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1-10-25 发布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 1.登幽州台歌 ‎ 导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 ,唐代 。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 1.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 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 的陈子昂。 7.写作特色: 板书 ‎2. 望岳 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9‎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 青未了 广阔 近望 神秀 高大 凝望 云、鸟 ‎ 愿望 众山小 ‎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 9‎ ‎ ‎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 ‎ ‎③、④句: ‎ ‎ ‎ 泰山的特点: ‎ ‎⑤、⑥句: 。‎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 ‎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 。‎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9‎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 ‎ ‎ ‎ ‎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 ‎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 ‎ 。 ‎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 ‎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 ‎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 ‎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9‎ ‎ ‎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 ‎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 青未了 广阔 近望 神秀 高大 凝望 豪迈 ‎ 愿望 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 ‎4.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 体味诗歌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 (朝代)诗人。字 ,号 ‎ 9‎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 这是一首 (体裁)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 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 对 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9‎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 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 , 代人,近代 家、 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 》。‎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9‎ 六、理解诗句 ‎ ‎①句: 。 ‎ ‎②句: 。 ‎ ‎③④两句: 。‎ 七、理解赏析 ‎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教后反思:‎ ‎ ‎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