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 MB
- 2021-10-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
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
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
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
律。(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
美情趣。(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
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
,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
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
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
括绝句和律诗。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知识备查
陈子昂(661—702年), 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
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在诗歌上,
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他的作品《感遇》等指斥时弊,书写情怀,风
格高昂清峻。有《陈伯玉集》。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
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
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
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的一套施政方针,
因此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而嫌他上疏
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作者介绍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
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yōu chuànɡ tì
精读细研
登 幽 州 台 歌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
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登临幽州台时所作。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
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
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精读细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
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
人登幽州台,孑然一身,怀
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不
禁悲从中来。
译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
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
涌上诗人的心头。
合作探究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和孤单苦闷的心绪。
3.《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
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精神?
合作探究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
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
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
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泪后的抗
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
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
”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
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
沉的表现。
合作探究
4.作者是如何表现“登 ”这一题意的?
合作探究
5.曹操的《观沧海》与本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比较一下这
首诗抒发的情感与《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合作探究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观沧海》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宏伟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态度。这首诗
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借
景抒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
内容。首先要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
难理解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
联系起来理解。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
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
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
绪;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
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3.重视诗题的作用。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
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
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
4.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
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
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
田园生活的情感。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楼远眺,以北方苍茫广
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写作特色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所见及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
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
者巧妙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生不逢时、独自
悲叹的诗人形象。
①景中藏情。
诗歌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第三
句登台远望,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
,诗人则“独怆然而涕下”,那种孤独寂寞、悲哀苦闷
流溢而出。景与情相互映照、衬托,分外动人。
②沉郁悲壮。
写作特色
登
幽
州
台
歌
俯仰
古今
登台
远眺
怆然
涕下
时间
悠久
空间
辽阔
孤独
悲伤
板书设计
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
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
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知识备查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
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1532.7米),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2154.9米),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2016.1米),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1491.7米),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1300.2米),湖南衡阳。
“五岳”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东
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
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中以杜
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这首
诗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知识备查
了解泰山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是
第一首。此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
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
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的朝气。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dài liǎo
zì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
绵不断。
精读细研
指山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指泰山。 不尽。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
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
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望着)层云生起,心
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
林。
心胸震荡。
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眼眶。
终当,终要。
登上。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
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
小。
合作探究
1.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
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的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割”字是“切断”的意思,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
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
,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和遮天蔽日。
合作探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
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
,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3.作者在颈联中写到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
语言描绘出来。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
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
了崇山峻岭之中。
4.尾联让你想到了孔子的哪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
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
大抱负。
合作探究
“登泰山而小天下”
合作探究
通 假 字
荡胸生曾(céng)云 “曾”同“层”
古今异义
阴阳割昏晓
阴——古义:山北水南为阴;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合作探究
阳——古义:山南水北为阳;今义:温暖、明亮。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今义:侵犯、逼近、升高。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齐鲁青未了 形容词作名词,指山色。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曾云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作名词,神奇和秀丽的景色。
使动用法,使……震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
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语言警拔,情感激越,气魄宏大。
开篇两句自问自答,描写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色。“青
未了”以山脉连绵不断来烘托泰山的高大。颔联写近望的山
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钟”“割”二字匠心
独运,化静为动。“荡胸”“决眦”写诗人为泰山的雄伟、
神奇所陶醉,表现了诗人胸襟的浩荡和眼界的开阔。最后两
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书设计
望
岳
气
象
雄
伟
胸
怀
博
大
写景
远望 绵延不绝、巍峨高大
近望 神奇秀丽、遮天蔽
日
抒情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
巢
愿望 勇攀绝顶、俯视一
切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
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
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
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 “武
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
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
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
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
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精读细研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
旭日东升。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
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
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听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
最高层。
暗喻奸佞的小人。 因为。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最高处。
精读细研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
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
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
文直抒胸臆蓄势。
精读细研
2.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
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
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
精深。
3.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个人经历思考,《登飞来峰》这首
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精读细研
这里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
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
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
言,表现出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
无畏的精神。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
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
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
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相同 不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2.《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
想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现了诗
人不畏艰难、勇
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诗人虽考
场失意,但仍充满不
怕困难、俯视一切的
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表达了作者高瞻
远瞩,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
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
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
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写作特色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
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
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
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①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
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
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
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
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
: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
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写作特色
②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板书设计
登
飞
来
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高
瞻
远
瞩
胸
怀
抱
负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
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
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
第二课时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杜甫的《望岳》,还品味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再一起去领略一
番古诗的美吧。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
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在这些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
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
爱国热情。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
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
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
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
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的“山西村”,
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精读细研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
肉、猪肉款待客人。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小猪,这
里指猪肉。不要。
腊月所酿的酒。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
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豁然
开朗,村舍俨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怀疑。 暗淡。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着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精读细研
译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
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
古时的风气仍然保存着。
精读细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如果。
趁着月明来
闲游。
拄着。
没有固定的时
间,即随时。
译文: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
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的门。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1.说说《游山西村》的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
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
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
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
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合作探究
2.《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有何
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
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
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
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
的哲理。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
村风光,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写作特色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
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
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
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
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
贯穿,把秀丽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
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这首诗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
板书设计
游
山
西
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农家——丰年足食
村外——景色优美
村内——民风古朴
希望——随时做客
喜
庆
欢
悦
无
限
向
往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龚自珍 (1792—1841年),字璱(sè)人,号
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
家、文学家。他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
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他所作的诗
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
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
亥杂诗》等。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
珍全集》。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
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
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
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
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大声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精读细研
译文:满怀离愁正对
着夕阳西下,鸣鞭东
指从此浪迹天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无限。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指诗人将要
去的地方远
离京城。
东方故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译文:凋落的花朵仍
然有情有意,化作春
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写了哪几种心境。
离别的忧伤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
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
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和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3.诗中写“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离愁: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
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
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
运而忧愁。
合作探究
4.学完全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一说,并谈谈你的理解
和认识。
合作探究
以“落红”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
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已辞
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己亥杂诗》(其五) 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
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
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写作特色
诗的前两句既抒情又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
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
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
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
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①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
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
,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
身的精神。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写作特色
②构思新颖奇特。
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
其
五
)
表明心志
甘心奉献
抒情叙事
化泥护花
离愁别绪,浩荡难禁
海角天涯,断肠人愁
移情于物
课堂检测
(1)自缘身在最高层( )
(2)莫笑农家腊酒浑( )
(3)从今若许闲乘月( )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因为
不要
如果
落花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
(1) ,自缘身在最高层。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3) ,阴阳割昏晓。
(4)浩荡离愁白日斜, 。
不畏浮云遮望眼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造化钟神秀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课堂检测
2.根据原文填空。
课堂检测
A.莫笑/农家/腊酒浑
B.化作春泥/更护花
C.飞来/山上千寻/塔
D.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C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
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中考真题)古代诗歌阅读。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拓展探究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青枥:一种落叶乔木;②茗:茶。
拓展探究
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
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
“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
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
林采药。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
是( )C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
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拓展探究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
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课下作业
1.背诵这五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
述出其中一首诗的画面。
相关文档
- 新学期初一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雨的2021-10-257页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2021-10-2518页
- 部编七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2021-10-2512页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1 轴对称图2021-10-252页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频率的稳定性2021-10-2521页
- 7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第六2021-10-2535页
- 【课件PPT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2021-10-2517页
-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2021-10-2519页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0课2021-10-257页
-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第四单元综合性学2021-10-2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