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 MB
  • 2022-04-01 发布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吆 喝 (12)_鲁教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默默无闻(蚊) 吆喝萧乾 学习目标:1.学说课文中的吆喝,分析语言特点。2.创作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1.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学说吆喝。一、阅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吆喝 1.快速地阅读课文,并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学说吆喝。一、阅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吆喝 商贩:1.“馄饨喂——开锅!”2.“硬面——饽饽”3.“树熟的秋海棠”4.“喝了蜜的大柿子”5.“葫芦儿——刚蘸得”6.“烤白薯哇真热乎”7.“小玩艺儿赛活的”8.“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9.“卤煮喂,炸豆腐哟”10.“栗子味的白薯”11.“萝卜赛过梨”12.“葫芦儿,冰塔儿”13.“就剩两挂啦”14.“一包糖来,荷叶糕”15.“哟,荞麦皮哟”16.“冰棍儿——三分嘞”17.“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算命盲人:“算灵卦”乞丐:1.“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品吆喝: 1、选商品,做广告:(选择一种商品并为其创作一则广告。)二、拓展延伸,感受生活——写吆喝 三、课外作业:收集、整理、记录寻找一下,我们生活里有什么民俗风情,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八路军文化 武乡顶灯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县境内西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汉族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鼓书武乡鼓书起源于武乡农村,因主要伴奏乐器是土制月琴又名武乡琴书。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是山西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它的前身是“瞽儿腔”,是宋鼓子词的后裔,。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叫法有:“骨板书、干板书、钢板书、快板书、瞽儿腔、八角鼓书、鼓儿书、武乡调、武乡大板书、武乡琴书和武乡鼓书等。骨板书的形成至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演变成瞽儿腔的演唱形式约有四百多年历史,1805年形成八角鼓书的演唱形式至今也200多年的历史。武乡鼓书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艺人们演唱时用的是武乡方言,富有乡土特色.演唱方式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伴唱、合唱。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结: