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7.50 KB
  • 2021-10-22 发布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第6课 散步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1 ‎ 4‎ ‎【解析】1. 连用两个“我的”,意在强调“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之情。‎ ‎【段析】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简洁明了。‎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2‎ ‎【解析】2.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所特有的骨肉深情。 ‎ ‎【段析】这段写散步的缘由,并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3‎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4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5‎ ‎【解析】3.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熬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 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让读者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从而衬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5. 这句话采用了语言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儿子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同时用儿子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铺垫。‎ ‎【段析】开始切入正题,儿子的话展现了家庭的和谐、幸福。‎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6‎ 4‎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7“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解析】6. 母亲、儿子;儿子、父亲……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7. 景物描写,用美好的景物烘托出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 ‎【段析】这两段写“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也更爱孙子。展现了一家人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生活和谐的画面。‎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8‎ ‎【解析】8. “整个世界”的含义是:“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段析】这一段主要写散步时“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细节,刻画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场面。‎ ‎ 1. 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2. 景物描写富有诗意 ‎《散步》一文的景物描写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如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父父子子 ‎ 薛尔康 当我、父亲、我的儿子同桌进餐,而妻子总是在炉子和餐桌间穿梭,没有比这会儿更能感受到人类的传承关系了。我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暗示着宇宙的奥秘。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更替的意义,自然也在此刻呈现出来。 ‎ 4‎ 祖孙三代同桌进餐的时候,我儿子显得特别兴奋,目光左右闪动,这个刚满6岁的小东西感到滑稽:怎么人的面孔那么相像,说话吃饭的腔调也极相似,就连嘴角上转瞬即逝的笑靥都如出一辙,于是便傻笑起来。而我,既与无知的儿子无法对话,又与饱经沧桑的父亲难以沟通,我沉默不语,处境尴尬。 ‎ 父亲在席间不断说话,嗓音洪亮。他已过古稀之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但不可避免地眼皮松弛,满脸皱褶,背佝偻着,人萎缩了一圈,显出垂老者通常的丑陋。在餐桌上,我始终不必认真打量他,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若干年后,我也必定成为一个丑陋的老头,坐到父亲现在坐的位子上,除了享受天伦之乐之外,就只有表现一下不服老的乐趣。此刻的一切多么强烈地提醒我该如何去获得生命的价值啊! ‎ 可是,一个令人心悸的念头闪过脑际,当我老了,坐在一旁的儿子即使与我搭话,也仅仅出于敷衍,像我今天所做的一样。这家伙可能还没有我这份涵养,不懂得什么纲常伦理,会把我撇在一边受窘。没有比明白这一点更为痛苦的了。 ‎ 每当祖孙三代待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产生被冷落的感觉。我竟是多余的。祖父一出现,孙儿便以嗲得发颤的拉长的声音呼唤“爷爷——”,惹得老人热泪盈眶。他从不曾用这种声调叫过“爸爸”。孙子对爷爷的亲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刚刚学舌叫人时,就这般叫“爷爷”了,恍若天然明了他与他的血脉联系。孩子与爷爷其实不多见面,有时一两个月才见一次,孩子非但不疏远,一旦见面,那一声“爷爷”喊得格外亲昵,憋足了思念之情。有时父亲光临,孩子在幼儿园午睡,父亲就伫立在幼儿园寝室的窗前,呆呆地望着入睡的孙子,使我大为感动。搜尽孩提时代的记忆,他从来不曾这样挚爱过我,倒是有多次粗暴遭打的痛感至今难以磨灭。 ‎ 每回冲突失败者都是我。譬如在他赖在柜台前非要买一件玩具的事情上,譬如让他分床独自睡觉这类事情上,儿子都表现出疯狂的斗志,我一次又一次叹息着妥协。事后,我扪心自问,为了做父亲的尊严折磨儿子,是否太自私残酷了一点,但当时只为无法收拾这个小东西而感到懊丧自哀。 ‎ 现在,临近春节,我又从北方到南方与家人团聚。我、父亲、我的儿子又将在一张餐桌上吃饭。我将会搜索枯肠,努力找话与父亲说点什么,以示父子的融洽。我是爱父亲的,爱的成分中难免掺杂对垂老一代的同情。从纯理智的角度想,说实在的,我与父亲除了血统的维系外,很少有共同的东西。我和他相隔起码两个时代,传统的差异使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志趣、思维空间。该说这是正常的,不然,怎么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呢,难道不是时代的跨越造成了我与他之间的隔阂吗?可是,在年老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儿子用废话来打发我,我希望与他不仅只是感情的维系,还能有思想的沟通,在餐桌上海阔天空地对话,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更有相互点头称道的阐发,老而活到这种地步可谓至高无上,死比生可贵了。这很难很难,我后半辈子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实现这个小小的夙愿。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