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10-22 发布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土地的誓言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有可能可以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背景: ‎ ‎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 ‎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 ‎(1)注音:‎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 ‎(2)写汉字:‎ 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 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 ‎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 ‎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 ‎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 ‎3、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 ‎ 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 A、“当我……当我……当我……”‎ ‎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 关东沃野                                    为故乡祖国而战而牺牲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教学后记(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