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 MB
  • 2021-10-26 发布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1 新人教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李仕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预习】(河北石家庄期末)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原因是( )‎ ‎ A. 佛教的兴盛 B. 人口的增加 C. 商业的繁荣 D. 孝文帝的迁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洛阳的变化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因此D项正确。‎ 一、淝水之战 ‎1. 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 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 ‎3. 淝水之战的影响: ‎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 ‎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4.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 10‎ ‎(1)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 5.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 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 ‎1. 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 ‎2. 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1)迁都洛阳(494年) ‎ ‎(2)改说汉语; ‎ ‎(3)改穿汉服; ‎ ‎(4)改用汉姓; ‎ ‎(5)鼓励与汉族联姻; ‎ ‎(6)用汉制,学汉礼。 ‎ 10‎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1.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 ‎2. 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 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 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 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知识拓展】‎ 北魏时的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城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产巨万”。‎ 10‎ 四、总结提升 ‎1. 知识梳理 ‎ 2. 易错点拨 ‎ ‎(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展开大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例题1 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 A. 独尊儒术 B. 实行汉化 C. 开发江南 D. 科举取士 思路分析:根据题干中孝文帝“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可知其表现为学习汉礼,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B 例题2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 齐国管仲改革 B. 秦国商鞅变法 C. 楚国吴起改革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鲜卑族的汉化改革措施,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鲜卑族的改革,符合题意。‎ 答案:D ‎ 例题3 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0‎ B. 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思路分析:孝文帝改革明确规定,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故出现了图中的现象,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根据材料,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启示: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 (山东胶州期末)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 A. 西晋 B. 东晋 ‎ C. 南朝 D. 成汉 ‎2.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3.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 B. 鲜卑 C. 氐 D. 羯 ‎4. ‎ 10‎ ‎(山东青岛中考)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 A. 迁都洛阳 ‎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 C.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 下表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某位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措施。根据表格内容可推断这位皇帝是( )‎ 措施 具体内容 迁都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贵族通婚 ‎ A. 汉武帝 B. 北魏孝文帝 ‎ C. 唐太宗 D. 兀世祖 ‎6. (山东聊城中考)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 A. 推进大一统格局 B.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 C. 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7. (山东聊城中考)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 A. 齐桓公 B. 秦始皇 ‎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8. (山东菏泽中考)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 A. 用汉姓 B. 穿汉服 ‎ C. 说汉话 D. 与汉族通婚 ‎9. (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10‎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10.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我国成语众多而且来源广泛,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源自( )‎ ‎ A. 牧野之战 B. 长平之战 ‎ C. 淝水之战 D. 官渡之战 ‎12. 某“元”姓同学对自己的姓氏发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请问它发生在( )‎ ‎ A. 管仲改革时期 B. 商鞅变法时期 ‎ C. 秦始皇大统一时期 D.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13. (山东烟台中考)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 ‎ A. 蒙恬北击匈奴 B. 孝文帝改革 ‎ C. 昭君出塞 D. 澶渊之盟 ‎14. (湖北黄冈浠水期末)“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 ‎ A. 商鞅 B. 曹操 C. 苻坚 D. 孝文帝 二、非选择题:‎ ‎ 15. 认真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 (1)上图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4世纪后期,该少数民族建立了什么政权?‎ ‎ (2)这个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定都在哪里?后来又迁都到什么地方?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 ‎ 10‎ ‎ (3)在历史上,上图中的民族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交融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上?‎ ‎ 16、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 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请回答:‎ ‎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 (2)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材料二中的“正音”指什么?‎ ‎(3)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一、选择题 ‎1. B 解析: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 2. D 解析:‎ 长平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秦国与赵国 曹军与袁军 曹军与孙刘联军 东晋与前秦 ‎3. B 解析: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 A 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 ‎5. B 解析:由表格中的文字信息可知,此次改革的内容涉及迁都洛阳及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故与孝文帝改革有关,选B。‎ ‎6. D 解析:由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D项正确。‎ ‎7. D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北俗之语”“免所居官”,以此辨析备选项,只有孝文帝与此相关,孝文帝改革内容之一就是采用汉族语言,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如果不使用汉族语言将被免职。“北俗之语”是指鲜卑族的语言。‎ ‎8. C 解析:这段材料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官员,如果故意不说汉语,就罢官降爵。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内容之一改说汉话,故选C项。‎ 10‎ ‎9. A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服饰、饮食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10. B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内迁的民族,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所以选B。‎ ‎11. C 解析:根据题中成语,不难判断C项正确。‎ ‎12. 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元姓”“拓跋氏”,由此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用汉姓的措施。‎ ‎13. 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属于民族之间的战争,C项发生在西汉,D项发生在北宋,故选B项。‎ ‎14. D 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迁都洛阳。题干内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5. (1)鲜卑族。北魏。‎ ‎ (2)平城。洛阳。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考查鲜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第(2)问考查北魏的都城和孝文帝迁都的地点及原因。第(3)问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可。‎ ‎16. (1)北魏孝文帝改革。‎ ‎ (2)改汉姓。“正音”指汉语。‎ ‎ (3)促进了民族交融。‎ ‎ 解析: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的提示信息“鲜卑”等判断与孝文帝改革有关,然后联系改革的内容及作用来回答。‎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