了,爹刚想歇口气,城里的远房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搭个帮手。爹为人厚道、老实,做事舍得下力气。‎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了一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点糖,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宽厚,且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亲戚家。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我带你们去饭馆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儿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又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吞进了肚里。‎ 到了晌午,新屋的摆设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先吃着,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二斤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下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的喉咙就哽住了。‎ 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县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选自《美文》)‎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 ‎2.详略分析。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只字不提亲戚对父子离去的反应呢?‎ ‎————————————————‎ ‎————————————————‎ ‎3.照应理解。文章几次提到了那个鸭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 训练2‎ 牙签里的关怀 闻 已 去年11月初,我赴德国波恩考察一家园艺公司。回国前夕,为答谢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施密特先生,我特地请他到一家中国餐厅吃饭,施密特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德国人不喜欢浪费,我点了4道中国菜,其中有一道是牛肉炒青椒,还要了两瓶啤酒。半个小时后,菜肴和啤酒全被我们一扫而光。‎ 我打趣地说:“施密特先生,我和您可没有吃不了兜着走啊。”‎ 施密特看着空空如也的盘子,朝我竖起大拇指,意思是“很好”。之后,他从桌上精致的牙签筒里,抽出一根牙签,捏在手中,打量一下,说:“这是用竹子制成的吧。”然后,他向着墙壁的一隅,用另一只手掌遮住腮帮,悄悄地剔起牙。‎ 我也抽出一根牙签,剔着牙缝,随后,将牙签放进碟中,等着服务生收拾。‎ 施密特剔完牙,没有将牙签放在碟里,而是将其折断,接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块手帕,把几截牙签放在手帕上,对我说:“把你的牙签也放在这块手帕里。”‎ 我不解,莫非他要变什么魔术,或者要派什么用场?‎ 只见他熟练地卷起手帕,将几截牙签包起来,放入公文包里面的夹层中。‎ 我问:“您这是干什么?”施密特说:“把它们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渣粉还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蓬松剂。”‎ 我说:“这种小得不起眼的牙签,交给服务生处理,不就得了吗?”‎ 施密特立刻严肃起来,正儿八经地说:“据我所知,这家餐馆暂时没有专门粉碎牙签之类物品的机器,一般都是扔进废物袋里。牙签的一端像针尖一样锐利,它可能把垃圾袋戳出一个小洞,脏东西就会漏出来,弄脏环境;牙签裹在残菜中,一旦被狗或猫吃掉,它可能卡住动物的喉咙;如果清洁人员碰上它,有可能被刺破皮肤,甚至可能出现细菌感染……”对一根小小的牙签,这位先生竟然如此“小题大做”。‎ 后来,我知道在很多德国家庭,都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的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粉碎木质、竹质之类的废弃物。平时,家里不能再用的日常小用具,都会被投进这种小机器里,粉碎出来的渣粉,掺和少许肥料,撒在花圃中或草坪里,据说,蓬松土壤的效果很好。他们美其名曰:这些东西来自自然,当然要回归自然。‎ ‎(选自《郑州日报》)‎ ‎1.迅速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关怀”来展开的,你能说一下“关怀”的含义吗?‎ ‎————————————————‎ ‎————————————————‎ ‎2.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作用。‎ ‎①他向着墙壁的一隅,用另一只手掌遮住腮帮,悄悄地剔起牙。‎ ‎————————————————‎ ‎————————————————‎ ‎②只见他熟练地卷起手帕,将几截牙签包起来,放入公文包里面的夹层中。‎ ‎————————————————‎ ‎————————————————‎ ‎3.作者为什么对施密特先生如何对待牙签进行详细的描述呢?‎ ‎————————————————‎ ‎————————————————‎ ‎4.文中画线句子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效果?‎ ‎————————————————‎ ‎————————————————‎ ‎5.从德国人对待牙签的态度,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事,如白色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请你就这一点写一条环保标语。‎ ‎————————————————‎ ‎————————————————‎ 训练3‎ 第八个女儿 王世虎 ‎ “快,前面又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刚把水杯递到干裂的嘴边,忽然有人大叫了一声。生命就是命令,她立即放下水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队友们一块迅速地赶了过去。‎ ‎ “是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冲在前面的队友匍匐在地,边用手电筒往里面照边说,“她还活着。但左腿被倒塌的石块压住了,动弹不得。”‎ 外边的人都竖起了耳朵,里面隐隐传来小女孩悲伤的哭泣声。 ‎ 队长仔细地观察起周围的形势来。末了,无奈地摇摇头:“周围阻挡的水泥横梁和石块太厚重,人力根本搬不动,必须等待重型救灾机械部队来增援。” ‎ ‎“可救灾机械装备要到明天才能运到,”一个队友说,“我们刚刚接到通知,下午的余震中道路又发生了局部塌方,现在正在抢修中,机械装备最早也要等到明天早晨。”‎ ‎ “但我担心孩子支撑不了那么久啊!”匍匐在地的队友说,‎ ‎“她那么小,又被困了那么久,不吃不喝的,情况非常危险。” “让我来!”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人们这才注意到她,她哽咽着说:“她是我女儿,让我来吧。” ‎ 大家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了一条路,匍匐在地的队友也退了出来。她缓缓地跪了下去,艰难地往狭小的废墟缝中钻。“孩子,我是妈妈!”‎ ‎ “妈妈——”听到她的声音,小女孩哭得更凄惨了。‎ ‎“孩子,妈妈在这儿,别怕!”她温柔地说,“来,把手伸给我。” ‎ 一支脏兮兮的小手从水泥缝中伸了出来,她紧紧地握住。“孩子,别哭,妈妈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相信你是最坚强的。你再忍耐一下,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果然,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喃喃地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我就是怕,我旁边有好多死人……妈妈,你能唱歌给我听吗?”‎ ‎ “好,妈妈给你唱。”她用力地咬咬嘴唇,抑制住快要溢出的泪水,唱了起来:“小兔乖乖,把门开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就一直跪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上半身倾进废墟中,没有换一个姿势,不停地唱歌。 天渐渐黑了,还飘起了小雨,她仍然跪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慢慢地。里面的孩子也没了恐惧,跟着她一起哼了起来。期间,有队友过来叫她吃饭,她摇摇头:“女儿都没吃,我吃不下。”期间,也有队友给她送来雨衣,她挥挥手:“女儿都淋着雨,我怕什么。”期间,还有队友过来想代替她继续守候,她同样拒绝,了:“‎ 女儿需要妈妈,我要给她唱歌,这样她才不会害怕,不会睡着。女儿一睡着,就再也不会醒来了……”‎ 寂静的夜空中。一直回荡着她那婉约动听的歌声。‎ 第二天一早,救灾机械终于赶到了现场。两小时后,小女孩成功地获救。看着小女孩微弱的呼吸,医生感到不可思议,叹道:“一个孩子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竞坚持了近一百个小时,这真是一个奇迹!”而她,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唱歌,劳累过度,在看见小女孩被抬上救护车的一刹那。昏了过去。‎ 在场的群众都被她的执著和坚持感动了,钦佩地说:“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小女孩很幸福,她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妈妈。” ‎ ‎“不,你们错了。”队长回过头。泪光闪烁地说:“她不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在地震那天就遇难了。到今天为止,这已是她营救出的第八个女儿了。” ‎ ‎ (摘自《西安日报》2008,5,28)‎ ‎1.选文开头写救援人员的对话是为了表现救援形势的紧迫,交代了事件的______,所以________写;最后两段写群众与队长的对话是对“她”的_____________描写,所以_______写。 ‎ ‎2.选文详写了什么情节?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情节?‎ ‎————————————————‎ ‎————————————————‎ ‎3.文中画线句与它前面的几段文字写法有什么不同?改用前几段文字的写法可以吗?‎ ‎————————————————‎ ‎————————————————‎ 训练4‎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作者:毕淑敏本文有删节)‎ ‎1.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_________________;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 ‎————————————————‎ ‎3.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 ‎————————————————‎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 ‎————————————————‎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斑羚飞渡》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 ‎————————————————‎ 训练5‎ ‎ 挑山工 ‎⑴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这样才能不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碰在台阶的边沿上,也为了省力。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 ‎⑵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d蓖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一步步慢吞吞走自己的路。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脚底板在石阶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 ‎⑶‎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你慢。你从他们身边轻快地超越过去,自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可是,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四处雄美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刻在石壁上的爬满青苔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濯足,他们就会在你身边慢吞吞、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悄悄地超过了你。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⑷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的斗母宫前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黄木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他去。可是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平平的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这当儿,竟发现那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着烟。随后,我们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身后,直到看不见。但当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时,却见他正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他的挑儿。褂子脱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我颇感惊异。走过去假装问道,让支烟,跟着便没话找话,和他攀谈起来。这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干了近二十年。然后他说:“你看俺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长年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矮粗。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来,晃晃悠悠哪!”他逗趣似的一抬浓眉,咧开嘴笑了,露出皓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⑸这么一来,谈话更随便些,我便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出来:‎ ‎⑹“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边来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儿吗?”‎ ‎⑺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之色。他吸一口烟,吐出来,好像做了一点思考,才说:‎ ‎⑻“俺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俺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能像你们在路上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总往前走。别看俺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瞧,是不是这个理儿?”‎ ‎⑼我笑吟吟、心悦诚服的点着头。我感到这山民的几句话里,似乎包蕴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一种切实而朴素的思想。我来不及细细嚼味,做些引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在我流连山色之时,他还是悄悄超过了我,提前到达山顶。我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碰见他,他正在那里交货。我们的目光相遇时,他略表相识地点头一笑,好像在对我说:‎ ‎⑽“瞧,俺可又跑到你前头来了!”‎ ‎⑾我自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书桌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本文先写挑山工的群体形象,然后又突出一位挑山工的形象,这种写法是什么?‎ ‎————————————————‎ ‎2.题目是“挑山工”,文中却不断写“我”的见闻感受,“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3.第①段详写挑山工的登山路线,用意何在?‎ ‎————————————————‎ ‎————————————————‎ ‎4.第②段写游人看到挑山工的吃力和劳苦,为什么会生出“负疚似的情感”?‎ ‎————————————————‎ ‎————————————————‎ ‎5.第⑤段所说的“不解之谜”与上文的哪一句相照应,请用横线画出。‎ ‎————————————————‎ ‎————————————————‎ ‎6.用波浪线画出第④段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挑山工的性格特征。‎ ‎————————————————‎ ‎————————————————‎ ‎7.《挑山工》一文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提示出一个人生真谛,请概括出来。‎ ‎————————————————‎ ‎————————————————‎ ‎8.去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仍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此段?‎ ‎————————————————‎ ‎————————————————‎ 训练6‎ 献你一束花 冯骥才 ‎ ⑴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 ⑵她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 ⑶这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 ⑷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 ‎ ⑸“你最喜欢什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 ⑹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偿,她茫然了。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 ⑺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 ⑻“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 ⑼“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 ⑽“我是失败者。”‎ ‎ ⑾“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 ⑿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竞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 ⒀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 ‎ ‎1.选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 ‎————————————————‎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 ‎3.选文第④、第⑤两段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4.选文第⑥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 ‎————————————————‎ ‎————————————————‎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 ‎————————————————‎ 训练7‎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妤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巳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 作者黄赋,有改动)‎ ‎1、“一个背彤,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 ‎2.“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 ‎————————————————‎ ‎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 ‎————————————————‎ ‎4.“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煮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 ‎————————————————‎ ‎5.“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 ‎————————————————‎ ‎————————————————‎ 专题二 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或“主题”、或“主旨”)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记叙文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中心,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二是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三是在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中心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生活实践中,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提炼时要求中心思想“积极”、“集中”、“深刻”。“积极”是指我们向别人宣传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集中”就是一篇文章要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所以,哪详写,哪略写,这要根据中心思想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来定。“深刻”就是要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使我们的认识能提到较高的程度。‎ 材料就是写文章时选择的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反映的范围,是文章的内容;中心是全部材料所表现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中心必须借材料来体现,材料必须通过中心来组织,材料是受中心支配的,为中心服务的。而离开材料,中心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离开中心,材料仅仅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素材,不能算作一篇文章。 我们写文章要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凡是能表现、突出中心的材料就选用,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就舍弃。这“取舍”的功夫,便是处理材料的重要环节,是选择材料的大前提。材料的选择要做到:一是要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二是材料要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三是材料要典型,要注意“以小见大”。所谓典型,就是要在同类材料中尽量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材料。所谓以小见大,是指材料内容是大事还是小事说的。大事,如开什么大会,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固然可以写,但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也可以反映深刻的主题。四是材料要新颖。就是要能体现出时代特点,要有新鲜内容,要有独特地方。‎ 命题规律 中考对归纳文章中心的考查一般采取问答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根据具体的设问对象,题目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直接针对文章中心直接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并不多见。二是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如“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是什么”等。有些文章的题目揭示或隐含了文章的主旨(如《孤独之旅》),理解这类题目就与理解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需要考生从表层含义和深层次含义两个方面去把握。三是谈启示类题目。提问方式如“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等等。这类题型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需引起重视。它不仅需要我们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深入的挖掘,更要求考生联系自身实际,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考查评价。‎ 这类考题的难点有: ‎ ‎1、客观、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写作意图。一些考生由于受主观思想倾向的影响,容易以自己的主观见解来代替作品的写作意图。 ‎ ‎2、深入挖掘和具体分析。部分考生由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挖掘不够,容易以偏概全,甚至架空作品,任意作拔高分析。‎ 备考策略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心思想。‎ 例文导读 月若有情月长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①。‎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②‎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②。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狠狠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③‎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①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④‎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①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要点精习·点拨技巧 ‎①文章先以月景反衬心情,中以月景映衬心灵,末借月景抒发情怀,手法巧妙,意境深远,且紧系题目,值得借鉴。‎ ‎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设置悬念,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一个始终出现于文章的“我”和一个始终没有正面出现的医生都作出了心灵的选择,紧扣主题,详略得当,结构严谨。‎ ‎③文章短短800余字的篇幅,却有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心急如焚的“我”因为没有足够的医药费而被医生拒之门外,却碰到了迷路的医生独子求助,帮还是不帮?“我”经历了一番心灵的矛盾冲突之后选择了送他回家。而回家后发现王医生也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取医德而舍金钱。点拨:所谓一波三折,从写作角度来讲,指的是在叙事中,运用顺势和递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故事情节的波澜迭起,使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 ‎④王医生原来选“金钱”而舍“医德”,后来受教育,自动舍“金钱”而“治病救人”。王医生选择的变化,深化了主题。‎ 总评:这是一篇编故事写法的应试文。这位考生,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选择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了“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回头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不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吗?‎ 阅读训练 训练8‎ 父亲的旅游 顾文梅 父亲是生活在辽宁农村的一个有点手艺的普通农民,按说,一个农民对旅游是没什么兴趣的,可父亲却是个例外。‎ 记得我刚上小学那年,父母终于攒够了钱,盖起了村里最好的房子。‎ 搬进新房子那天,父亲喝了二两酒,倒背着手站在院子里,像是对我们,又像是对着屋脊上描金的五彩凤凰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就带你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看看皇上的金銮殿。刚好语文书上有天安门的图片,于是很长时间我一翻语文书就浮想联翩,盼着家里早点有钱。‎ 那时我兄妹三个,盖房子那年又添了一个妹妹。慢慢地,我们都上了学,用钱的人多了,而父亲的手艺和庄稼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有钱去旅游的日子怎么等也等不来。但旅游的话还是时不时地被父亲提起,我们的心里充满希望,相信早晚有一天父亲会带我们出去玩。‎ 后来大连开发旅游,好多人都去凑了热闹,我三姨去大连旅游结婚回来,把大连的老虎滩吹得天花乱坠,和我们一样没有见过海的父亲于是把他旅游的目的地改成了大连。父亲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带你们去大连,咱也去看看大海,看看老虎滩。‎ 大连离我们家可比北京近多了,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对大连的期望比对北京又多了一层。我们都打听好了,去大连坐慢车也就只要一夜,车费才十多块钱。可是几年过去了,家里的钱还是只够让我们吃饱穿暖交学费。‎ 哥哥结婚那年,我上初二,那年不知谁发现了本溪水洞,于是那个不知名的山沟沟成了旅游热点。本溪离我们村又近了许多,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就能到,于是父亲又把旅游的地点改成了本溪水洞。‎ 父亲这次不再是嘴上说说了,还真付出了行动——他给了哥哥一些钱,说,你们小两口去看看水洞吧,转过身来对眼巴巴看着的我们三个说,你们再等等,等再有了钱我也带你们去。‎ 父亲的这句话当时只有妹妹当真了,我和弟弟听多了。后来我上高中上大学,每月按时给我寄生活费像是压在父亲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几年,父亲终于不再念叨旅游的事了。‎ 父亲再次提起旅游时,我已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江边小城结婚生子,回家探亲时父亲对我说,这回好了,你们总算都成家立业了,我也该享受享受了,今年再忙一年,明年春天我到你那儿去住上半年,到时候你也带我去逛逛大上海。我们都笑了,说行。‎ 转年的春天,等来的却是父亲得了绝症的消息。等我赶到病榻前,父亲已经下不了地。‎ 春天来了,正是旅游的好时节,不知在另外那个世界的父亲,是不是又动了旅游的心思。‎ ‎(选自《扬子晚报》)‎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只给孩子空头许诺的人?‎ ‎————————————————‎ ‎————————————————‎ ‎2.内容概括。文中父亲对孩子许诺旅游几次?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景点离家越近却又去不成了?‎ ‎————————————————‎ ‎————————————————‎ ‎3.句意理解。结合文章题目谈一谈结尾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 ‎————————————————‎ 训练9‎ 果子也会疼 刘心武 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老伴看见一家门口大字写着“美国布朗”,兴趣陡发,说:“如果里头人不多,那就摘点布朗吧。”于是儿子把车开进了敞开的大门里。‎ 车子可以穿过两片果林,驶进果园深处。露出了红瓦灰砖的房子,有狗跑出来,不是狂吠,而是欢叫,紧跟着露出了果农的身影,乍看简直像个非洲黑人,露出两排白牙,指点停车的位置,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果园深处,有欢笑的人声。‎ ‎“你们,头回吧?”果农问。‎ 儿子说:“怎见得?”果农也不答,只是说:“有四种苹果、三样梨,还有大枣、柿子,可以混着称。”老伴就问:“不是有布朗吗?”果农说:“有哇。您摘吗?那可要贵上好些。”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儿媳妇张望着,说:“比超市的贵那么多呀!”果农就说:“您采摘不是有个乐子吗?”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塑料袋,又都取了个马扎 果农说布朗树只有五棵,在果园深处,他领我们去。穿过许多苹果树和梨树,有时需要弯腰前进。我见一棵苹果树只有我那么高,也没张开树臂,却缀满了滚圆的红果子,就伸手去揪其中一个,没想到果农大喝一声:“您别!您那样,果子他疼!”我们全愣住了。果农站到我跟前,指点着说:“您得先来回瞅瞅,瞅准了那熟的,再轻轻先摸摸他,他冲您乐呢,您再这么把他摘下来……”他示范着摘下一个来。儿子说:“这个又不大,也不是最红,您怎么偏说他熟了?”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老伴评价:“您这么摘果子,跟相亲似的。”果农大加表扬:“您心里亮堂。可不是跟搞对象似的。”我现在记录他的话,说到果子全不用“它”,只是不知道究竟写成“他”还是“她”更恰切。‎ 终于走到布朗树下。紫红的布朗有的已经似乎快要胀破,但是我们都没轻易下手,因为懂得,首先要看果把儿。可是又怎么对果把儿下判断呢?围住果农,再听他解说。说实在的,我也没太听懂,只记住他嘱咐“这样果子他就不疼了”“那样果子可就疼坏了”的语音。儿子问他:“那我们吃果子的时候,果子不更疼吗?”果农严肃地回答:“那不。果子离了树,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果子疼不疼,全在下树的那一刻。疼过的果子,吃起来总欠点味道。所以头一回来我这果园采摘的,我都这么说一回。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真有那比我还疼果子的,我就连钱也不收他的,晚上睡觉时候想起来,念叨给媳妇听,由她笑话,我心里头那个痛快劲儿,别提了,比喝了天宫的神酒还痛快!”‎ ‎(选自《读者》)‎ ‎ ‎ ‎1.迅速阅读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 ‎————————————————‎ ‎2.全文基本上是通过来展示故事发展的情节的。‎ ‎————————————————‎ ‎————————————————‎ ‎3.分析下面句子表现的人物个性。‎ ‎①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 ‎————————————————‎ ‎②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 ‎————————————————‎ ‎————————————————‎ ‎4.果农说:“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 ‎————————————————‎ 训练10‎ 北方的雪 高 深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的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来写北方的雪?‎ ‎————————————————‎ ‎————————————————‎ ‎2、写雪“铺天盖地”“洁白”“似棉花似羊毛”有何作用?‎ ‎————————————————‎ ‎————————————————‎ ‎3、雪“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这“灵魂”、这“另一种生命”指的是什么?‎ ‎————————————————‎ ‎————————————————‎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议雪,以雪寄情,寄托了怎样的情?谈谈自己的理解。‎ ‎————————————————‎ ‎————————————————‎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 训练11‎ ‎①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②刚上小学的我,正在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③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事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成品甜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④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为什么要谢天?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谜。‎ ‎⑤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又得到一种新的体会。‎ ‎⑥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的谦卑的致辞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突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⑦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⑧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之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⑨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想到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选自《台湾散文名篇欣赏》‎ ‎1.第④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 ‎————————————————‎ ‎2.请用“/”为这篇文章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3.文章的标题是“谢天”,为什么要谢天?请简要回答。(或摘录原文,或用自己的话)‎ ‎————————————————‎ ‎————————————————‎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要的文字予以概括。‎ ‎————————————————‎ ‎————————————————‎ ‎5.第⑨段结语是一句很富哲理性的话,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 训练12‎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什么?‎ ‎————————————————‎ ‎————————————————‎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 ‎————————————————‎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 ‎————————————————‎ 训练13‎ 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甜,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 。‎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1954年1月30日晚)‎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 ‎————————————————‎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 ‎————————————————‎ ‎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 ‎————————————————‎ ‎(2)本段画波浪线的两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 ‎————————————————‎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 ‎————————————————‎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 ‎————————————————‎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 ‎————————————————‎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 ‎————————————————‎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 ‎————————————————‎ 训练14‎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í 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 ‎————————————————‎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 ‎————————————————‎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 ‎————————————————‎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①第二层: 兰草。‎ ‎②第二层: 兰草。‎ ‎7.第④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 ‎ ‎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 ‎————————————————‎ 专题六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叙事性记叙文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记叙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一、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1、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叙述的线索。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3、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4、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二、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的方法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三、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方法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命题规律 ‎ 记叙文这类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往往通过叙事来表达。‎ 写事记叙文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⑴理清记叙的线索⑵准确概括事件内容⑶划分文章层次⑷感受人物形象⑸领会作者意旨⑹理解记叙的顺序⑺体会记叙的详略⑻理解选材的角度⑼理解生动、形象的语言 ‎ 其主要题型有:①注音填字与释词;②根据句意写词语与根据内容找中心句段;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意或文章的要点;④阐释文题的含义或拟写文题;⑤分析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与记叙的详略;⑥品析重点词、句、段或根据语境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⑦精彩句段的仿写或补写;⑧简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⑨评析人物性格与提炼文章主旨;⑩领悟文章的现实意义以及给人的启示等。 ‎ 备考策略 阅读写事记叙文和解答相关测试题可采用如下技法。 ‎ 首先,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你不妨从记叙的要素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逐渐清晰了,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 ‎ 其次,弄清记叙的顺序,感悟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有些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相关的事件和情节,来补充交代一些背景材料和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信息。 ‎ 再次,弄清文本的表达方式,并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其描述之事、比喻之理、含蓄之情。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叙述和描写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深刻领悟和品味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旨。 ‎ 最后,在整体阅读全文、了解记叙要素、理清线索脉络、弄清记叙顺序、理解内容主旨、明确表达方式、品味关键词句、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揣摩、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有的文章,作者的态度、观点很鲜明,甚至用奔放、激昂的语言直率地挑明;也有一些作品,作者的态度和观点隐含在故事的过程或细节描述或形象刻画之中,需要我们细加揣摩和体会。 ‎ 阅读写事记叙文,如果采用上述技法,并明确考点和应试方略,一般就能比较轻松地解答各种类型的检测题了。当然,阅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整体通读时,可采用浏览略读法,了解文本大意即可;解答相关测试题时,可有针对性地采用跳跃精读法和重点句段品读法;解答词句品析或文本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时,还可采用前后回读法,以便准确把握重点词句的语境义和文本的中心意旨。 ‎ 例文导读 成长的故事 ‎——我与栀子花 孟春佳 我家附近有几丛栀子树。① ‎ 每当阳光一阵暖过一阵,甚至有点热时;每当雨水一阵透过一阵,甚至有点大时;每当新叶一阵绿过一阵,甚至有点翠时,栀子叶间便孕育出一苞苞白色的花骨朵。 儿时的我喜欢踮着脚仰着头从叶间窥视她们的丰姿。等到花儿咧嘴大笑的时候,满树嵌玉,满树生香,我便沉醉花间,整日围着栀子树转了。渐渐地,我对栀子有些不满了:为什么栀子花只有白色的呢?五颜六色的该多逗人呐!②‎ 当不满变成疑问时,我读书了。学校也有栀子!在一个雨后清新的早晨,我们齐声诵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昨夜有不紧不慢的风,有疏疏点点的雨,我美丽的栀子花是否依旧?晨读结束后,我一路小跑,校园一角白白的,亮亮的,白色的花瓣似乎在牛乳中洗过。有几片静静地躺在地上,树丛下,似乎偎依着母亲。我拾起一瓣,藏在日记本里,藏在我心里。 ③‎ 我的个儿越来越高了,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书中的世界很美丽很宽广,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任我徜徉。我爱读书,正如我爱栀子花一样。 ④ ‎ 柔柔的五月,栀子开放时,妈妈就在我的卧室里摆上泡着栀子花的玻璃杯,满屋生香。记忆中曾有多少次啊,在栀子香中做着甜美的梦。梦中见到漂亮的语文老师圆圆的酒窝,梦中听到同桌清脆的笑声,还见到校园里月影下浮动的如我高的小树,树间叽叽喳喳的小鸟儿,其中一只是我…… ⑤‎ 我渐渐学了很多知识,可直到学了花的知识后,才知道花的万紫千红是花青素、胡萝卜素等制造出来的,白花的花瓣中没有色素,而是充满了气泡。大自然的奇妙美丽真叫我惊讶不已。 ‎ 栀子又到了开花的时节了,我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了。探过头去吸一口醉人的清香,我悄悄说:“再见了,美丽的伙伴,再见了,可爱的校园! ⑥‎ 我在栀子的清香中成长着,老师、同学、母亲的关爱如栀子的清香围绕着我。我成长的故事中贮满了欢笑,充盈着温馨。 ⑦‎ 要点精习·点拨技巧 ‎①开篇写栀子花,作为全文的中心材料。栀子花成为了她成长故事中的一个中心,是贯穿文章脉络的主线索。点拨: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②儿时对于栀子花充满童趣的想法。‎ ‎③栀子花引发少年诗意,谁不曾有过这样天真烂漫诗意盎然的时光?更不用说在一片栀子花香中,当然令人难忘。‎ ‎④过渡自然,紧紧围绕中心选材。‎ ‎⑤栀子花与许多美好的事物相联系。‎ ‎⑥童年玩乐、少年背诗、中学毕业——作者选择了亲身经历的三个人生阶段,材料直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 ‎⑦总结线索:全文始终围绕栀子花写事抒情。点拨:文章从介绍栀子花的出场开始,最末将栀子花人格化,对其所象征的关爱深表感恩而结束,作者所选择的几个关于成长的材料便这样自然地铺陈下来。‎ 点评:‎ 本文视角新颖,以栀子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以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对栀子花的逐步认识这一过程来反映自己成长的经历,构思妙。在结构布局上也很有层次感。文章从喜欢栀子花写起,随着年龄增长,对其单调的白色之花而不满,渴望一种五颜六色之花,然而,等到自己学到有关花的知识之后,对大自然的奇妙惊叹不已,再次写出对栀子花的深爱,品其醉人的香甜,感知人间生活如花般甜美,尤其梦境和结尾的叙写,使主题得到升华,立意深。阅读训练 训练42‎ 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哪两件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 ‎2、“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 ‎——————————————‎ ‎——————————————‎ ‎3、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请分别指出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颓然”的原因: ;‎ ‎“愕然”的原因: ; ‎ ‎“黯然”的原因: 。‎ ‎4、文章结尾时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 ‎——————————————‎ 训练43‎ 满满一大杯牛奶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了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五策,只好把他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记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颂扬了                            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直至走向成功的原因是 什么?‎ ‎——————————————‎ ‎——————————————‎ ‎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 ‎——————————————‎ ‎4、霍华德·凯利医生所写的“医药费——一满杯牛奶”是什么意思?‎ ‎——————————————‎ ‎——————————————‎ ‎5、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照应之一,如: ‎ 照应之二,如: ‎ 好处是: ‎ ‎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 ‎——————————————‎ 训练44‎ 梦断雅典 ‎①‎ 世界轰然崩溃了。我手指松开,仿佛进入了失重状态,缓缓地从杠上掉了下来。眼前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失掉了时间感。夺冠的狂热,情绪的波动都不复存在,观众的脸变得模糊,我的耳边突然安静下来。 ‎ ‎②动作结束了,我平静地离开了赛场,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掉泪,我挺直身板,如同奥运金牌挂在胸前般,昂首走向出口……‎ ‎③我从一群目瞪口呆的教练员,运动员,记者身边走过,没有看他们一眼,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我坐上了场外的第一辆班车。我失去了一切。 ‎ ‎④全球观众大概都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我停止了动作,不知去向,而且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 ‎⑤在今天的高低杠比赛中,我一直有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故。我突然意识到是赛方给的准备时间不够。按惯例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回想每个动作、熟悉器械,但比赛开始的绿灯突然间亮了,我不得不中断准备,仓促地开始了比赛。然而,对于高低杠这个项目而言,是容不得急就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很可能就会落下终身残废。当时,是内心的平静和惯有的谨慎救了我。前半段的动作我很是得心应手,当做到我最拿手的后摆动作时,我突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好像我会掉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一个谁也不需要,谁都不记得的终身残废。不,我不能这样!我松开了手指,软绵绵地落地了。‎ ‎⑥做梦都没想到,我的雅典之旅会这样收场……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我知道,今天奥运会一结束,我的运动生涯也将画上句号。回到房间,我喝下一小杯白兰地,庆祝一切已经过去,我仍然活着,并且完全健康。我卸了妆,蒸了桑拿,点上蜡烛,放起音乐,开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 ‎⑦不久后,家人和友人都赶到了,看到我安好的样子,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我们驾车去了一处别墅,风景美得难以形容,在桌上摆满我最喜爱的地中海菜肴,大家为我的成绩和经受的考验举杯。朋友们簇拥着我,纵使我再坚强,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直到天明。过去数年间的磨难,承受的压力都得到了宣泄,朋友们都用理解的眼光看着我…….我的内心变得非常轻松,如同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从早到晚在喜欢的蹦床上跳来跳去。那天晚上,在充满浪漫的别墅里,意识到我人生总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 ‎(作者:[俄]霍尔金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 ‎——————————————‎ ‎2.从第①到⑤段看,这篇叙事散文是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切入的?‎ ‎——————————————‎ ‎——————————————‎ ‎3.“我”是怎样看待“梦断雅典”的?用第⑥段中的一句话回答。‎ ‎——————————————‎ ‎——————————————‎ ‎4.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放声大哭”与第⑥段中“没有绝望”看似矛盾的心理?‎ ‎——————————————‎ ‎——————————————‎ ‎5.从全文看,面对失败和挫折,“我”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 ‎——————————————‎ ‎——————————————‎ ‎6.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刻读到本文,你如何评价霍尔金娜在比赛中放弃?‎ ‎——————————————‎ ‎——————————————‎ 训练45‎ 无法不对你残酷(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 ‎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 ‎③ ‎ ‎④ ‎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 ‎——————————————‎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 ‎——————————————‎ 训练46‎ 永远的感动 铃 兰 ‎①距离5月12日已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③车刚驶出厂门,我就惊呆了:路上的水泥砖块抛洒了一地,国营大厂的围墙塌了有一半。我的心揪紧了!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才稍微镇定了许多。幼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已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10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成都108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看到CCTV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的水泥块映入眼帘时我竟哭出了声,教学楼的倒塌是这次地震里受灾最严重的。温总理摸黑从瓦砾堆中拎起一个孩子的书包和一只鞋子时,我分明看到他老人家眼里泪花四溢啊!‎ ‎⑥‎ 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声。我们感动那个被消防队员从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100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1.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 ‎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 ‎(1)镇定: ‎ ‎(2)惊恐未定: ‎ ‎4.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共和国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 ‎——————————————‎ ‎——————————————‎ ‎5.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远”一词的? 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 ‎ ‎——————————————‎ ‎——————————————‎ 训练47‎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 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下列对文奈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言六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休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人物 具体表现 ‎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父亲 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3、语言品味 ‎(l)第① 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 ‎——————————————‎ ‎ ( 2 )第⑥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筷子“交叉着”是 的意思。‎ ‎(3)第⑧ 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之中,“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 ‎——————————————‎ ‎——————————————‎ ‎4、人物分析 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 ‎——————————————‎ ‎5、综合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 80 字左右)‎ ‎——————————————‎ ‎——————————————‎ 训练48‎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⑤“就是的。”‎ ‎⑥“不休学不行吗?”‎ ‎⑦“不行。”‎ ‎⑧“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⑨“亲戚……也都穷。”‎ ‎⑩“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11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12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 ”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忽然灰暗起来。我没有开口。‎ ‎13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土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 ‎14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15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 ‎,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16校门外拥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平,报到了吧?”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我点点头。她又安慰我说:“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17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18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19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0)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21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22“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23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24)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25)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1.阅读第①—14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 ‎ ‎2.结合第20—9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 ‎——————————————‎ ‎3.阅读文章,说出“40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 ‎——————————————‎ 专题七 写景状物记叙文 专题精讲 ‎ 知识要点 记叙文除记事、写人外,还有写景、状物。即记叙景物情状和描摹事物形态,如参观记、游记、记叙建筑物和托物言志等。它们记叙的对象十分明确,是山川名胜、地方景物和特定的事物。‎ ‎(一)写景类记叙文 ‎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作者通过有条理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阅读这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描写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景都是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因此,读懂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写景类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a按空间顺序写,如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见到四周等。B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C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按的变换景物业相应地变换。D按着景物的不同类别写,相同的景物一起写,不同的景物放在后面写。‎ ‎2、理清文章的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a总分结构。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B移步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着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转移,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这类写景的文章以游记居多,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主人公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 ‎3、体会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二)状物类记叙文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着力描写一种事物,进行赞美,并通过赞美这种食物,赞颂一种精神,或说明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如:郑振铎的《猫》;布封的《马》等。这类文章,我们通常把它作为咏物的文章,或者说它是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的文章。‎ 阅读咏物一类的文章,我们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具体描写了哪一事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有什么特点。状物文章的写作顺序,或者是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从整体到部分,或者是总分中的顺序。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作、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 在了解了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后,就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是怎样由这一事物展开联想的,这一事物的特点与做人的道理、人的某种精神之间有什么联系。‎ 借物喻理、借物喻人,这“物”与“人”有着必然的联系。作者是怎么找到这联系的,在表达时又是怎样把两者之间的联系说清楚的,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认真思考这一点。‎ 命题规律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写景状物类记叙文的阅读已成为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检测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考试题从运用、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突出能力立意、鼓励创新表达,体现《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各项要求,考查考生在词语的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阅读题的命题角度有:①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②文章的结构,如呼应、过渡、照应、层次划分等;③表现手法,如烘托、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④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⑤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⑥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 备考策略 写景类记叙文是通过描绘景物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近几年,中考写景类记叙文阅读,一般侧重考查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要求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和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揭示其深刻的意义,等等。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方法: ‎ ‎1、重视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中心 ‎ 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的通盘认识。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写景记叙文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整体感知中心内容。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 ‎3、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状物类记叙文备考策略 状物中的“状”是描摩、描绘的意思。状物,就是对物体进行描摩。状物类记叙文就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把某一物体的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该物体留下生动具体的印象,或受到某一方面的启示或教育的文章。‎ ‎1、要明确所写之物的特点。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把握物体的特点,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2、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因此,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的重点。‎ ‎3、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从整体到部分,或者是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总分总。阅读时,只有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之后,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加深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状物类文章重在抒写作者的感受,感受的抒发要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一般说来,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叙议结合,象征,联想,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等。‎ ‎5、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1)抓住文眼,体会作者感情。“文眼”就是文章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句子或词语,它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课文开头或结尾的一个句子或字眼。(2)分析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中心。 ‎ ‎6、激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自然感受其中的情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 例文导读 蓝色的黄河 ‎ 刘长春 从甘南的玛曲回到江南,不止一次地问过朋友:“你们猜猜,黄河在它的首曲是什么颜色?”①‎ 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而准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蓝色。‎ 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惊叹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②‎ 当我站在玛曲的山坡上,向下俯瞰轻盈得如同一条飘带似的黄河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条蓝色的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就像我曾经在大理崇圣寺塔下远远看见的洱海一样的蓝色,让人把心都遗落在那里的蓝色。此刻,蓝色的黄河,从天上流来,从白云间流来,从李白、王之涣的诗歌中流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蓝色的光波,一刻不停地从我们的眼里、脚下流过。我站在那里,从来没有以这样一个高度俯视过黄河。这是首曲的黄河,这是从青海东流至玛曲,却拐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大弯而再流回青海的黄河。没有滚滚的气势,没有滔滔的喧哗,有的是心闲气定的宁静。感觉似乎有风吹拂着,它又弯弯曲曲地摆动起来,直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仍然又像一根轻盈的飘带优美地飘向远方。首曲的黄河,动人而温婉,既没有忧伤,又没有脾气。只有在以后的流域中不断失去森林、失去草地的时候,它才愤怒地变了颜色,改道、泛涝、断流,让人看出它桀骜不驯的刚烈脾性来了。顺河两岸,玛曲七月的草原,借水而茂盛,远远近近的牛羊,慢慢悠悠地游动着,点缀了草原的古老、辽远和沉寂。四蹄生风,追逐彩云,给矫健的骑手以翅膀的“河曲马”,悠闲地摇动着长长的尾巴,迷恋于草肥,陶醉于水美,欣赏于花香,暂时没有远走他乡的念头……我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一颗不易为山水所打动的心,竟然为此而感动了。③‎ 十年前的七月,我曾过山西省,倾听了黄河壶口瀑布惊人的雷鸣。而黄河从远古的洪荒中一路流来,劈开两岸高山,绕河套、泻壶口、撞龙门,过英雄进出的潼关,流进华北平原、山东大地,然后奔流入海,一路浊水滔滔、黄浪滚滚。④从现在寻向过去,从地理找到历史。黄河流进我们民族的血管,也流进我的脑海。翻开历史,怨妇的望眼,征夫的舟楫,骚士的笔墨,诗人的灵感,只要一触着黄河,一样地都沾上了河水的浑黄。“为何源头的纯净一到中原,雪水就变成了淤滞的泥沙?”———诗人这样问黄河。森林的减少,水土的流失,草场的沙化,这就是黄河从甘肃开始变黄的重要原因。人,改变一切,也改变了黄河。“黄河九曲浑”。从东汉开始,这条一直被单称为“河”的河,从此带着黄色的记忆流进华夏大地的版图。⑤‎ 逝水如斯。难道说,我们心中的黄河的流水从此以后永远是黄色的吗?⑥‎ 若干年、若干年以后,当我们把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留给自己的子孙的时候,黄河的名字应该重新称呼。若是,我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河,而且还有一笔让后人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⑦‎ 要点精习·点拨技巧 ‎①以独特的设问起笔。点拨:在写作中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②渲染蓝色之美。‎ ‎③写出童话般美丽的蓝色黄河,采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点拨: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④通过一系列动词,“劈开”、“绕”、“泻”、“撞”等描绘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气势磅礴的景象。‎ ‎⑤与上文对比,写河水变黄,浊浪滔滔,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生态环境的担忧。‎ ‎⑥反问,发人深省,突出表现了我们应该爱护“母亲河”的主题。‎ ‎⑦结尾笔锋一转,展示希望。‎ 点评:本文的个性张扬主要是体现在思考的深入上。黄河水变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文章从黄河的颜色入手,生动地描写了黄河壮观美丽的景象,挖掘出人们容易忽略的主题:要把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留给自己的子孙。角度新,材料新,语言生动,主题鲜明,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训练 训练49‎ 窗前的树 张抗抗 ‎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 (选自《读者)2007年第2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 ‎——————————————‎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 ‎——————————————‎ ‎——————————————‎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 ‎——————————————‎ ‎——————————————‎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 ‎——————————————‎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 ‎——————————————‎ 训练50‎ 晨 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着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闷热)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 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心。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不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被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一天,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沉浸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被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写_______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 ‎——————————————‎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 ‎——————————————‎ ‎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 ‎——————————————‎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 ‎——————————————‎ 训练51‎ 雨季心理 杨机臣 ‎⑴雨多成洪,洪如猛兽,给人带来灾难。缺雨成旱,旱如烈火,能把农人的希望一把火焚掉。听南方水灾四起,我庆幸生了个好地方,不用担洪水灭顶之忧。可是,又生思虑,由于久不见雨,人心生烦,便无端地想起几乎忘掉了的雨声。心里好笑,什么不好想,单单想雨声!‎ ‎⑵记得小时乡里什么都缺,唯不缺雨。‎ ‎⑶‎ 来到伏季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忙起家里的活,孩子闲着爬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哩咕叽响。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上,叭叭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了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⑷奇妙的雨声,令你兴奋,能随着雨声幻想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儿。人若是困了,想睡觉,下雨天最好睡,此时的雨声是催眠曲,尽管外面是风雨交加,雨声响得清楚,却不耽搁睡觉,反而睡得更昏。经过了连续劳作的农人,平日里舍不得大白天睡觉,只有到了雨天,才是睡大觉的好时光。雨天睡觉并不需要在炕上或者床上,只要有个地方不漏雨,铺个小草帘,保准射下就呼噜,常常是呼噜声盖住了雨声。有时被雨声惊醒,翻个身继续打起呼噜。有时下一天雨,有人能连饭不吃一睡一天。都说下雨的天好睡觉,只有知冷知热的人才知道,哪里是雨天好睡觉,那是把人累的。‎ ‎⑸夜里下雨水声更大,却不影响睡觉。那时,很少见到夜里下雨了,谁家因雨声吵得睡不着。即使再严重的神经衰弱,夜里下雨了,也不用起来吃安眠药,保证睡得比平日香。所以有不少睡不着觉的人盼下雨。‎ ‎⑹这些年雨水确实太少了,夜里听雨声的时候自然不多。听不到雨声,心里常发慌,甚至睡觉也不安稳。突然一天夜里,我听到了雨声,敲打着盆盆罐罐叮噹响了一晚上,闻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觉很香……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是楼上二楞子洗澡忘关太阳能水箱了,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⑺打这儿起,每当睡不着的时候,心里便盼望着可又害怕雨声。‎ ‎1.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 ‎——————————————‎ ‎——————————————‎ ‎2.第⑴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 ‎——————————————‎ ‎——————————————‎ ‎ 4.同样的标点符号,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阅读下面的句子,请分别说出省略号在句中所蕴含的意思。 ‎ ‎①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 ‎②闻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 ‎ ‎③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 ‎——————————————‎ ‎5.将第⑶自然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衡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⑴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 ‎——————————————‎ ‎——————————————‎ ‎⑵从描写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 ‎ ①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 ‎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 训练52‎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5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6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7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8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9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10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ɡ1ónɡ(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 ‎ (选自苏雪林《绿天》) ‎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11段中应填的词语。 ‎ ‎——————————————‎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 ‎——————————————‎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 ‎——————————————‎ ‎——————————————‎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 ‎——————————————‎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 ‎——————————————‎ 训练53‎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呜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旬。‎ 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太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间色,亮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潦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在黄昏一面听蝉一面散步。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恭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嚣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图案都变了。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举还是在时时装扮着自己。而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声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隶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 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1.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 ‎——————————————‎ ‎2.请概括说明作者在展间、午后、黄昏听蝉的感受。‎ 晨间: ‎ 午后: ‎ 黄昏: ‎ ‎3.人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4.任选一句,简要说明句式的特点和妙处。‎ ‎①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鸣及蝉唱。‎ ‎②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 ‎——————————————‎ ‎——————————————‎ 训练54‎ 陶醉壶口 尧山壁 ‎①到壶口看瀑布去!‎ ‎②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③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④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⑤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A ;有的横卧河上,如B ;有的飘忽游移,C ;有的续续断断,D 。‎ ‎⑥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彩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⑧‎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一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⑨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⑩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1.文章标题是“陶醉壶口”,为什么第⑵自然段却要写游客兴致消减、鼾声断续?‎ ‎——————————————‎ ‎——————————————‎ ‎2.如果将“花团锦簇”“扑朔迷离”“彩桥飞架”“长鲸饮涧”4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⑸自然段的空缺处,该怎样安排?请你将答案写在下面。 ‎ A. B. ‎ C. D. ‎ ‎3.第⑶自然段表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 ‎——————————————‎ ‎4.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从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 ‎——————————————‎ ‎5.请你谈一谈对第⑼自然段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 ‎——————————————‎ 训练55‎ 庐山观云 张绪佑 ‎ 我喜爱观云。孩提时牧牛,仰于河滩草地,望空中白云游弋,自由自在,幻想着化成云朵,悠闲飘逸,该有多美?‎ ‎ 时届不惑之年,数登庐山忽而想起欲识庐山真面目,领悟人生的真谛妙心,莫过于登庐山去观云。‎ ‎ 虽非“五岳”之列,却有“庐岳”之誉的千古名山,绝少有无云之日,这正是无与伦比的庐山美色。恰如无纱巾则无少女之美,无云雾则无庐山之秀。庐山观云,可惜情自得,静心养志。‎ ‎ 庐山的云瞬息万变。时而团团如轮,时而飘飘如丝。时而绵绵如雪,时而漫漫如絮,于姿百态,妙不可言。假如独伫立于含鄱口之间,观万里绵云,其白如雪,其光如银,其阔如海,在阳光下涌动翻腾,此刻有如行舟大海。四面波涛,只觉心情自由任去来,不复有别的世界。‎ ‎ 登上文殊台,抚松坐石。但见碧天白云,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动或如烟,静或如练。在松石之间穿梭染织,不为山风所动,这使人想起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又岂能动摇得了一个人的真正意志?‎ ‎ 庐山的云美而不妖。锦绣谷的云更是洁白轻盈,美不能誉。舒逸如仙女天使,淡泊如隐士逸人。但见那数十里峡谷,白云出岫,山气横溢,忽而奇峰兀见,忽而绝壁洞明,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漫游在山谷之中,—•‎ 路与云相抚,有如天上同行,恍惚云就是我,我就是云。只是云静静地飘在天上,我静静地活在世上罢了。‎ ‎ 庐山的云美而不俗。陶公采菊见南山时,叹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面对庐山的云,任何心境都是可寄托的。“岩白云尚屯,林红叶初陨”。白居易所见庐山的云,是休闲的;“宗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慧远大师见的庐山云,则是悠悠神游的了。《春秋公羊传》里称,云是石头吐出来的气。庐山的云虽从洞里宋,却能无拘无束,任意挥洒,达到忘我境界。此刻我与云相抚伴行,默默无语,却似乎“言而无言,无言而言”,一脉相通。欧洲有位哲学家说过:“人的语言由沉默而来,并且又回复到沉默。”默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静是难得的人生意境。‎ ‎ 人生如行云,看似有,握似无,来去匆匆。假如烦恼的人吐出的气是云的话,那么,也能给人以美的想象,终究会与庐山的云汇聚。起,凝结成雨,飘然洒浇在万物之间……‎ ‎ (选自《散文选刊》)‎ ‎1.作者登庐山观云的原因是什么?‎ ‎——————————————‎ ‎——————————————‎ ‎2.作者总写庐山的云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 ‎——————————————‎ ‎3.作者引用禅宗的一句话“八面风吹不动天边月”来比喻什么?‎ ‎——————————————‎ ‎——————————————‎ ‎4.文中说“庐山的云美而不妖”,这里的“美”和“不妖”分别指什么?‎ ‎——————————————‎ ‎——————————————‎ ‎5.作者写“庐山的云美而不俗”,其实是在写自己,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追求是什么?‎ ‎——————————————‎ ‎——————————————‎ 训练56‎ 看 树 ‎ 高林瑜 ‎ ①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 ②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 ③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 ④‎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 ⑤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 ⑥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 1、四季不同的树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人生的启迪?‎ ‎(1) ‎ ‎(2) ‎ ‎(3) ‎ ‎(4) ‎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 ‎——————————————‎ ‎3、品味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这位乡村老师怎样的情怀?‎ ‎——————————————‎ ‎——————————————‎ ‎4、读完文章后,选出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一句领起了全文的内容。‎ B.“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是说虽然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 C、作者说,冬天高原上的树“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拥有虔诚的心态,便会拥有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生命。‎ D.“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一句中的“绿”的含义是不断地丰富滋养自我,保持活力,拥有一颗昂扬向上的心。‎ 专题一 训练1‎ ‎1、关爱孩子、心中始终想着家庭,对亲戚尽心尽力不求回报,理解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位令人可敬又让人感动的父亲。 [点拨]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主人公的正确理解。作者是用回忆的口吻、以童年的眼光和思维来写这篇文章的,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敬意和自己的感动,又表达了年幼的自己对一种不能理解的社会现象的不满。解答时,要从儿子眼中的父亲这个角度入手。 ‎ ‎ 2、这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以亲戚的毫无反应衬托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本分,也讽刺了亲戚的从始至终的没有人情味的冷漠与自私。这样的详略安排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点拨]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材料详略安排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父亲无疑是本文的主人公。从出场到最后他都能让人感到他的厚道、关爱他人、疼爱孩子的思想品质。亲戚在文中“简单”地出场,人品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简单”而“不简单”,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六次。鸭梨的反复出现既渲染了气氛,又突出了中心,更让作者理解到父亲做人的不易,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拨]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照应的理解。鸭梨给作者留下的不是幸福的回忆,而是一种内心感到不满的辛酸,对亲戚对待父亲与自己付出劳动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本来甜甜的鸭梨在这里成了苦涩的代名词,让作者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人生的沉重。解答时,要从理解鸭梨的真正含义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入手。‎ 训练2‎ ‎1.对环境及人和动物的细致入微的一种人文重视和行动——不能让用过的牙签直接进入环境,应该粉碎后再处理,以免对环境以及人与动物造成“伤害”。 2.①“向”“遮住”说明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剔牙时的“不雅”相,“悄悄”表现他不想影响别人。这三个词表现了施密特先生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文明的、有很好生活习惯的人。②“熟练”说明他经常这么做,“包”说明他对这样的小事很重视。两个词表现了施密特先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社会很负责任的人。 3.这是突出中心的需要,透过施密特先生对待牙签的郑重态度和熟练程度,既表现了他是一个很有修养、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又能折射出德国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4.画线句子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了施密特先生。他是一个做事态度认真、观察仔细、对牙签危害很熟悉的人,所以才有上文的言行。 5.示例:少用一个塑料袋,大地就多一片绿色。‎ 训练3‎ ‎ 1.起因 略 侧面或间接 略 【点拨】此题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考查详略。 2.选文详写了‘她’营救小女孩的过程。因为文中这一情节最能表现人们对受灾人民无私的爱,最能表现“大灾有大爱”的主题,所以详写。【点拨】此题主要考查详略与主题的关系。 3.示例:划线句叙述概括、简略,而它前面的几段文字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语言。具体生动。如果将它改为前几段的写法,文章就显得烦琐,重点不突出,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点拨】此题考查详写与略写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也意在表明详写的部分中间又有详略之分。‎ 训练4‎ ‎1.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点拨】大意正确;语言通顺简练即可。 2.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点拨】点明是一种精神,或能理解到以鱼写人;抓住具体的词、句谈人鱼公主的追求。 3.示例①:结构完整。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示例②:篇末点题。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示例③: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点拨】点出任何一种作用;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 4.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点拨】层次要分明;感悟随着生活阅历逐渐加深;内容与形式结合。 5.答案略 【点拨】答回答出原有的认识即可;说出一点新的体会,并言之有理甚至体会比较深刻的更好。‎ 训练5‎ ‎1.由面到点(或点面结合、由概括到具体) 2.①线索人物②衬托挑山工的形象。 3.为下文突出挑山工的形象作铺垫。 4.因为自己身无负载,挑山工却肩挑重担。 5.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 ‎6.“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褂子脱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他逗趣似的一抬浓眉,咧开嘴笑了,露出皓白的牙齿”。勤劳、淳朴(或勤劳、坚韧淳朴、幽默)。 7.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 8.以画面再现了挑山工的形象,并写出挑山工的精神对“我”的鼓舞。(或“深化文章中心”) 【点拨】这是记叙文阅读题。选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中透视出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从试题设置看,第1题考查写法特点。第2题考查记叙的线索。第3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第4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第5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第6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7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第8题考查对文章写作艺术的认识。‎ 训练6‎ ‎1.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比赛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 2.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运动员此时沮丧、愧疚的心理。 3.插叙;交代女运动员以往获得冠军的经历及此次失败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为下文女服务员献花作铺垫。 4.女服务员给予她的安慰和鼓舞。 5.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开头。‎ 训练7‎ ‎1.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2.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 3.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5.答案略。【点拨】此题答案开放。可以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的愧疚心理,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 专题二 训练8‎ ‎1、不是,因为每一次的许诺都既表现了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无形中给了子女深深的鼓励。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读者感到了父亲持家的不易和辛酸,所以文章更多的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点拨]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主人公的正确理解,同时,也是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材料的实质来理解父亲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对子女始终充满关爱的好父亲,尽管生活的压力很大,他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父爱如山,不能实现的许诺恰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2、三次。北京、大连、本溪水洞。沉重的生活压力、子女上学的巨额费用使父亲感到实在没有能力带孩子去旅游。虽然景点越来越近,但家中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紧张,因此,虽然景点近了,但这笔小小的费用却拿不出来。[点拨]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体会父亲每一次许诺的情况,理解父亲的苦心。 3、文章标题说明在幼小的子女们看来,旅游只是一句空话,只是一种空想。但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长大的子女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许诺。结尾的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在充满希望的“春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子女们已经有经济能力去旅游了,但父亲却永远地“老”了。结尾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点拨]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训练9‎ ‎1.水果没有熟的时候就去摘,实际上就是对水果的不尊重,果子就会感到“疼”,人更是如此。果农对果子的论述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凡是有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尊重。 2.对话 ‎ ‎3.①憨厚,能设身处地地为客人着想;②耐心、诚恳,对果子深有研究,有很深的实践经验。4.略 训练10‎ ‎1、从两方面来写,即:雪下得大,寿命长;洁白。 2、为下文议论“掩藏陷阱”“被黑污沾染”“欺骗”作铺垫。 3、灵魂是指雪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种生命是指雪融化后的另一种形态“水”。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以雪寄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北方冬天美丽的雪景,雪下得大,“铺天盖地”,雪中的小河、树林是那样的洁白,飞鸟、猎人是那样的沉静。接着围绕着“雪”展开议论;洁白的雪容易被黑污沾染,诚实的背后也有欺骗。作者由“雪”悟出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最后以雪寄情,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文中作者写雪是为了写人,在写雪中寄托着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分析和对人的评价。5、本文的主旨是:雪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训练11‎ ‎1、祖父母为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劳累。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告诫人们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贪天功以为己有,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功的因素是多种的,要虚怀若谷,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5、创业的人深知,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先人的的遗爱或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他珍视这所谓“天”的帮助,这正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失败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他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漠视他人的存在,以为万事皆“出于自己”,其结果往往败家伤身,贻害无穷。‎ 训练12‎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示例一: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示例二: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示例三: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示例四: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示例五: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点拨】言之有理即可。‎ 训练13‎ ‎1、①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点拨】“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不得分。 ②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点拨】答“儿子的往事”不得分。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情)而惆怅。 2、①儿子变成了朋友(“我又多了一个朋友”不得分)。②第一处从“转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处从“反问”角度作答即可。 3、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点拨】能答出本文的语言特色得满分,不能单就语言得体如“生硬”、“绝对”、“含蓄”、“有分寸”这一层面回答。 4、①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点拨】二点内容,答到即可。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用文中的话转述。②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就说话技巧等弱点。【点拨】本题应综合“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和“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两处回答,只涉及其中一处。 ③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5、略。‎ 训练14‎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示例: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 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点拨】本题难度较大,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恰当,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也可。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略。【点拨】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可。‎ 专题三 训练15‎ ‎1、依次保留:单薄、卑微、微薄 不是……而是 2、尤其:特别;开拓:开辟;决断:决定 3、重叠后词语所表达的意思的程度加深了 4、模糊 5、“想不到”表示出乎“我”的意料,“竟”突出了“我”的“惊讶”;两个“如此”流露出了“我”对蚂蚁生活状态的赞赏之情 6、过渡或承上启下 四 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自信、自强,要严肃对待生活,积极上进 7、团结协作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8、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伟大而坚强 训练16‎ ‎1、劝戒的话;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2、倘若带了太多不起作用的东西,在旅途中发现的真正有益于生命成长的宝贵财富就无空可装了;或不能带太多东西,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准备在旅途中去汲取各种养分以滋养其生命的过程。3、第②段。4、第④段。5、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断地在我的空杯子里装他人、诚实与谦虚,智慧、务实与真情,正义、高尚与美丽,还有理想、毅力、宽容、诚信、知识等。‎ 训练17‎ ‎1、对比,赏析:通过对比列出世上“两种人”的生活态度的不同,很明显就突出了第二种人的可取性。而这第二种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对比,以突出他们两者之间的对事态度的差别,自然引出我们对占绝大多数的“另一部分人”的关注,也是全文的中心内容。2、⑥和⑦之间;3、仿写示例:它们可能是一个陌生人不经意的微笑,一位同学由衷地欣赏,一名老师鼓励的眼神,一次快乐的登山,一段温馨的邂逅,一次真诚的牵手;4、示例:我生活中的一个火种是“老师给我打的那次电话”,此前,我一直没有自信,尤其是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几乎不敢正眼看他们,更不用说去和他们讨论学习了,成绩也因此而平平。但自从那个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家里照例只有我一人,电话铃响了,居然是我的班主任打来的,问我一个人在家怕吗,她看见我爸妈在街上,所以问问,吃饭了没有等等,我当时就满面眼泪了,老师居然关心着一个并不出众的孩子,忽然我觉得她就似我的亲人。自此,我做什么事都有劲儿了,同学们也因此爱和我交往了,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是老师的电话引发我“燃烧”自己,让我拥有了自信和动力。‎ 训练18‎ ‎1、铺设悬念,引人入胜;“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暴风雨是一个筛子”、“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3000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2、示例:“烈日下,没有一丝风,衣服立马裹贴了在身上,汗水直往眼睛里钻,鞋子也和我作对,拼命地吸着大地的热能烘烫着我的脚”;【点拨】答案不能直接描写烈日,而是描绘其中的感受,突出“酷暑难耐”。3、她不是傻瓜,因为只有她在“暴风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毅然为求知而执着,这种精神恰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也只有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才能铸就人生成功的甜蜜。【点拨】意思对即可。4、示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暴风雨”有“筛子”功能,形象地阐释了“只有经得起艰难险阻考验的人,才是最能吃苦、最有胆识、最有出息、值得赞赏的人”的道理。5、宋代学者杨时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程门立雪”、战国时的苏秦的“悬梁刺股”的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等。‎ 训练19‎ ‎1、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2、遗憾的叹息【点拨】意思对即可。3、华彩的闪现:少见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虹;遗憾的叹息:因小小的失误而造成的无法挽救的巨大损失而致的惨痛教训--一所因一点小小的设计问题而不得不在竣工前被引爆的大厦炸毁时的沉痛巨响;4、心中盛满了爱与责任的教育工作者;5、照应文题,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训练20‎ ‎1、心神凝静、有风吹来、有花飘香。2、第⑥段;第二问示例:花都是随季节而开放的,有没有一年四季都适合开放的花呢?一个内心充满了爱、宽容、理智和意志坚强的人,他的人格之花开放在每一个季节,永远不会凋谢。【点拨】要参考⑥⑧两段,问得要有寓意,答得要有哲理,并构成设问。3、告戒阿难和我们不单要敬慕他人的“品德”芳香,而更要自身内心高尚,不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品行的高洁,才能做有“德”之人,“香远益清”,才能为所有人敬仰【点拨】意思对即可。4、第一问示例:“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彗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或“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只要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同样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第二问示例:我会每天都在心空里种三朵花,一朵叫“阳光”,给自己也给别人;一朵叫“进取”,时刻激励自己学习不松劲;一朵叫“诚实”,它会适时地出现在我心灵的十字路口,引领我前行。‎ 训练21‎ ‎1、C 2、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 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3、 阿纯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4、“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训练22‎ ‎1.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点拨】主要概括文章第⑧段的内容,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2.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农妇“视而不见”(或:不为所动)【点拨】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3.表情【点拨】答“神态”也可。 4.没有游离主题,叙述少年看落霞落日,是为了引出老尼面对晚霞落日的态度,用以衬托农妇对桐花的态度。说明这些融入自然造化的人,心理是一样的,这种写法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体现。【点拨】答出前一层意思即可,其他与此相近的表达亦可,后一层意思可以不说出来。 5.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点拨】与此相近的表达亦可。 6.答案略。【点拨】赏析句子可以从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的运用等语言方面赏析;还可以从句子内容及思想情感方面赏析;也可以从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描写方法、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 训练23‎ ‎1.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3.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4.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5.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专题四 训练24‎ ‎1.(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2)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 ‎2.答题要点: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 3.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 4.答案略。【点拨】要求:在叙述事例时能从动作、神态(细节)方面来描写母亲,表现母亲的无言的关爱。‎ 训练25‎ ‎1、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点拨】意思对即可给分 2、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3、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4、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 训练26‎ ‎1、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点拨]此题着眼于考查考生对文章题目以及文章行文线索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答题时,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2、a处: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b处: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点拨]此题考查学生通过词语深入人物内心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这些词语一定要结合全文,不能只看到一处就匆匆做题。同时,要从不同的语言环境去考虑女孩的心理感受。 3、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点拨]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要透过语言的表面看本质。同学们说这句话的用意与班长故意找借口吃女孩的馒头的动机是紧密关联的。馒头很普通,但班长、同学们抢着吃显然别有用意,因此,要结合下文的内容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脉、思路以及人物性格变化的把握。回答此题,既要注意找出女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语,还要深入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要抓住后三段的文字进行体味。 5、略[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一般来讲,答这种题要选择文中最生动的细节或事件或人物语言等,不仅要说出感动的地方,还要说出感动的理由。实际上,此题是综合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观。注意答题时不要偏离文章的中心。‎ 训练27‎ ‎1.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2.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3.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因为“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而悲伤;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而哀伤。 4.这句话是父亲看到女儿心情悲伤时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指庄稼被霜打蔫了,等太阳出来后就恢复了旺盛的长势;二是安慰女儿,是说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去努力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5.这里的“伤”主要指父亲给向日葵剪枝留下的伤口,给向日葵剪枝向日葵才会变得强壮。而女儿经历了这次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也会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 6.父亲是借向日葵的艰难成长历程,开导女儿战胜眼前的困难挫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勤劳善良的父亲。 7.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训练28‎ ‎1.C 2、 D 3.B 4.C 训练29‎ ‎1.我的姐姐,一位淳朴、平凡的山区妇女。提示了全文的中心。 2.行动 语言3.①姐姐用心爱的黑辫子为奶奶换回两瓶罐头②姐姐为我上学献出心爱的红绒鞋。4.B 5.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训练30‎ ‎1、称谓:杂草 植物 花儿 态度:否定(忽视) 认可(接受) 肯定(尊重) 2、①妈妈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②杜鹃“举着的‘笑脸’”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3、示例: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 4、示例:渲染杜鹃花开的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 5、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心(微笑)和赞美(歌声)特别是平等尊重的意识去对待一切生命。‎ 训练31‎ ‎1.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2.他希望通过画画来再现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抒发强烈的怀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 3.示例①:以前的雨声充满音乐美和“绚丽颜色”,现在的雨声呈现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压抑。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示例②: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 训练32‎ ‎1 、体现在自然环境的静和氛围的平静、安宁。 2 、写野兔主要为突出环境的安静,写灰鸽主要突出氛围的宁静、和谐,目的是为深化主题服务。 3、收束全文,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4 、以小见大的方法。‎ 专题五 训练33‎ ‎1.(1)开端:残疾转业军人雨中拉客(2)发展:雨大路滑,拼命推车断假肢(3)高潮:绑好假肢,继续推车(4)结局:经人帮助,终于把车推上去 2、小说的主人公是残疾转业军人。 【点拨】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不是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和用的笔墨的多少,而是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3、选文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心理。 4描写雨的句子略。作用:交代故事发展内的自然环境;表现其倔强的性格;烘托雨势之大。5.勤劳,能吃苦,有责任感,忍辱负重的人。第二问略。【点拨】第二问答案不唯一,答欣赏祥子或本文中的三轮车工,只要说出正确理由即可。‎ 训练34‎ 暴君:是一个张狂、自大、浮躁、意气用事的人。哲人:是沉稳、谦卑、坚毅、心态平和的人。【点拨】这道题是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暴君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从对待哲人盛气凌人、对待上帝傲慢自大的态度、打赌前自负和穿越沙漠时急躁的表现来分析,同样分析哲人的性格也可以从他从对待暴君、上帝的态度、打赌前和的表现来分析。 2、示例:不堪重负→自负傲慢→恼羞成怒。【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描写,概括人物心理一定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第④段写暴君一鼓作气,第⑥段写暴君疯癫失常,那么其他三个描写他心理的词语就可从第⑤段提取相关信息。3、示例一:谦卑、坚毅者才能达到心仪的彼岸;示例二:目空一切的狂妄者的结果一般不妙。不管选哪一个角度都要联系实际。【点拨】本 题要我们谈读后所得到的启示。阅读小说所得到的启示可以从主题方面考虑,也可以从人物形象方面方面考虑。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我们可以从哲人、暴君对待人生的态度及其结局来思考,可从学习哲人的明智之举这一角度谈启示,也可从暴君的直横做法这—角度谈教训。‎ 训练35‎ ‎1.这个句子起到了总起的作用,还奠定了文章基调,给文章蒙上一层伤感的色彩。①洁突然感觉自己整个身体都渐渐地朝一个昏暗混浊的空间陷落下去。②洁失声痛哭:“都怪我呀,我要是去接他就不会出事了啊!” ③只是回到家里,洁会强烈地感觉满屋子里晃动着儿子那活泼的音容笑貌!④洁常常不知不觉地呆望远方,那望眼欲穿的神态俨然慈母在静候游子归来的足音。 2.这句话说明洁很少接孩子,她热爱工作,责任心强,对病人关怀很多,对孩子关心少,而孩子对妈妈的做法是理解和支持的。 3.洁面对这个弱者、这个凶手,在爱与恨面前,洁选择了爱,她不但没有恨,反而用更多的爱来照料强,照料这个令她肝肠寸断的凶手,她不但替满身粪便的强擦洗身体,还为那双沾满儿子鲜血的手修剪指甲,爱岗之德在此深化,人性光辉在此展现。 4.天使是爱的化身,作者在这里指主要人物洁,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充满博爱、集聚人性光辉于一身的“白衣天使”,她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做出了人家想不到也做不出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行为方式上想象这位白衣天使的品德。‎ 训练36‎ ‎1.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后破产了。他大为沮丧,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2.第⑴句的“脸色苍白”是主人公得知作者无力帮助他时的绝望表现,与他最初看到书时的兴奋与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⑵句中“立刻跳起来”表明主人公听到有人可以帮助他、顿时又看到了希望时的兴奋,与前几秒钟的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点拨】两处加点的词语都极力描写主人公那明显的变化。 3.暗喻自信高于金钱,自信高于一切物质。 4.示例:是《自信心》的作者让他明白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让他重新认识了真正的自我,找回了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望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由此可见,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情与活下去的支撑力量,没有了这种信心,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点拨】注意要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谈)。‎ 训练37‎ ‎1.少年时周末总要赶回家、中年工作忙没空回家、结果因工殉职永远无法回家。2.看到儿子又一次回家感到惊喜,但误认为儿子又花钱做车回来所以生气。 3.怕父母责怪 自责内疚 4.懂事、爱家、忠于职守 训练38‎ ‎1.“苦涩地笑”,是因为他未能及时回家割麦;也未能挣到钱,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淡淡地说”是因为父亲不想为回来晚开脱,也不想宣扬自己助人之事。 2.这一颗杏子来之不易,它承载着孩子们的渴盼,也承载着父亲的责任和对孩子们深挚的爱。 3.补叙,补充交待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4、父亲没找到麦客的活,归途中免费为一位老婆婆收割麦子,又淋雨生病,后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一颗杏回到家中。【点拨】概括故事内容是这类文章在“整体理解”方面的常规试题,命题者主要是想考考你的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问题有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理清记叙要素,巧妙组词成句。答题的时候,只需要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含起因、经过、结果)”的格式解题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人物”一定得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训练39‎ ‎1、 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 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6.略 训练40‎ ‎⒈“笨男孩”不笨,他踏实,善良,肯动脑筋。⒉学生时代,学徒时代,开店日子,免费钉纽扣,开公司当老板。⒊记叙。⒋A ⒌裁缝师傅的鼓励,自己的认真做事。⒍答案略。【点拨】可以从老师、父母的角度谈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也可以从“笨男孩”的角度谈一个人的成长应具备什么条件,也可以从创业的角度谈及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 训练41‎ ‎ 1.写出老人在寻找一个肯帮助自己的人 2.为什么放过其他骑手,而单单只找我 3.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4.(1)仁慈与同情,肯帮助别人 (2)凭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仁慈和同情之状 5.因为老人能从那人的眼睛中看出仁慈和同情 6.以前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以后我要多多做这方面的事。‎ 专题六 训练42‎ ‎1.①“盲童”向“我”询问“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②“盲童”听到小猫的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2.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之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3.“颓然”的原因:同情盲童的不幸。“愕然”的原因:对盲童细腻的心灵世界,的惊讶。“黯然”的原因: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4.点明“盲童”的心灵里有着一盏生命之灯(或“点题”);赞美身体残障、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或“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或“引出‘我’的反思”)。【点拨】本文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事意在说理抒情,弄清了文中的“理”和“情”,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意。第1题,考查概括事件内容和把握寓意的能力,两件事的内容较易概括,说明的道理须结合下文的相关议论来理解。第2题,文中的这句议论显然是针对文中盲童对事物的感受与正常人不一样而发的。第3题,三个词语表达“我”不同的情绪,须放到文中,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原因。第4题,文末“瞎婆点灯”的故事,是盲童故事的进一步延伸,自然与深化主题有关。‎ 训练43‎ ‎1、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点拨]这是对人物品质的把握,要结合这个前后相互勾连的故事来分析。要在文中搜寻暗示性的词语,并与故事进行比照,从而作答。 2、“满满一大杯牛奶”使得处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存在着爱心,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来,继续拼搏奋斗。[点拨]这道题以“牛奶”体察男孩的人生,要综观全文,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 “牛奶”的背后是一颗爱心,要从爱心给予男孩的力量方面考虑,千万不可机械地搬出“施以爱心,不图回报”来回答。 3、可以从精神品德方面,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霍华德·凯利医生永远忘不了、永远感激姑娘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的帮助,姑娘的爱心帮助他重塑信心并走向成功,那“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品质深深感染了他,他也要竭尽所能,不图回报。 5、“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施以爱心,不图回报”——“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等等。 6、①成语:知恩图报、投桃报李、一饭千金、感恩戴德 ②谚语或格言: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③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④故事(写故事名称即可):乌鸦反哺 仙鹤报恩 训练44‎ ‎1. “我”(霍尔金娜)在雅典奥运会高低杠比赛中落杠。 2.倒叙 3.毕竟这只是翻过人生的一页而已。 4.二者其实不矛盾。“放声大哭”是宣泄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并不代表绝望。5.平静,坦然,自信,乐观【点拨】抓住其中2个关键词即可。 6‎ ‎. 示例: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也可以反对、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示例:人生应该勇往直前、永不放弃,霍尔金娜由于一时的软弱而梦断雅典,留下了永远的遗憾。【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赞成霍尔金娜比赛中的放弃,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训练45‎ ‎1.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 2.(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 3.(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 (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点拨】言之成理即可。‎ 训练46‎ ‎1.交代写作时间,引出下文。 2.作者回顾自己地震发生时自己亲历的场景和内心的触动。3.(1)老师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从容,表现了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点拨】意思相同即可。 (2)老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震惊、后怕的心理和难以平静的心情,表现了老师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4.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亲民爱民 5.“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表达了人类社会“大灾有大爱”的美德,是值得永远感动的。 示例:我们感动那些新闻工作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感动那些志愿者不辞劳苦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感动那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训练47‎ ‎1、A 【点拨、“‘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有错。2、 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或“伏在灶台上做作业” “在灶台上做作业”); 目光随着蒸汽升高,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 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点拨】“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亦可。3 、( 1)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粱”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等待父亲归来的焦急心情;“裹挟着晚风”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全家生活奔波的艰难程度,亦奠定与寒冷抗争的全文基调; “逐渐清晰” ,按照从远到近、从模糊到清晰的顺序动态地表现了父亲归来的情景。【点拨】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 2 )拟人(比拟)。我们几个孩子抢着(“贪婪”)吃鱼的情景 ( 3 ) “寒冷”指困苦的生活(或困境);“温暖”指获得用助、关爱(接受帮助、关爱时而产生的幸福感、快乐感)。【点拨】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4、 A.勒劳B、慈爱(爱子女) C 、忘我或克己(奉狱) D、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 5、答案略。【点拨】答案要点①:“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与挫拆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支持”; 要点②:为“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获取别人帮助的幸福”;要点③:“并会主动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 训练48‎ ‎1、诧异 忧郁 惋惜 担忧 2.①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②引发"我"对女教师的回忆。③表现当时女教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3.示例:40年前,作者从女教师的泪珠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怀、安慰和期待?今天,作者认识到女教师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和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纯真和善良。‎ 专题七 训练49‎ ‎1.春天的洋槐既,‎ ‎ 隐绿又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日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天的洋槐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 2.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 3.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坚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 4.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5.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松树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杨柳柔软飘逸,用自己生命的绿色装扮春天)。‎ 训练50‎ ‎1.淡淡的朝阳 轻轻嘶叫的小蝉 【点拨】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题干中已明确提示了有效阅读区间(第①段)、信息筛选的内容(依次描写的景物)、答案样式(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所以,只需回读文段,勾画出第①段概括出“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含义的语句(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去,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在前后语句中筛选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2.①鼓舞人意,促人起步;②启发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3.描述了随着阳光的逐渐加强,朝云由嫩红而渐渐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点拨】有“朝云由嫩红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的意思也可。4.①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5.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把握。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从精神品质、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面对生活的变数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等角度加以分析。特别要注意的是,“你的认识”绝不是对描摹景物“晨”的看法,而是把握其象征意义,在紧扣文章主旨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态度和看法。答案要点为: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训练51‎ ‎1.①隔着窗棂看院子下雨的乐趣。 ②白天下雨时人们睡觉的惬意。 ③雨夜里人们睡得比平日更香。 2.①表达作者希望下雨但不要下太多的雨(或: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②特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匀整对称;语言简洁形象。 3.因为缺雨干旱,危害极大,所以“盼望”着雨声;因为“二楞子忘关太阳能水箱”的滴水声,不是真正的雨声,所以又害怕那浪费水的“雨声”再次出现。 4.①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产生了不同声响(或省略号表示还有多种声音);②写渐入梦乡后的沉寂(或省略号表示“我”一晚不醒,突出时间延续);③写“滴水声”不断(或省略号表示“滴水声”时间之长久,或“我”对水白流一晚的痛惜)。 5.①《雨季心思》的雨,清爽畅快(或:畅快淋漓;气势磅礴等);《春》的雨,细密绵绵(或:悄无声息;绵绵不断等)。 ②相同点:都从视觉(直接或正面)写雨的各种形态(形状)。 不同点:本文第⑶自然段从听觉(直接或正面)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声响(声音);从过程写雨的变化。《春》从侧面(间接)写春雨的作用。③仿写举例:风吹过湖面,湖水泛起了涟漪;(风)吹过稻田,稻穗摇摆着腰肢;(风)吹过草原,绿草泛起了波浪;(风)吹过山林,掀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训练52‎ ‎1.憔悴 葱茏 2.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3.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点拨】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也可。4.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 ‎ 5.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6.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点拨】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训练53‎ ‎1.因为“夏乃声音的季节”,声音中最有显著特点的是蝉声,蝉声足以代表夏,有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和对季节的感触,质朴、飘逸、豪壮得像一首绝句。 2.晨间的蝉声高洁,能让人的心灵透明澄净,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午后的蝉声喧嚣,就像一群吟游的诗人在一起谈天探询、问候季节,自然随意。黄昏的蝉声像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3.①太忙,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②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 4.(1)短句罗列、排列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强。 (2)倒装句语言显得多姿多彩,饶有情趣,强调“听”的重要。‎ 训练54‎ ‎1.①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突出壶口给人的惊喜。 2.A.长鲸饮涧 B.彩桥飞架 C.花团锦簇 D.扑朔迷离 3.先声夺人。4.壶口的气势和风采等,黄河漫长的历史和它丰富的内涵。 5.答案略。【点拨】此题答案开放,能从结构方面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特色、主题、情感等某个方面提出观点,说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训练55‎ ‎1、欲识庐山真面目,领悟人生的真谛妙心。 2、有云的时间多(云多),云的(变化大)。(回答“绝少有无云之日”、“庐山的云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妙不可言”扣一半的分)。 3、“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天边月”比喻“一个人的真正意志”。(或:“八面风”比喻“人间的兴衰、毁誉、苦乐”,“天边月”比喻“一个人的真正意志”。 4、“美”指“舒逸如仙女天使”,“不妖”指“淡泊如隐士逸人”。 5、无拘无束,任意挥洒,达到忘我境界。‎ 训练56‎ ‎1、①春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宁静、安详的心态。②夏天的树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 ③秋天的树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④冬天的树让作者学会坚强地面对人生。 2、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3、不仅希望自己不断充实、成长、完善,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更希望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不断地充实、成长、完善,走向辉煌。 4、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