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 MB
- 2022-03-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图片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2背诵一、二段。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画出不懂的词句。2、借助注释、字词典试着去理解词句。3、相互交流讨论,弄懂课文大意。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顺句子、读出情感.自学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为;沿,沿着;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遇到;夹着(溪流)两岸;别的。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这里的美景;又;走到……尽头。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小结:渔人发现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浪漫而富有诗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就;洞口;好像……似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就,便;洞口;开始;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平坦开阔;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互相通达。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村里不时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耕种劳作;穿;完全;桃花源之外的世人;老人。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小结:由远及近由景到人,突出桃花源人幸福快乐的生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竟然;什么地方;详细地;他们。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到;摆;做饭;这么个人,都;述说;祖先,前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秦时的战乱;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于是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隔断,隔绝;什么朝代;竟然;汉朝;更不用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件一件讲述;感叹惋惜又;邀请;家中做客,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拿出;住了;回去;桃花源的人;对……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说起。”小结:文章中心段。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往。作者细致描绘桃花源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已经;找到;沿着;原先;做上标记;不译;武陵郡;拜见;报告。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他在桃花源的奇遇;派;前往;前次;所做;标记;竟然;再;找得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高尚的名士;这件事;计划前往;还没实现;不久。终。后遂无问津者了。就;问(通往桃花源的)路小结:渔人离开后寻访桃花源。说明桃花源虚无飘渺,子虚乌有,在当时不可能找到,突出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看图复述故事(再读课文)
桃花源记桃花源(理想社会)发现鲜美缤纷忘→逢→异→穷探访平旷俨然良田美池桑竹怡然大惊叹惋再寻处处志之遂迷未果梳理巩固
(1)便要还家(2)阡陌交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咸来问讯(5)屋舍俨然(6)遂与外人间隔(7)无论魏、晋(8)欲穷其林(9)才通人(10)豁然开朗邀请互相通达与世隔绝的地方询问消息整齐的样子开阔的样子走……尽头不要说通过隔断,隔绝
(11)缘溪行(12)落英缤纷(13)并怡然自乐(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5)皆叹惋(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7)便扶向路(18)欣然规往(19)后遂无问津者(沿,沿着)(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愉快的样子)(陈说,叙说)(叹息,惋惜)(打算前往)(路)(沿,沿着)(邀请)
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背诵和翻译第三、四段。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为什么寻不到?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精读课文,深入研讨)展示提升
2.文中是怎么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4简要分析“欲穷其林”“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两句在情节上的作用。都属于设置悬念。“欲穷其林”一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更离奇,为下文再寻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或者提问: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一个世外桃源的用意是什么?拓展延伸
理想社会特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安康。用意: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阡陌交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梳理巩固
7.诣太守,说如此。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味好,香浓得:此处义为“看到”,今义,用为助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作为,动词)(给,介词)①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然)②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从这里)①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②闻之,欣然前往(代词,这件事)(四)文言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介词)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义)
(五)精华集萃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相关文档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社戏 (12)_鲁教版2022-03-3131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社戏 (7)_鲁教版2022-03-316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22 寓言四则_人2022-03-3124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杜甫诗三首 春望 2022-03-313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爱莲说 (14)_鲁教2022-03-316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2016年秋季版)《济2022-03-312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邓稼先 (16)_鲁教2022-03-313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陋室铭 (7)_鲁教2022-03-3123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2022-03-312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022-03-3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